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0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209-214

摘要:对广西南宁地区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动态、多样性变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7目35科167种组成,其中捕食性昆虫亚群落占16科86种,以瓢虫科和隐翅虫科为主体;蜘蛛亚群落19科81种,皿蛛科、肖蛸科、球蛛科及狼蛛科为优势类群.各优势类群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动规律.捕食性天敌种类组成多且结构复杂,对玉米害虫有很好的跟随控制作用,生产上应该加强保护利用.

合理施用选择性杀虫剂促进瓜绢螟天敌的控害作用214-217

摘要: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乐斯本、氰戊菊酯、抑太保、Bt对葫芦科作物主要害虫瓜绢螟低龄幼虫都有很高的毒杀效果,其中抑太保、Bt效果较为缓慢.室内生测表明,乐斯本对寄生于瓜绢螟卵的赤眼蜂高毒,Bt则无毒.在秋黄瓜作物生长前中期连续施用乐斯本或Bt防治瓜绢螟,施药期间瓜绢螟均可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随着季节推移,在施用乐斯本的地块,瓜绢螟卵被寄生率很低,而在使用Bt的地块持续上升,高达70%以上;在停止使用杀虫剂12d后,施用乐斯本的地块瓜绢螟为害严重,而使用Bt的地块虫害被有效控制.结果表明,合理使用选择性农药可对天敌起到显著的保护和促增作用,并使瓜绢螟得到有效控制.

中红侧沟茧蜂逐日产卵规律及子代性分配218-221

摘要: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在一定的人工繁殖条件下,雌蜂的逐日产卵规律及子代逐日性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无论交配与否当天均可产卵.如果不进行交配,则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在22±1.5℃、湿度40%~60%、光照强度4700~5100lx条件下,雌蜂寿命平均8.3d,产卵持续时间平均为7d,最长可连续产卵15d.单雌产卵量平均84.4粒,最高可达231粒.中红侧沟茧蜂单雌日产卵量与雌蜂日龄有密切的关系,1~12日龄7.8~17.4粒;13~15日龄1.3~5.0粒;15d时,雌蜂死亡率达90%,存活雌蜂不再产卵.在整个产卵期,中红侧沟茧蜂子代逐日性分配呈现雌性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雌雄比在第1~3d,处于1.36~1.59∶1之间;第4~8d在0.79~1.12∶1之间;9d以后下降为0~0.60∶1.

欢迎订阅2006年《特产研究》、《特种经济动植物》221-221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222-226

摘要: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于蛹中期和蛹后期经历6h 35、 40℃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有效繁殖个体数、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松毛虫赤眼蜂处于蛹中期和蛹后期阶段,在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0℃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两指标明显降低.其中蛹后期经历6h 40℃高温冲击后,几乎不能继续发育羽化;而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征订启事226-226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征订启事226-226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227-230

摘要: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噬菌体在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中的感染因素230-233

摘要:采用4类噬菌体对9株不同血清型苏云金杆菌菌株进行了敏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CZE99985菌株在35~37℃下对4种噬菌体具有明显的抗性.通过对噬菌体的侵入时间和侵入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噬菌体侵入时间越早,侵入量越高,其感染造成的危害越大.培养12h前,接入一定量的TP-1型噬菌体会导致发酵异常;在发酵初期,侵入量达到0.5ml(4PFUs/ml)以上便发生严重的感染现象.

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致病性的观察234-237

摘要: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用酯酶同功酶分析白僵菌的林间扩散能力238-241

摘要:在林间人工放菌和挂笼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受感染的光肩星天牛白僵菌菌株,对分离的菌株用电泳法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分离株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白僵菌在林间的扩散和交叉感染作用.结果发现:在50m范围内,白僵菌可以有效地感染目标害虫,显示出较强的林间扩散能力和病害流行潜力.

苏云金杆菌HBF-1菌株的活芽孢对HD-1菌株增效作用的特异性242-246

摘要:通过HBF-1菌株培养物各组分与HD-1菌株混合对棉铃虫的LC50测定结果表明,HBF-1孢晶混合物对HD-1的纯晶体和孢晶混合物分别增效170.0%、80.0%,HBF-1活芽孢对HD-1的纯晶体和孢晶混合物分别增效240.0%、160.0%,HBF-1纯晶体和死芽孢均无增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BF-1菌株活芽孢浓度的增高,其增效作用逐步提高,HBF-1活芽孢浓度为100μg/g时对棉铃虫的增效作用最大,使其死亡率提高了40.0%;HBF-1活芽孢浓度为50μg/g时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最大,使其死亡率提高了47.0%.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246-246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改良植病生防木霉菌株247-253

摘要:以产孢量大,对苯菌灵有抗性,对潮霉素B敏感的哈茨木霉菌株T9和产孢量少,对潮霉素B有抗性,对苯菌灵敏感的康宁木霉菌株Tk7a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筛选获得抗最高浓度杀菌剂的融合子.所有融合子的产孢量均比亲本菌株Tk7a大.融合子按照菌落形态的不同分成4组,大部分融合子的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的活性比亲本菌株高.融合子对棉花猝倒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寄生能力基本等同于亲本菌株;融合子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比亲本菌株稍好,其刺激麦苗根部生长的能力与亲本菌株相差不大.两个融合子根际竞争能力比亲本菌株T9强,和亲本菌株Tk7a相当.

内生细菌与木霉复合处理诱导甜瓜对枯萎病的抗性254-259

摘要:在对甜瓜枯萎病温室防效试验的研究中发现,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6菌株与绿色木霉T23菌株复合处理的相对防效达82.22%,比B6和T23的单独处理分别提高32.8%和146.7%.分析比较了B6和T23单独和复合处理甜瓜幼苗后,甜瓜根部防御反应相关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生细菌B6和木霉T23复合接种,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比单独接种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这种变化在挑战接种甜瓜枯萎病菌之后更加明显.

欢迎订阅2006年《中国瓜菜》259-259

植物土传病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260-264

摘要: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其中以BOH2和OH11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90.9%和86.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OH11为产酶溶杆菌,BOH3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余5个菌株为不同芽孢杆菌.

植物激活蛋白对番茄抗病性的诱导作用265-268

摘要:用2μg·ml-1植物激活蛋白处理番茄植株,测定了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的含量.处理番茄4d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增加117.14%;10min过氧化氢酶活性即迅速上升为对照的2.5倍,12h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过氧化氢含量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降低逐渐增加,在36h达最大值134.67μmol·g-1,比对照提高27.5%.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参与蜡质合成基因Cer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处理番茄2d后Cer1表达量约为对照的2倍.植物激活蛋白处理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21d时达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