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同作用专栏
两种不同化学农药抗性背景小菜蛾对BtCry1Ac蛋白敏感度的比较726-731

摘要:为在小菜蛾防治中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和生物农药Bt,探究了小菜蛾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与其对Bt杀虫蛋白Cry1Ac的敏感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个抗性背景不同的小菜蛾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和Cry1Ac蛋白的敏感度,通过比较敏感度差异,初步探索了小菜蛾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和其对Cry1Ac蛋白敏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自广东博罗县田间的小菜蛾种群(GDBL)对除Cry1Ac之外的9种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北京室内小菜蛾种群(BJNK),虽然对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茚虫威、多杀菌素、溴虫腈具有抗性,对Cry1Ac在内的其他5种杀虫剂仍比较敏感。可见,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抗性的两个小菜蛾种群,对Cry1Ac蛋白仍处于敏感状态。由于小菜蛾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机制与其对Cry1Ac的抗性机制不同,小菜蛾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与其对Cry1Ac的抗药性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因此,在田间可以通过加强Bt杀虫剂的使用来提高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对不同地区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732-738

摘要:为了解云南通海、湖北武汉、海南海口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苏云金芽胞杆菌抗药性现状及其桶混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小菜蛾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以上3种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276.0~1062.0倍,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60.0~671.0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5.1~15.2倍。田间防治效果和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苏云金芽胞杆菌药后7 d均达到70%以上,而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单剂药后7 d防治效果均达不到6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处理的田间防治效果在以上地区分别为88.70%和81.50%,防治效果较好,桶混处理防效与各单剂相比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可以桶混、轮换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对韭蛆高毒力Bt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739-746

摘要:为了明确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高毒力Bt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本研究系统阐述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该菌株芽孢萌发、生长、毒力等影响及混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化学杀虫剂高、中、低3种浓度存在的情况下,菌株JQD117均能有效萌发,萌发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杀虫毒力与对照无差异显著;在化学杀虫剂常规使用剂量范围内,菌株JQD117产活菌数量与对照LB培养基相比无差异显著。低剂量的吡虫啉、氟啶脲、噻虫啉、溴虫腈和高效氯氰菊酯与Bt菌株混用后表现为明显相加作用;低剂量呋虫胺和噻虫胺与菌株JQD117混用后表现为明显增效作用;低剂量噻虫胺、呋虫胺、溴虫腈与菌株JQD117混用3 d后,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45%、90.91%和90.91%。可见,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本研究为防治韭蛆Bt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减少农药投入量和韭菜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杀虫剂、杀菌剂的兼容性747-751

摘要:本研究通过测试杀虫剂和杀菌剂在田间使用剂量下对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筛选了与菌株CQMa421兼容的25种防治水稻、蔬菜和茶叶重要害虫的常用杀虫剂和11种防治水稻、蔬菜重要病害的杀菌剂。结果表明,农药有效成分、浓度影响绿僵菌CQMa421孢子萌发率外,制剂组成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厂家的同一有效成分的杀虫剂对菌株CQMa421活性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活体微生物农药与其他杀虫剂、杀菌剂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依据。

球孢白僵菌与三种农药对萝卜蚜的协同防治效果752-759

摘要:前期选育得到了侵染蚜虫的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但蚜虫发育繁殖快而白僵菌侵染致病慢的问题制约了该菌株的应用。为此,进行了白僵菌及吡虫啉、乐果、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浓度单独处理,以及菌药混合处理对萝卜蚜的生物测定比较,结果表明,白僵菌浓度在0.08×10^6~50×10^6孢子/m L,可导致萝卜蚜47.0%~89.3%的死亡率。以2×10^6孢子/m L中等浓度白僵菌分别与1/10推荐浓度的吡虫啉、1/5推荐浓度的乐果和高效氯氰菊酯进行混用处理,可使萝卜蚜死亡率显著提高到97.3%~100%,LT50由76.8 h缩短到46.9~56.5 h。通过孢子萌发率检测表明球孢白僵菌与3种农药有较好的相容性。本试验证明白僵菌与3种农药具有良好协同增效作用,并确定了菌药混用的适宜浓度,为田间治蚜工作中制定减施化学农药、提高白僵菌防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两种杀虫剂复配的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增效研究760-766

摘要:为延缓害虫对生物农药的抗性,显著提高生物农药有效利用率,本研究在排除剂型组成及制备工艺对杀虫活性影响的条件下,采用自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具有生物农药特性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仿生型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复配固体纳米分散体。纳米制剂呈现出了良好的叶面浸润与滞留特性。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质量比为3:1、2:1、1:1、1:2和1:3的复配纳米制剂处理棉蚜24 h后的LC50分别为24.0、21.71、33.26、17.96和16.09μg/m L,共毒系数分别为264.74、229.59、106.82、158.72和162.78,显著增效配比为3:1和2:1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滞留量为影响制剂生物活性的关键指标。该杀虫剂复配纳米剂型的创制及增效效应的研究为延长生物农药使用寿命,解决害虫抗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特邀综述
武夷菌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进展767-773

摘要:武夷菌素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广谱、低毒生物农药,对粮食、蔬菜和果树及经济作物的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分别从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两个方面,介绍了武夷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历程,尤其详细介绍了基因工程育种体系的构建。同时,综述了武夷菌素的田间防治效果,分析了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四种Bt蛋白对六种重要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评价774-779

摘要: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低毒的Bt蛋白对未来开发新型Bt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植物新品种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室内测定了Cry2Ab4、Cry2Ah1、Cry1Ca7及Vip3Aa11四种Bt蛋白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黏虫、玉米螟、二化螟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Cry2Ab4杀虫谱广、对六种鳞翅目的重要害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果,尤其是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玉米螟的毒力效果显著;Cry2Ah1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对棉铃虫、玉米螟和二化螟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对黏虫只有明显的体重抑制作用、致死效果不明显;Cry1Ca7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次对棉铃虫、二化螟也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但对玉米螟毒力效果较差,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Vip3Aa1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好,对玉米螟、棉铃虫和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

绿僵菌属4个生防潜力菌株的多基因鉴定780-787

摘要:传统的绿僵菌分类鉴定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其局限性使种内仍包含着复杂的类群。DNA分子鉴定使绿僵菌属、种分类更为细化和准确,对其育种、杀虫机理、生态学等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绿僵菌4个有生防潜力的菌株IPPM010202、IPPM2029、IMI330189和M200614的5个持家基因即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4)、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1)、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RPB2)和翻译延伸因子(EF-1α)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了多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生防菌株分别位于进化树的3个分支上,鉴定菌株IPPM010202和IPPM2029同属于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IMI330189为蝗绿僵菌M.acridum,M200614属于低温绿僵菌M.frigidum,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很近,5个基因的遗传分化距离只有0.021~0.036。ITS1-4序列有较高变异频率和变异幅度,分类效率优于其他基因;EF-1α序列在鉴别菌株和分析亲缘性上有优势。多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够弥补单基因分析的局限,取得更为准确的鉴定和更为细化的分类结果。

土壤细菌对土壤中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788-795

摘要: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生防真菌,其能否在土壤中快速定殖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的重要条件,而孢子萌发是定殖的第一步。本文研究了竹林覆盖地和非覆盖地2种土壤在灭菌和添加抗生素条件下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方法进一步分析土壤细菌中影响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的细菌类群。结果表明,在覆盖地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较高,与非覆盖地差异显著;土壤灭菌处理后,非覆盖地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显著提高,与覆盖地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添加6种抗生素后,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在非覆盖地土壤中差异显著,在覆盖地差异不显著。非覆盖地土壤中细菌总数及多样性均高于覆盖地土壤,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显著高于覆盖地土壤。

蝗虫微孢子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检测新方法796-802

摘要:蝗虫微孢子已被广泛运用于蝗虫防治。本研究采用蝗虫微孢子保守性高的小核糖体亚单位RNA为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制备质粒标准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分别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蝗虫微孢子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达1.29×105 copies/L,各浓度质粒标准品的组内和组间重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这里建立的蝗虫微孢子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较快速、简便和准确,适用于生产中蝗虫微孢子的快速检测。

绿眼赛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803-810

摘要: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寄生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无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本文在(23±1)℃、RH 7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其发育历期、茧重、羽化和交配习性、成虫产卵、寄生能力和寿命,明确了其对寄主幼虫的功能反应及其对寄主幼虫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卵-幼虫期为14.7 d,预蛹和蛹期为14.5 d,世代历期30.1 d,平均茧重18 mg。成虫羽化多集中在06:00―14:00,雄虫比雌虫早羽化2 d。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在59~168 s。成虫交配后很快产卵。雌蜂平均产卵历期10.8 d、产卵量为104粒,产卵高峰分别为羽化后的第3 d和第7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2和19.0 d。在5、10、15、20、25和30头/瓶(650 m L)密度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寄生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寄主幼虫密度的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生后第1 d,寄主幼虫与未寄生幼虫的大小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在寄生后的第6 d和第12 d,前者的大小体重均显著小于后者的。另外,寄主幼虫的取食量比未寄生幼虫的少了约30%,且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寄主种群的控害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研发绿眼赛茧蜂的室内繁殖和田间保护利用技术,以及评价其对草地螟的控害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偏好811-816

摘要: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潜在防控能力,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反应及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其中以成虫捕食量最大,24 h理论最大捕食量75.19头。异色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梨瘿蚊幼虫的寻找效应均随梨瘿蚊数量的增加而减小。梨瘿蚊幼虫数量固定时,随着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异色瓢虫日平均捕食量逐渐降低。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有较强捕食偏好,存在梨瘿蚊与梨木虱两种捕食对象的情况下,异色瓢虫倾向于选择捕食梨瘿蚊,Cain指数D值均大于1。综合分析捕食功能和捕食偏好性,表明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产生ACC脱氨酶的PGPR种衣剂对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的防治效果817-825

摘要:为防治近几年越冬茬黄瓜上的新病害——细菌性茎软腐病,从海边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中富集培养、分离和鉴定了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共鉴定出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土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terrigena、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克吕沃尔氏菌Kluyvera cryocrescens共7个种的PGPR。测定了ACC脱氨酶活性,其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CRG-2,产生ACC脱氨酶活性最高,为324.3μmol/(mg·h)。将菌株CRG-2和枯草芽胞杆菌复配制成丸化种衣剂后,测定了对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复配后形成的种衣剂对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73.13%,高于中生菌素防治效果15.79%。由此可见该种衣剂有望在生产上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

封面说明825-825

摘要: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的黄瓜病茎和果实上出现流脓现象,后期茎果腐烂整株死亡。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brasiHense是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占全部病原菌的66%。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田间防治效果826-832

摘要:为明确本实验室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对食叶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市场购买的复合微生物菌肥、草炭土和10%噻唑膦为对照,在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生菜大棚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菜移栽第44 d时,10%噻唑膦颗粒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最佳,达78.2%;本实验室研发的以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和假格里尼翁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pseudogrignonense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达34.9%,显著优于以淡紫紫孢菌为主要成分的对照复合微生物菌剂和草炭土。同时施用本实验室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还能促进生菜生长,鲜重和株高都与空白对照、对照复合微生物菌肥和草炭土有显著差异,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达47.2%。研究结果表明,本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能有效防治生菜根结线虫,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为生长周期较短的食叶类蔬菜根结线虫的安全有效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多生育期小麦条锈病光谱波段优选及监测研究833-841

摘要:针对不同时期对小麦条锈病高光谱监测的敏感波段进行优选,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病害监测的精度。本研究以小麦条锈病这种小麦中主要的病害为例,基于3年份多个生育期的小麦条锈病大田控制试验,结合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检验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成分系数对信息重要性的指示意义,建立一套病害诊断特征波段筛选方法,并针对病害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优选出各阶段最适于病害监测的波段。经过分析,将病害侵染分为3个阶段,并在能够进行防治的前期和中期分别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波段优选,得到适于早期监测的4个波段:576、705、712、1416 nm;适于中期监测的5个波段:558、632、675、696、712 nm。采用上述波段在前期和中期进行病情监测,前期分类精度达到了0.78,中期反演精度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标准误差(RMSE)值0.12,这一结果表明这些波段能够为病害发展过程提供高光谱监测,为进一步的特征构建提供依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柳杉毛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调查842-848

摘要:柳杉毛虫Dendrolimus houi(Lajonquiere)是严重为害我国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Hooibrenk)的最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调查柳杉毛虫的寄生性天敌资源并开展寄生效能初步评价,对于进一步筛选获得优势天敌种类并开展林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采集并鉴定了柳杉毛虫的10种寄生性天敌:分别为松毛虫凸腿小蜂Kriechbaumerella dendrolimi(Sheng et Zhong)、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云南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yunnanensis(Yang)、平背囊爪姬蜂Theronia depressa(Gupta)、短柄短角平腹小蜂Mesocomys breviscapis(Yao et Yang)、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Mesocomys trabalae(Yao et Yang)、黑角狭颊寄蝇Carcelia nigrantennata(Chao et Liang)、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星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illiberisi(Chao et Liang)、瘦钩鬃麻蝇Sarcorohdendorfia gracilior(Chen);其中,云南黑青金小蜂、短柄短角平腹小蜂、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平背囊爪姬蜂、星毛虫狭颊寄蝇、黑角狭颊寄蝇6种为福建省新纪录种;同时柳杉毛虫也是首次报道为它们的自然寄主。同时松毛虫凸腿小蜂与短柄短角平腹小蜂具有较高的自然平均寄生率(7.24%和10.67%)和平均子代数量(33头/蛹与20头/雌),平背囊爪姬蜂平均子代蜂数较多(4头/寄主),且能与多种寄生性天敌联合控害,是其优势天敌种类。最后,简述其识别特征,以利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