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环境温度变化对异色瓢虫的飞行与运动能力的影响433-441

摘要: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飞行与爬行搜索能力的影响,对合理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防控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15、25和35℃恒温处理,以及15~35℃连续线性变温和15℃—25℃—35℃跳跃变温处理,利用飞行磨和昆虫行为记录仪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上述温度处理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在15℃平均飞行(14.2±1.9)次、累计飞行(1089.6±112.3)m、(98.3±11.6)min,平均飞行速度为(11.2±1.1)m/min,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而在35℃平均爬行(26.1±2.1)次,共爬行(719.6±73.2)cm、平均爬行速度为(2.6±0.7)cm/s,且方向改变(101.3±11.2)次,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异色瓢虫在连续跳跃变温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与运动搜索能力均显著大于连续线性变温及恒定常温(25℃)对照。本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在较低温度下的飞行能力较强,而在较高温度下的爬行搜索能力较强。此外,扰动型环境波动可以显著提升异色瓢虫飞行和爬行能力。

龙爪槐花对异色瓢虫成虫寿命的影响442-445

摘要:本文研究了龙爪槐花和其所含的主要糖类对异色瓢虫成虫寿命的影响。室内用龙爪槐花饲养的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0.96和10.83 d,显著长于龙爪槐叶上成虫寿命(雌:3.98 d,雄:3.65 d);室外龙爪槐花序上生长的异色瓢虫成虫平均寿命(雌性:14.72 d,雄性:15.46 d)也显著高于枝条上的个体(雌:3.90 d,雄:3.82 d)。补充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4种糖液,能显著延长异色瓢虫成虫寿命。龙爪槐花含糖量较高的花粉与花蜜是异色瓢虫成虫的适宜食物、能维持其种群发生,是花期龙爪槐上虽没有蚜虫发生、但仍有高密度异色瓢虫成虫的主要原因。

鳢肠乙醇粗提物与Cry1Ca的协同增效及对甜菜夜蛾SeABCC1―SeABCC3 mRNA表达量的影响446-453

摘要:本试验旨在明确鳢肠Eclipta prostrata乙醇粗提物与Bt毒素Cry1Ca防治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协同增效作用,及对甜菜夜蛾转运蛋白C(SeABCC1―SeABCC3)m 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鳢肠乙醇粗提物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具有明显毒杀作用,喂食5.26 mg/cm2鳢肠乙醇粗提物7 d后,幼虫死亡率为58.4%;喂食鳢肠乙醇粗提物(LD(30))与Cry1Ca(LD30)混合物3、5和7 d死亡率分别为59.72%、73.61%和83.33%,但仅喂食Cry1Ca(LD30)死亡率分别为5.6%、13.9%和31.9%,仅喂食鳢肠乙醇粗提物(LD30)死亡率分别为21.8%、28.7%和30.1%,鳢肠乙醇粗提物与Cry1Ca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qPCR分析SeABCC1―SeABCC3 mRNA表达量变化,经鳢肠乙醇粗提物(LD30)处理后SeABCC1、SeABCC2和SeABCC3表达量升高,引起甜菜夜蛾幼虫对Cry1Ca的敏感性升高。综上所述,鳢肠乙醇粗提物可作为植物源农药与Bt毒素混配使用,提高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稻田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454-462

摘要:转Bt基因水稻的非靶标效应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解转Bt基因水稻对稻田浮游动物群落的安全性,本文以转cry1C基因水稻(T1C-19)、转cry2A基因水稻(T2A-1)及其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MH63)为材料,以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群落多样性为指标,研究并分析了转Bt基因水稻对稻田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里稻田中浮游动物种类变化不明显,数量变化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另外由于孕穗期不得不施用农药防治蝗虫,导致孕穗期浮游动物的数量及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并且在使用农药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着水稻的生长逐渐下降。但转Bt基因水稻对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对照非转基因水稻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施用农药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转Bt基因水稻对水体环境无负面影响。

棉花转甲基酶基因GhBSMT1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表达谱分析463-471

摘要: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陆地棉中棉所12中克隆得到全长为1280 bp的苯甲酸/水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命名为GhBSMT1。预测该转移酶分子量40.8 kD,等电点6.12,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大小约41 k D的可溶性重组目标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棉花中GhBSMT1在植物激素处理和棉铃虫取食后表达转录情况,发现GhBSMT1在棉花的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水杨酸甲酯(Me SA)处理能够引起GhBSMT1下调表达,而茉莉酸甲酯(Me JA)处理对靶标基因影响不显著。另外,棉铃虫取食棉株6 h或48 h后,GhBSMT1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GhBSMT1在棉花各组织均有分布并受外源Me SA调控,该基因的表达还被棉铃虫取食抑制。

两近缘种茶尺蠖的抗菌肽基因在抵抗EoNPV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差异472-480

摘要:小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和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危害茶园的两近缘种害虫。用小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 NPV)喂饲两近缘种茶尺蠖,10 d后小茶尺蠖的死亡率为100%,而灰茶尺蛾的死亡率仅为35.5%。以感染病毒的两近缘种3龄幼虫的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gloverin、attacin和moricin 3个抗菌肽基因,通过邻位连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显示小茶尺蠖和灰茶尺蛾的Gloverin、Attacin和Moricin蛋白均分别归为一个分支;进一步采用qPCR检测发现,病毒处理后gloverin、attacin和moricin 3个基因在两近缘种茶尺蠖体内均表达上调,gloverin基因在12 h达到最大值,moricin基因在48 h达到最大值,且gloverin和moricin基因在灰茶尺蛾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小茶尺蠖,而attacin基因在病毒侵入后的不同时期在两近缘种茶尺蠖体内表达量是变化的,推测gloverin、moricin和attacin基因可能与病毒的侵入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抗菌肽基因在昆虫与病毒互作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二化螟性信息素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及田间寄生效果的影响481-486

摘要: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DNA条形码技术在小花蝽属昆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487-495

摘要: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3种小花蝽属Orius Wolff昆虫进行了鉴定,进行了59条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的分析,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小花蝽属昆虫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与典型的昆虫线粒体DNA一致,A+T平均含量(66.4%)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的第3位A+T含量高达90.7%,碱基替换多为同义替换;13种小花蝽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28,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除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可能存在隐存种现象外,其他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单独聚为一支。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小花蝽属昆虫进行物种快速分子鉴定具有可行性。

球孢白僵菌与5种农药的相容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联合毒力496-503

摘要:本文室内评价了5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常用化学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与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的相容性,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5种农药对菌株YB8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供试浓度下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5 d时能促进菌株YB8菌落生长,且随着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加强(抑制率为-2.26%--15.69%),10 d时对菌株YB8生长略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0.29%-8.33%);高效氯氟氰菊酯(16.7 mg/L)和高效氯氰菊酯高浓度(30 mg/L)均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6.87%、86.82%),而低浓度(1.67、3 mg/L)则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24.96%、104.10%);二者不同浓度对菌落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在低浓度3 mg/L时,5和10 d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64%和-13.11%;辛硫磷与菌株YB8相容性差,随着浓度增加,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菌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5种农药与菌株YB8联合使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联合作用时农药的LC50值降低,菌株YB8对韭蛆的LT50缩短。因此,生产上推荐菌株YB8与噻虫嗪和噻虫胺联合使用,而避免与高浓度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联合使用。

水稻防御反应相关基因对稻瘟病菌的响应504-511

摘要: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6个水稻品种(分别含有抗病基因Pik-s、Pita、Pit、Pi1、Pi9的近等系及回交亲本丽江新团黑谷LTH)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多个信号相关及PR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带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k-s、Pita、Pit的水稻品种和LTH对稻瘟病菌#626侵染表现为亲和互作,带Pi1和Pi9的水稻品种表现为非亲和互作;稻瘟病菌接种后,亲和互作中MAPK6和MAPK12表现为上调表达,带有抗性基因Pi9的水稻品种IRBL22中BIMK2表现为上调表达。总体来看,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近等系中的PR基因对稻瘟病菌的响应较为多样,非亲和互作中在早期或早中期表现为PR基因上调表达,而亲和互作中主要在晚期上调表达,说明这些PR基因表达的时间在植物与病原互作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防控设施番茄枯萎病田间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512-518

摘要: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能够有效防控设施番茄枯萎病,研究菌株B1619田间高效使用技术对保证生防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对菌株B1619在接种番茄枯萎菌的病土中的定殖规律,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在田间的撒施方式和使用剂量,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可以在接种枯萎菌的病土中稳定定殖并维持一定数量,在21 d时仍然有5.9×10^4 cfu/g土的种群数量。田间穴施和灌根的撒施方式防治效果明显好于蘸根和拌土,田间使用剂量应≥6 g/株。2年4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当田间撒施方式为穴施,田间使用剂量为32 kg/667 m^2时,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5.1%-85.2%,显著高于化学药剂百菌清。示范推广试验证明,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5%~90%。

β-氨基丁酸和茄青枯菌hrp-突变体协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519-524

摘要: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植物化学诱抗剂β-氨基丁酸(BABA)与无致病力的茄青枯菌hrp-突变体菌株联合使用,研究不同配比对辣椒疫病的协同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结果表明,BABA与hrp-菌株按一定配比混合后于接种前使用一次,与单剂相比对辣椒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0.08%BABA+hrp-菌株1×10^7 cfu/m L、0.1%BABA+hrp-菌株1×10^6 cfu/m L和0.1%BABA+hrp-菌株1×10^5 cfu/m L等3种配比组合控制辣椒疫病的效果均在80%以上;与BABA单独使用相比,增效作用超过23%;以0.1%BABA+hrp-菌株1×10^6 cfu/m L配比效果最佳,其增效达到43%。适当增加使用次数后,防治效果及持效期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为探索多种生防措施的协调和配合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淡紫紫孢菌防治采后番茄果实灰霉病525-530

摘要:本文通过孢子萌发检测、平板生长抑制法和果实病害防治试验,测定了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s PL36-1防治储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PL36-1发酵滤液不仅能够抑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而且可以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对峙培养的菌株PL36-1显著抑制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到74.45%,菌株PL36-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也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PL36-1发酵液处理樱桃番茄果实后,能有效控制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含有2×10^8孢子/m L的发酵液10 d的防治效果达70.64%。

娄彻氏链霉菌XL-6的抑菌活性及对茄子幼苗的防病促生效应531-536

摘要:本文研究了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XL-6无菌发酵液在自然状态下的抑菌活性及对茄子幼苗的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菌株XL-6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物质可耐70℃高温,在pH 5~8其抑菌活性保持稳定;该抑菌活性物质不受紫外线、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影响,在4℃条件下贮藏28 d仍可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采用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处理茄子幼苗均可提高茄苗对青枯病的抗性,其中,施用40倍发酵液显著降低茄子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显著提高PAL和PPO酶活性,对盆栽茄子的防治效果达64.78%。同时,40倍发酵液显著提高茄子种子发芽率、鲜重、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较病原菌菌体处理和无菌水处理,茄苗干重增幅分别达15.81%和27.95%,对茄苗的促生效果显著。说明适宜浓度的拮抗菌XL-6发酵液兼具防治茄子青枯病和促进植株生长的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利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效苏云金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融合菌株537-544

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B7发酵液在药后96 h对小菜蛾2龄幼虫致死率高达85.06%;枯草芽胞杆菌TL2对黄瓜枯萎病和辣椒疫霉病有显著拮抗活性(对峙培养5 d对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在60%以上)。本文对菌株B7和TL2的原生质体形成、完全灭活及融合的最佳条件分别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7在溶菌酶1.0 mg/m L、酶解70 min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最佳,分别为85.0%和29.41%;菌株TL2在溶菌酶1.25 mg/m L、酶解50 min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最佳,分别为80.00%和25.00%。菌株TL2原生质体完全灭活的最佳条件为60℃水浴35 min,菌株B7原生质体完全灭活的最佳条件为紫外照射25 min。灭活后的两亲本融合最佳条件为30℃水浴融合20 min后涂布再生培养基,用影印法连续传代10次以上,最后筛选出17株稳定的融合子,经过杀虫防病检测最后筛选到一株兼具两亲本特性的高效融合子TLB15。TLB15发酵液在药后96 h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3.44%,TLB15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和辣椒疫霉病(对峙培养5 d)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0.00%和62.79%。

深绿木霉蛋白质TraT2A诱导兰州百合抗灰霉病的作用545-551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试验法分别测定了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蛋白质Tra T2A对兰州百合灰霉菌的抑制作用和诱导抗病效果及持效期。结果表明TraT2A高浓度(5×液)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7.44%,低浓度(100×液)具有较高的诱导抗病作用,其诱导效果可达55.89%;TraT2A 100×液处理兰州百合植株3 d后挑战接种灰霉菌,分别于0、1、3和5 d对兰州百合叶片中的PAL、PPO、POD和SOD酶活性及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TraT2A诱导处理后可提高百合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防御酶PAL、PPO、POD、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在接种后1、3和5 d时,4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则低于对照,4种酶活性在第5 d时均达到最大值,PAL、PPO、POD和SOD分别是对照的1.47、2.28、1.36和1.49倍;在接种后1、3和5 d时,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0.13、12.05和6.05 mg/g;丙二醛含量仅为对照的0.68、0.40和0.51倍;TraT2A防治百合灰霉病的持效期为7 d,高于阿泰灵和速克灵的持效期。

一株粪生毛壳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552-560

摘要: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76株粪生真菌中筛选出1株辣椒枯萎病生防菌株LJ-S2L1,并利用菌落直径法、纸片扩散法、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试验评价了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J-S2L1对辣椒枯萎病菌抑菌率达71.67%,可使辣椒枯萎病菌菌丝发生隘缩或断裂,抑菌圈直径达32 mm;菌株LJ-S2L1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滤液均对辣椒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61.57%和56.48%。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LJ-S2L1发酵液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在1000μL/m L时达到72.10%,抑制中浓度为300.63μL/m L;盆栽试验防治效果达到71.8%。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其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J-S2L1鉴定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解淀粉芽胞杆菌JDF-6液态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蛋白的分析561-570

摘要:为探讨解淀粉芽胞杆菌JDF-6液体发酵条件及抑菌蛋白性质,以菌量和抑菌蛋白粗提液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抑菌蛋白粗提液,并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DF-6最适培养基配比为3.0%蔗糖,1%酵母粉,2%茶渣饼,0.3%硫酸锰;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20 h,发酵温度30℃,初始p H 6.5~7.0,接种量5%,250 m L装液量为100 m L。优化后菌株JDF-6抑菌活性提高51.6%,经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获得的抑菌蛋白的粗提液对蛋白酶、高温(100℃以上)、紫外光(光照8 h以上)敏感,抑菌活性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