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生防论坛、国外生防、书评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39X
  • 国内刊号:11-5973/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2
  • 综合影响因子:1.3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添加灵芝多糖和壳寡糖对体外培育松毛虫赤眼蜂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通过减少柞蚕蛹血淋巴含量而添加不同配比灵芝多糖、壳寡糖溶液优化松毛虫赤眼蜂体外培育的人工卵液配方。当血淋巴含量从40%降低到30%而添加比例分别为10:0,4:1,3:2,1:1,2:3,1:4和0:10的灵芝多糖与壳寡糖溶液时,各配方与对照比较,均能显著促进松毛虫赤眼蜂的生长发育;除含有相同灵—壳配比(4:1)的人工卵液无明显差别外,含30%血淋巴的新配方培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各生物学指标和质量参数均明显优于含25%血淋巴的新配方。分别筛选出A4(30%柞蚕蛹血淋巴,30%鸡蛋黄,20%鲜牛奶,10%N’s盐,5%灵芝多糖溶液,5%壳寡糖溶液)和B2(25%柞蚕蛹血淋巴,30%鸡蛋黄,20%鲜牛奶,10%N’s盐,12%灵芝多糖溶液,3%壳寡糖溶液)两个能显著改善基础人工卵液的新配方,其中A4更适于大量体外培育松毛虫赤眼蜂。
331-337

草地螟曲阿格姬蜂的寄生功能反应

摘要:室内条件下(23 ℃,RH 60%~80%,光周期14L:10D),测定了曲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s (Thunberg)对草地螟幼虫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的寄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曲阿格姬蜂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草地螟幼虫数量增加一定水平时,寄生量趋向稳定,其曲线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II型。曲阿格姬蜂最大寄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4.41头和9.15头。曲阿格姬蜂的寻找效应随着草地螟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也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以上模型为正确评价曲阿格姬蜂控制草地螟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38-343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寄主发育阶段的选择性

摘要:研究了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在室内温度为25 ℃条件下对寄主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成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喜欢产卵于褐色期至少量幼虫出壳期的橡副珠蜡蚧成虫体内,只有在较高的接蜂比例条件下,初期成虫才能被寄生;单个寄主体内的产卵量以寄生产卵初期的成虫最高,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则均以褐色期成虫最高;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于橡副珠蜡蚧的初期成虫至少量幼虫出壳成虫体内的发育历期差异不大,为16~17 d;出蜂数以产卵初期成虫最高,为112. 6头,明显高于其它几阶段。结合发育历期、寄生率、出蜂数等参数,橡副珠蜡蚧成虫的产卵初期和少量幼虫出壳期成虫是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的最佳时期。
344-348

阿维菌素对虚伪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摘要:室内评价了阿维菌素对虚伪新小绥螨的相对毒力。虚伪新小绥螨的卵和雌成螨经5个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溶液处理后,观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阿维菌素对捕食螨雌成螨的毒力显著高于低浓度。经过0.9 mg?L?1和0.6 mg?L?1的阿维菌素处理72 h后,虚伪新小绥螨的存活率下降50%,当阿维菌素浓度为0.3 mg?L?1时,处理144 h后成螨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但处理240 h后,虚伪新小绥螨的雌螨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0.3 mg?L?1~0.9 mg?L?1的阿维菌素能降低虚伪新小绥螨的产卵量,随着浓度的升高,产卵量逐渐下降。但阿维菌素对虚伪新小绥螨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浓度为0.3 mg?L?1~0.6 mg?L?1的阿维菌素处理72 h内对虚伪新小绥螨幼螨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地影响幼螨的发育历期和若螨的存活率;在处理96 h后,阿维菌素处理的捕食螨若螨全部死亡。
349-353

混料设计在优化橘小实蝇人工饲料中的应用

摘要:用混料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橘小实蝇人工饲料中蔗糖、酵母和麦麸的优化配比,建立了化蛹率、幼虫历期、蛹重、雌雄性比、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6个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并考察了原料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得到化蛹率的最大预期值为100%,幼虫历期的最小预期值为7.73 d,蛹重的最大预期值为17.76 mg,雌雄性比的理想预期值为1.00,单雌产卵量的最大预期值为381.22粒,卵孵化率的最大预期值为78.25%,除单雌产卵量外,各评估指标均存在交互作用,通过对6个指标条件的设定,最终得到优化配方2个,其三者配比分别为11.04%、3.27%、25.69%和12.11%、3.00%、24.89%,经验证结果理想,本研究表明混料设计方法对于昆虫人工饲料的开发应用具备可行性。
354-361

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联合控制外来入侵豚草的田间试验

摘要:为评价夏季人工助迁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和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hp对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联合控制潜力,2008年4月15日在湖南省长沙县榔梨镇2000 m2的试验田内移栽15 cm高的清洁豚草幼苗,7月2日(成株期)将两种天敌分别按27.0万头?hm?2(平均1.8头?株?1)和34.5万头?hm?2(平均2.3头?株?1)的密度同时释放,以不释放天敌的1200 m2田块为对照。7月9日—8月27日,每隔6 d调查天敌种群数量以及豚草的株高、被食程度和存活。结果表明,两种天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广聚萤叶甲幼虫在释放后21 d和42 d各出现一次高峰,分别为69.02头?株?1和61.38头?株?1;卵、蛹、成虫在35、28、35 d后达到高峰,分别为877.5粒?株?1、34.6头?株?1、12.8头?株?1。豚草卷蛾虫瘿数14 d后达到高峰,为39.6头?株?1。两种天敌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显著,49 d后释放田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广聚萤叶甲对豚草叶片的防控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56 d后整株叶片被取食殆尽,植株死亡率达100%;释放田块内,豚草植株丧失繁殖力,种子量为0。说明在夏季进行人工助迁天敌,可对豚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362-369

两种松科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熏杀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摘要: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雪松鲜叶和马尾松鲜叶精油,采用密闭圆筒法测定其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成蚊的熏蒸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雪松叶和马尾松叶精油熏蒸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成蚊的24 h LC50值为4.23、2.32 μg?cm?3和3.82、2.76 μg?cm?3。在接近LC50值的精油熏蒸剂量4.11、2.34 μg?cm?3和3.81、2.86 μg?cm?3下,雪松叶和马尾松叶精油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的KT50值分别为15.50、13.69 min和17.77、17.23 min。鉴定出雪松叶精油中25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月桂烯(30.45%),其次是α?蒎烯(29.04%)、β?蒎烯(16.49%)、松油醇(9.29%)和石竹烯(4.09%)。鉴定出马尾松叶精油中33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β?蒎烯(41.95%),其次是α?蒎烯(22.78%)、β?水芹烯(5.03%)、大香叶烯(4.81%)。以上结果表明两种精油对两种成蚊均具有显著的熏蒸活性,具有研发成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灭蚊剂的潜力。
370-375

一株小菜蛾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可湿性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摘要:通过比较产孢量等性状,选择29株分离自鳞翅目昆虫的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生物测定,从中筛选出1株对小菜蛾毒力强的菌株Bb2390,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56×105孢子.mL 1,在1.0×107孢子.mL 1浓度下的致死中时为4.61 d。该菌株对小菜蛾各虫态均有致病力,对卵、2龄幼虫、蛹和成虫的侵染率分别为37.2%、90.3%、58.8%和24.5%。在田间试验中,进一步测定了该菌株的可湿性粉剂对小菜蛾幼虫防治效果达65.85%,显著高于分生孢子水悬液的防效51.66%。
376-383

转宿主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增效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

摘要:以东方粘虫为转宿主增殖的颗粒体病毒(PuGV Ps)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扩增出一条2.7 kb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纯化的PCR产物克隆到载体质粒pET 15b中,构建重组质粒pET 15b En,重组质粒外源基因测序证明PCR扩增产物是粘虫颗粒体病毒转宿主病毒PuGV Ps增效蛋白的全长基因。与原始美洲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增效蛋白基因的序列比较,两者同源性达99.59%。11个突变碱基中有7个集中在5′端下游500 bp,而3′端上游500 bp仅1个碱基发生突变。PuGV Ps增效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ET 15b En转化到大肠杆菌中构建重组菌,在IPTG诱导下表达了108 kD的表达产物,Ni2+柱纯化证明表达产物是目标增效蛋白。LB培养液中加入0.2%的葡萄糖后有利于增效蛋白基因的表达。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粗提的表达产物具有增效活性,可以提高Btδ内毒素对棉铃虫、甜菜夜蛾的敏感性。
389-394

放线菌菌株1706的鉴定及其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摘要:从采自四川峨眉山的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菌株1706,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利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rishiriensis。室内生物测定表明该菌株发酵滤液对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5.58%和61.63%。田间防效试验表明,发酵滤液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达81.25%,显著高于10%苯醚甲环唑500倍液的防效(69.13%)。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菌株1706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401-405

RFLP法研究生物复混肥及香蕉枯萎病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PCR-RFLP法研究了施用生物复混肥和化肥对香蕉枯萎病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直接法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以细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段,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从每个处理中筛选50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子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RsaⅠ消化,获得酶切指纹图。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病情指数为不接病原菌不施肥处理(CK1)〈接病原菌施生物复混肥处理(BF)〈接病原菌施化肥处理(CF)〈接病原菌不施肥处理(CK2),表明香蕉枯萎病发病前期施用生物复混肥能降低病情指数。对不同处理的细菌16S rDNA阳性克隆子的酶切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供试50个克隆子取相似值为1.00时,CK1、CK2、CF和BF分别聚为29、21、11和25类,说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施生物复混肥可以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CF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都低于其它处理,均匀度高于其它处理;而BF处理OTU种类、丰富度均低于CK1而高于CK2,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其它处理,表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和化肥的施用都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化肥的施用会引起某些土壤微生物的富集和一些微生物物种的丧失。生物复混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并且形成四种优势类型,这4种类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2%、12%、8%和10%。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四种优势菌群分别与未培养的δ-变形菌纲uncultured delta proteobacterium、放线菌属uncultured actinobacter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和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r有很高的同源性。生物复混肥的施用引起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推测其特有的优势类型可能是生物复混肥在香蕉枯萎病防治中起作用的原因之一。
406-416

药肥两用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及其机理初探

摘要:将2种生防菌(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菌)与腐熟的生物有机肥混合,制成药肥两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混合木霉菌剂、生物有机肥+单株木霉菌剂、生物有机肥+枯草芽胞杆菌剂),应用到接种香蕉枯萎病菌的土壤中,研究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香蕉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根际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病情指数降低了31.8%~50.0%,防病效果为31.8%~49.6%;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提高了18.95%~37.13%。同时也影响根际土壤中枯萎病菌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75~4.30倍和2.14~2.33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07%~23.26%,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减少了2.18%~80.27%;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增加了760~780 mg?kg?1和13.2~15.8 mg?kg?1。
417-423

产蛇孢菌素A禾长蠕孢REMI突变体的制备及其筛选

摘要:蛇孢菌素A具有除草、抗菌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限制酶介导整合法(REMI)将外源质粒pSH75转化产蛇孢菌素A真菌禾长蠕孢菌获得一系列转化子,进一步采用发酵液抑菌法和稗苗生测法筛选弱毒力菌株,最后用HPLC方法探测弱毒力菌株中蛇孢菌素A产量。试验共获得6株弱毒力菌株,其中B014和B016为蛇孢菌素A合成缺失菌株,H002和B018为蛇孢菌素A毒素合成降低的突变株。为下一步蛇孢菌素A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蛇孢菌素A基因调控奠定基础。
424-430

1株二氯喹啉酸降解菌QC06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摘要:为了筛选能降解二氯喹啉酸的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长期施用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二氯喹啉酸的高效降解细菌QC06。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将菌株QC06归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并分析了接种量﹑温度﹑pH以及二氯喹啉酸的初始浓度对菌株降解二氯喹啉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在二氯喹啉酸浓度为50 mg.L 1﹑接种量为4%(OD600=0.060)、pH 7.0、温度30℃的最佳降解条件下,第7 d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5.31%。
431-436

96孔板高通量选育嗜线虫致病杆菌高产帕克素菌株

摘要:帕克素(pekingmycin)是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var. pekinense CB6菌株代谢产生的广谱抗生素。研究证明帕克素对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疫病均具有较好的田间控制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帕克素产量,为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本文首次用96孔板高通量筛选技术进行了帕克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将原始菌株CB6用紫外、微波和亚硝基胍诱变后在96孔板固体培养基上培养72 h,35%甲醇浸提24 h,根据浸提液OD312紫外吸收值和抑菌圈直径筛选出10株活性较高的正突变株。但由于存在遗传不稳定现象,故对其中一株优良突变株90#(菌株编号为90)进行了二次累加诱变,经初筛和复筛,得到4株比出发菌株抑菌圈显著增加的突变株,较出发菌株抑菌圈直径提高了6.39%~11.94%。对其中的2株突变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连续培养6代后,突变株抑菌圈直径无显著变化,菌株特性能稳定遗传。
437-442

转Bt cry6A基因的灰葡萄孢菌对松材线虫致死效应分析

摘要:松材线虫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松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目前尚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苏云金芽胞杆菌(Bt)晶体蛋白对秀丽杆线虫及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为验证Bt晶体蛋白是否对松材线虫具有致死作用,本研究构建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载体pHD-OH,将苏云金芽胞杆菌晶体蛋白(Bt)cry6A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sGFP基因转化至灰葡萄孢菌中,用灰葡萄孢菌转化子喂饲松材线虫,分析Bt晶体蛋白对松材线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GFP基因和cry6A基因均转入灰葡萄孢菌中,且能够稳定表达,3个cry6A基因转化子为单拷贝。cry6A基因转化子喂饲松材线虫后,对松材线虫产生致死效应,抑制线虫的种群增长,而sGFP转化子和野生型灰葡萄孢菌对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量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cry6A基因对松材线虫具有生防潜力。
443-449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草地螟幼虫饲养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明确草地螟幼虫饲养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率的影响,室内条件下(温度22℃,RH 70%,光周期16L﹕8D)对不同幼虫密度(1、10和30头瓶1)饲养的草地螟幼虫的被寄生率及幼虫对寄蝇寄生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饲养密度对草地螟幼虫被寄生率及幼虫对寄蝇寄生的耐受能力影响显著。幼虫被寄生率以1头瓶1最低、30头瓶1最高,且不同幼虫饲养密度之间差异显著。同时,随着幼虫饲养密度的增加,幼虫被寄生多粒卵的个体比例明显升高,30头瓶1的幼虫被寄生多粒卵的比例显著高于1头瓶1的。不同饲养密度下幼虫对寄蝇寄生的耐受能力与被寄生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被寄生幼虫的死亡率以10头瓶1最低,30头瓶1的最高,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寄蝇的存活率与幼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相同,10头瓶1的寄蝇存活率显著低于1和30头瓶1的。因此,幼虫饲养密度是影响伞裙追寄蝇寄生效果的重要因子之一,这些结果阐明了寄蝇寄生率与草地螟幼虫饲养密度之间的关系。
450-454

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研究

摘要:为了改进赤眼蜂传统人工释放方法,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解决赤眼蜂释放难题,尤其是高杆作物释放赤眼蜂的困难。本研究通过筛选赤眼蜂浸泡液溶质、比较不同浸泡时间对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研究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悬浮液在植株上的落点率及羽化率,探索了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溶质A是赤眼蜂悬浮液理想溶质,赤眼蜂在1.5‰A溶液里能均匀悬浮2 h,且悬浮90 min内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时,悬浮液落在植株上的比率为87.61%,悬浮液经过蠕动泵这一过程对赤眼蜂羽化率无显著影响,表明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是可行的,且和传统人工释放方式相比,具备高效、释放均匀等优点。本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先河,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