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模拟土柱条件下黑土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683-688

摘要: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或硫铵后,表层0-50mm土层的NH4^+-N和NO3^--N含量比不施肥对照分别升高100.8-3408.1mg·kg^-1、113.4-388.0mg·kg^-1和126.7-4671.1mg·kg^-1、51.4-63.3mg·kg^-1,且在培养前14d内变化最大。在整个培养期内,施用硫铵处理各层次NH4^+-N平均含量比尿素处理高2.54-1423.7mg·kg^-1,NO3^--N平均含量低4.38-335.1mg·kg^-1;而尿素处理各层次的硝化率是硫铵处理的0.79-9.12倍。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与转化集中在0-50mm土层内,尿素处理的氮素转化速率较硫铵处理高。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及碳储量689-692

摘要:为了研究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南湖实验站进行了25年不同施肥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单施氮肥与单施有机肥外,其他施肥方式均提高了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与对照及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均提高了0~20cm及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单施化肥与单施有机肥对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且土壤有机碳累积少;而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0~20cm与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除对照及氮磷钾肥配施过量有机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全氮与有机碳含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增加土壤碳储量的有效方法。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693-697

摘要: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沟〉常规〉节水,其中覆草模式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经过12季玉米-小麦的轮作,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为垄沟〉节水〉覆草〉常规,垄沟和节水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硝态氮累积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和施氮量增加,0~200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240kg·hm^-2N(N240)处理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施120kg·hm^-2N(N120)处理。不同施氮量下硝态氮在0~200cm土壤剖面的分布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和N120处理相比,N240处理下各栽培模式在120cm以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谷类作物生产力与根际土壤营养及生物活性的影响698-705

摘要:连续3年试验研究了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谷类作物生产力与根际土壤营养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生产力增加,强大的根土系统又促进了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及土壤营养的提高。黄土母质生土的熟化利用过程需用地养地相结合,重视生物改土。本研究表明,高粱、玉米均可作为生良沃化的先锋作物,高粱根系强壮,入土深,生物量大;而玉米虽根重、最大根长、一级节根数低于高粱,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酶活性高。而黍子根系柔弱,根际土壤生物活性较低,与高粱、玉米相比,不宜作为生良的先锋谷类作物。黄土母质生土对外源的辅助能(当年施肥)反应十分敏感,施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培肥都十分显著。黄土母质生土熟化沃化过程既是一个生土培肥改良过程,也是一个物质能量(营养)投入转化过程,并经植物物质生产过程、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过程及土壤生物化学酶系统促进过程三者互动,共同构成根土苗微生物物质能量转化的生态系统。

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706-710

摘要:为揭示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磷的固定和释放机制,通过土壤磷的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3~5年、15~20年、25~30年的黄棕壤0~5cm和5~20cm土层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吸附量-解吸量曲线分别与Langmuir方程(R^2为0.8728~0.8436)、二次函数方程拟合良好(R^2为0.9545~0.9970);随蔬菜种植年限延长,表层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磷最大缓冲容量(MBC)明显降低,而土壤磷吸附饱和度(DPS)和解吸率明显提高;种植年限15~20年、25~30年土壤磷的解吸率明显高于3~5年土壤。对表征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主要因子如MBC及DPS等作相关分析发现,无定形铁铝含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主要因素。

紫云英还田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711-715

摘要:为在翻耕条件下合理施用紫云英,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定位试验研究了15000kg·hm^-2、22500kg·hm^-2、30000kg·hm^-2紫云英还田和22500kg·hm^-2紫云英还田减施化肥(施肥时扣除紫云英中氮、磷、钾)及紫云英不还田5个处理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好气性细菌数量呈前期均迅速上升、中期均稍有上升,但后期各有升降的趋势;烟草生长早期,紫云英还田减施化肥能增加好气性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烟草生育前期略有下降,中期有所回升,后期又缓慢下降;烟草生长早期,紫云英还田能增加放线菌数量;整个烟草生育期,紫云英还田减施化肥可减少放线菌数量。真菌呈现烟草生育前中期迅速上升,后期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对较少的紫云英还田量对土壤真菌数量增长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微生物活度呈烟草生育前期下降、中期趋于平稳、后期迅速升高达到最高点的趋势;烟草成熟期,紫云英还田的微生物活度明显高于不还田处理,增加紫云英还田量,微生物活度增加,但紫云英还田减施化肥会降低微生物活度。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以烟草旺长期为界点,表现出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的特点;烟草生长后期,紫云英还田土壤的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对照土壤。土壤脲酶活性呈先快速下降,再缓慢上升,最后再快速上升趋势。土壤蛋白酶活性呈烟草生育前期下降,后期缓慢上升的特点;土壤蛋白酶活性与紫云英施用量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烟草各生育期的变化不大。土壤生物学评价发现,22500kg·hm^-2紫云英翻耕还田栽培烟草较佳。

有机肥施用模式对蔬菜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716-723

摘要:在广州市蔬菜集约化种植区连续进行了6茬菜心试验,探讨有机肥施用模式[施无机肥(CK)、无机肥配施国产生物有机肥(BM)、无机肥配施腐殖酸(HA)、无机肥配合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BSP)、无机肥配施腐殖酸并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HA+BSP)、无机肥配施水沤腐熟鸡粪并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CM+BSP)、无机肥配施复合芽孢杆菌剂堆沤腐熟鸡粪(BSPCM)]对蔬菜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别菜心产量差别较大。连续6茬试验中,CM+BSP处理菜心产量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CK处理,BSPCM处理菜心产量仅次于CM+BSP处理。BM、CM+BSP、BSPCM处理能提高土壤pH,降低连作土壤的酸化风险。随着种植茬数的增加,CM+BSP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数持续增加,显著高于原始土壤和其他施肥处理,BSPCM处理次之。CK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量均比原始土壤下降。在连作菜地蔬菜生产中,在施用无机肥基础上配施适量水沤腐熟鸡粪,并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不但可提高蔬菜产量,而且具有培肥、活化和改良土壤生物质量的作用,有利于减轻蔬菜连作障碍,实现集约化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烟田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724-729

摘要:为了解烟田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而为烟草精准施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地统计学和GIS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平顶山地区典型烟区耕层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普通克里格(Kriging)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了黏粒、砂粒和粉粒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壤颗粒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黏粒、砂粒和粉粒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609m、657m和429m;黏粒和砂粒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达80%。各向异性分析都表明,黏粒和砂粒存在较强烈的各向异性,粉粒各向异性则较小。对试验土壤来说,土壤质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这可能是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计施肥方案时应考虑土壤质地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730-735

摘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基于农田表层土壤样品的体积粒径分布数据,通过分形理论重点探讨绿洲农田这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异状况,并根据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变化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洲范围内农田土壤分维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值介于2.11~2.27之间,总体偏低;土壤粒径分布分维值与小于50μm粒径土壤颗粒体积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农田利用年限的差异性对土壤粒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而农田分布位置的差异性则对土壤粒径分布未体现出规律性影响。因此,保证农田长期合理的耕作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稳定及提高。

三江平原地区不同有机物料腐解规律的研究736-741

摘要: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大豆秸秆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d的分解,玉米和大豆秸秆残留率在33.7%~61.1%之间,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秸秆分解速率一致。从细胞结构上看,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延长,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细胞壁变薄,细胞内物质消失,细胞排列疏松;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露天和土埋处理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分别为39.9%~48.9%、49.6%~65.8%,土埋玉米和大豆秸秆腐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两个处理氮、钾分解率无太大差异,分别为51.1%~67.7%、74.6%~91.7%,而磷素变化比较明显,露天和土埋处理玉米秸秆的磷释放率平均比大豆秸秆高49.4%、56.7%。作为还田物料玉米秸秆要好于大豆秸秆。

小麦蚕豆间作施氮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742-747

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及4种施氮水平(0、90kg·hm^-2、180kg·hm^-2和270kg·hm^-2)对小麦植株体内氮含量、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及氮素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地上部植株的氮含量,与单作相比,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不同施氮处理间作小麦植株的氮含量平均比单作提高20.0%、21.9%、21.4%和17.1%;抽穗期和成熟期间作小麦叶、茎和穗中的氮含量均高于单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与单作相比整个生育期间作小麦氮素累积量增幅为15.5%~30.4%。无论单作还是间作,小麦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对单作小麦植株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大于间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间作优势逐渐减弱;单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间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间作和施氮促进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间作优势与施氮水平密切相关,间作体系中氮素养分的合理投入是发挥间作优势的关键。

基于SPAD-502与GreenSeeker的冬小麦氮营养诊断研究748-752

摘要:用GreenSeeker和SPAD-502测定了不同氮素处理的冬小麦冠层NDVI与叶片SPAD值,分析了它们与叶片全氮、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抽穗期SPAD值和NDVI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除抽穗期和返青期外,SPAD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其余各生育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DVI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在拔节期、乳熟期的相关性同SPAD值一致;SPAD值可以进行叶绿素的诊断,NDVI值可以进行氮的诊断。氮营养诊断时期应该选择拔节期。通过回归建立了基于SPAD值、NDVI值的产量估测模型,可以通过SPAD值、NDVI值对冬小麦产量进行估算。

不同供磷水平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发生及其磷素利用753-757

摘要:水培试验测试了澳洲坚果幼苗在6个供磷水平下排根的产生及对磷素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随供磷量的升高(0.2~3.2mol·L^-1),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植株干重和排根占根系干重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供磷量由0.2mol·L^-1升至1.6mol·L^-1,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升高趋势,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与非排根相反,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比非排根高72.86%;全磷含量为叶片〉根系〉茎,0.2mol·L^-1处理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全磷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磷相比,一定供磷量(0.2~0.4mol·L^-1)可降低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排根产生量、植株干重、排根占根系干重的比例和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而增加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全磷含量,最终提高植株磷含量。在0~1.6mol·L^-1供磷量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与植株干重、排根占根系干重的比例及茎秆、根系、植株磷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叶片全磷含量呈90%以上正相关。

不同水分和施氮量对催吐萝芙木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758-764

摘要:在西双版纳干季,田间试验探讨了水分胁迫下施氮量[不施氮、低量施氮(1.25g·株^-1)、高量施氮g·株-1)]对两年生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生长和光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催吐萝芙木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但LRWC仍在85%以上,属于低度水分胁迫,其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比叶面积、茎重比以及株高、基径和生物量的相对生长速率均较无水分胁迫时低。水分胁迫下,低量施氮可使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根重比升高,使株高、基径和生物量的相对生长速率增加,从而明显增加最终根产量;而高量施氮则会增加幼树对干旱的敏感性,加重干旱对催吐萝芙木光合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水分与施氮量交互作用对催吐萝芙木叶片相对含水量、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比叶面积和根重比的影响显著,表明施氮量对其影响视水分胁迫状况而不同。因此,为获得催吐萝芙木最大根产量,应在干季收获期前少量施用氮肥。

不同肥料用量和配比对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765-769

摘要:为探索西瓜的适宜施肥量和养分配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用量和配比对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减氮磷钾处理的西瓜产量、Vc含量分别增加0.77%、17.18%,还原糖含量、硝酸盐含量分别减少12.56%、27.94%;N、P2O5、K2O养分总量相同、比例不同的3个处理间相比,减氮磷增钾处理的西瓜产量、Vc含量、还原糖含量均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习惯施肥、减氮磷钾、减氮磷、减氮磷增钾4个处理的西瓜秧中N、P2O5、K2O含量比例分别为:10.182.26、10.222.66、10.262.75、10.192.46;西瓜皮中N、P2O5、K2O含量比例分别为:10.342.78、10.342.60、10.302.37、10.292.14。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总量比习惯施肥量减少36%、NP2O5K2O为10.411.28是西瓜最优施肥处理。

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770-774

摘要:利用两间玻璃室不同的夜间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对双季早稻的生物产量没有影响,但可显著提高晚稻生物产量。早稻穗分化前夜温升高可增加物质积累量,而穗分化后则减少物质积累量;夜温升高减少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间的物质积累,而增加其他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夜温升高加速早稻剑叶衰老,而对晚稻无显著影响。夜温升高对水稻氮素积累影响较小,对磷、钾积累影响较大。其中,播种至幼穗分化夜温升高有利于早稻稻株的养分积累,而幼穗分化后不利于养分积累;夜温升高不利于晚稻播种—抽穗的养分积累,而有利于抽穗后的养分积累。试验表明,夜温升高对不同季水稻及水稻不同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存在差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动态
移动通讯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774-774

摘要:农民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要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以解决农村信息来源和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自2004起,河北省沧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与中国移动沧州分公司合作,利用手机、农村信息机等移动终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过短信、话音、数据传输等方式,满足农产品产供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新乡地区冬小麦缺水量适宜估算模式研究775-781

摘要:作物缺水量是确定灌溉需水量和制定灌溉制度的基础依据。利用新乡地区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2005~2006年、2006~2007年)田间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需水量估算模型和土壤入渗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乡地区51年(1951~2001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土壤水分平衡法,综合考虑作物蒸散、降水和灌溉等因素,模拟冬小麦各生长季降水有效利用状况,分析研究该地区连续50个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与相应时间段有效降水量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下有效降水量估算模式。最后,以确定的作物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估算模式为基础,提出河南新乡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冬小麦缺水量适宜估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