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真菌农药标准制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81-86

摘要:本文对当前真菌农药的研究、应用和管理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真菌农药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制定真菌农药标准应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新书推荐86-86

木霉的孢子与土壤抑菌作用87-91

摘要:本文从木霉孢子特点、产生、萌发及土壤对孢子的抑制作用方面,对木霉厚垣孢子及分生孢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开发木霉孢子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寄主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92-95

摘要:在24℃下研究了小菜蛾幼虫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子育、存活及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不同寄主龄期的半闭弯尾姬蜂从卵发育到结茧的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寄生于4龄幼虫的个体比寄生2、3龄幼虫的个体发育显著要快,但结茧至成蜂羽化的历期无显著性差异;寄生不同龄期小菜蛾幼虫的寄生蜂的结茧率、羽化率无显著差异;寄生各个龄期的后代雌蜂在羽化当天的寄生能力没有差异,但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蜂每雌总产卵量显著高于寄生2龄和4龄幼虫羽化出的蜂,雌蜂的寿命也比寄生2龄和4龄的显著要长.

松毛虫赤眼蜂两性生殖品系与孤雌产雌品系生物学特性的比较96-100

摘要:于不同温度与不同相对湿度组合条件下,比较了两性生殖品系及人工转染含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寿命、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以及高温和滞育贮藏对其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与RH45%、78%、92%,以及25℃与RH45%、92%的组合下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高于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20℃与RH45%及30℃与RH92%的组合下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寿命高于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其余温湿度组合下羽化率、寿命和繁殖力二者均无显著差异.高温和滞育贮藏均会使已获及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第二代中出现少量雄性个体,但继续培养仍会恢复为完全孤雌产雌生殖.

书讯100-100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101-108

摘要:运用陷阱法对小麦/玉米-棉花、苜蓿-棉花、棉花-棉花3种交错带的棉田及其邻作田共6种类型田块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地表天敌物种组成、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与不同作物邻作的棉田中,每个陷阱全年收集到的物种数差异显著,以与小麦/玉米邻作的棉田物种最丰富,为13.3种,与苜蓿邻作和棉棉邻作棉田的物种数分别为10.4和11.7种;每个陷阱全年收集的天敌个体数差异亦显著,以棉棉邻作棉田的最少,平均50.1头,与小麦/玉米和苜蓿邻作棉田分别为75.1和77.6头.3种邻作方式下,棉田地表天敌数量在4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8月底至9月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棉田及其邻作苜蓿田或小麦/玉米田天敌数量的季节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棉田与其邻作田之间地表节肢动物天敌存在迁移.综合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功能团的数量动态,蜘蛛类在各类型田块中长期是优势天敌功能团,尤以6、7、8月数量更大;隐翅甲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对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表明,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显著相关,可用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代替物种多样性指数H'研究天敌群落特征;节肢动物天敌功能团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不完全显著相关.对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特征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玉米邻作、棉棉邻作的两块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较为相似;与苜蓿邻作的棉田较为特殊,其多样性指数H'最低(1.425),优势度指数D最高(0.473),均匀度指数J最低(0.731).

变更108-108

柽柳粗角萤叶甲交配和产卵行为的研究109-113

摘要:对柽柳的重要食叶昆虫--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产卵方式与被寄生的相关性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该叶甲行多次交配和多次产卵,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阶段,对各阶段内不同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雌虫交配后28h开始产卵;室内条件下卵为聚产,每卵块平均7粒,但野外则多为散产(占57.7%);产卵历期11.4d,每雌产卵141粒.成虫羽化后14d累计卵量为总卵量的50%,28d达80%以上.柽柳粗角萤叶甲雌虫交配1次仅产卵7.5±2.8粒,产卵持续1.9±0.8d;而多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为141.0±88.1粒,产卵历期11.4±5.9d.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高峰,产卵活动在中午和晚上各有一高峰.柄翅卵小蜂对第2代卵的寄生率(23.6%)高于第3代(5.96%),柽柳粗角萤叶甲二代卵块大小与被寄生率呈明显负相关.

贵州烟仓害虫天敌种类及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114-117

摘要:对贵阳地区的烟仓害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其天敌共有11种,隶属3纲、7目、10科;优势种天敌为麦蛾柔茧蜂、米象金小蜂.麦蛾柔茧蜂完成一代夏季为9~13d,秋季为13~18d,一年发生世代数可达10代以上;成虫寿命12~17d.将采集的烟草粉斑螟幼虫于室内饲养,麦蛾柔茧蜂的出蜂率为46.0%;在烟仓的墙壁、过道和烟包表层,麦蛾柔茧蜂对烟草粉斑螟的平均寄生率达61.0%.米象金小蜂完成一代需30~33d,发生世代数3代;成虫寿命为10~15d.在烟仓,该蜂对烟草甲幼虫和蛹的寄生率分别为24.53%~33.70%、42.59%~61.64%.米象金小蜂对寄主烟草甲的跟随现象明显.

白僵菌对山西林区油松毛虫的致病效果118-122

摘要:从油松毛虫越冬幼虫的病死僵虫分离、筛选得到适应北方生态环境的致病菌株;通过人工培养得到纯化的白僵菌菌株.测定了该菌株在不同温、湿度下的萌发率,以及不同温度下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及产孢率.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25℃,RH80%±5%时其萌发率为91.6%;RH95%时可达98.7%;RH35%时仍有10.7%的萌发率.在25±1℃、RH75%±5%条件下用1.0×10^6、5.0×10^6、1.0×10^7、5.0×10^7、1.0×10^8个/md的孢子悬液感染3~4龄油松毛幼虫,10d的死亡率达67.49%~95.13%.在温湿度相对较低的林间自然条件下,对油松毛虫幼虫侵染23d的校正死亡率可达50.0%~78.4%.在冬季11月份和春季3月份通过撒施白僵菌湿粉剂(4.5×10^9个/g)防治树根下越冬的油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可达50%~78%.

布氏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两变种的生长性状及其对蛴螬的毒力测定123-127

摘要:以蛴螬病原真菌--布氏白僵菌、绿僵菌小孢变种作参照菌,研究了新分离鉴定的绿僵菌大孢变种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各菌株对蛴螬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绿僵菌大孢变种与两种参照菌的培养条件接近,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所试的3种培养基中,最适宜的培养基为PPDA,其次为SDAY;绿僵菌大孢变种在偏低温(10~20℃)的环境下对蛴螬的毒杀能力比布氏白僵菌强,土壤处理和喷雾处理后,累计僵虫率分别达88.23%和76.47%,有很好的田间应用前景.两种真菌的拌土处理效果高于直接喷雾.鉴于绿僵菌Ma1的致病力较强,在生产上可用该菌进行土壤处理,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

更正127-127

感染Bt的铜绿丽金龟幼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及相关酶活性测定128-132

摘要:采用Bt预处理和Bt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方法,研究了感染Bt的铜绿丽金龟幼虫对辛硫磷、毒死蜱的敏感性变化及幼虫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Bt预处理时间和感染剂量的增加,铜绿丽金龟幼虫对化学杀虫剂敏感性显著增强,20μg/g的Bt预处理3和5d后,对辛硫磷和毒死蜱的敏感性分别提高1.96、3.28倍和6.71、16.14倍;80μg/g预处理对辛硫磷和毒死蜱的敏感性分别提高了10.22、27.10倍和13.03、51.33倍.Bt与化学杀虫剂混用后,该幼虫对两种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也有大幅度提高,Bt分别以1:50和1:200与杀虫剂混用时,铜绿丽金龟幼虫对辛硫磷和毒死蜱敏感性分别提高6.06、4.00倍和16.05、12.78倍.经Bt预处理后,金龟子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与对照相比略有降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Harpin xoo在水稻中表达提高对白叶枯病不同小种抗性133-136

摘要:用剪叶接种法测定10个转hrf1基因水稻株系对15个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的抗性.所有的转基因系对JxOV和PXO79小种的抗性与受体对照相比显著提高,RT-PCR结果显示,在转化hrf1基因的抗病水稻中,信号传导基因npr1表达明显增强,表明转hrf1基因水稻可能通过激发水稻中信号传导基因的表达,提高对白叶枯病菌不同小种的抗性.

一种镰刀菌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力与寄主专一性测定137-141

摘要:从罹病的空心莲子草上分离到一种镰刀菌,人工接种条件下,3叶期的空心莲子草幼苗最易发病,叶部次之.在供试的4个菌株中,以YZ-03菌株的致病力最强,该菌株接种空心莲子草幼苗5d后,接种的植株病情指数已达100,8d后幼苗全部枯死;人工接种叶片和茎秆9d后,叶片的病情指数达90.95,接种茎秆的病情指数达85.19.采用27科61种植物对该镰刀菌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该镰刀菌能使莲子草严重发病,也能侵染藜的幼苗,对包括主要农作物在内的其他59种植物均无致病性.

欢迎订阅2007年《中国生物防治》141-141

营养添加剂对枯草芽孢杆菌G3^str在土壤中繁殖及其抑菌物质分泌能力的影响142-145

摘要:从生防菌G3菌株筛选到的抗链霉素自然突变株G3^str,保持G3原有的抑菌活性,产伊枯草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素,能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25℃下,营养添加剂对G3^str菌在不灭菌土壤中前5d有一定的增殖作用;10d后G3^str菌在土壤中主要以芽孢的形态存活;60d后,G3^str菌在土壤中仍以106cfu/g水平存活.G3^str菌在土壤中增殖时分泌少量的伊枯草菌素,但被快速分解;同时分泌较多的生物表面活性素,营养添加剂的加入明显促进其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