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特邀综述
2010-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防治学科资助情况分析151-158

摘要:本文以2010-2016年间生物防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生物防治学科资助项目在植物保护学中的地位、所属研究方向受资助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并针对本学科申请科学基金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物防治科研工作者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短期饥饿处理对蠋蝽寿命、繁殖力及捕食量的影响159-164

摘要:为选择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早期释放的最佳阶段,预测蠋蝽释放后的存活率,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不提供食物,只提供水的情况下比较了不同龄期蠋蝽耐饥能力,探究了不同饥饿处理时间对蠋蝽成虫取食能力以及雌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蠋蝽各龄期存活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雌成虫耐饥能力最强,平均存活时间为28.74 d;1~5龄若虫以及雄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43、6.59、10.04、13.39、17.96和20.29 d。饥饿处理后,蠋蝽雌、雄成虫取食黏虫2龄幼虫量(雌3.0头、雄2.9头)较对照(雌0.5头、雄0.7头)显著提高。此外,同一时间的饥饿处理,雌、雄成虫之间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和9 d后蠋蝽产卵总量(117.0、162.3和140.0粒)较对照(181.8粒)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 d后卵孵化率(64.45%、68.10%)较对照(78.03%)显著下降,而饥饿9 d处理较对照孵化率(77.85%)虽然降低,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蠋蝽成虫耐饥能力最强,且短时间饥饿对其繁殖力未产生显著影响,是田间早期释放的最佳虫态。

低温处理替代寄主对管氏肿腿蜂繁殖的影响165-170

摘要:大规模、低成本繁殖天敌是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天牛类害虫寄生性天敌管氏肿腿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3、0、3和6℃处理替代寄主黄粉甲蛹24 h(光周期16L:8D,相对湿度80%±10%)对该蜂人工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黄粉甲蛹可提升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效率,但-6℃下黄粉甲蛹的死亡率高达40.00%,不利于寄主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设置的5个温度梯度下,以-3℃处理黄粉甲蛹时寄主死亡率为16.67%,管氏肿腿蜂寄生率和存活率分别为86.67%和100.00%,寄生蜂麻痹寄主所需时间及管氏肿腿蜂产卵前期分别为9.6 h和4.67 d,后代羽化量为29.30头。低温处理替代寄主提高了管氏肿腿蜂子代幼虫的存活率,以-3℃处理更适宜,同时对卵和茧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食蚜瘿蚊捕食能力研究171-175

摘要: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研究食蚜瘿蚊幼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搜寻和控害潜能及饥饿胁迫对其捕食行为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食蚜瘿蚊各龄期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3龄幼虫饥饿24 h后的捕食速度;各龄幼虫饥饿12 h后的爬行能力;各龄幼虫耐饥饿能力及3龄幼虫不同饥饿程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总共19.21头;2和3龄幼虫的爬行速度较快,田间觅食能力较强。不同饥饿程度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拟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捕食量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综上所述,食蚜瘿蚊2龄末3龄初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和耐饥饿能力。

东亚小花蝽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176-182

摘要: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是我国北方小型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天敌昆虫生产及防治害虫应用上具有较大价值。为了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东亚小花蝽的捕食行为机制,有必要对其触角结构及感器进行超微结构分析。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东亚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触角的结构和感器的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触角均为线状,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2亚节),随着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触角总长度及各节长度均显著增加,各节直径的增加不显著。东亚小花蝽触角上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各有2种亚型,钟形感器仅在1龄若虫触角上存在,2~5龄若虫及成虫触角上该感器退化消失。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若虫感器数量比成虫少。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东亚小花蝽触角大小和感器的种类及数量随生长发育而变化,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

真桑钝绥螨捕食朱砂叶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捕食作用183-187

摘要:为评价真桑钝绥螨Amblyseius makuwa Ehara防治害螨的可能性,本试验在(25±1)℃、RH 8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组建了真桑钝绥螨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为食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真桑钝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卵、若螨和雌成螨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真桑钝绥螨以朱砂叶螨为食,未成熟期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1.90 d,幼螨期0.62 d,前若螨期0.82 d,后若螨期1.26 d。试验条件下真桑钝绥螨净增殖率为11.80,内禀增长率为0.175,世代平均周期为14.12 d,周限增长率为1.191,种群倍增时间为3.96 d,雌成螨日均产卵量为1.22粒,平均总产卵量为22.12粒。真桑钝绥螨对朱砂叶螨3个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圆盘方程显示真桑钝绥螨对朱砂叶螨卵的捕食数量最大,其次为若螨和雌成螨,a/Th值分别为12.5162、5.8730和4.4009。综上研究结果,真桑钝绥螨具备优良天敌的基本特性,是朱砂叶螨的潜在天敌之一。

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188-192

摘要:为了解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对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进一步拟合了白蜡窄吉丁幼虫数量与寄主植物、树干胸径的关系。结果显示,寄主植物抗性是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最主要的因素,中国本土白蜡树种水曲柳的受害情况远低于美国栽培品种绒毛白蜡,且不同寄主植物间的幼虫数量差异显著;林分结构的影响作用次之,白蜡纯林的受害程度高于混交林。年极端低温、年极端高温、幼虫期和卵期的寄生率对白蜡窄吉丁的影响作用也比较重要。研究结果为生产上采用栽培抗性树种和在合适时期释放天敌控制白蜡窄吉丁的为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60)Coγ射线辐照雄成虫对松墨天牛生命力及防治效果的影响193-197

摘要:松墨天牛在我国的危险性和潜在风险性日益突出,应用辐照不育技术控制该虫是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辐照剂量~(60)Coγ射线辐照松墨天牛雄成虫对松墨天牛的取食、排泄、交配、产卵、寿命、防治效果等的影响,筛选对松墨天牛雄成虫的γ射线最佳辐照剂量,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未进行γ射线辐照),150、200、250和300 Gy剂量(剂量率1.5 Gy/min)~(60)Coγ射线辐照对雄性松墨天牛取食、排泄和寿命等生物学特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4种剂量γ射线辐照的雄成虫配对后,能正常刻槽产卵,但卵的孵化率均为0,即失去生殖能力。当雌:雄:处理过雄性天牛比为1:1:6时,150 Gy剂量辐照对天牛的防治效果较好,雌雄交配后卵的孵化率仅为2.63%。权衡辐照雄成虫对其取食、排泄、交配、寿命和防治效果的整体效应,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150 Gy剂量~(60)Coγ射线辐照为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封面说明
封面说明197-197

摘要: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近年来发生和影响比较严重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因其隐蔽性强,防治极为困难。目前,白蜡窄吉丁的外部形态、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已基本明确,为控制其为害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未找到能持续有效控制白蜡窄吉丁为害的防治技术。路纪芳等在我国白蜡窄吉丁发生地区调查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其自然种群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为制订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对该虫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提供依据(正文见188~192页)。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葱蝇成虫防御类酶和血细胞对球孢白僵菌的防御作用198-205

摘要:测定了葱蝇成虫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虫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并对侵染后血细胞的变化进行拍照观察。结果表明,虫体内SOD、CAT、POD、GSTs和AChE的比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组虫体内的Car E比活力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始终低于对照组。侵染36~48 h后,大量的血细胞在菌丝体周围集结、包囊,阻碍和抑制菌丝的增殖。侵染54 h后,菌丝开始突破包囊块,在血淋巴中大量增殖,血细胞免疫被破坏。综上所述,球孢白僵菌侵染初期会触发葱蝇成虫的免疫系统,但由于菌丝的大量增殖,后期免疫系统崩溃,导致成虫死亡。为揭示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及葱蝇对真菌侵染的免疫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西花蓟马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βGRPs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206-212

摘要:本文旨在鉴定西花蓟马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FoβGRP)基因,分析其在受到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西花蓟马先天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比对非冗余核苷酸数据库,筛选E值小于10~(-5)的基因为目标基因,对筛选出的FoβGRPs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结构分析鉴定,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分析不同活性球孢白僵菌孢子侵染西花蓟马成虫后FoβGRPs的表达模式。筛选出3条βGRP基因,分别命名为FoβGRP1、FoβGRP2和FoβGRP3,其编码的蛋白序列均含有βGRP蛋白家族特有的保守性结构域,即糖苷水解酶活性结构域;FoβGRP1与FoβGRP2和FoβGRP3分属两类不同的FoβGRP;在检测的60 h内,与对照相比,西花蓟马被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真菌菌株侵染后,3条FoβGRP基因的诱导表达量均在12 h时最高,而且对于同一基因来说,高活性真菌菌株对其的诱导水平均高于低活性的真菌菌株;经灭活真菌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3条FoβGRP基因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条FoβGRP基因可能参与到西花蓟马先天免疫反应中。本文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在西花蓟马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免疫蛋白制剂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增产效果及作用机制213-218

摘要:阿泰灵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植物免疫蛋白制剂,能诱导多种植物的广谱抗性,并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在小麦生产中尚未开展相关研究。2016年作者分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开展了阿泰灵对小麦抗病和促生长的田间试验,并初步研究了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用400倍阿泰灵稀释液拌种,并分别在返青期、拔节期和扬花期进行1000倍喷雾使用,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须根数和根系活力;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3种病害的诱抗效果达到29.3%~64.9%;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显著提高,产量增加15%以上。阿泰灵喷雾处理小麦6叶期幼苗后12~24 h,POD、SOD和CAT防御酶活性提高45%,抗病相关基因PR-1、PR-2和PR-5也比未处理小麦转录表达提高10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阿泰灵能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并提高小麦抗病性;防御酶活性提高和抗病基因上调表达是阿泰灵诱导小麦抗病增产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枯草芽孢杆菌PTS-394诱导番茄对灰霉病的系统抗性219-225

摘要:本文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PTS-394对番茄的防御相关酶活性、抗病信号转导通路的标志基因表达的诱导情况和诱导抗病性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在24~72 h内番茄顶端叶片中PAL、PPO、POX、LOX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增加,且72 h时达到最高峰值,随后在96 h下降,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此外,番茄抗病信号通路节点基因NPR1和水杨酸(SA)信号通路激发的防卫基因PR-1a,在24~72 h得到了显著持续高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能够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48 h,离体叶片挑战接种番茄灰霉菌,结果显示,菌株PTS-394处理的番茄叶片病斑面积仅为对照处理的50%,防控效果达47.1%;温室盆栽试验显示,菌株PTS-394处理后对番茄灰霉的防治效果为58.2%。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PTS-394灌根番茄后,可以触发番茄植株系统性的抗病性,增强植株免疫能力。

枯草芽胞杆菌R31影响巴西蕉根系活性氧产生及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226-233

摘要:研究枯草芽胞杆菌R31接种浓度对香蕉根系活性氧产生、R31自身根系定殖和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首先检测了不同浓度R31接种对巴西蕉根系Mn-SOD活性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了过氧化氢对不同细胞浓度R31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然后利用R31-gfp观察了不同浓度R31接种在香蕉根表定殖的差异,最后利用大田试验验证了不同浓度R31可湿性粉剂的枯萎病防效。研究结果显示,1.0×10~6和1.0×10~7 cfu/mL R31菌体灌根使巴西蕉根系Mn-SOD活性分别在0.76~5.99和0.81~6.55 U/g显著波动,根系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增加,而1.0×10~8 cfu/mL R31菌体接种的根系Mn-SOD活性在4~5 U/g波动,不激发根系过氧化氢爆发。80和120μmol/mL以上过氧化氢分别抑制1.0×10~5和1.0×10~6 cfu/mL R31在24 h内形成薄皮,但分别显著促进2种浓度R31在72 h形成薄皮。40~240μmol/mL过氧化氢对1.0×10~7和1.0×10~8 cfu/mL R31 24 h的薄皮形成无影响,但显著促进2种浓度R31 72 h的薄皮形成。1.0×10~6 cfu/mL R31-gfp接种巴西蕉后第5 d才可以观察到根表产生荧光,而1.0×10~7和1.0×10~8 cfu/mL R31-gfp接种处理在第3 d即可观察到根表产生明显荧光。利用R31可湿性粉剂进行田间试验,以2.0×10~6和2.0×10~7 cfu/mL2000 mL灌根处理新植巴西蕉,施用4次后,枯萎病防效分别为35.41%和72.96%。R31低浓度接种能够激发香蕉根系免疫反应和活性氧产生,并延缓低浓度R31在根表定殖,最终影响其对枯萎病的防效。

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诱导番茄防御酶活性提高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234-240

摘要: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对设施番茄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效。为了探明其是否具备诱导番茄植株抗病性的能力,本文研究了菌株B1619灌根处理后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同时检测了番茄叶片抗病防卫基因PR-1a、POD酶合成相关基因POD1和SOD酶合成相关基因SOD的转录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1619处理后番茄叶片的POD、SOD、PAL酶活性比未处理的显著提高;MDA含量比未处理的显著降低;菌株B1619灌根处理后叶片中PR-1a、POD1和SOD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由此可见,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是菌株B1619防治设施番茄枯萎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241-247

摘要:目前芽胞杆菌微生物杀菌剂的剂型主要以水剂和可湿性粉剂为主,芽胞杆菌干悬浮剂作为芽胞杆菌类杀菌剂的新剂型,其安全性及特性需要研究。本文分析了解淀粉芽胞杆菌T429、JT84、Lx-11、B-916干悬浮剂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抑菌带宽分别为12.00、10.33、7.67和7.50 mm;使用20 mL甲醇萃取2 g干悬浮剂,发现其对稻瘟病菌抑菌带宽分别为7.00、6.33、5.50和5.00 mm。显微观察后发现稻瘟病菌菌丝明显膨大,表明在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中存在脂肽类物质;在水稻破口期喷施解淀粉芽胞杆菌T429、JT84、Lx-11、B-916干悬浮剂75 g/667 m~2,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2%、79.3%、79.6%、78.9%;使用4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当稀释500倍时,对水稻种子安全,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上述4株菌株干悬浮剂室内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存放90 d时活菌数减少不显著,存放180 d时T429与B-916变化不显著,Lx-11与JT84下降30%左右,存放360 d时4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活菌数不低于1×10~9 cfu/mL。

短短芽胞杆菌产抗菌物质——羟苯乙酯发酵培养基的优化248-257

摘要:羟苯乙酯是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提高该菌株发酵液中羟苯乙酯的产量,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了优化,进一步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对培养基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最后采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通过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获得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产生羟苯乙酯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DL-苹果酸、蛋白胨和NaCl。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分别为DL-苹果酸、豆饼粉和NaCl。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8 g/L、DL-苹果酸29.68 g/L、豆饼粉25.18 g/L、蛋白胨2 g/L、NaCl 13.18 g/L,pH 7.0~7.2。采用此培养基配方进行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羟苯乙酯平均产量为8.15μg/mL,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提高了286.26%。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固体发酵培养基258-265

摘要:为优化生防菌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JAT-9290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以农业副产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和麸皮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麦粒、蔗糖和硝酸钠对菌株产孢量的影响,通过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以产孢量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确定菌株固体发酵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差异极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菌株FJAT-9290在垫料和麸皮质量比17:3的基础培养基上,其他成分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麦粒39.14%、蔗糖2.97%和硝酸钠0.30%,采用该优化组合的菌株平均产孢量可达2.48×10~8孢子/g。响应面结果也表明,各因素对产孢量的影响结果排序为麦粒〉蔗糖〉硝酸钠,其中蔗糖和硝酸钠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