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土壤农药污染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129-135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从微生物降解菌的获得、降解活菌(酶)制剂应用、降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降解修复技术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微生物降解菌(酶)在污染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位的联合修复技术是今后治理土壤污染以及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方法.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136-141

摘要:采用棚室笼罩试验,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不同品系对不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对烟草不同叶位、叶面上的烟青虫卵及不同植物(辣椒和烟草)上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HJS、YYS品系和螟黄赤眼蜂JDM品系对0~12h烟青虫卵的寄生率显著高于12~36h的卵;而螟黄赤眼蜂GGM品系对该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不论位于叶正面、叶背面还是整叶上的卵,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均对倒10~12叶位的卵寄生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倒13~15叶,对倒1~6叶均较低,这与烟青虫产卵对叶位的选择不同;HJS对所有叶位叶正面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均高于对背面的,并以倒1~3和倒4~6叶位最为明显,且HJS对叶正面卵的寄生倾向和程度与烟青虫雌蛾在该叶位正面产卵的倾向及程度存在差异,该差异因叶位不同而不等.HJS对辣椒上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较高,而烟青虫偏好产卵于烟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棉蚜茧蜂发育及成蜂寿命的影响因子142-145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对棉蚜茧蜂发育及成蜂寿命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2℃,光照16h/d,RH60%~80%下,棉蚜茧蜂个体发育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一个世代需12.5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06℃,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为176.95日度.发育历期、成蜂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0%蜜水饲喂的情况下,成蜂的寿命有显著延长.

欢迎订阅《遗传学报》、《遗传》杂志145-145

半闭弯尾姬蜂的寄主选择性及寄生对寄主发育和取食的影响146-150

摘要:在24℃下研究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对寄主生长发育、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能寄生小菜蛾2~4龄的幼虫,但当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2、3、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37、0.44、0.19.该蜂对4龄幼虫的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增大而下降.2~4龄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总发育历期与预蛹期都比未被寄生的显著延长.当小菜蛾幼虫在2龄初被寄生后,总取食量比未被寄生的显著减少;但当幼虫在3、4龄初被寄生后,各龄的取食量与未被寄生的差异不显著.

2006年农学类核心期刊联合征订启事150-150

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特性151-154

摘要:研究了管氏硬皮肿腿蜂对3种天牛和虫源较为丰富、取材较为容易的黄粉虫、家蚕、蜜蜂、松阿扁蜂、粘虫的寄生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的寄生特性以及寄主不同处理、寄主大小对其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氏硬皮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在不同寄主上,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发育和繁殖特性不同.该蜂除偏爱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外,对黄粉虫幼虫和蛹的寄生产卵率也较高,分别为80%、50%,可作为寄主繁蜂;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均达65%以上,作为繁蜂替代寄主具有一定的潜力.用氯仿:酒精为1:10混合液处理桑虎天牛幼虫2h对肿腿蜂寄生率、单雌产卵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寄主体重增加,可延长肿腿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增加单雌产卵量,提高子代蜂性比,但对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不大.

有机稻田主要天敌类群及其群落多样性演替155-158

摘要:本文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田间调查法,评价了有机耕作稻田主要天敌类群的结构、变化及对稻飞虱自然种群的控制.结果表明,实施有机耕作一年半后,稻田蜘蛛类、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捕食因子、寄生因子对稻飞虱自然种群的作用显著强于常规耕作稻田.因此,有机耕作有利于自然天敌的恢复、保护,有利于稻田环境的改善.

2006年农学类核心期刊联合征订启事158-158

中国农业害虫天敌信息系统159-162

摘要:本系统利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工具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开发了具有查询、维护和添加功能的中国农业害虫天敌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天敌信息的综合管理,并可按天敌类群、生活环境(作物)、寄主昆虫种类和地理分布等条件进行快捷的查询,将天敌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等十几项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用户面前.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163-166

摘要:在田间网室中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分别以4龄无翅若蚜和无翅成蚜为起始的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无翅成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对照和接菌处理之间只有成蚜数量差异显著,虽各龄期若蚜数量和桃蚜总数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接菌处理的总数量少于对照的总数量;在接菌后的第13d,两者的种群数量水平相当.以4龄无翅若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处理和对照之间的种群数量就已接近.

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脂肪酶及其与毒力的关系167-171

摘要:研究12株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和脂肪酶的产生水平及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毒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酯酶产生水平(E)、脂肪酶产生水平(L)及豆蔻酸百分含量(X)等与白僵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LT50)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方程分别为:LT50=2.0931/(1gE-5.1165)+0.4091;LT50=-6.68L2+31.9886L;LT50=13.5192-8.7042X.

欢迎订阅2006年《中国生物防治》171-171

草坪常用化学药剂对昆虫病原线虫存活和侵染率的影响172-177

摘要:测定了草坪上常用的14种化学药剂对蝼蛄斯氏线、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和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存活和侵染率的影响.杀虫剂乙酰甲胺磷在高浓度和推荐浓度下对蝼蛄斯氏线虫、长尾斯氏线虫和小卷蛾斯氏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21%和9.5%,13%和5.5%,5.5%和2%;敌百虫在高浓度和推荐浓度下对蝼蛄斯氏线虫的致死率分别高达94.5%和92.5%,在高浓度下对长尾斯氏线虫的致死率为8%,对小卷蛾斯氏线虫没有明显致死作用;克蛾宝对3种线虫的致死作用均比乙酰甲胺磷和敌百虫低.杀菌剂对3种线虫的存活均无影响.除草剂2,4-D丁酯对3种线虫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致死率分别为2%、6%、3.5%和5%、85.5%、6%.经化学药剂处理24h后的线虫侵染黄粉虫9~11龄幼虫,对线虫存活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化学药剂对线虫的侵染率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剂型为10%可湿性粉剂的吡虫啉对长尾斯氏线虫,以及高浓度的2,4-D丁酯对小卷蛾斯氏线虫的侵染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内生细菌B47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测定178-182

摘要: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于番茄茎部能较强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生长的内生细菌B47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生长pH5~6,最适生长温度为35℃.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淋根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和用注射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可取得81.25%和92.10%的防效,而用淋根法、注射法同时接种B47菌与病原菌的处理防效较低.

西藏砂生槐生物碱抑菌及杀虫活性的测定183-186

摘要:用MTT比色法、抑菌圈法对西藏高原植物砂生槐生物碱进行了室内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KS-6-6、JXOⅢ、PXO99,以及水稻条斑病菌RS105、丁香假单胞菌PPB2038、马铃薯软腐病菌E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达10.53、7.20、15.79、15.79、5.30、30.77mg/ml;对核果假尾孢、茄匍柄霉、褐孢霉的EC50值分别为12.90、15.79、12.55mg/ml.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定了对菜青虫的毒杀作用,其LD50值为326.59mg/L.

秦岭山区链霉菌发酵产物杀菌活性的测定187-191

摘要:从秦岭山区采集的200份土样中分离到6株链霉菌菌株.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盆栽法测定了其发酵液对常见十余种重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N18菌株发酵产物在500μg/ml浓度下,对苹果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对番茄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在90%以上.N18菌株发酵产物对小麦根腐病菌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8.47%和96.15%.在盆栽试验中,N18菌株发酵产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80.25%,治疗效果为69.31%.在大田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试验中,N18菌株发酵液稀释200倍的防治效果为60.54%,而其它分离得到的5株链霉菌的活性较低.

2006年农学类核心期刊联合征订启事19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