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放牧率对高寒混播草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1-6

摘要: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不同放牧率下22种植物种群优势度和生态位分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相同,而次优势种和伴生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因其高度和发达的根系成为竞争的优胜者,抑制了星星草的生长,因而其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56,星星草次之,为0.821;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和侵入种早熟禾与其他植物种之间(除了落草、紫羊茅和乳白香青)及彼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较大,而同属的鹅绒萎陵菜、多裂萎陵菜和雪白萎陵菜之间以及生活型相近的小嵩草、矮嵩草和青海苔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较大。这说明具有相同形态特征或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他种群间也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两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

干扰状态下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的研究7-10

摘要:基于2×2联列表,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JI、联结系数AC以及点相关系数PCC,测定了福建省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受樵采干扰后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闽楠林乔木层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很少,群落内105个种对中,7对正联结达显著以上水平,98对(占93.3%)联结不显著,种的分布较独立。与未受干扰的闽楠林群落种间联结比较说明,干扰对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有一定的影响。并讨论了抽样单元面积分别为100m^2、200m^2和400m^2时种间关联测定的准确性,抽样单元面积为100m^2时适宜对闽楠林主要种群进行种间关联测定。

沙漠边缘酿造葡萄生长气象条件及生态响应11-16

摘要:根据沙漠边缘新开发酿造葡萄生长发育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鹿辄”、“品丽珠”等7个酿造葡萄品种生育进程和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沙地酿造葡萄果实生长关键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含糖量累积关键期为8月份。影响葡萄含糖量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积温、阶段温度日较差累积值和相对湿度。在分析沙地葡萄园土壤水分随时间、深度变化的基础上,估算出沙地葡萄年生长期平均耗水423.2mm,萌芽到展叶期耗水最少,盛花到成熟期耗水最多,展叶到盛花期和成熟到落叶期耗水量大致相近。试验结果表明在沙漠沿线种植酿造葡萄具有耗水少、效益高的优势,既不减少耕地,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

黄淮麦区冬小麦拔节后霜冻温度出现规律研究17-20

摘要:用3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现〈0℃和〈-1.4℃的累积频率,它们随时间的变化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分析了表征方程特点的参数b、〈0℃和〈-1.4℃基本终止日期的地区分布规律。根据遭遇霜冻温度的累积频率和拔节期,找出霜冻的可能多发区,并讨论了b值在制定防御霜冻对策中的应用。

温湿度条件与凯特两性花百分率关系的研究21-25

摘要:为探索温湿度条件与杜果两性花百分率的关系,以“凯特杜”为研究对象,以两性花百分率为方程依变量,55个温湿度因子为自变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凯特柱”是两性花百分率较高的品种,随花期延后,温度增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花器官主要分化期自开花前30d开始至花前1d结束;两性花百分率受花器官主要分化期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和日积温的影响,四者的影响规律相似。花前21~30d、11~15d、1~5d的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以及花前6~10d的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与两性花百分率为直线相关,随温度增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花前16~20d的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以及花前6~10d的日均高温与两性花百分率为多项式线性相关,温度由低升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但超过一定温度则降低。花器官主要分化期全程的日均空气湿度均对两性花百分率有影响,但最敏感时期为花前11~20d。由此认为,“凯特杜”小花子房退化与花器官主要分化期所处的温湿度环境密切相关,适当高的温湿度有利于子房的发育和两性花百分率的提高。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5-2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绿洲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磷素养分的影响研究26-29

摘要: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两年后土壤速效磷和全P变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对小麦收获时土壤P素养分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及其与全生育期调亏供水量、速效磷与全P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P素养分有显著影响,0~20cm和0~40cm土层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均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速效磷随着全P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与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及速效磷与全P量的关系0~20cm和0~40cm土层极为一致。

不同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30-33

摘要: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f—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f—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田土壤NHf—N浓度低于移走稻草的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土壤NHf—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的处理。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N肥后稻草增产效应显著高于不施N肥处理,分别增产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但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以连续淹水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的增产效果最大,而晚稻则以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效果最佳。

土壤透水状况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34-37

摘要:以“II优7954”为材料,盘栽比较了不同透水性土壤(常规淹水无渗漏、渗漏10mm/d、20mm/d、40mm/d和无水层无渗漏)对水稻根系生长与N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系生长与土壤透水性关系较大,适当的土壤水分渗透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N素利用。土壤透水量10mm/d有利于水稻早期根系生长,提高根总量和深层根比例,开花期白根比高,N肥吸收利用率达77.05%,远高于常规淹水无渗漏对照,对水稻产量也有促进作用。土壤透水量超过20mm/d时不利于产量提高及后期水稻根系和植株地上部的生长。适当土壤透水能提高籽粒千粒重,但渗漏率超过20mm/d则千粒重有下降趋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遗传学报》和《遗传》杂志37-37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38-41

摘要: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总根数、根系总长、根系体积、根系干重、根水势、根相对含水率、根系脱水速率和根系活力均降低,根冠比、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可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而提高根比重,并通过改变根系内部的生理变化以提高其抗旱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中国南方果树》41-4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甲基溴替代技术对番茄温室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42-45

摘要:试验干2001--2003年研究了甲基溴替代技术对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替代技术为太阳能配合生防制剂木霉菌(SS+BCA)、甲基溴及减量甲基溴(常规用量75%)覆盖不透膜(MB+VIF)、威百亩(MS)及减量威百亩(常规用量75%)覆盖不透膜(MS+VIF)。结果表明:2001~2002年各处理对土壤pH、有效磷、有效钾及阳离子交换量影响不显著,甲基溴熏蒸(VIF膜和PE膜)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释放;4个化学处理(MB,MB+VIF,MS及MS+VIF)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但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2002~2003年增施有机肥后,4个化学处理效果与2001~2002年相同,太阳能消毒则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释放,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也达到化学处理的水平。两季番茄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季节性波动明显,施用有机肥可加速微生物的周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中国果业信息》45-4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太阳能加热防治根结线虫时覆膜、土壤类型与有机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46-50

摘要:试验研究了覆膜方式(双层膜、单层膜和不覆膜)、土壤类型(中壤土、砂壤土)与有机物(添加牛粪和不添加牛粪)对太阳能加热时土壤温度的影响。覆盖透明膜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10cm、20cm和30cm深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达40℃、38℃和36℃以上,日最高温度分别达43.3℃、39.0℃和36.5℃以上。覆盖透明膜可明显延长土壤高温(≥35℃)持续时间并提高土壤日温差,土壤温度超过35℃的累计时间达22.5h以上,10cm、20cm和30cm深度土壤日温差分别在7.1℃、2.6℃和0.8℃以上。覆盖双层膜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及日温差比单层膜高,且在10cm深度尤为突出。除20cm深度外,土壤类型对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没有影响。添加牛粪能使0~2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2℃以上,显著高于不添加对照。故覆盖透明膜和添加牛粪可显著提升30cm深度内的土壤温度,利用太阳能加热可望降低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50-5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不同解磷菌群对油菜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51-54

摘要:利用盆栽油菜的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北方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不同解磷菌群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磷菌群施入不同P素水平土壤中,油菜整个生育期内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则随P素水平增高而降低,即低P水平下磷酸酶活性较强;施用菌肥土壤磷酸酶活性高于不施用菌肥处理,施与不施菌肥处理间脲酶活性在苗期及低P水平下差异显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征稿启事、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8年《华北农学报》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