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生防论坛、国外生防、书评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39X
  • 国内刊号:11-5973/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2
  • 综合影响因子:1.3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专栏

生物防治作用物研发与应用的进展

摘要:以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生态康复型农田绿色控害技术研究"和"新种植模式下生物防治主打型控害技术研究"的科研产出为主体,围绕我国生物防治产品创制、技术研发、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系统归纳了十年来生物防治作用物研发与应用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581-586

苹果酸脱氢酶与异柠檬酸脱氢酶在滞育七星瓢虫中的差异表达

摘要:为分析七星瓢虫滞育相关蛋白质的类别和功能,在滞育调控及滞育后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ESI-QUAD-TOF)、生物信息学等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表达量存在2倍及以上差异且差异显著的蛋白点进行鉴定。应用Mascot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根据数据的匹配程度鉴定蛋白质。所得蛋白质中,参与三羧酸循环的两种关键酶呈现差异性表达,其中苹果酸脱氢酶(gi|212508346)呈上调表达,异柠檬酸脱氢酶(gi|21392222)则呈下调表达。苹果酸脱氢酶的增加,推测与滞育状态下的生理需求相关:一方面与昆虫对NAD的合成和利用有关,另一方面或是七星瓢虫应对滞育环境条件的一种应激方式,与正常个体的代谢通路相比,滞育个体开启了另外的代谢通路以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异柠檬酸脱氢酶作为三羧酸循环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限速酶,在滞育个体中下调表达,或反映了三羧酸循环整体速率的降低,表现在滞育七星瓢虫体内维持了低水平的能量代谢。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从蛋白质水平深入揭示七星瓢虫滞育调控及其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593-599

替代饲料与自然猎物交替饲喂对小黑瓢虫产卵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饲喂替代饲料后改喂自然猎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瓢虫成虫分别用不同替代饲料饲喂15、25、35 d后改喂烟粉虱,都能在1-4 d内恢复产卵。但小黑瓢虫成虫随着替代饲料饲喂天数的增加,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不同替代饲料分别饲喂小黑瓢虫成虫35 d后改喂烟粉虱,以饲喂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的小黑瓢虫产卵量最大(246.00粒)、产卵期最长(68.33 d),其次为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innaeus)蛹脱脂粉(203.33粒,61.00 d)和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老熟幼虫脱脂粉(128.33粒,57.00 d)。
600-605

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成虫羽化、生殖和寿命的影响

摘要:室内测定了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蛹和成虫的直接毒性,以评价其对寄生蜂的直接影响。分别用短稳杆菌低浓度(1.25×10^7 cfu/mL)和高浓度(5.00×10^7 cfu/mL)菌液浸渍1和3日龄蜂茧(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和茧龄对成蜂羽化率、羽化蜂生殖力、成蜂寿命均无显著互作影响;蜂茧日龄对成虫生殖力和寿命无显著影响,但短稳杆菌浓度显著影响羽化后成蜂的生殖力和寿命,高浓度菌液处理下产卵量和寿命显著小于清水对照和低浓度菌液处理,但在清水与低浓度菌液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为揭示短稳杆菌在寄生蜂补充营养过程中对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先将短稳杆菌用糖水配成不同浓度糖液饲喂成蜂,发现含有推荐施用浓度及其以上的短稳杆菌糖液对寄生蜂存活有较强的不良影响,受药后48 h出现死亡,96 h后死亡率超过50%;随后测定了含有较低浓度短稳杆菌(1.25×10^7和3.13×10^6 cfu/mL)的糖液及其吸食频次(4水平)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稳杆菌浓度和寄生蜂吸食频率互作显著影响成虫的寿命,在高浓度菌液处理下,取食频率对成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低浓度菌液和对照处理下,成虫寿命随取食频率增加而延长。研究结果说明,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成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以略低于大田推荐浓度进行施用时,对斑痣悬茧蜂的不良影响较小。
606-611

温度和湿度对草地螟阿格姬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利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对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s(Thunberg 5)个日龄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的草地螟阿格姬蜂飞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飞行能力较弱,3日龄开始增强,5日龄达到最高峰;对5日龄成虫的4个温度和3个湿度梯度进行研究发现,适于飞行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温度在28℃以上,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温度在20℃时,草地螟阿格姬蜂雌虫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分别为1.123 h、0.990 km、0.849 m/s;雄虫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分别为1.250 h、0.929 km、0.838 m/s。在相对湿度40%、60%和80%时,雌虫的飞行时间分别为0.354、0.829和0.176 h;雄虫的飞行时间分别为0.428、1.071、0.313 h;飞行距离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与飞行时间相似。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在相对湿度60%左右时,平均飞行速度较快。
612-617

麦蛾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选择及后代质量指标的影响

摘要:比较了麦蛾卵龄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以及其后代羽化率、雌蜂率、寿命和生殖力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仅供给单一卵龄寄主卵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48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率显著降低,但在蜂卵比1:40的条件下,对卵龄48-84 h的麦蛾卵仍有不低于68.61%的寄生率,对卵龄84-96 h的麦蛾卵寄生率可达57.53%,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在同时供给赤眼蜂不同卵龄寄主卵使其有选择寄生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60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选择性显著下降,在总蜂卵比1:80的条件下,对卵龄60-72 h,卵的寄生比例达到总寄生卵数的9.13%,显著低于对卵龄低于36 h的3组卵的寄生比例,而对卵龄72-84 h、84-96 h两组卵的寄生比例则进一步降至6.46%和3.39%,显著低于卵龄60 h以内的所有处理组。对玉米螟赤眼蜂后代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寄生不同卵龄麦蛾卵的赤眼蜂在试验条件下羽化率均高于95%,且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寄生在卵龄2-12 h和12-24 h麦蛾卵内羽化的赤眼蜂雌蜂率分别为71.94%和71.40%,显著低于卵龄48 h以上各组卵内的羽化的赤眼蜂78.45%-79.79%的雌蜂率;随着寄主卵龄的增长,所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寿命呈下降趋势,且寄生卵龄高于60 h,寄主卵发育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平均存活时间降至5.3 d以下,显著低于卵龄2-12 h组6.4 d的存活时间;寄生在不同卵龄麦蛾卵上羽化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生殖力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龄期有较广的选择适应性。
618-623

2013年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调查报告

摘要: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630-634

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气味结合蛋白OBP7的序列特点及表达谱分析

摘要:茄无网蚜以刺吸的方式为害大豆,近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其抗药性逐年增强,危害呈上升趋势。为了解茄无网蚜气味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寻找新的防治靶标,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茄无网蚜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solobp7(以下均用Asolobp7表示茄无网蚜OBP7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F813022)。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茄无网蚜不同发育阶段1、2、3、4龄若虫、无翅成蚜、有翅成蚜和不同组织头部(不含触角)、胸部、腹部、触角、足中Asolobp7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同时用DP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solobp7基因cDNA序列全长735 bp,编码155个aa,预测分子量为17.52 kD,等电点为8.78,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solobp7在茄无网蚜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触角组织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头部(不含触角)、足、胸部、腹部、翅表达量相对偏低,其中头部(不含触角)、足差异不显著,胸部、腹部、翅差异不显著;Asolobp7在茄无网蚜的不同发育阶段也均有表达,1、2、3龄和有翅蚜时期表达量偏低且差异不显著,4龄时期有显著增高,无翅成蚜时表达量最高,与其它发育阶段差异极显著。以上结论说明Asolobp7主要表达于茄无网蚜的触角组织中,且在无翅成蚜时期最为活跃。说明Asolobp7与触角所承担的嗅觉行为有着密切联系且在无翅成蚜时期的嗅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寻找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639-646

致死中浓度吡虫啉对大豆蚜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种群后生再猖獗的机制,本研究测定了在吡虫啉LC50的胁迫下,大豆蚜1、3、4龄若虫和有翅、无翅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游离氨基酸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吡虫啉LC50胁迫下,大豆蚜若虫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对成虫有显著的影响;大豆蚜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升高;大豆蚜有翅成虫和无翅成虫体内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
654-659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一步液体发酵新工艺

摘要: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已成功实现了液体诱导培养和对其分子发育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和不同接种量对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产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培养24-48 h的菌体能够作为液体一步发酵的有效接种体,微菌核产量均达到1.0×10^4微菌核/mL。并优化莱氏野村菌微菌核液体30 L发酵工艺,产率达到20%-30%。研究结果为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
660-664

武夷菌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分析

摘要: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 CK-15是从福建省武夷山土样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其代谢产物武夷菌素对果蔬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因其产量低的缺点限制了武夷菌素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了实现利用基因工程培育高产新菌株的目标,首先要获得武夷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根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聚酮合成酶基因设计引物筛选菌株CK-15的基因组文库,共获得9个阳性克隆。克隆和测序获得3个较长scaffold片段,序列总长度达53.291 kb,其中包含了14个可能阅读框,通过同源比对证实该序列与S.noursei ATCC 11455的制霉素生物合成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武夷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高产新菌株奠定了基础。
678-684

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

摘要:亚洲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本文对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测定,从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射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赤眼蜂、Bt可湿性粉剂4种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55.87%、43.71%、67.63%、78.09%,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是5.79%、4.17%、7.23%、8.4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0.94、1﹕3.53、1﹕25.10、1﹕14.15。综合比较,释放赤眼蜂及喷施Bt可湿性粉剂为最佳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685-689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摘要: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试验对苹果蠹蛾卵寄生率最高分别达到79.92%和30.16%,田间罩笼试验释放赤眼蜂最高防效可达83.48%。田间多点示范表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结合喷施生物源农药等为重点的果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较好,蛀果减退率最高达74.34%,平均为56.58%,释放赤眼蜂配合双向迷向丝蛀果减退率达85.93%,化学防治为89.06%,连续释放赤眼蜂持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690-695

聚磷酸激酶基因的阻断对刺糖多孢菌生长及多杀菌素合成的影响

摘要:聚磷酸激酶基因(Polyphosphate kinase gene,ppk)是放线霉菌中的一种影响抗生素合成的全局性负调控因子,阻断该基因能显著提高其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本文利用PCR扩增了刺糖多孢菌中的ppk基因中间片段,经酶切连接技术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pOJ260上,构建阻断型载体pOJ260-ppk;通过接合转移将该功能质粒导入刺糖多孢菌中,获得了遗传性能稳定的重组菌株S.sp-△ppk。对工程菌株的PCR检测结果显示,ppk基因片段已整合到刺糖多孢菌染色体上并成功阻断了该基因的表达。摇瓶发酵结果显示,工程菌株多杀菌素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2%。阻断聚磷酸激酶基因的表达对刺糖多孢菌的菌丝形态及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并有效地促进该菌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
70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