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807-812

摘要: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温室条件下丽蚜小蜂的扩散行为813-817

摘要: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控.本文在温室条件下对丽蚜小蜂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扩散距离、释放时间等因素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成虫释放后其扩散行为是渐进的、不连续的,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少量个体可扩散至6~8 m.番茄植株高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其释放后可成功地搜索到不同高度植株上的寄主.丽蚜小蜂释放后第2d,距释放点1和2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92.5%和85.3%;释放后4d,距释放点1和2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53.1%和39.7%.同一释放时间距释放点l和2m处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显著高于距释放点4、6和8m处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因此,从寄生率也可以看出丽蚜小蜂成虫主要在1~4 m范围内进行扩散.利用丽蚜小蜂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寄生率可以确定其在温室的释放数量、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和释放次数,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效应以及不同方式释放该螨对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818-824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浓度及其对修长蠊螨生存、繁殖发育和捕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以不同方式释放修长蠊螨对空心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3个亚致死浓度LC50、LC30和LC10分别是2%的阿维菌素稀释2082倍、3760倍和8831倍。这3个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均使修长蠊螨的生存能力、总产卵量和捕食线虫能力显著下降。修长蠊螨被LC50、LC30和LC103个亚致死浓度药液处理后,从幼螨发育至成螨时的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00%、46.00%和72.00%;总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6.23%、17.58%和34.24%;处理2 d后的捕食线虫能力分别是对照的34.70%、53.06%和62.59%;但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和直接释放均能减少空心菜根系的根结数量和根结线虫卵囊数量,有效控制空心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各项防治处理30 d后,修长蠊螨直接释放处理、控缓速释放处理、修长蠊螨和阿维菌素联合施用处理以及仅施用阿维菌素处理的空心菜根际根结数量和线虫卵囊数量,分别比未防治对照处理减少28.97%和64.38%、49.97%和74.43%、81.92%和92.24%以及80.15%和92.69%。所以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的控制效果显著好于直接释放,但是修长蠊螨与阿维菌素联合施用不能提高防效。

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功能反应825-830

摘要:益蝽Picromerus lewisi 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其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能力。选择饥饿24 h的3、4、5龄益蝽若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的3龄粘虫进行捕食量测定试验,试验结果为3、4、5龄益蝽若虫和成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分别为3.33、4.23、8.00和6.50头,每个龄期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攻击率分别为1.036、0.742、1.445和1.422,处理猎物的时间分别为0.313、0.158、0.112和0.135d;试验中发现益蝽偏食活猎物。结果表明利用益蝽进行生物防治时,选择5龄若虫,控害效果最好。

米蛾人工饲养技术优化831-837

摘要:随着天敌昆虫如赤眼蜂、草蛉等的广泛应用,天敌寄主的繁育作为天敌生产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米蛾Corcyacephalonica Stainton因其饲料容易获得,且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可以终年在室内繁殖,是替代常规用大卵如柞蚕卵的理想寄主。但环境条件和饲料配方制约米蛾繁育效率。其生长发育的温湿度阈值分别为17~35℃和15%~80%;工厂化繁育时采用的基础饲料配方为玉米粉70%+大豆粉20%+麦麸10%。本试验围绕4个因素(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饲料配方)进行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72%~82%、饲养密度为8000~10000(粒/kg饲料)时米蛾的发育历期最短,出蛾相对较集中,繁殖倍数较高,且单雌产卵量较高,此时最有利于米蛾的生长发育。

两种蜘蛛毒素肽与苏云金芽胞杆菌Cry1Ac蛋白的融合表达及杀虫活性838-847

摘要:蜘蛛毒液中含有多种杀虫肽,因而具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迅速杀死农林害虫。蜘蛛毒素肽(ω-ACTX-Hv1a,ω-ACTX-Hv2a)是从澳大利亚的多能厚爪蛛Hadronyche versuta的毒液中分离获得,对昆虫有毒但对哺乳动物无毒。本文通过将人工合成的两种蜘蛛肽基因(hv1a、hv2a)与来源于对棉铃虫具有高活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野生菌株NBIC380中的杀虫基因cry1Ac进行融合并在NBIC380中表达,获得了7种不同的重组菌株BtBM-Ve(含有空表达载体)、BtBM-Ac(含有cry1Ac基因)、BtBM-1a(含有hv1a基因)、BtBM-2a(含有hv2a基因)、BtA1a(含有cry1Ac+hv1a融合基因)、Bt A2a(含有cry1Ac+hv2a融合基因)和BtA(1+2)a(含有cry1Ac+hv1a+hv2a融合基因)。重组菌分别进行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2龄幼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BtBM-Ve无杀虫增效作用,BtBM-Ac、BtBM-1a、BtBM-2a、Bt A1a、BtA2a和BtA(1+2)a针对不同的虫源具有不同的杀虫增效活性,对3种害虫杀虫增效最多的重组菌是BtA(1+2)a,对棉铃虫2龄幼虫杀虫增效百分比为93.43%,对秀丽隐杆线虫为34.48%,对朱砂叶螨为13.46%。本文构建的基因工程菌对防治鳞翅目害虫、螨虫和线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中的定殖848-857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中的定殖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施用方式和处理浓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了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根部、茎部和叶部的定殖情况,同时检测了不同接种方式在球孢白僵菌不同处理浓度下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不同组织部位上的定殖有着明显的差异,各球孢白僵菌接种处理中,均以叶部定殖的白僵菌孢子数最多,而茎部均未观测到孢子定殖;玉米根部仅在浸种和灌根处理中可见少量孢子。球孢白僵菌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在玉米中定殖率的影响差异较大,灌根处理定殖率最高,为76.7%;其次为浸种处理,为73.3%;茎部注射处理及叶面喷施处理定殖率较低,分别为43.3%和36.7%。研究表明,不同施用方式及接种浓度球孢白僵菌孢悬液对玉米生长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球孢白僵菌可通过不同接种方式在玉米植株中定殖并扩散,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10^6~1×10^7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悬液浸种或灌根,对玉米苗的促进生长作用最明显。

金龟子绿僵菌FM-03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858-865

摘要: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效果,室内测定不同温度、pH、光周期、碳氮源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观察柑橘粉蚧受该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该菌株对柑橘粉蚧的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5℃、pH 7、光周期12L:12D、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培养条件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6.17 cm和3.70×10^9孢子/皿。柑橘粉蚧受菌株FM-03侵染后的死亡趋势随菌株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1×10^8、1×10^7和1×10^6孢子/mL处理的升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在1×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可达82.02%;构建的TDM模型,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菌株FM-03对柑橘粉蚧的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时间效应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侵染8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可达6.03×10^5孢子/mL和4.53 d。综上,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柑橘粉蚧的致病力强,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866-872

摘要: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μg/m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30m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和鉴定873-881

摘要: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16SrDNA序列比对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155、P154、P16及P147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188和P9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LY3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菌株S38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菌株B20为洋葱伯克霍尔德Burkholderia cepacia。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菌株P147含吩嗪和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菌株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除B20、LY3、S38和P147外,其余菌株均可产生嗜铁素。9株细菌都产蛋白酶。除P97、B20和S38外,其余菌株均可产脂肽类物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菌株P155和P154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为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具有作为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的潜力。

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882-889

摘要: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姜青枯菌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特性890-896

摘要:为了筛选新的生防菌种资源,从银杏根、叶中分离出对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了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株内生真菌中有5株对青枯菌有拮抗作用,其中Gbh45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遗传稳定性,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该菌株被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该菌株的发酵产物经紫外照射、不同温度处理后其抑菌活性不发生变化,在碱性条件的耐受能力高于酸性,表明菌株Gbh45的发酵产物在自然条件下稳定性高,该菌对姜青枯病的生物防治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长枝木霉菌T115D诱导大豆叶片防御酶活性及疫病盆栽防治效果897-905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和盆栽方法,分别测定长枝木霉菌T115D对大豆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115D发酵液的不同处理均可诱导大豆叶片PAL、POD、PPO、SOD和CAT的活性增强,并且比单独接种疫霉菌处理的酶活持续时间长、峰值高;提前接种木霉有孢子发酵液后,第2d再挑战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处理诱导效果最好,PAL、POD、PPO和CAT4种酶的活性在处理后第5d达到最大值,分别是Petri培养液对照处理的2.5、6.6、4.8和3.5倍。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处理均可降低大豆疫病的发生。发酵液喷雾处理中,提前1d接有孢子发酵液,第2d接大豆疫霉菌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7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发酵液灌根处理中发酵液和疫霉菌同时灌根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51.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接种量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以接有孢子的发酵液15mL最高,防效为达70.9%。

繁殖青枯菌噬菌体无毒菌株的筛选及应用906-913

摘要:利用噬菌体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关键技术是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利用宿主菌繁殖,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本研究通过继代培养筛选致病性丧失的青枯菌菌株作为青枯菌噬菌体扩繁的宿主,结果表明,通过对野生青枯菌株RSsw326连续超过20代的培养,获得了一株菌落圆形、游动性弱的变异菌株;再通过刺叶、注射和伤根等方法接种烟苗,30d后无萎蔫症状出现,将该菌株命名为RSsw326—2;测试表明,该菌株对青枯病菌没有拮抗作用,可被从福建不同烟区分离纯化的8株噬菌体裂解。利用菌株RSsw326—2作为宿主,进行青枯菌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培养36h,效价可达10^10PFU/mL。将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伤根和不伤根接种烟苗,35d后均无症状出现,而将毒性菌株RSsw326+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接种后14d、伤根接种后28d发病率都为100%,不伤根接种烟苗35d,发病率为66.7%。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对盆栽烟苗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发病时间推迟8d,并且在接种后21d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74.1%,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采用继代培养筛选获得的无毒菌株作为噬菌体扩大繁殖的宿主,为今后研制噬菌体制剂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寄生蜂RNA病毒研究进展914-922

摘要:本文概述了寄生蜂体内RNA病毒的研究进展。迄今,在寄生蜂中已鉴定获得17种RNA病毒,分属7个科、3种基因组型,其中冠状病毒科、传染性软腐病病毒科、双顺反子病毒科和杯状病毒科等属正义单链RNA病毒;弹状病毒科和尼亚玛尼病毒科等属负义单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属分段双链RNA病毒等。就不同寄生蜂RNA病毒的形态与基因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与寄生蜂及其寄主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比较,并就RNA病毒在寄生蜂成功寄生中的作用以及对寄生蜂的致病性等作了探讨,旨在为促进寄主-寄生蜂-病毒三者互作机制研究以及用于害虫协同防控提供参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粉红椋鸟鸟巢结构和迁离时间防治草原蝗虫效果分析923-926

摘要: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是一种生物防蝗的重要手段,鸟巢结构以及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均影响其对蝗虫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调查新疆地区不同结构的鸟巢中粉红椋鸟数量及其对鸟巢利用率,并结合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分析其对蝗虫的防控能力。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6个蝗虫发生区内,不同结构鸟巢招引效果为砖巢>石巢>天然鸟巢,砖巢、石巢和天然鸟巢招引效果分别为74.8%、71.9%和66.5%。分析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对蝗虫种群密度影响,成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平均达58.4%,幼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为88.8%。本文为进一步利用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温度对食胚赤眼蜂寄生、羽化和寄主选择的影响927-931

摘要:对孤雌产雌的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进行25、28、30和35℃不同温度处理,统计F1、F2及F3代的寄生、羽化和性比,同时测定不同温度下食胚赤眼蜂对寄主米蛾卵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后,孤雌产雌食胚赤眼蜂的寄生数及雌蜂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且随处理代数增加呈下降趋势。25~35℃下,单雌寄生数在F1代为64.3~69.6粒,而F3代在30和35℃仅为17.4和20.33粒。高温处理后,产雌孤雌生殖的食胚赤眼蜂出现雄蜂,雄蜂率随温度及处理代数增加而显著增加,在F2代35℃下雄蜂率达到了66.17%。温度对食胚赤眼蜂寄主选择有显著影响,在20~30℃寄主选择所用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与供试其他温度相比,30℃下赤眼蜂能够做出寄主选择且选择寄主的蜂数最多。研究结果为孤雌产雌赤眼蜂的生防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稀释繁蜂法与常规繁蜂法规模饲养烟蚜茧蜂饲养效率的比较932-936

摘要:为探求一种高效、操作简便和成本较低的烟蚜茧蜂饲养技术,本试验对比了常规繁蜂法和稀释繁蜂法对烟蚜茧蜂的扩繁数量。结果表明,接蚜后第25d,稀释繁蜂法单株饲养烟蚜茧蜂最大量为245.5头,常规繁蜂法最大饲养量为182.2头,前者比后者扩繁数量高34.7%。结果说明采用稀释繁蜂法扩繁烟蚜茧蜂可以获得较好的繁殖效率,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