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生防论坛、国外生防、书评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39X
  • 国内刊号:11-5973/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2
  • 综合影响因子:1.3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特邀综述

国际捕食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

摘要:本文对国际上有关捕食螨研究与应用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品种筛选、与植物及害虫互作、农药对捕食螨的影响、规模化生产及田间释放与应用等进行综述,为国内捕食螨的研发提供参考,同时,也提出今后国内捕食螨研究与应用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163-17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哥德恩蚜小蜂对螺旋粉虱的功能反应研究

摘要:为探明哥德恩蚜小蜂对螺旋粉虱的控制效能,研究了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下哥德恩蚜小蜂对螺旋粉虱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范围内,该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和Ⅲ模型,其中在28℃时寄生效能最大。在同一温度下,随着螺旋粉虱密度的增加,寄生量增加,搜寻效应减弱。此外,哥德恩蚜小蜂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大,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在16~32℃范围内,Hassell模型E=QP m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不同寄生蜂密度条件下对螺旋粉虱的寄生情况。在16~28℃之间,随着温度升高,搜索能力和相互干扰作用增大,32℃时则有所下降。
175-180

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 Walker性比、寿命及冷藏对其羽化影响研究

摘要:在温度(26±2)℃、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的雌雄比、成虫平均寿命以及冷藏对其成蜂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橘小实蝇为寄主时,蝇蛹俑小蜂后代平均雌雄性比为2.15:1。蝇蛹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羽化的成蜂平均存活时间为10.3 d,蝇蛹俑小蜂成虫存活曲线的c值为3.4637,符合存活曲线基本模型中的I型。蝇蛹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后冷贮藏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5~10℃,5~10 d,在这个范围内其寄生后羽化率在40%~50%之间,与对照50.67%差异不显著。
181-186

温度对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控制潜能,开展了不同温度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捕食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温度(19℃、22℃、25℃、28℃和31℃)条件下,南方小花蝽(4龄、5龄、雌成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南方小花蝽各虫态捕食量的差异与猎物密度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不论何种虫态均以22~28℃的捕食量较高,19℃和31℃捕食量较低。以瞬时攻击率和寻找效应为评价指标,发现在19~25℃,南方小花蝽各虫态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效能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25℃时达到最高,寻找效应最好;继续升高温度,其捕食效能下降,寻找效应降低。
187-193

释放花绒寄甲对核桃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

摘要:在山西省左权县、河南省林州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选择11个受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严重危害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卵和成虫,分别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核桃树的被害株率和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而且具有显著持续控制的防治效果。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4个试验林中,天敌释放当年的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和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平均值分别为16.16%和25.03%,释放第二年分别为41.96%和35.12%,第三年分别为56.08%和51.3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7个试验林中,天敌释放当年的校正株虫口减退率和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平均值分别为17.10%和21.01%,释放第二年分别为54.13%和43.63%,第三年分别为63.50%和68.33%。通过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要略高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194-199

灰毛豆种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及其对黑翅土白蚁的杀虫活性

摘要:为探明灰毛豆Tephrosia purpurea种子中的杀虫成分及其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工蚁成虫的杀虫活性,对其甲醇提取物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图谱和质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对黑翅土白蚁工蚁成虫的触杀、忌避和传毒活性。从灰毛豆种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即Obovatachalcone,Obovatin,异合生果素,鱼藤酮,Pongachin,12α-羟基鱼藤酮,6a,12a-脱氢灰叶酚,灰叶素,Penduletin和棉子糖。5个化合物(异合生果素,灰叶素,Obovatin,12α-羟基鱼藤酮和鱼藤酮)表现出触杀活性,处理后24 h的LD50值分别为每虫93.9,123.5,209.1,259.4和370.8μg;3个化合物(Obovatin,鱼藤酮和12α-羟基鱼藤酮)表现出传毒活性,处理后56 h累积中毒率达24.3,38.7和100%;2个化合物(异合生果素和灰叶素)在处理浓度为300 mg.L 1时表现出较弱的忌避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α-羟基鱼藤酮对黑翅土白蚁工蚁成虫无忌避性,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在群体中的毒性传播能力强,可进一步研究用于白蚁防治。
200-206

水稻牛蛙生态种养对稻飞虱防效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摘要:于2011年在湖南优质稻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稻田放养牛蛙的生态种养试验,比较分析了两种放养蛙密度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每公顷放养牛蛙900只和1500只的小区,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为60%~70%,效果较好,且对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影响较小;放养牛蛙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没有防控效果;水稻结实率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13.8%和15.8%,较化学防治区分别降低了6.2%和4.1%;水稻产量与空白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而放养900只牛蛙.hm 2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化学防治区。
207-213

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4对西瓜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摘要:采用平板培养、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的方法相结合探讨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4对大棚西瓜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及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其在田间应用的生态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支撑。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结果均表明哈茨木霉T4施入田间约四周内对根围土壤细菌群落产生明显的影响,随后这种扰动现象逐渐减小。对DGGE中受影响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生防菌T4促进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Bacillus,苍白杆菌Ochrobactrum以及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等细菌类群的生长,对短杆菌Brevibacterium,克雷白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根瘤菌Rhizobium sp等表现出抑制作用。生防菌T4对根围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可见,生防菌木霉T4引入初期对根围土壤中细菌群落产生明显的扰动,但这种干扰是短暂的,并没有对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形成持续的影响。
232-241

哈茨木霉Tr-92诱导黄瓜对灰霉病系统抗性的研究

摘要:为了解生防哈茨木霉Tr-92诱导黄瓜抗灰霉病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理生化法测定了哈茨木霉Tr-92诱导处理黄瓜根部后对叶部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以及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的影响,通过SDS-PAGE测定了诱导处理后不同时间叶部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哈茨木霉Tr-92诱导处理后,黄瓜叶部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以及几丁质酶的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哈茨木霉Tr-92诱导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诱导处理后的120 h内,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黄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主酶带逐渐加宽加深,并产生了一条新的条带,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也出现部分蛋白条带颜色加深加宽的现象,并出现了两条新条带,这说明哈茨木霉Tr-92诱导处理黄瓜根部后,能够影响黄瓜叶部相关防御酶系和部分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由此表明,哈茨木霉Tr-92可能通过改变这些物质的含量来提高黄瓜对灰霉病的抗性。
242-247

臭氧化葵花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性研究

摘要:通过利用臭氧化葵花油(Oleozon)对拓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链格孢霉Alternaria solani及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mandshurica的抗菌试验来评价其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抗性。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的最小抑制浓度试验(MICs)证明,Oleozon对于所有供试菌株皆具有显著抗性,其MIC值范围在0.86~2.48 mg.mL 1之间。其中,苹果壳囊孢,拓展青霉及灰葡萄孢霉对于Oleozon较其他供试菌株更为敏感。苹果壳囊孢经Oleozon处理后,其菌体增长量最低,仅为0.09 g.100 mL 1。相应地,各供试菌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核酸含量也大大降低,苹果壳囊孢单位菌体干重中的DNA及RNA含量分别仅为0.08和0.21 mg.g 1。同时,各处理组中病原菌的胞外淀粉酶、脂肪酶及酪蛋白酶的活力也同样受到明显抑制。本试验证明,Oleozon对于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
248-253

解淀粉芽胞杆菌Lx-11生物发酵工艺优化

摘要:对前期筛选获得和在田间试验中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较好的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 Lx-11,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生防菌株Lx-11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培养基3个主要因子的质量浓度分别为玉米淀粉11.2 g.L 1、黄豆粉14.6 g·L^-1和酵母膏0.62 g·L^-1。培养条件优化试验得出:培养温度、通气量和接种量是影响发酵活菌数的主要因子,由所得响应曲面方程预测出这3个主要因子分别为30.84°C、59.68 mL/250 mL和1.52%时,在初始pH为7.0,150 r.min 1培养48 h的条件下,发酵活菌数和抑菌带宽的最大值分别为3.75×109cfu.mL 1和8.2 mm。经摇瓶发酵试验和抑菌活性验证该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
254-262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粉红粘帚霉67-1转化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将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质粒pAN7-1通过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法转入植病生防真菌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 67-1中,并由此建立该生防真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PEG介质含量、限制性内切酶种类和浓度、质粒形态和反应时间对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当质粒经线性化后加入40%PEG3350和20 U HindⅢ,室温下转化10 min时,转化效率可达到30~40 CFU.μg 1质粒DNA。PDA平板上连续培养3代,再转接到潮霉素抗性平板中,获得遗传稳定的转化子。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eal-time PCR检测等证明hph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且多为单拷贝插入。对随机挑取的50个转化子生长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20%的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中生长较快,12%的转化子产孢水平较高;另有16%~20%的转化子生长缓慢、产孢量减少;还有4%的转化子生长微弱,且无明显产孢现象。上述方法可以成功用于在粉红粘帚霉中引入外源基因,为今后生防粘帚霉高效工程菌株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263-269

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摘要:从不同土壤、植物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样品上分离到细菌菌株325株和放线菌菌株86株。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滤液介质筛选法,获得了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和放线菌菌株各1株,它们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5.56%和84.07%。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细菌菌株NB1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放线菌菌株NA1鉴定为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对它们产生抑菌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明确了菌株NB12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0的LB或BPY培养液、装液量40 mL/250 mL、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 1、培养时间48 h;菌株NA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0~9.0的大豆粉培养液或大豆粉–玉米粉培养液、装液量130 mL/250 mL、培养温度35℃、摇床转速140 r.min 1、培养时间≥72 h。
270-276

转cry1Ab基因棉花质粒标准分子的构建与分析

摘要:为缓解转基因检测用标准品严重缺乏的现状,本研究构建了含转基因棉花cry1Ab基因序列及棉花fsACP(fiber-specific acyl carrier protein)内标基因序列的质粒标准分子,经PCR、酶切、测序等方法的验证,证明了所构建质粒的正确性。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系统地分析了所建质粒的重复性、特异性、均匀性、均一性和不同温度下处理不同时间的质粒标准分子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构建质粒的重复性、特异性、均匀性及均一性良好,质粒溶液在低温条件(70℃、20℃和4℃)下可稳定储存6个月,且具有稳定的质粒量值,不宜高温(20℃和40℃)保存。本研究为质粒标准分子的制备、性状分析及保存环境等相关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277-285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冷驯化对昆虫耐寒性及其适合度的影响

摘要:温度是制约昆虫种群发生、分布和扩散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昆虫具备了一系列适应外界温度变化的策略。其中,冷驯化作为一种有效提高耐寒能力的途径,在昆虫对环境温度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昆虫耐寒性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简要论述了昆虫冷驯化的途径、作用机制和去冷驯化效应,着重总结和讨论了影响昆虫耐寒性效果的诸多因素,分析了冷驯化对昆虫生存、繁殖和子代适合度的影响,并展望了冷驯化对昆虫耐寒性影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对昆虫耐寒性研究和天敌昆虫人工助增应用提供借鉴。
286-293

捕食性蝽类昆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摘要:捕食性蝽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其中有很多种类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捕食性蝽类的人工饲料研究,从人工饲料主要成分、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剂型和人工饲料评价四个部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捕食性蝽类人工饲料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94-300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茶细蛾雕绒茧蜂和羽角姬小蜂的取食节律及外源营养对其成蜂寿命的影响

摘要:茶细蛾雕绒茧蜂Glyptapanteles theivorae Shenefelt和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soriceicornis Nees是自然控制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的优势寄生蜂。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了外源营养浓度和饲喂次数对两种寄生蜂寿命的影响及日取食规律。结果表明,补充不同浓度外源营养均能够延长两种寄生蜂的寿命,用300 g.L 1外源营养饲喂,两种寄生蜂寿命最长,其余浓度对寿命的影响,以300 g.L 1〉200 g.L 1〉400 g.L 1〉100 g.L 1〉500 g.L 1为序变短;饲喂次数大于1次/2 d可显著延长两种寄生蜂寿命,且饲喂次数增加,寿命延长;持续供食时,茶细蛾雕绒茧蜂平均寿命延长3.8~4.2倍,羽角姬小蜂成蜂延长3.9~4.2倍;两种寄生蜂的日取食节律分别在9:00—10:00和12:00—17:00出现两个高峰,且种间、种内性别间均有明显的错峰现象。
312-317

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其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致病力研究

摘要:为研究球孢白僵菌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对分离到的17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了基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高效菌株筛选及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在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5个菌株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较高,而且均对桃小食心虫的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致病能力。生物测定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桃8"和"玉14"对桃小食心虫的致病效果最好,当浓度为1×109孢子.mL 1时,在第11 d对桃小食心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12×105和8.99×105孢子.mL 1,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59 d和4.67 d。
3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