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1-6

摘要: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下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不覆盖处理除在0~5c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外,其他各层次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说明仅依靠免耕而不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7-12

摘要:通过两个生长季(2006~2007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1:3和2:3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截获与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1:3间作和2:3间作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45、0.60、0.53和0.52。播后第79d前,间作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量间差异不显著;此后,1:3间作玉米的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单作玉米,1:3和2:3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千物质量的差异显著;观测期内,大豆干物质量单作和间作间差异显著。玉米/大豆1: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51g·MJ^-1)和2: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49g·MJ^-1)约为单作大豆辐射利用率(1.24g·MJ^-1)的2.8倍,但略低于单作玉米(3.56g·MJ^-1)。虽然单作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但间作群体的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高约6.0%和320%;间作种植收入比单作玉米高56%-60%,比单作大豆高70%-74%。本研究表明,间作种植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来增加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隔沟交替灌溉对棉花耗水、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13-17

摘要: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干旱荒漠绿洲区研究了覆膜条件下隔沟交替灌溉(AFI)和常规沟灌(CFI)对棉花耗水、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现蕾期和花期,AFI处理的棉花臼耗水强度小于CFI处理;铃期和吐絮期,AFI处理棉花日耗水强度大于相同灌水定额的CFI处理。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AFI处理有利于籽棉产量和霜前花产量的提高,灌水定额为375m^3·hm^-2和480m^3·hm^-2的AFI处理。籽棉产量和WUE显著高于相同灌水定额的CFI处理。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AFI和CFI处理的衣分无显著性差异。2005年AFI处理的平均纤维长度比CFI处理长2.6mm,灌水定额为225m^3·hm^-2处理两者差异显著:2006年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纤维长度无显著差异,可能与降雨情况有关。在干旱缺水地区覆膜隔沟交替灌溉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棉花品质不降低的情况下,有利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18-23

摘要: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个播期(4月24日和5月15日)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探讨了春玉米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94月24日播期相比,5月15日播期的春玉米产量(干重)提高2157kg·hm^-2(郑单958)和1137kg·hm^-2(鲁单984)。粒重在播期间、品种间及播期与品种互作间差异均不显著。穗粒数在品种间不显著,但在播期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第2个播期穗粒数提高幅度达37.8%(郑单958)和11.2%(鲁单984)。通过对不同播期间气象因子的分析发现,降雨是影响华北平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气象因子。降雨主要通过对穗粒数的调节来影响产量。开花期降雨过多所带来的低温寡照影响玉米的受精授粉与结实;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降雨通过调节叶面积大小影响作物干物质积累,进而影响籽粒的发育情况。本试验中,5月15日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最佳播期。合理安排播期,重视降雨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华北平原春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不同前茬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4-28

摘要:试验研究了在延安日光温室不同前茬作物条件下,黄瓜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其产量和品质及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前茬为豇豆的黄瓜产量和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前茬为番茄的黄瓜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呼吸强度较高,前茬为四季豆的黄瓜维生素C含量较高,前茬为翻青玉米的黄瓜硝酸盐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较高,前茬为翻青黑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从提高黄瓜产量的角度出发,豇豆-黄瓜是最佳模式,而从改善黄瓜品质的角度出发,番茄-黄瓜和四季豆-黄瓜是最优模式。

不同品种混种对小麦产量及条锈病的影响29-33

摘要:用“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7个不同小麦品种,组合成6个品种混种的群体,于2003~2004年、2004~2005年、2005—2006年在云南省曲靖市对其产量效应进行了多年多点试验,并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了6个品种混种群体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混种的产量效应平均为+3.9%;小麦品种混种在产量上的正效应、0效应、负效应所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9.4%、8-3%、22.3%;年份、地点等具体环境条件会影响小麦品种混种的产量效应。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强度相对较高的年份,品种混种可降低条锈病病情指数。因此,品种混种在我国一些小麦产区有利用价值。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34-40

摘要: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进行了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野外手捡法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838只,隶属于3门9纲24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冬季,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退耕林地和农田;农田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rower系数表明农田边界、果园与退耕林地三者间相似程度较高,农田与农田边界、退耕林地、果园之间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大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41-47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与杉木纯林相比,火力楠与杉木混交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但只有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各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始终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株〉火力楠纯林〉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热水漫提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则表现为常绿阑叶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纯林。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可提高林地质量,但不同林地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不尽一致,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差异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48-53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站的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单个生长季的数据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单穴有效穗数、单穗粒重和单穴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与水稻孕穗期植株的养分含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有利于水稻有效穗数的形成,N处理的单穴有效穗数比CK处理多4.2穗,比NP和NPK处理分别多0.9穗和0.7穗;施用氮肥显著降低水稻单穗粒重,氮磷配施可以协调水稻单穴有效穗数和单穗产量之间的矛盾,获得较高的单穴产量。施用猪粪可以增加水稻的单穴有效穗数和单穴产量,但不会降低水稻的单穗平均粒重。施肥处理仅对水稻单穴有效穗数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对单穴产量和单穗平均粒重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CK、N、NP、NPK处理单穴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5%、17.9%、18.3%和22.9%,施用钾肥会显著增加水稻单穴有效穗数空间变异。施用猪粪对3个指标的稳定性影响不显著。水稻3个产量构成因素及单穴有效穗数标准差与水稻孕穗期茎秆和根系养分含量间具有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单穴有效穗数变异系数与水稻植株钾含量正相关。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夏玉米冠层氮素及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垂直分布的影响54-59

摘要: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早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Zea mays L.)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3个生育期冠层叶片氮素、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同时对各层叶片含氮量、SPAD值与施氮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不同叶层叶片含氮量按上、中、下层顺序呈明显递减规律,从全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看,上层比中层增加6.64%,中层比下层增加5.18%。随施氮量增加,中上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增大,中下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减小。冠层内叶片SPAD值垂直分布规律与叶片含氮量分布规律相类似。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各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含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503^**)。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层叶片SPAD值、叶片含氮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以上层叶关系最为密切,揭示了夏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较好叶片是上层叶位。

施肥对饲草高粱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60-63

摘要:研究施用氮、磷、钾肥对饲草高梁生长及营养品质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可大幅提高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增加饲草高梁植株粗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的单位面积产出量;氮素是影响高梁生物产量的首要养分因素,其次为磷素,第三是钾素;饲草高粱植株高度以及粗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品种特性;施肥主要通过影响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对饲草高粱植株粗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的单位面积产出量产生作用。从饲草高粱的生物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确定饲草高梁的适宜收割期,以开花末期至成熟中期之间为宜,过早收割饲草高粱生物产量较低,过晚收割则饲草高梁生物产量较低且品质变劣。

微量元素亏缺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组成的影响64-69

摘要:以3年生人参幼苗为试验材料,在室内用正常以及缺少硼、锰、锌、铁元素的1倍Hoagland营养液进行水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微量元素亏缺处理对人参根系分泌物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包括对照在内的5个处理中分别检测到23~30种化合物,包括醇类、脂肪酸、脂肪酸酯、酚酸及其衍生物、醛类和其他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除20种化合物在上述5种不同处理中均检测到外,与对照相比,在微量元素亏缺胁迫下,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其他类化合物有所减少,有机酸及酚酸类化合物增多。试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亏缺对根系分泌物组成有显著影响。

新疆化肥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70-74

摘要:根据1989~2005年新疆各地州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划分,并运用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化肥的顷均施用量和增产效率。结果表明:根据施用化肥情况可将新疆分为3大区域,即低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15.88kg·hm^-2,增长量5.78kg·hm^-2·a^-1;中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175.93kg·hm^-2,增长量10.41kg·hm^-2·a^-1;高施肥量地区,平均施肥量219.59kg·hm^-2,增长量11.22kg·hm^-2·a^-1。这3个地区的单位面积施肥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中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kg(粮食)·kg。(化肥)]居新疆最高,为21.45;低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率为13.88;高施肥量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为10.80,为新疆最低;但3个地区的化肥增产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应重点加强中、低施肥量地区的施肥强度,以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

新疆奇台县化肥施用量变化及其与粮食单产的关系75-78

摘要:根据新疆奇台县1989—2005年化肥施用量和粮食单产数据,采用趋势线法分析了该县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并采用相关分析对化肥施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奇台县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受粮食价格及化肥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从1989年的65.65kg·hm^2上升到最大值1998年的196.6kg·hm^-2后下降,整个时间序列曲线呈抛物线状,且N、P、K施用比例较为合理,为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作用。1989~2005年粮食单产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施肥量的增加,粮食单产也趋于增加,当化肥施用量达到170kg·hm^-2时,再增加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的增产效果已不明显。因此,该县今后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应防止过量施肥,推广科学施肥,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粮食产量。

土壤水分和施肥水平对甘薯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79-84

摘要:以“秦薯4号”和“619”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肥条件下甘薯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以及胞间CO2浓度(Ci)。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两个甘薯品种的Pn、Tr、WUE、Ls、Gs、Ci均有极显著影响;除“秦薯4号”的西外,施肥对两个甘薯品种的6个生理指标的影响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甘薯叶片的Pn、Tr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里下降趋势,而Gs和Ls在土壤轻早条件下下降或略有不明显上升,但在重旱条件下这两个指标均明显下降。Ci在轻旱条件下变化不明显,但在土壤严重干旱时极显著升高,说明轻旱条件下叶片气体交换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而重旱条件下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泰薯4号”叶片WUE随土壤水分的下降而极显著下降,而“619”则呈明显的先增后减趋势。甘薯叶片Pn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增加施肥可促进叶片CO2的气体内外交换。相对于不施肥处理,中肥处理的Tr略有不明显下降(“秦薯4号”)或明显上升(“619”),高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Tr;叶片WUE在中肥处理下极显著增加,但继续增加施肥量时增加不明显或极显著下降;“619”的Gs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秦薯4号”变化不明显。随施肥量的增加,Ls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i里先降后增的趋势,说明中肥处理下甘薯叶片气体交换主要受气孔因素的限制,而高肥处理下则主要受非气孔因素的限制。水肥闻互作效应明显,合理施肥可提高干旱条件下Pn、Tr、WUE,但品种间气体交换对施肥的反应机制存在差异。

红壤水分条件对柑橘叶片氨基酸及多胺含量的影响85-89

摘要:本文以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2年生官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Miyagawa Wase)盆栽幼树为材料,采用土壤水分探头(FDR)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土壤含水量为SWC30、SWC45、SWC60、SWC75和SWC905个处理(分别代表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0%、45%、60%、75%和90%),研究土壤水分对柑橘叶片氮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多胺(PAs)等氮代谢次生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水和水分过多都会降低柑橘叶片对氮素的吸收。游离氨基酸总量(y)随土壤相对含水量SWC(x)的增加而下降(y=-0.0282x+12.049;R^2=0.8524^*;n=50);Pro含量(y)在SWC〈75%处理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与SWC(x)呈显著负相关(y=-0.0152x+4.224;R^2=0.8605^*,n=50);腐胺(Put)含量在SWC75处理时最低;亚精胺(Spd)含量随土壤水分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在SWC45处理时含量最高;精胺(Spm)含量在土壤水分SWC60处理时最高;Spd含量(y)与Put含量(x)之间呈显著正相关(y=0.2404x2.51.337x+2976-4;R^2=0.8586^*;n=50);(Spa+Spm)/Put的比值(y)在SWC〈75%的土壤水分条件时,与SWC(x)呈显著线性相关(y=0.0112x+0.173;R0=0.8518^*;n=50)。柑橘受土壤水分胁迫时产生的PAs对生理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Spd-9Spm,(Spd+Spm)/Put的比值决定了柑橘受土壤水分胁迫影响的程度,初步提出该比值可能是柑橘响应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一个潜在的敏感度指标。

黄土半干旱区枣、榆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90-93

摘要:在黄土半干旱区,采用人工控制水分的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枣树和榆树幼树,在晴天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并应用遮荫法测定不同太阳有效辐射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比较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枣树和榆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明显不同,枣树变化幅度大于榆树,枣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高于榆树。对枣、榆幼树连续时间内日蒸散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影响蒸散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枣树耗水能力高于榆树。但当土壤含水量升高时枣树耗水能力反而降低,相对于枣树而言黄土半干旱区更有利于榆树生长。

河南鸡公山茶园春茶产量与小气候关系研究94-99

摘要:小气候因子对春茶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其相关关系可以更好地为春茶的生产管理服务。本文测定记录了春茶生产期间18个小气候因子及每天茶叶的产量,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春茶产量与小气候因子的回归模型,并对茶树生长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以找出决定春茶产量的小气候因子及其组合。结果表明,春茶产量与大多数小气候因子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以此对春茶产量进行预测预报。另外,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次要的自变量因子,保留对春茶产量影响较大的小气候因子,最少可用7个自变量进行回归拟合。聚类分析可以把茶园小气候因子划分为表征水、热特征的4类。因子分析也表明,温度、水分及其组合是诸环境变量的公因子,具有较大的载荷。研究表明,采用较少的环境因子,回归模型仍具有显著性,这样可有效降低环境因子的监测和生产管理成本,为有计划地安排春茶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