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丽蚜小蜂的粉虱寄主选择性及后代蜂发育适合度159-166

摘要: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常混合发生,危害严重。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温室作物上粉虱的防控。本文分别以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经多代连续扩繁,各自建立起稳定的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W1和W2表示),以这两种小蜂种群为天敌试虫,研究了其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混合发生的两种寄主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及其后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结果表明,番茄、茄子、菜豆上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同龄若虫同时存在时,小蜂W1和W2均偏好寄生于温室白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烟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黄瓜上两种粉虱混合存在时W1偏好寄生于烟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温室白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但寄主植物及粉虱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无论饲养寄主为温室白粉虱或是烟粉虱,丽蚜小蜂均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且寄生温室白粉虱内的后代蜂发育适合度较高,这对指导寄生蜂的人工饲养及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选择性167-172

摘要: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一种梨小食心虫幼虫寄生蜂——丽下腔茧蜂的形态描述、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潜力173-179

摘要:田间采集梨小食心虫室内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寄生蜂,经鉴定为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窄径茧蜂亚科Agathidinae的丽下腔茧蜂Therophilus festivus(Muesebeck,1953)。用体视解剖镜观察并描记其形态特征,对其学名变迁进行了介绍。另外对该蜂的寄生时期、田间自然寄生率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成虫寿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寄生于梨小食心虫幼虫,2014—2017年田间调查自然寄生率分别为27.51%、43.08%、38.37%、23.91%;用纯净水、10%白糖水、5%蜂蜜水、10%蜂蜜水、20%蜂蜜水饲喂丽下腔茧蜂成虫寿命分别为3.4、6.6、5.67、5.67、6.75 d,以20%蜂蜜水补充营养的成虫寿命最长;在15、20、25和30℃不同温度条件下,成虫寿命分别为19、12、6.5、6.83 d,以15℃条件下成虫寿命最长。该寄生蜂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自然寄生率较高,而且寄生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180-184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种生物农药对荔枝秋梢害虫的防效试验185-190

摘要:为了明确生物农药对危害荔枝秋梢害虫的防效,采用喷雾方法测试了3种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类农药和1种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浓度下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以20%除虫脲稀释1500倍为药剂对照,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生物农药中Bt B稀释2000倍或1500倍和Bt C稀释1000倍时的防效较好,3 d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7.98%、69.45%、59.32%,均显著高于药剂对照组(50.58%);尽管7 d时的虫口减退率86.87%(Bt B2000)、78.67%(Bt B1500)、79.58%(Bt B1000)略低于药剂对照组的91.82%,但差异不显著。以上3种处理组老熟叶片被害指数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叶片危害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对于白僵菌处理组,Bt类生物药剂具有防效快且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优点。因此,建议采用Bt B和Bt C两种生物农药来替代除虫脲防治危害荔枝秋梢的鳞翅目害虫,同时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施药时机。

室内饲养的蠋蝽种群近交衰退分析191-196

摘要:蠋蝽是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可以捕食40余种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害虫。目前蠋蝽的规模扩繁大都采用室内饲养方法,因而种群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近交繁殖对蠋蝽种群的影响,测定近交繁殖状态下,蠋蝽种群的一系列生命特征,为蠋蝽的规模扩繁提供依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蠋蝽种群,比较近交第6代种群和杂交种群在卵孵化率、各虫态发育历期、重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近交繁殖第6代种群与杂交种群相比,卵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差异,近交种群卵孵化率(43.66%)比杂交种群(66.28%)低22.62%。孵化历期比杂交种群的延长1.7 d。在各龄期历期比较中发现,近交种群的1、2、4和5龄若虫发育历期比杂交种群分别缩短0.29、0.03、0.08和0.51 d,而3龄则延长0.20 d,近交种群若虫发育历期(25.64 d)比杂交种群(26.34 d)短0.70 d。杂交种群各个虫态重量均比近交种群略有增加。在性比方面,近交种群会表现出显著的偏雄性。综上,近交繁殖第6代与杂交繁殖相比,在孵化率与成虫获得率方面显著下降,而在发育历期与各虫态重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蠋蝽的室内繁殖过程中,应隔一段时间,采集远源虫源进行种群复壮,避免虫源衰退。

对葱黄寡毛跳甲高毒力Bt菌株的鉴定及效果评价197-202

摘要:本研究筛选到一株对葱黄寡毛跳甲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菌株DK49,利用菌株DK49 gyr B基因序列和pho R基因序列分别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两种基因序列均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同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DK49均与苏云金芽胞杆菌聚合在一起,说明菌株DK49属于苏云金芽胞杆菌。Biolog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菌株DK49可有效利用14种碳源,对二甲胺四环素等10种化学物质敏感,对利福霉素等11种化学物质不敏感。通过室内生物活性评价,明确菌株DK49对葱黄寡毛跳甲成虫3 d的LC50为0.8161×107 cfu/mL。田间小区结果显示,菌株DK49在1×107 cfu/mL浓度下,连续施药3次后对葱黄寡毛跳甲的虫口减退率达到92.31%,防治效果达到96.81%。可见,菌株DK49能有效地控制葱黄寡毛跳甲的发生为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转G2-EPSPS和GAT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203-208

摘要: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对我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生产意义。本研究以转入G2-EPSPS和GAT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ZH10-6及其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0为研究试材,利用生物测定方法,连续3年跟踪调查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旨在明确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的土壤微环境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ZH10-6与中黄10通过连续三年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势态相似,对微生物数量影响一致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土壤脲酶、蔗糖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生长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二者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不存在差异(P>0.05)。这说明转外源基因G2-EPSPS和GAT的抗草甘膦ZH10-6与非转基因不抗草甘膦中黄10拥有相似的土壤微环境,具有相同的环境安全性。

四种重要实蝇类害虫对福建省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209-216

摘要:实蝇类害虫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福建省农作物造成为害的主要包含橘小实蝇、南亚寡鬃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4种。这4种实蝇类害虫给福建省水果、蔬菜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由于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选取实蝇类害虫为害较为严重的福建省主要水果和蔬菜作为研究对象,从直接经济损失、防治费用和间接经济损失3个层面建立评估模型,并对2016年4种实蝇类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旨在通过评估经济损失情况,为今后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研究结果显示,这4种实蝇类害虫对福建省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13.48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21.74亿元,防治费用约为84.2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为7.5亿元。最后,本研究提出了重视有害生物灾情评估、完善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开展农户专业培训、提升防控技术水平,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政策建议。

贝莱斯芽胞杆菌ZF2对多主棒孢病菌防治效果217-225

摘要: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危害严重的黄瓜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黄瓜大面积减产。菌株ZF2是本实验室从黄瓜植株体内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对多主棒孢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经生理生化测定、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鉴定菌株ZF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酶学试验和光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菌株ZF2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使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并形成连续的椭圆型膨胀,抑制率达60.10%。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2具有广谱拮抗作用,对6种病原真菌和7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ZF2的黄瓜发病明显减轻,防效为90.81%。综上,菌株ZF2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226-239

摘要: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理、最优发酵条件、最优发酵培养液组分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菌株TD-7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在95%以上。皿内酶分泌试验发现,该菌可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未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活性。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最强的条件为在250 mL三角瓶中,将种子液按3%的体积比接种到50~75 mL培养液中,初始pH 8.0,温度32~36℃,转速200 r/min,发酵5 d。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方为玉米粉3%、蛋白胨1.5%、KH2PO4 0.05%。经摇床发酵条件及发酵培养液组分优化,菌株TD-7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提高了26.39%。该菌的发酵液对温室盆栽及田间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1%和87.70%。滤液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D-7发酵滤液中活性物质具有较广的pH适应范围(pH4.0~9.0),在高温和紫外光照射下较稳定,有制成生物制剂应用于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的潜力。

海洋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SH-27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及促生防病作用240-246

摘要:为明确海洋细菌SH-27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长作用和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抗利福平标记法和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对利福平标记稳定且对大豆疫霉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标记菌株SH-27Rif,培养10代后的标记菌株SH-27Rif能够保持稳定,对大豆疫霉抑制率为56.92%。分别采用灌根和涂叶法研究其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灌根与涂叶法均可使标记菌株SH-27Rif在大豆体内定殖,时间达31 d以上;灌根处理定殖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定殖量根>茎>叶,处理后第21 d根部定殖量达到最大(6.6×105 cfu/g);涂叶处理第1 d大豆叶片定殖量达到最大(6.3×105 cfu/g),随后呈迅速下降趋势;定殖量叶>茎,根部未检测到标记菌株SH-27Rif。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第15 d,处理组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H-27发酵液灌根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豆疫病的病情指数,对大豆疫病3、5、7和9d的防效分别为83.44%、66.34%、57.18%和52.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细菌SH-27是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哈茨木霉T2-16的GFP标记及其生防特性247-254

摘要:优化高效拮抗生防菌哈茨木霉T2-16的转化条件,筛选出与野生型菌株具有相似生防特性的阳性转化子,为生防木霉菌T2-16的定殖动态、分布规律等研究打下基础。通过PCR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具有G418抗性基因的绿色荧光(GFP)表达载体pKN-sGFP,利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强荧光表达的哈茨木霉T2-16转化子,并将其与野生型菌株的生物特性进行比较,筛选出与野生型菌株具有相似生防特性的阳性转化子。试验结果显示,哈茨木霉T2-16在20℃培养条件下对1000μg/mL G418敏感,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转化获得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子TG2-10;进一步比较其与野生型菌株的生物特性发现,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可用于下一步哈茨木霉T2-16生防机理的研究。

武夷菌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wysPⅢ的功能255-264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武夷菌素生物合成调控机理,通过筛选对武夷菌素产量有影响的基因,明确基因的功能,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来获得武夷菌素高产菌株。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技术,获得了wysPⅢ基因的缺失突变株、互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验证了该基因在武夷菌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和武夷菌素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wysPⅢ基因的过表达菌株生长速率加快,产孢时间提前,而缺失突变株较野生菌株生长变慢,产孢量下降,孢子颜色由正常的深灰色变为灰白色,菌丝变稀疏,但是构建好的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武夷菌素产量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知:wysPⅢ基因调节菌株的生长和产孢特征,而不影响武夷菌素的产量,过表达菌株生长速率加快可缩短武夷菌素发酵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杭白菊枯萎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淀粉酶产色链霉菌对其防治效果265-271

摘要:杭白菊枯萎病是杭白菊重要病害之一,枯萎病的爆发对杭白菊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明确杭白菊枯萎病的病原菌及其生防菌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初步鉴定杭白菊枯萎病病原菌为半裸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amogenes 1628代谢产物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链霉菌1628代谢产物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2.22%和4.70%(体积浓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淀粉酶产色链霉菌代谢产物原液14和28 d后,其对杭白菊枯萎病的保护效果、治疗效果分别为52.84%和42.85%、19.23%和30.16%。说明淀粉酶产色链霉菌1628的代谢产物对杭白菊枯萎病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我国新疆焉耆垦区作物轮作种植模式防除列当的有效性研究272-281

摘要:本研究以新疆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向日葵列当和瓜列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水培试验和室外盆栽模拟轮作试验来探究焉耆垦区轮作模式对两种列当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水培试验中各轮作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及萃取相刺激瓜列当种子的萌发率均在20.0%以下,但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产生的萌发率达到了50.0%以上;室外盆栽模拟轮作试验中,甜菜、小麦、辣椒与加工番茄轮作后,瓜列当的寄生数量未显著降低;但与向日葵轮作后,向日葵列当的寄生数量显著减少了60.0%以上。不同品种甜菜、辣椒和小麦地上部甲醇提取液刺激瓜列当种子的萌发率均低于10.0%,但是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的萌发率均达70.0%以上。本研究表明新疆焉耆垦区轮作种植模式不能有效防除瓜列当,但模式中的轮作作物均能够有效防除向日葵列当。本研究结果为防除新疆焉耆垦区向日葵列当和瓜列当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282-287

摘要: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和14℃,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Cry1D新基因的克隆与特性288-294

摘要:为扩充鳞翅目害虫杀虫基因资源,本研究从苏云金芽胞杆菌BN23-5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cry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该基因为一个完整的cry1D基因,全长3501 bp,编码1166个氨基酸残基。该氨基酸序列是一个新的Cry氨基酸序列,与Cry1Db1的同源性最高,为86%,命名为Cry1Dd1(登录号为KJ728844)。将该基因插入穿梭表达载体pSTK中,转入BT无晶体突变株-HD73中进行表达。结果表明,cry1Dd1基因能在BT无晶体突变株中表达,并形成菱形伴孢晶体。SDS-PAGE验证其分子量为132.2 kD,与预测的大小相符。生物活性测定表明,Cry1Dd1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50为13.1μg/mL;能明显抑制甜菜夜蛾幼虫的生长;但对棉铃虫幼虫没有杀虫活性。对cry1Dd1基因序列进行分析,cry1Dd1包含8个block保守区域,这和目前其他的cry基因相似;Cry1Dd1蛋白的活性区域为N端的37~593位氨基酸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