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母代光照经历对菜蛾盘绒茧蜂滞育发生的影响1-4

摘要:室内研究了在同一温度(25℃)、3种不同光照条件(8L:16D、12L:12D、16L:8D)下饲养的菜蛾盘绒茧蜂,其后代在4种不同温度(13、15、17、20℃)和2种光周期(8L:16D、11L:13D)下饲养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母代的光照经历、子代饲养温度和光照周期这3个滞育诱导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滞育率。母代的光周期经历与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或光周期之间、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与光周期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但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母代在长日照条件下饲养可以降低子代诱导滞育的临界温度。子代在较低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发生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但当子代在相对较高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发生的影响十分明显。

外来广聚萤叶甲在我国的扩散及生活史特征5-10

摘要:外来广聚萤叶甲目前已在我国华东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以及华中的湖北、湖南等省扩散蔓延;在野外其主要寄主是豚草,偶见取食苍耳。广聚萤叶甲在24、27、30℃恒温条件下完成一代分别为29.8、26.0和22.2d;野外完成1代需21~29d。在室外罩笼观察的4个世代中,前3个世代(6—8月)的各虫态历期及其存活率近似,产卵量接近;但9月初开始的第4个世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存活率明显降低,产卵量(108.8粒)低于此前世代的一半。广聚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5℃和373.5日度;在南京推测广聚萤叶甲1年可发生5代。

温度对椰甲截脉姬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11-13

摘要:在16、20、24、28、32℃5个温度梯度下,测定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温度的功能反应数据均能用Holling圆盘方程很好地拟合;瞬时攻击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8℃时达到最高值,32℃显著下降;在16~32℃范围内,温度对处理时间影响较小;各温度下在供寄主的24h内,均有部分雌蜂并不产卵寄生于椰心叶甲幼虫,产卵寄生的雌蜂百分率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

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交配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4-18

摘要:对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交配行为研究表明,雄蜂是交配主导因素,一生中有多次交配表现,而雌蜂一般仅交配一次;雌雄个体交配持续时间为162.45±9.40s。24~36h蜂龄的雌蜂和36h蜂龄的雄蜂交配成功率最高;温度26℃和光照15001x是雌雄个体成功交配的最佳条件。讨论认为,室内环境条件也可能是导致寄生蜂室内饲养性比失调的重要原因。

五种杀虫剂对爪哇拟青霉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斜纹夜蛾的联合毒力18-22

摘要:研究了锐劲特、美满、除尽、卡死克和高效氯氰菊酯5种杀虫剂对爪哇拟青霉Px04菌株的菌丝生长、孢子产量与萌发率的影响,以及这5种杀虫剂与Px04菌株对斜纹夜蛾的联合毒力。在高于推荐田间用量10倍以上浓度时,锐劲特(500mg/L)、美满(2400mg/L)和除尽(1000mg/L)对Px04菌株的菌丝生长、孢子产量与萌发率没有影响,但卡死克(500、50mg/L)能抑制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萌发;高效氯氰菊酯(100、10mg/L)也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抑制作用。与Px04菌株混合使用时,卡死克和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拮抗(或减效)作用,锐劲特、美满和除尽表现出相加作用。在亚致死量下,锐劲特(30mg/L)和美满(40mg/L)能使Px04菌株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并提前见效,除尽(20mg/L)和高效氯氰菊酯(10mg/L)影响不明显,但卡死克(70mg/L)对防治效果有不良影响。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的抗生素抗性及质粒pLA2917的转化23-27

摘要:用最小抑制浓度法对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野生型菌株的抗生素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新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利用滤膜三亲交配的接合转移方法,以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作为受体细菌,在卡那霉素、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得到接合转移子。经过菌落PCR鉴定,证明质粒pLA2917已经成功转移到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细胞内。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质粒转移方法进行了讨论。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芽孢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及酶活的影响28-32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的芽孢对初孵棉铃虫幼虫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可以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幼虫前期体重增加;而后期发育迟缓,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用含有HBF-1芽孢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幼虫中肠肠壁细胞遭到破坏;随着虫龄的增大,微绒毛逐渐脱落,有的部位细胞壁破裂。酶活的测定结果表明:初孵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HBF-1芽孢(100/ag/g)的饲料后,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内外蛋白的提取及杀虫活性比较33-38

摘要:通过超声波破碎、硫酸铵盐析等方法从1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各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测定各蛋白样品含量及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毒性,并用Native.PAGE和SDS.PAGE对各粗蛋白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生长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生长活性。其中以嗜线虫致病杆菌3个菌株CB6、All和Bw活性最强,其胞内蛋白的活性分别达97.1%、97.9%、97.2%,胞外蛋白分别达95.8%、96.3%、88.6%。不同菌株胞内胞外蛋白产量各不相同。电泳图谱表明,不同菌株间及同一菌株胞内胞外蛋白有差异,但近缘菌株相似。

《腐植酸》杂志2007年征订启事38-38

改良的L-15培养基对鳞翅目昆虫细胞生长和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影响39-43

摘要:4种鳞翅目昆虫细胞系SL-ZSU-1、TnH5、Sf9和Ha.AM1都不能在L-15+5%FBS或L-15+350mg/L脯氨酸+5%FBS(L-15-P,pH6.5)的培养基中生长,但是都可以在L-15+3g/L水解乳蛋白+3g/L酵母提取物+1g/L葡萄糖+5%FBS(L-15-LYG)、L.15+350mg/L脯氨酸+1g/L葡萄糖+5%FBS(L-15-PG)、L-15+1g/L葡萄糖+5%FBSa(L-15-G,pH6.5)的培养基中生长。细胞从TNM-FH+5%FBS(pH6.5)培养基中转入上述培养基后,适应期的长短相差较大。转入L-15-LYG中的细胞没有明显的适应期;转入L-15-PG中的细胞需1个月左右才能正常传代;转入L-15-G中的细胞需45~60d才能正常传代。L-15-LYG替代TNM-FH对4种昆虫细胞的形态、大小、最大生长密度和群体培增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对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faMNPV胞外病毒粒子的滴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多角体的产量显著下降。

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44-48

摘要:以斜纹夜蛾罹病虫体上新分离出的一种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为对象,比较了其与实验室保存的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与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和苏云金杆菌混用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效果,及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结果表明: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毒力,以1.0×10^8孢子/ml的孢子液接种到斜纹夜蛾4龄幼虫上,累积校正死亡率达62.1%,LT50为8.99d,致死率和致死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真菌菌株。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与攻蛾混用防治斜纹夜蛾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79.3%,比相同浓度的单剂增加13.7个百分点;LT50为5.2d,比相同浓度的攻蛾和真菌单剂分别减少1.1d和4.7d。Nr05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生长优于SDAY。

生防细菌BRF-1和BRF-2鉴定及生物学特征49-54

摘要:BRF-1和BRF-2是从大豆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两株革兰氏阳性生防细菌,平板对峙培养表明它们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BRF-1芽孢球型中生,无鞭毛;而BRF-2芽孢球型端生,周生鞭毛。部分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两菌株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和对两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BRF-1和BRF-2分别与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亲缘关系最近,故把菌株BRF-1和BRF-2分别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拮抗细菌B8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菌株鉴定54-59

摘要: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对烟草黑胫病菌及其它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B8,平板对峙培养抑菌带内菌丝畸形、原生质凝集或外渗。其发酵原液和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均能抑制烟草黑胫病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其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预防作用达100%。室内盆栽试验表明B8菌株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的预防作用可达78.1%,优于治疗作用。该菌菌体杆状,芽孢侧生、椭圆形,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性状和16SrDNA序列测定,将其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

番茄叶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60-63

摘要:从蔬菜地田间土壤中筛选出对番茄叶霉病具拮抗作用的22株菌株,其中14株细菌,8株放线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细菌X14菌株和放线菌F15菌株的发酵液及其离心后上清液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100%。菌丝生长抑制试验表明,X14菌株对番茄叶霉病菌的平均抑菌直径为22.2mm,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利用离体叶片法测定对番茄叶霉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X14菌株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9.8%~89.0%。对X14菌株发酵条件研究,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NHaNO3,最适pH为6.0。

中华真地鳖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64-67

摘要:以研磨法从中华真地鳖五龄若虫体内提取得到抗菌物质,分别采用比浊法和菌碟法测定了其对多种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菜软腐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4种细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数期延迟1—4h,菌的浓度、繁殖速度减缓。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茵试验表明,该抗菌物质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50.0%、49.2%、45.2%;而对白菜黑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活性较差,抑制率仅为28.3%和24.5%。

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拮抗性与潜在致病性测定68-72

摘要:从江苏省扬州、南通、常州和徐州等地水稻根、茎和种子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36个菌株,其中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稻纹枯病菌和稻白叶枯病菌拮抗的菌株分别占20.7%、5.4%、3.1%和1.1%,且主要来自根和茎,并有24个和3个菌株分别对2种和3种病菌有拮抗活性。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拮抗的内生细菌转管培养20代后,多数菌株拮抗活性稳定,对其他两种病菌拮抗的菌株转管培养后则拮抗能力大都显著下降或丧失。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高拮抗菌株G87(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稻白叶枯病菌拮抗)和J215(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拮抗)为枯草芽孢杆菌。针刺和剪叶接种试验表明,大多数水稻内生细菌不致病,少数(3.4%~4.8%)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有致病能力或潜在致病性。

抗香蕉枯萎病菌拮抗菌的鉴定及其定殖73-77

摘要:通过逐步提高药物浓度方法,获得了抗利福平400μg/ml、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T2WF和W10标记菌株。初步确定两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采用灌根接种法,在香蕉苗根际土和香蕉苗体内定殖结果表明,拮抗菌液接种浓度为5×10^4cfu/ml,两菌株均可从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分离到,并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际土、根部、球茎和假茎中,T2WF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5、11和3d,分别为707、437、273、117cfu/mg;而W10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3、5和5d,分别为784、260、253、110cfu/mg。两菌株在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1~15d的消长动态均有一个共同的“由升到降”趋势。从数量和数量变动幅度上看,香蕉根部的菌量明显高于茎部的菌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重组杀蚊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进展77-82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除了对鳞翅目多种昆虫具有毒杀作用外,还有多种亚种或血清型对蚊虫也具有杀虫活性。目前,将多种杀蚊毒素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杀蚊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晶体蛋白的结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利用DNA重组技术提高杀蚊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