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生防论坛、国外生防、书评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39X
  • 国内刊号:11-5973/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2
  • 综合影响因子:1.3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几种肿腿蜂mtDNA COⅡ-COⅢ区域序列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摘要:部分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的寄生蜂用于我国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这些肿腿蜂近缘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十分相似,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分子手段鉴定肿腿蜂近缘种。对近年来我国用来防治蛀干害虫的肿腿蜂近缘种mtDNA COⅡ-COⅢ基因区域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所测定的1700 bp的片段中,含有COⅡ基因部分序列,完整的tRNA-Asp基因、tRNA-Lys基因、ATPase6基因和ATPase8基因以及部分COⅢ基因。对基因序列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与川硬皮肿腿蜂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白蜡吉丁肿腿蜂与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No.2)的序列相似性最低为96.88%。1700 bp的序列中包含68个变异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11。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与其他5个种(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苹小吉丁肿腿蜂)亲缘关系最远,形成一个单系群。另外一个大群又分为4个亚群,而Sclerodermus sp.(No.1)的所有个体在该大群内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亚群。本研究首次获得我国常用于生物防治的6种肿腿蜂的mtDNA COⅡ-COⅢ序列,对比不同基因序列分析,mtDNA ATPase6基因最适合区分6种不同肿腿蜂,可以作为肿腿蜂近缘种分类鉴定的有效基因。
1-12

发育高温对烟粉虱寄生蜂雌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摘要: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有效天敌。为了更好地将2种寄生蜂用于温室大棚等高温设施农业中控制烟粉虱的种群数量,本文通过镜下解剖,探究了不同发育温度(26、30、34、38℃)对2种寄生蜂初羽化雌蜂个体大小和抱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育温度的升高,2种寄生蜂初羽化雌成蜂的个体大小呈现变小的趋势,2种寄生蜂在38℃温度下发育获得的初羽化雌蜂个体大小显著小于26、30℃下发育获得的雌蜂;海氏桨角蚜小蜂在30℃下发育获得雌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26、34、38℃下雌蜂的抱卵量;浅黄恩蚜小蜂在26、30、34℃发育获得雌蜂的抱卵量无显著差异,但38℃条件下,雌蜂体内没有成熟的卵。本研究结果对2种寄生蜂的室内大规模饲养以及高温条件下烟粉虱的生防实践有指导意义。
13-18

酵母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对甜果螨及以其饲喂的加州新小绥螨繁育的影响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7种蛋白含量不同的市售酵母粉饲养甜果螨,以其饲喂加州新小绥螨,再研究对加州新小绥螨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蛋白含量为23.86%、40.29%和45.37%的酵母粉饲养甜果螨,甜果螨种群数量大,分别在第28.0、21.0和23.6 d达到最大值,最大增长倍数分别为117.1、167.5和115.4倍;用蛋白含量为25.90%、32.40%的酵母粉饲养甜果螨,甜果螨种群数量小,最大增长倍数不足10.0倍。用蛋白含量为1.46%、1.72%的酵母粉不能成功饲养甜果螨。甜果螨种群动态参数与酵母粉中15种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甜果螨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之取食的酵母蛋白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取食蛋白含量为23.86%、40.29%和45.37%的酵母粉时甜果螨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67.00、60.53、78.25 mg/g。加州新小绥螨以蛋白含量为23.86%和45.37%的酵母粉饲喂的甜果螨作为猎物时,其内禀增长率高,分别为0.15和0.14。但以后者为猎物时,净增殖率(10.61)最高。根据上述结果认为,以蛋白含量为45.37%的酵母粉饲喂,有利于甜果螨的种群增长,也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加州新小绥螨种群的增长。
25-32

滞育七星瓢虫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摘要:七星瓢虫是优良的天敌昆虫,可凭滞育特性抵御逆境胁迫,提高种群生存能力。为研究七星瓢虫的滞育分子机制,构建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经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进一步筛选,得到231个差异点。blastx/n比对后,正、反向文库分别得到差异表达基因64和54个,GO分类和PATHWAY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涉及滞育的信号传导、生物合成、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等。文库中发现多种基因,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分析滞育相关基因提供线索。着重讨论了与抗寒性相关的28 k D抗干燥应激蛋白、卵巢发育相关的Cullin 3蛋白,能量代谢相关的异柠檬酸脱氢酶的生物学功能,进而推测其与七星瓢虫滞育的相关性。
33-39

5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葡萄园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摘要:为选择对绿盲蝽控制效果较好的植物源杀虫剂,分别采用试管药膜法、喷雾法测定了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等5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绿盲蝽的24 h杀虫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苦皮藤素、蛇床子素,24 h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12.99、25.12、31.05、142.98、287.93 mg/L;施药后7、14 d调查,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对绿盲蝽防效最好,分别为87.18%、94.49%。本研究为植物源杀虫剂在绿盲蝽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46-49

茶园间作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缨小蜂的影响

摘要:在福建隽永天香茶业公司茶洋有机茶基地研究了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缨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差异显著(F=3.15,P〈0.05),缨小蜂虫口数量差异极显著(F=4.22,P〈0.01)。间作铺地木蓝+罗顿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最高1035头,间作铺地木蓝+猪屎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最低378头;间作白三叶草+圆叶决明茶园,叶蝉天敌缨小蜂的虫口数量最高263头,缨小蜂虫口数量比空白对照提高了61.98%,茶园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天敌缨小蜂的种群数量。不同间作处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与天敌缨小蜂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间作白三叶草+圆叶决明,茶园平均益害比最高为0.56,对照茶园最低为0.18。
50-54

家蚕灰僵病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家蚕灰僵病为低频率发生的家蚕真菌性地方病,病原为爪哇棒束孢。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潜山和浙江桐乡的2个家蚕灰僵病病原种群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利用12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3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93个,占70.45%。在种群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指数(Is)具有一致性。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来自2个地区的19个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0.76处完全按地理来源分为2个类群;基于ISSR信息的三维主坐标分析(PCA)结果与分子聚类结果一致。2个家蚕灰僵病病原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5106,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287,说明种群间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内。2个种群单独聚类表明,潜山地方病种群在0.8的相似处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类群,而桐乡种群未表现出优势性。上述分析可知,家蚕灰僵病病原种群表现出与地理来源相关的空间异质性,种群异质性是地方病种群维持的重要原因。
55-61

一株分离自番茄叶片的刀孢蜡蚧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

摘要: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番茄种植基地番茄叶片中分离获得菌株HZ911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该菌株菌丝在20-30℃均能正常生长,35℃停止生长,最适温度为25℃;光周期12L:12D及培养基pH 6.0的环境条件利于菌体生长。该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蔗糖和牛肉浸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日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5.02和5.81mm/d),在半乳糖和硝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分别为2.36和4.27 mm/d)。菌株对14种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0 g/L氰霜唑悬浮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菌株HZ9111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毒力较小,且中间三者在低浓度时可促进菌丝生长。本研究将为今后该菌的大规模生产或应用提供参考。
62-69

对舞毒蛾高毒力Bt杀虫蛋白协同增效组合的筛选

摘要: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innaeus)是世界性的重要农林业害虫。研究Bt蛋白对舞毒蛾幼虫的毒杀作用,筛选出高毒力Bt蛋白及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蛋白组合,将为舞毒蛾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提取11种Bt蛋白对人工喂养的3日龄舞毒蛾幼虫进行初步筛选,初筛结果发现Cry1Ac、Cry2Ab、Cry1Ca、Vip3Aj 4种蛋白具有较高毒力。进而分别测定了这4种蛋白的LC50;7 d的生测结果表明,杀虫毒力最高的为Cry1Ac蛋白,LC50达到了2.47μg/g;Cry2Ab和Cry1Ca两种蛋白的LC50分别为29.19和42.45μg/g,表现出了较强的杀虫活性;而Vip3Aj的LC50为101.26μg/g,具有中等毒力,这是首次发现该新基因表达产物具有杀虫活性。然后进一步将Cry1Ac与Cry2Ab、Cry1Ac与Cry1Ca、Cry1Ac与Vip3Aj、Cry2Ab与Cry1Ca按1:1混配,测定蛋白组合的杀虫活性并计算增效因子。结果发现,Cry1Ac+Cry2Ab混配蛋白LC50达到0.64μg/g,协同毒力指数最高,为7.098,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Cry1Ac+Cry1Ca和Cry1Ac+Vip3Aj混配蛋白LC50分别达到0.76和1.06μg/g,协同毒力指数分别为6.162和4.539,也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70-75

促植物生长根际细菌A21-4对田间辣椒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促植物生长根际细菌A21-4对辣椒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细菌A21-4灌根处理辣椒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了辣椒生长指标、土壤酶活性、速效氮磷钾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细菌A21-4处理显著提高了辣椒成株期的茎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辣椒移栽30 d后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66%、56.26%和42.24%;移栽60 d后对辣椒果实的蛋白质、维生素C和硝态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9.32%、53.97%和129.84%;移栽30-70 d,辣椒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22.95%-32.31%、24.32%-94.11%和49.41%-271.74%;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60%-49.25%、7.24%-17.93%和12.70%-25.61%;显著增加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
86-92

脐孢木霉菌中tri基因簇的克隆及tri基因在不同产素水平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木霉素(trichodermin)是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的一种,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分析脐孢木霉菌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 tri基因簇中各基因与木霉素合成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克隆得到了脐孢木霉菌0248的tri基因簇,其全长24793 bp且含有7个开放阅读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簇中各基因在产木霉素能力不同的培养基中表达,结果表明,高产素培养基中tri基因表达量在培养40 h时较高,随后的时间里表达量大幅降低。在低产或不产素培养基中,tri基因在培养40 h时表达量远低于其在高产素的培养基中基因表达量,在52 h时表达量有所提高,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呈下降趋势,即tri基因簇表达量与木霉素的产量呈正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木霉素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和提高脐孢木霉菌0248的生物防治效果奠定了基础。
93-100

海滨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研究旨在明确采自北京延庆县杏树根际土壤中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的生物学特性,进而明确开发应用的潜能。结果表明:在侵染24 h、剂量640 IJs/幼虫下,大蜡螟校正死亡率达76.7%;48 h时,除10和20 IJs/幼虫外,40、80、160、320和640 IJs/幼虫剂量下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0%。在侵染36 h,剂量160、320和640 IJs/幼虫下,黄粉虫校正死亡率均达50.0%以上;48 h时,剂量640 IJs/幼虫下,黄粉虫校正死亡率为100.0%。经过50.5%RH下干燥9 h后,海滨斯氏线虫存活率仍达94.0%。线虫在30℃条件下的水平运动能力强于18和25℃下,24 h后有62.7%爬行3.6 cm寻找到寄主体液。水浴6 h时,30、32、34、35℃下线虫的死亡率均在50.0%以上;38℃水浴2 h后,线虫的死亡率为100.0%。研究结果表明,海滨斯氏线虫具有很高的侵染力和长时间的耐干燥力,显示了其防治害虫的开发利用潜能。
101-105

来自新疆的昆虫病原线虫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通过ITS序列测定,确定了从新疆和田地区间作绿豆的4年枣0-40 cm根际土壤中诱集出的线虫为新疆和田新记录种——嗜菌异小杆线虫,命名为新疆枣绿1409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XJZL1409。为确定其生防潜能,本研究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4龄末幼虫为寄主,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高的侵染力,除剂量10 IJs/larva的校正死亡率为93.33%外,其他剂量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在48 h均已达到100%;该线虫具有较高的耐高温能力,36℃下6 h死亡率仅4.93%,致死高温区36-37℃;该线虫具有较好的耐干燥能力,在25℃、50.5%RH的环境中干燥9 h后,存活率98.82%,复苏后对大蜡螟的致死率仍达到93.33%;该线虫产量3.51×10^5 IJs/g larva。研究表明,该线虫具有生防潜能,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更适用于高温干旱地区。
106-111

生物有机肥控制小麦全蚀病及作用机理初探

摘要:以和阳生物肥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平板对峙培养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可达53.44%,叶面喷雾和浸根后7 d,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08和1.15倍;须根数分别是对照的1.25和1.22倍,根系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和1.4倍。此外,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小麦叶片PAL、POD和PPO防御酶的活性;研究还发现,生物有机肥浸出液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具有耐高温性;从生物有机肥中分离出的一株芽孢杆菌及代谢物能强烈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使用生物有机肥后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和水解氮含量比对照土壤分别提高了12.6%、16.3%、52.1%和6.9%。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并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小麦生长和防御系统。
112-118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应用捕食螨防治蓟马研究进展

摘要:捕食螨是控制害虫(螨)的重要因子之一,主要用于防治叶螨、蓟马、粉虱等有害生物。应用捕食螨防治蓟马已有30多年的历史,20世纪主要应用于欧洲国家,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应用。得益于捕食螨的产业化发展,捕食螨的应用成本大大降低,捕食螨的应用减轻了化学农药带来的弊端。迄今为止,用于防治蓟马的捕食螨研究较深入的主要是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和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等能够规模化饲养的种类。捕食螨防治蓟马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防治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近几年,研究热点为应用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Athias-Henriot)防治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我国已引进该品种。捕食螨防治蓟马技术主要应用于温室蔬菜及观赏植物,应用时需要一定的释放方法及其他配套害虫治理方法。
119-12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枣大球蚧中一种重要的寄生蜂——等缘蚧金小蜂

摘要:2013―2014年对新疆巴州地区枣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Shinji)进行寄生蜂调查,发现一种寄生率较高的小蜂——等缘蚧金小蜂Eunotus aequalivena Xiao et Huang,平均雌雄性比为1.51:1。通过对枣大球蚧发生密度较大的4种主要寄主植物白榆、黄榆、紫穗槐和灰枣树上的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等缘蚧金小蜂在田间的自然寄生率为0-21.00%,其中白榆、黄榆和紫穗槐3种树上对枣大球蚧的寄生率为14.37%-21.00%,但灰枣树上的寄生率仅为0。
125-128

黄瓜PGPR菌株S160的鉴定及其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研究

摘要:为探索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枯萎病的防效及其对重金属吸附能力,从黄瓜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细菌S160。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盆栽苗沾根接种菌株S160分析其防效和促生定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S160对黄瓜苗有显著的促生作用,根部定殖量达到7.20×10^3 CFU/g,对枯萎病的防效可达57.2%。利用原子吸收测定S160菌液中Pb^2+的浓度变化,菌株S160可以吸附培养基中的Pb^2+,吸附率可达47.63%。研究结果揭示了菌株S160良好的防病促生及其修复重金属铅污染的潜力。
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