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长江口典型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芦苇带为例269-272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典型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储碳、固碳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并测算了其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碳储量较大,为2.66~5.74kg·m^-2,平均4.02kg·m^-2,且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大于地上部分,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率为2.33~3.64,平均2.96,碳储量是地上部分的近3倍;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达1.11~2.41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

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273-278

摘要:根据1961—2002年浙江省大致分布均匀的39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的距平场变化,讨论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在14424—17323kg·hm^-2·a^-1之间,其空间分布由浙北地区向浙中南地区逐步增加。近42年来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的趋势系数为0.211—0.603,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1—2002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比平均值偏多1.7%~9.6%。“暖湿型”气候变化情景有利于提高气候生产力,而“暖干型”气候使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下降。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生态性状相关分析279-284

摘要:本研究在对27份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大田种植、常规考种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生态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和每株角果数主要受植株可遗传的生态性状的影响,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密切,而粒重的高低则主要受生态环境因子,特别是年均降水量的影响,但与植株可遗传的生态性状之间的关系不密切;对野生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影响最大的是分枝性状,分枝性状的好坏主要受制于主茎性状,而主茎性状的生长发育较产量性状、分枝性状与气候性状的关系更为密切;单株产量主要是由1级分枝长度、2级分枝数与2级分枝发生高度引起的。典型相关分析和简单相关分析相比,更能在众多的相关变量间抓住主要矛盾,有效揭示两组性状间相关的本质,这对研究油菜的杂交优势利用和遗传育种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农作物两组性状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途径。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285-291

摘要: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以及生态位相似比例等指标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中15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主要种群绝大多数为狭生态位,除个别种群的生态位宽度(BL)大于0.54外(如马尾松、黄毛润楠),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BL)小于0.4。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均较高。

保护地土壤氮、磷积累及影响研究292-296

摘要:为评价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对蔬菜连作保护地土壤的影响,调查了2~5年、11~12年、15~17年棚龄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30cm)土壤pH状况、硝酸盐、有效硫、土壤有机质、N、P含量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日光温室棚龄增加,土壤中N、P不断积累,其中总氮在12年棚龄达到最大(1.99g·kg^-1),而总磷则持续增加,在17年棚龄时达到4.22g·kg^-1,分别比小麦玉米轮作地高70%、298%。土壤有效态氮、磷在各棚龄段间差异较小。在小麦玉米轮作改为保护地蔬菜连作的头2~5年内,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别损失8.6%和14.0%,此后土壤有机质逐步积累,在11年棚龄时达到20.4g·kg^-1,此后变化很小。土壤硝酸盐、有效硫最大值均出现在2~5年棚龄段,此后含量下降。土壤pH比小麦玉米轮作地低0.35~0.59,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在短期内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氮、磷营养含量,并引起有机质损失;长期施用则导致土壤中N、P元素大量积累,而N、P的有效性则相对降低,随着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297-301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其次是免耕,较传统耕作高11.6%;而少耕降低了1.4%。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对耕作敏感,其含量为免耕〉深松〉传统耕作〉少耕,免耕、深松和少耕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免耕和深松的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较高,分别为3.11%和2.04%。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在欠水年能提高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低于深松;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麦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苗期不同化感潜力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分析302-306

摘要:为揭示化感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与水稻化感潜力的关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化感水稻“P1312777”、“IAC47”、“Iguape”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测定了苗期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抑制了根际土壤的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水稻化感潜力呈显著负相关,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与水稻化感潜力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脱氢酶活性与其他土壤酶、土壤微生物区系、水稻化感潜力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化感水稻降低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利于根际化感物质的积累,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磷、碳循环,为实现水稻化感效应奠定基础。

连作怀牛膝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307-311

摘要:本文从适宜连作的作物研究角度,以连作两年和多年的怀牛膝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连作两年和多年的怀牛膝根际土壤中细菌总数占绝对优势,其平均占有率分别为62.27%和89.46%;放线菌次之,平均占有率分别为37.59%和10.45%;真菌最少,分别占总菌数的0.15%和0.09%。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其中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硫化细菌的数量均明显增加。同时,种植牛膝能够显著增加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但长期种植会使这3种酶活性呈不同程度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却明显增强。最后对牛膝耐连作的可能机理作了进一步探讨。

黑土中镉、铅的化学形态分布及其植物效应研究312-317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和连续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黑土中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油菜生长及吸收Cd、Pb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壤Cd、Pb含量的增加,Cd交换态含量增幅较大,而Pb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增幅较大,交换态Pb含量相对较低。随土壤Cd、Pb含量的增加,油菜地上、地下部分的Cd、Pb含量呈递增趋势,但增加速度随土壤Cd、Pb含量的升高而递减。地下部分Cd、Pb含量远高于地上部分的含量。与Pb相比,Cd向地上部分的迁移率较大,其毒害作用更强。土壤中Cd、Pb各形态含量与油菜地下、地上部分吸收的Cd、Pb量均显著相关,碳酸盐结合态对油菜吸收Cd、Pb的贡献最大。

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分析的适宜取样数量的确定318-322

摘要:为研究适合丘陵地区的土壤养分取样数量,减少采样分析成本,本文采用Cochran(1977)公式对丘陵地区土壤特性的取样点数量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1km。研究区域内,利用Cochran公式对土壤养分进行预估,其取样数目比网格取样法明显减少,土壤中的N以15%的相对误差为宜,在置信度分别为90%和95%条件下,分别只采集2个和3个样本就能反映其含量水平;P以15%的均值误差为宜,在置信度分别为90%和95%条件下,分别采集17个和25个样本就足够反映其基本情况;Mg以5%的均值误差为宜,在置信度分别为90%和95%下,取样数量分别为11个和15个。

西北内陆高台盐池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变化323-326

摘要:通过甘肃盐池盐矿地层剖面早更新世~全新世孢粉分析,将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划分为4个组合带。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探讨了盐池矿区近1.6万年由荒漠草原-疏林草原-灌丛荒漠草原的古植被演替与冷干-暖湿-冷干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揭示了该地区湖泊趋于干涸,浅层地下水成化,向干旱化发展的气候因素,这对西北内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稻田化肥减量施用的环境效应327-330

摘要:在太湖地区宜兴市水稻田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田面水与渗漏液中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与常规两种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优化施肥节省22%氮肥,减少30%~40%氮素径流损失,减少32.3%氮素渗漏损失。田面水与渗漏液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在施肥后的1~2d内达到峰值,不同施氮处理TDN浓度在一周内差异显著,以后渐趋一致。施肥后田面水中溶解性总磷(TDP)浓度高达15.7mg·L^-1,整个稻季均高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值,存在着污染附近水体的风险;稻田对灌水中的磷有净化作用。适当减少化肥用量、加强稻田水肥管理,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耕层有机磷含量与组分的变化研究331-334

摘要:以15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组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潮土耕层有机磷组分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有机磷含量相对较低,有机磷总量为22.35~66.95mg·kg^-1,占土壤全磷的4.47%-9.86%。各组分中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要部分,占有机磷58.93%.82.40%。长期施肥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磷含量产生明显影响,与对照CK相比,PK处理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增加,NP处理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减少,两处理间差异显著。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耕层土壤中度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耕层土壤碱性磷酸酶与中稳定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

应用^15N研究烤烟对饼肥氮素的吸收利用规律335-339

摘要:利用^15N示踪法标记的油菜籽榨油后所得到的菜籽饼肥,研究了烤烟对饼肥氮素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时期烟株各部位来自^15N饼肥氮素的百分数(NDFF)、土壤的氮素百分数(NDFS)和^15N饼肥氮素利用率(^15NUE)均有明显差异,NDFF、NDFS和^15NUE值分别为19.90%~70.99%、29.01%~82.10%和20.62%~45.25%,100%^15N饼肥处理烟株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饼肥氮素。从烤烟氮素利用率、氮素回收率、产量和产值角度看,25%饼肥基施+75%硝酸铵基追各1/2处理最好,并且随着配施饼肥用量的增加,烟株各部位吸收土壤氮素的百分数、饼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回收率、产量和产值呈递减趋势。当饼肥用量相同时,所配施的硝酸铵基施、追施各1/2处理的烟株各部位吸收土壤氮素的百分数、^15N饼肥氮素利用率、饼肥氮素回收率、产量和产值均较硝酸铵完全基施处理高。

镁、钾相互作用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340-344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采用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Mg、K相互作用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以及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Mg浓度条件下,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随K浓度增加而减少;在高Mg条件下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随K浓度增加而相应增加。在低Mg条件下,高浓度K显著抑制植株对Mg、K、N和P的吸收;在高Mg浓度下,植株对Mg、K、N和P的吸收有促进作用。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低Mg条件下随K浓度增加而减少,在高Mg条件下K浓度增加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Mg浓度增加而增加,而K浓度增加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高Mg条件下的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低Mg处理,并随K浓度增加而提高。Mg、K营养拈抗作用主要表现在低Mg高K浓度条件下抑制Mg的吸收。

连续施用鸽粪对菜心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345-350

摘要:为提高饲料报酬,养殖业普遍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致使禽畜粪中重金属残留较高。根据养殖场鸽粪含氮量计算其用量,进行连续4茬菜心施用鸽粪田间试验,探讨其对菜心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鸽粪单施或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均降低第1茬和第3茬菜心产量,显著提高第2茬产量,对第4茬产量则影响不大。各施用鸽粪处理4茬菜心总产量比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4.5%~17.4%。同时,施用鸽粪对菜心不同重金属含量影响不一。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施用鸽粪处理提高了菜心As、Cu和Zn含量,降低了Pb、Cr和Cd含量。且菜心As和Pb含量随鸽粪施用茬数的增加而提高,Cd含量则显著下降,不同茬别间Cr、Cu、Zn平均含量则未表现出明显规律。建议在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生产中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或连续施用养殖场禽畜粪肥。

沙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水肥耦合效应研究351-358

摘要:为探索滨海沙地木麻黄水肥耦合效应规律,以有机肥作为水的载体,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开展了木麻黄水、N、P、K4因素水肥耦合试验。结果表明:水和P肥是影响木麻黄生长的主导因素。随着木麻黄生长以及水肥因素间的互促、互竞以及拮抗作用,各因素效应表现为:施N没有增产效果;不论N、P、水在何水平,施K效应不显著甚至有明显的负效应;不论水、N、K在何水平,在低P情况下,耦合效应都随P的增加而减小,而在高P情况下其耦合效应值却随P的增加而增加;不论N、P、K在何水平,耦合效应均随水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效应分析结果,提出N、P、K、水各因素的最优组合为每株树水用量3.0kg即有机肥1.0kg+过磷酸钙0.6kg,该条件下,水肥耦合效应最大,理论上,实施后20月幼树生物量可增加42.54kg·株^-1。

甘蔗对不同基质肥源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359-362

摘要:对甘蔗进行直接浇灌不同浓度糖蜜酒精废液处理、常规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处理,研究直接浇灌糖蜜酒精废液对甘蔗前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糖蜜酒精废液对甘蔗芽萌发、幼苗生长和对氮、磷、钾的吸收有一定胁迫作用,但该抑制作用随甘蔗生长可通过其自身代谢解除;到分蘖盛期,胁迫作用解除后,施用糖蜜酒精废液的甘蔗叶片氮、磷、钾含量高于对照和常规施肥,促进了甘蔗分蘖和伸长,提高了蔗茎产量,最终甘蔗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与常规施用化肥处理相当。说明适宜浓度的糖蜜酒精废液可直接施用于甘蔗,新植蔗以浇灌45t·hm^-2糖蜜酒精废液+60t·hm^-2清水最好,宿根蔗则以浇灌105t·hm^-2糖蜜酒精废液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