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1-3

摘要: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概分为萌芽形成期、发展成熟期、深化和渗透期。中国生态农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今后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生态建设以及若干深层次理论和技术问题,而全民生态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绿洲不同覆被下环境CO2浓度及小气候的变化4-10

摘要:为了探讨局地CO2浓度时空变化特点和绿洲不同覆被的环境效应,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分别于春、夏、秋、冬季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绿洲内樟子松林、杨树林、玉米地的环境CO2浓度和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并与沙漠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临泽绿洲北部近地层(≤10m)大气CO2浓度年平均为372μmol·mol^-1,夏季玉米叶片分布层1m高处CO2浓度可降到320μmol·mol^-1。绿洲区气温一年四季总体低于沙漠区,但不同植被类型效应不同,樟子松林和杨树林在夏季近地层气温低于沙漠区4.1℃,而玉米地则高于沙漠区2.3℃;空气相对湿度绿洲内明显高于沙漠区,年平均高出11.4%。说明绿洲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冷湿效应,特别是在夏季玉米农田气温高于沙漠的情况下,森林的冷效应更加明显。保护绿洲农田防护林网的完整和适宜的绿洲片林,具有维持绿洲冷湿效应的重要作用。

黄淮麦区小麦拔节后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11-15

摘要: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6-19

摘要: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惠州市降水中氮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年惠州市湿沉降平均No3^--N含量为0.469mg·L^-1,NH4^+-N含量为0.391mg·L^-1,总无机氮(TIN)含量为0.861mg·L^-1,远大于富营养水体中氮浓度阀值(0.2mg·L^-1)。湿沉降中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4年湿沉降氮含量较2000年增加了近1倍。依据降水中氮浓度,2000-2004年湿沉降中总氮含量为Ⅲ-Ⅳ类水;而降水氮含量季节变化中,总氮为Ⅱ类一劣Ⅴ类水,Ⅴ和劣Ⅴ类水质开始频繁出现。湿沉降每年输入惠州市的TIN为16.26kg·hm^-1,湿沉降中氮浓度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因此,湿沉降输入氮对惠州西湖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值得关注。

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分解及周转研究20-24

摘要: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用根钻法和分解袋法对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解及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木麻黄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6.693t·hm^-2,死细根平均为2.292t·hm^-2,细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年变化均为双峰型,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月和7月.死细根出现在3月和7月。用试验期间不同时间数据拟合得到木麻黄细根分解回归方程:x/x0=1.06e^-0.0014。应用模拟方程计算出木麻黄分解1年的干重损失率理论值(35.96%)与实测值(38.19%)较为接近。木麻黄细根半分解时间为537d,95%分解时间为2181d。结合木麻黄人工林在不同季节的细根生物现存量,18年林龄木麻黄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1.825t·hm^-2,年生长量为3.173t·hm^-2,年周转0.474次。

杭州西湖山区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25-29

摘要:对杭州西湖山区常绿阔叶林(EBLF)、落叶阔叶林(DBLF)和针叶阔叶混交林(NBLMF)3种植被类型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针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比较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而落叶阔叶林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枯立木在常绿阔叶林中主要存在于6~10m高度,而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主要存在于3~4m高度。与其他各地植被类型相比,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太行山低山区不同植被群落蒸发蒸腾研究30-34

摘要:采用大型非称重武蒸渗仪对太行山低山区典型植被群落黄背草、荆条及其复合群落蒸发蒸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3种植被群落蒸散、植物蒸腾均呈以8月为峰值的单峰曲线,且黄背草5~6月蒸散量、蒸腾量最大,其他月份复合群落最大。整个生长季中土壤蒸发表现为5~6月份高,9—10月份低。黄背草、荆条和复合群落3种植被的生长季总蒸腾量分别是591.8mm、611.9mm、647.0mm,总蒸发量分别是138.6mm、130.8mm、134.9mm,蒸散量分别是730.4mm、742.0mm、790.5mm。3种植被群落之间比较结果表明。复合群落的总蒸散量和蒸腾量略大于黄背草和荆条群落,而黄背草和荆条群落差别不明显。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试验研究35-40

摘要:试验对北方干旱内陆河流域(张掖)春小麦调亏灌溉进行研究,设计了8个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处理,以探索调亏灌溉对该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供水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亏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调亏处理、不同产量水平下春小麦0~120cm土层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差异较小,小麦耗水模系数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且在播种~分蘖期和分蘖一拔节期最小,而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最大;与未调亏的对照(全生育期充分供水,FFF)相比,干旱环境下调亏灌溉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而收获指数除2004年LLM(拔节、孕穗和抽穗轻度水分亏缺而灌浆-生理成熟中度亏缺)和MFL(拔节中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充分供水而灌浆~生理成熟轻度亏缺)调亏处理与未调亏的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调亏处理收获指数均比对照显著降低。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优水分调亏模式为HFF(拔节重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及灌浆~生理成熟充分供水)处理,即春小麦孕穗和抽穗期及灌浆~生理成熟期均高水分处理(65%-70%田间持水量)而拔节期重度水分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灌溉定额为440mm左右(包括晚秋季储水灌100mm)。

电磁感应仪用于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协同克立格估值研究41-46

摘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理论,分析了0~40cm和40—80cm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在对协同区域化变量进行交互半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同克立格法,以电磁感应仪EM38测得的土壤表观电导率作为协同变量,对各层次的土壤盐分进行估值。结果表明: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各层次土壤盐分均表现中等强度的变异和空间相关性;随机性因素是引起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原因;协同区域化变量间均表现为正相关,且协同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优于单一变量。同普通克立格法相比,协同克立格法估值产生的均方误差减小13.1%~17.8%,平均标准误差减小5.83%~17.6%,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提高37.6%~42.6%。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精准定量化、科学管理与合理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水稻体系土壤酶及微生物量的比较研究47-51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体系下水稻土微生物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有机栽培体系不同肥料调控措施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水稻体系相比,有机栽培水稻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水稻生长不同时期有机栽培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常规栽培体系。就水稻全生育期而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于常规栽培7,3%~9.1%;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高于常规栽培7.3%~14.5%、5.2%~6.5%和12.5%~29.2%;有机水稻栽培体系下配施生态肥,在有机肥施用量减半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单施有机肥平均分别提高1.6%、6.8%、1.3%和14.8%,在水稻生长前期和中期该增加作用尤为显著。

元氏石榴品质与岩土地球化学特征关系研究52-56

摘要:从农业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成土母岩、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对元氏县石榴品质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在元氏县山区,品质好、产量高的石榴主要分布在黑云斜长片麻岩区,其主要原因是黑云斜长片麻岩风化层厚,裂隙发育,P、Sr、Mn、Zn含量高,Cr、Ni含量低,K含量虽低但主要以易被植物吸收的缓效态存在于黑云母中。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表明,优质石榴分布区与P、Sr、Mn、Zn的富集区吻合性最好,这也验证了元氏石榴优质产区分布和成土母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分布的一致性。

欢迎订阅2008年《中国生态农业学报》56-56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57-61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一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在剖面分布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在0—10cm土层中,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不同根系土壤温度对烤烟生理生态的影响62-66

摘要:采用不同覆盖材料调控烟株根系土壤温度的方法,研究覆盖后不同土壤温度对烤烟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幼苗早期400℃的积温是培育壮苗的临界温度,400℃以上积温虽可增加烟株株高和根长,但综合生长生理性状不佳,干物质积累少,表现为徒长状态,而在积温400℃以下随土壤积温增加。各种生长生理性状趋优,生长健壮,有利培育壮苗;各种覆盖材料都表现为气温高时,增温效果明显,不同覆盖材料材质差异较大,覆盖后地温变幅亦较大;大棚膜+稻草苗期覆盖是预防烤烟移栽后冷害的有效方法。

《土壤生态学》简介66-66

摘要:土壤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学科,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它以土壤生物为中心,研究土壤生物之间、土壤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过程。

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对东北旱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67-70

摘要: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等为土壤微生物变化指标,研究了含油污水长期灌溉对东北沈抚灌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随着污灌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石油烃(TP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62(P〈0.01);与土壤多环芳烃(PAHs)含量也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和0.946(P〈0.01)。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TP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和0.958(P〈0.01);与PAHs含量也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77(P〈0.01)。土壤中的脲酶受污水灌溉中含N物质的影响与TPH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13(P〈0.05),与PAHs污染无明显相关性。而纤维素酶与土壤有机物污染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污灌土壤TPH和PAHs污染敏感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指标。

温室土壤连作对黄瓜主要病害的影响71-74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温室土壤对黄瓜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病原微生物数量增加,是导致黄瓜土传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黄瓜植株生长发育不良,黄瓜的光合速率及抗性酶活性降低,植株自身抗病性下降,是引起黄瓜病害发生加重的内因;温室内温度降低、湿度提高、光照下降,是导致黄瓜病害发生加重的外部条件。随着连作年限延长,黄瓜病害发生依次加重,土传病害对连作的反应比气传病害敏感,病害是土壤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温室土壤根结线虫和黄瓜的影响75-79

摘要:采用田间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温室土壤中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植株营养生长和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处理40d后,根结线虫2龄幼虫数量下降57%~100%;幼虫减退率随不覆膜、单层膜和双层膜顺次增大,且砂壤土的减退率大于中壤土。处理后茬黄瓜的根结发病株率明显低于处理前茬。5月初,土壤处理对后茬中壤土和砂壤土中黄瓜根结发病率的防治效果均达90%,6月初中壤土为81.3%、砂壤土为66.7%,7月初中壤土为33.7%、砂壤土为5.8%。土壤处理对后茬黄瓜营养生长期末株高、地上50cm处茎直径和节位数的影响小,但可明显提高结瓜盛期的商品瓜总重量和单瓜重量,提高幅度分别达33.3%~58.5%和7.6%~28.5%。因此,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可降低根结线虫幼虫数量、延迟根结发病期、降低发病率,同时可提高商品瓜总重量和单瓜重量;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砂壤土根结发病率的防治效果低于中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