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 国际刊号:1671-3990
  • 国内刊号:13-1315/S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82-973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4
  • 综合影响因子:1.61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综合评述

中国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协同战略

摘要:我国粮食总产“九连增”,但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北粮南运规模也在增大,中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本文针对我国大豆进口和高油高蛋白质食品过量消费的司题,提出了中国粮食产业和消费结构协同战略。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量的发展趋势,提出在重视中国农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和供给基地的同时,更要立足和加快国内后备耕地的开发,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针对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平衡和近年来干旱洪涝灾害频发,提出中国粮食安全要建立在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西北地区4大粮仓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协同战略。强调水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靠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保障中国粮食总产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国水利建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南水北调工程,才能实现与北粮南运的协同,特别是加快西线调水工程,开发西部粮仓,中国粮食新增潜力还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1441-144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摘要:为明确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及趋势,完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传统耕种方式为对照,于2010—2(1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播期[秋耕早播和正常播种(对照)]、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0年(遭遇“卡脖旱”)秋耕早播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9.0%、7.1%和6.4%(P〈0.01),百粒重(氏0.01)和出籽率(尸〈O.05)显著大于对照。2011年(丰水年)增幅明显增加,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3.1%、8.8%和8.5%沪〈0.01),穗粒数伊〈0.05)和百粒重(P〈O,01)显著大于对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都呈增加趋势,但2010年秋耕早播过量施肥造成明显减产,2011年施肥处理经济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而不同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秋耕早播较低的施肥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2010年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型,秋耕早播获得最高经济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该年型秋耕早播可通过适当增密获得高产,而对照增密会造成严重减产。2011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增加到7.5万株·hm-2时经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旱年份秋耕早播较对照缩小了密度效应,为增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且施肥和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而丰水年互作效应不明显。对照该生态区目前的玉米栽培措施,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减少肥料用量和适当增密是该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方向。
1449-1458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

摘要:于2010—2011年,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冗了不同稻单还田方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较单施化肥相比,稻草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而双季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稻草全部烧灰还田和单施化肥基本持平:在不施化肥区,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稻草还田改善了双季稻上三叶株型特征,早稻上三叶株型指标的优化效应高于晚稻,但两者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相关(P〈O.05);当产量最高时,早稻稻草还田处理上三叶株型指标趋近适宜值,而晚稻规律不明显。稻草全量还田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双季稻上三叶的叶片质量,其高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比叶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双季稻上三叶叶系配置的改善是稻草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
1459-1466

秸秆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盐运移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摘要:干旱区棉田残膜污染日益严重,秸秆覆盖能从根本上杜绝农田残膜增量。为探索秸秆覆盖代替塑料薄膜与滴灌结合的可行性,需了解秸秆覆盖对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根系的影响特点,同时探索耕作层以下30cm处埋设一层秸秆进行深层秸秆覆盖与滴灌结合的效果。本文采用测坑试验研究了3种秸秆覆盖方式(表层覆盖、30cm深层覆盖和无覆盖)与滴灌结合在2种土壤条件下(非盐碱土和盐碱土),棉花根系分布稳定后的絮期土壤水盐运移及棉花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覆盖对于土壤整体保水性较好,能有效抑制耕层水分散失和盐分聚集;30cm深层覆盖整体保水性优于无覆盖,相对表层覆盖仅在秸秆层以下靠近滴灌带的有限范围内具有优势,并显著提高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含量,但在棉花絮期对于盐分抑制作用不明显。秸秆覆盖通过对水盐运动的影响而显著影响棉花根系分布,尤其对深层根系分布影响更大。非盐碱土条件下,O-28cm土层,无覆盖处理根长密度、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比重均最大,表层覆盖根长密度最小,但根重比重最大,30cm深层覆盖根重密度最小;在28~70cm土层,30cm深层覆盖根长密度最大,表层覆盖根长密度最小,但根长密度比重最大,无覆盖根长密度比重最小,其中在28~56cm土层30cm深层覆盖根重密度和根重比重均最大。盐碱土条件下,0~28cm土层,表层覆盖与30cm深层覆盖根长密度和根长比重均高于无覆盖处理,同时表层覆盖根重密度最高,30cm深层覆盖根重密度和根重比重均最低;在28~70cm土层情况相反,30cm深层覆盖处理根重比重最大,但根重密度最小。说明表层覆盖可促进非盐碱土及盐碱土耕作层根系发育,30cm深层覆盖限制上层根系发育,但促进30cm以下土层根系发育,在盐碱逆:毙下秸秆覆盖可促进�
1467-1476

干旱胁迫对花生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摘要:花生是较耐旱的经济和油料作物,长期少雨或季节性干旱是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重要环境因子,也是花生收获前黄曲霉素感染的重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植物的根系构型可能会表现出显著差异,进而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研究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花生根系形态的发育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对进一步理解花生的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机制以及培育抗旱性花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的根系形态发育特征,探讨其根系形态发育特征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机制,在防雨棚旱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抗旱型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干旱敏感型花生品种“花育23号”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设置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胁迫(分别控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和45%~50%)2个水分处理,分别在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进行取样,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扫描后通过WinRhizoProVision5.0a程序进行分析;收获时测定产量和抗旱系数(干旱胁迫处理与正常供水处理下产量之比)。结果表明,“花育22号”具:行较高的产量和抗旱系数,“花育23号”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小于“花育22号”。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具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且深层土壤内根系表面积和体积大于“花育23号”。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干旱胁迫显著降低2个品种花针期的根系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对结荚期和饱果期根系性状无显著影响;干旱胁迫增加2个品种生育中后期40cm以下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分布比例、根系表面积和体积,怛“花育23号”各根系性状增加幅度小于“花育22号”。干旱胁迫处理下20~40cm和40cm以下土层内根�
1477-1483

耐盐小麦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分析

摘要: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培育抗旱抗盐高产小麦品种是我国北方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对来自新疆的“新冬26”和来自河北沧州的“沧麦6001”、“沧麦6002”、“沧麦6003”共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耐盐性初步鉴定,了解4个耐盐小麦品种的耐盐能力差异,并对2010-2011年2年中大田干旱条件下4个小麦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为小麦耐盐、耐旱品种改良与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100mmol·L0NaCI处理下,“新冬26”的根-9苗的相对生长量高于3个沧麦品种;在200mm01.L-1NaCI处理下.“沧麦6003”根与苗的相对生长量较高;同时经过100mmol·L-1NaCl处理后,4个品种的根苗长度比均有所降低,但“新冬26”在200mmol·L-1NaCl处理下,较100mmol·L-1。NaCl处理下根苗长度比增大,说明这个品种对高盐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大田干旱条件下,耐盐品种“新冬26”-9沧麦“6001”表现耐旱高产。进一步分析干旱条件对耐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对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籽粒产量-9分蘖、穗粒数、小穗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4个农艺性状决定了单株产量75.9%的变异。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在筛选耐盐耐旱小麦品种时,应考虑选择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等指标比较高的品种。
1484-1490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百人计划”招聘启事

摘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面向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农业资源与生态学前沿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根据中心科研布局与学科发展的需要,现诚聘海内杰出人才若干名。
1490-1490

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摘要:网格式生物埂作为将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护坡技术,对土壤养分特征和坡面分布规律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建设1~4年的黄花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格式生物: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有显著改善作用,随着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pH逐渐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大;在不同坡位之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与对照裸坡呈相反规律;(2)随着网格式生物埂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生物埂对于改善上坡位氮素含量效果较显著;土壤碱解氮与全氮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建设年限间生物埂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坡上和坡下位置差异均较显著;(3)生物埂建设1-3年,相同年限的生物埂不同坡位的土壤全磷含量之间显著差异性规律不同,但建设4年生物埂土壤全磷的坡面分布规律与对照完全相反,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且不同坡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O.000);有效磷含量随生物埂建设年限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变异系数达31.37%,但相比对照平均值提高1.15~3.30倍,而坡面分布随建设年限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网格式生物埂土壤全钾含量相比对照提高9.7%~28.2%,但随着网格式生物埂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全钾含量呈降低趋势;生物埂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且达到一定建设年限,坡面不同位置土壤有效钾含量差异性显著增加。
1491-1499

转CryIAb水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但转基因作物是否对农田生态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CrylAb基因抗虫水稻“Mfb”连续2年在传统栽培和半野生条件下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转CrylAb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种类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与栽培方式有关,半野生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显著高于传统稻田,但相同栽培条件下,转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频度和密度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无显著差异。半野生稻田物种丰富度(sr)指数明显大于传统稻田;相同栽培条件下,相同生长时期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对稻田杂草群落丰富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稻田杂草群落优势度(D)、均匀度∽以及多样性(H1各处理、各生长时期内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相同栽培方式相同生长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的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转CrylAb基因抗虫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1500-1506

不同物种和种植比例对小子虉草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的影响

摘要:入侵植物小子荫草(Phalaris minor Retz.)为农田恶性杂草,对其科学、有效的控制-9管理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小子稿草为试验对象,在温室条件下采用deWit取代法,研究了其与小麦、蚕豆和油菜3种农作物在不同混种比例下,小子荫草的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控制能力。结果表明,除混种比例对小子荫草的分枝数和主穗长度影响不显著外(P≥0.05),作物种类、混种比例以及二者交互对小子葫草的株高、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0.001)。在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鸹草的株高显著大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的混合种群及其单一种群的株高,但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则显著小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混种时植株的上述指标。3种作物按不同比例与小子祷草混种时,小麦、蚕豆和油菜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3种作物与小子荫草在田间以种间竞争为主;小子蘸草与蚕豆以各种比例混种、与小麦以1:1和1:2混种时,其相对产量均大于1.0,表明此时以其种内竞争为主;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荫草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此时以种间竞争为主。在混种比例大于1:1时,小子蒲草与油菜的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小于0,表明此时油莱的竞争能力大于小子稿草,而供试其他条件下小子稿草与供试作物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大于0,说明小子祷草对小麦、蚕豆及低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油菜对小子荫草具有较强的竞争抑制作用,在油菜混合种群小子稿草的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D-面积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因此在小子荫草入侵地大面积种植油菜有抑制小子荫草的效果。
1507-1514

多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水量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摘要:在综合考虑作物灌溉水量、种植面积、水分生产函数、产量反应系数、水分敏感指数等因素基础上,以实现灌区作物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水量优化分解协调模型,设计了改进实码遗传算法与分解协调迭代算法相结合的模型求解算法,并利用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多年试验数据,运用上述模型和算法对玉米、小麦联合种植的种植结构、灌溉水量以及玉米、小麦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产量反应系数大的作物分配的灌溉水量和种植面积大,且随灌溉水量增加其增产速度越快;当作物某些生育阶段灌水前的潜在腾发量与可供利用水:量的差值相差不大时,水分敏感指数大的作物生育阶段获得灌溉水量较多,反之,即使水分敏感指数大的作物生育阶段也有可能分配不到更多的灌溉水量。这一结果与作物产量反应系数的几何意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等理论以及节水增收初衷相符合,充分说明模型在实现灌区有限水资源在多作物间和各作物生育阶段优化分配的同时,实现了灌区多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具有较强推广价值。改进实码遗传算法克服了传统实码遗传算法计算精度低、易早熟、求解结果不能严格满足等式约束等缺陷,能够搜索到严格满足约束条件的模型最优解,表明该改进实码遗传算法在解决这类包含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最优化问题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分解办调迭代算法能使模型在允许迭代误差范围内收敛,能够获得使模型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的最优解,表明分解协调迭代算法在求解复杂大系统优化问题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515-1525

Faculty positions: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525-1525

未来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影响

摘要: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趋势的预估,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玉米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日平均气温≥10℃积温、日照时教、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缺水率)和玉米生产潜力(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在A2和B2两种气候情景F.2071-2100年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内≥10℃积温、日照时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都呈增加趋势;两种气候情景下,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增量分别为460-64l℃·d和376~492℃·d,在盆地西部增量最大;日照时数的增量分别为15-225h和33~202h,雅安增加最多;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增量分别为76~144mln和73~123mm,雅安增加最多。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变幅分别为-87~56mm和-73~47mm,雅安减少最多。玉米缺水率分别增加2%~18%和5%-16%,雅安增幅最大,未来四川盆地玉米受干旱灾害的风险可能加大。在A2和B2情景下,2071--2100年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分别增加228-3277kg·hm之和485~2960kg·hm2,雅安和川北部分地区增量最大;光温生产潜力也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2923~5874kg·hm屯和2697~4909kg.hm2,雅安的增量最大;气候生产潜力同样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984~2975kg·hm-2和293~2090kg.hm,盆地西部增加较多。未来四川盆地气候资源变化对玉米的生产有利,产量存在提升空间。
1526-1536

欢迎报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整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保留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本中心面向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农业资源与生态学前沿领域,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在节水理论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及信息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集成创新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
1536-1536

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摘要:为了摸清台湾青枣在福建复杂地形下引种的寒冻害风险,规避在高风险区51种,本文依据灾害风险系统理论、气象和农业经济资料,在分析寒冻害危险性、青枣脆弱性和51种区防寒防冻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构建了台湾青枣寒冻害风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对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在风险因素构成上,寒冻害危险性在综合风险中起决定性作用,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只能略微减轻寒冻害带来的风险。惠安县、厦门市以南沿海县市的青枣引种区为轻度寒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致灾危险性指数低,中度以上的寒冻害发生频次少或没有出现过:漳州市内陆的较低海拔地区,福州市沿海低海拔地区,同安区、惠安县及永春县的部分区域为中度寒冻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危险性指数相对较低,中度以上寒冻害发生频次相对较少;其余青枣引种区的冻害风险在重度以上,其中龙岩市、漳州市西部山区、福州市西部和北部山区、永春县、宁德市辖区及霞浦县有严重冻害风险。结合近年来福建出现的青枣寒冻害个例分析,青枣寒冻害形态表征程度与该地域风险评估结果较为吻合.风险区划结果可为福建51种台湾青枣提供布局决策参考。
1537-154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动态

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

摘要:本研究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高程、气象与样地调查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5年,研究区域植被碳储量与密度呈增加趋势,1990年、2000年和2005年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03×10^8t、1.41×10^8t和1.63×10^8,植被碳密度分别为14.82t.hm-1、20.38t·hm-2和23.49t-hm,基本与四川省(18.47t.hm-1)、江西省(25.38t.hm-2)植被碳密度值一致;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植被储量-9碳密度大致呈现西高东低、中低山(海拔〉500m1高而峰丛洼地(海拔〈500m)低的分布格局,1990年西部大部分县市的植被碳密度为15-22t.hm-2,而中东部大部分县市的植被碳密度为8—15t.hm2;而时间上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植被碳储量与密度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低值区的东部增加,高值区的西部减少或轻微增加,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增加明显(1990年和2005年植被碳储量比例分别为45.54%和51.99%)。研究结果表明,峰丛洼地植被碳储量与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移民、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利于增强区域植被碳汇。
1545-1553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小尺度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及重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小尺度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化评价,辨识乡村景观建设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曲周县和江苏省常熟市各选取1个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实地野外调查建立小尺度景观数据库。从景观空间结构和属性两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情景分析研究乡村景观植被建设潜力。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研究区整体上形成高度相似的网格化景观格局。线状景观组成在3个区域间差异显著,注重田埂、田间路、防护林和沟渠的建设以维持农田景观多样性。农田防护林普遍存在主林带间隔过大的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地表过度硬化成为当前建设模式突出的生态问题,在大兴区和常熟市分别达到28.46%和56.19%。防护林在林木覆盖率与绿量评价上显示出不弱于面状林地的重要性,但面临结构简单、树种多样性『氏下、残缺断带率高达18%~38%的不足。情景评价显示线状植被具备较大的建设潜力,合理规划能有效提升乡村林木覆盖率0.58%~1.16%、增加绿量2.22%~19.59%。本研究表明,小尺度评价能辨识出乡村景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景观建设方向。
1554-15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不同生态型小飞蓬对镉胁迫砧木樱桃植株磷钾吸收的影响

摘要: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特别是通过土壤吸收的无机养分物质在植物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平衡吸收的方法很多,
1565-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