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1-4

摘要: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总溶解固体、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pH和DO降低,TURB和TDS明显增加,化学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树干径流除了Cu外其余各化学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各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枯透水各化学元素的变异系数低干其他水样,只有Mn元素变化较大。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K、Ca淋溶量较大,Cu、Zn淋溶量较少,根据淋溶系数的大小排列穿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n〉K〉Mg〉Cu〉Fe〉Ca〉Na〉Zn,树干径流的淋溶序列为Mn〉Mg〉K〉Fe〉Ca〉Cu〉Na〉Zn,而枯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g〉Mn〉K〉Fe〉Ca〉Cu〉Na〉Zn。

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研究5-7

摘要:为了解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库的贮量及其固碳效果,在1995年和2000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对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总碳贮量约为58.88万t,单位建成区面积碳贮量为7.70t/hm^2;近年来北京园林树木碳贮量正逐年增加,2002年新增碳贮量达0.46万t。

石河子荒漠绿洲农业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8-13

摘要: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和4个气象站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石河子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计算分析了该区主要作物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光能资源丰富,高于长江中下游及同纬度其他地区;沙漠、戈壁的增温效应使其热量资源高于国内同纬度其他地区。降水量虽小,作为灌溉农业的调节用水,可基本上满足生产需要。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其主要作物实际产量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相差很大,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潜力。对光温潜力分析表明,该区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其次是温度。同时根据对石河子荒漠绿洲耕地资源潜力、宜农土地光热资源潜力和水资源潜力的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模式。

祁连山北坡中段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14-17

摘要:采用样线夹日法,对夏季(7~8月份)祁连山北坡中段7个不同海拔梯度(1600~3900m)的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置铗6720夹日,捕获10种254个个体,其中兔形目(Lagomorpha)2种,啮齿目(Rodentia)8种,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的捕获数量最高,占总数的23.27%,与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长尾仓鼠(C.longicaudatus)构成常见种,占总捕获数量的70.20%。物种在不同海拔梯度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带最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与海拔呈明显的单蜂关系,但动物捕获率却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线性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单峰状海拔分布与初级生产力和革本层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一致。

农田生态条件对灰漠土养分及胡敏酸特性的影响18-20

摘要:通过比较荒地和玉米地土壤养分、胡敏酸热解特性和红外光谱特征,研究了灰漠土农田生态条件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缓效钾和碱解氮的含量,但使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土壤pH略有下降。荒地土壤胡敏酸的脂肪族侧链较多,胡敏酸较年轻,而玉米地土壤胡敏酸侧链较少,胡敏酸相对较老。荒地土壤胡敏酸的脂族性强于玉米地。农田生态条件使土壤胡敏酸老化。

福建烟区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的研究21-24

摘要:通过对福建烟区具有代表性的2266个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性状分析测定表明:土壤的pH值平均为5.05,物理性黏粒(〈0.01mm)36.56%,有机质22.99g/kg,全N1.52g/kg,碱解氮144.41mg/kg,全P0.52g/kg,速效磷28.41mg/kg,全K19.50g/kg,速效钾79.50mg/kg,缓效钾259.61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比较,福建烟区土壤普遍酸化。有机质和全K含量下降,土壤全P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部分土壤N素积累。福建烟区应重视土壤酸度的调节和有机肥的施用,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类型,适当控制N肥的施用,适量施用P肥,重视K肥的施用。

重庆市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25-28

摘要:对重庆市14个县(区)的334个植烟土壤样品的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Zn、B和Mo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以上植烟土壤缺Mo、Zn,75%以上土壤缺B,有效铁、锰含量较丰富,有效铜极丰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钼含量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硼含量在pH〈7.0时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在pH〉7.0时含量下降。植烟土壤中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有效锰、硼和钼与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

淀粉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中的应用29-31

摘要:目前无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但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越来越限制它在有机复混肥中的应用。试验表明:天然玉米淀粉不适于直接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但将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后的液体粘结剂A和干粉粘结剂B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符合中国复混肥标准的要求,且优于国家标准;颗粒成粒率大于93%,其返料率低,用量不超过1%;颗粒的抗压碎力大于10N,且颗粒完好率为100%。将改性淀粉基粘结剂替代无机粘结剂凹凸棒,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上完全可行,且可用作高浓度养分含量的有机复混肥造粒。

施钾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32-37

摘要:以强筋面包小麦“临优14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K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K(K20)37.5~112.5kg/hm^2范围内,随施K量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可增产793.5~1672.5kg/hm^2,净增收益981.0~1878.0元/hm^2,且处理间差异显著,但当施K量增加到150kg/hm^2时,小麦产量却降低,中产条件下施用K肥以112.5kg/hm^2左右为宜。施K处理对清蛋白影响小,对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影响大。施K可显著提高小麦的贮藏蛋白、总蛋白及各种氨基酸含量,进而改善小麦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K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本试验条件下,N(N)、P(P2O5)、K(K2O)最佳比例以2:1:1、施K量(K2O)103.0--112.5kg/hm^2范围内,有利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不同底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38-40

摘要:利用未熟化土壤(耕层2.0m以下)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底肥(CK、N、P、K、NP、NK、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肥对小麦各生长性状、产量、叶绿素含量、植株N含量和籽粒蛋白均有显著作用;植株N含量与籽粒N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亦显著正相关。在北方黄土母质的石灰性贫瘠土壤条件下,无机肥N、P、K3因素中,P肥具有第一重要的作用,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红壤稻田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钾平衡和水稻产量的影响41-44

摘要:基于1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稻田系统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K素平衡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仅施化肥。土壤K素严重亏缺,其中以不施K的NP处理最严重,平均每年亏损K120.1kg/hm^2,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施肥制度可大幅度降低稻田土壤K素的亏损甚至出现K素盈余,NP+C处理平均每年亏损K素2.2kg/hm^2,而NPK+C处理平均每年盈余K素154.5kg/hm^2,但过高的K输入可能导致K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降低K肥资源利用效益并增加环境污染风险,实行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时应适当减少化肥K的施用量;在不同施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都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循环”增产率随化肥配施程度提高而降低,不施肥基础上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稻谷增产率为56%,与NP配施后,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增产率降至18.8%,而在NPK配施基础上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增产率只有10.2%,处理NPK+C2与处理NPK之间的稻谷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可以代替化肥K的施用;有机养分循环利用降低了K内部利用效率(IKUE)值,大小顺序为NPK+C〈NP+C〈NPK〈NPK+C2〈C〈CK〈NP。

控释氮肥对棉花的增产效应研究45-47

摘要: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控释N肥对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肥效特点。结果表明:施等量N(150kg/hm^2)控释N肥处理和对照相比,在棉花开花结铃期可有效增加叶面积,提高棉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增加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子棉产量显著增加10.3%,肥效提高10.2%。而施N量比对照减少20%的处理,子棉产量与对照平产,但其肥效比对照提高29.0%,且一次性基施免追肥,省工省时。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48-51

摘要:为了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行了7年的施用15t/hm^2·a有机肥、施用7.5t/hm^2·a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有机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提高,碱性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和有效养分含量,但作用不明显。施肥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趋势是: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施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52-54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施硅对玉米生长及蒸腾速率的影响55-57

摘要: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培条件下施Si与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蒸腾速率、叶片ABA浓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水分胁迫,施Si对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无论是否施Si,停止供水4d后玉米生物量明显降低;施Si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的蒸腾速率,停止供水后其蒸腾速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分供应处理,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无论是否存在水分胁迫,施Si明显增加了玉米叶片的ABA浓度,同时水分胁迫增加了玉米叶片的内源ABA浓度。

苗期叶面施硅对生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58-60

摘要:在生姜发棵期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酸钠对生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浓度的Si可降低姜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保护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但过高浓度及过量的Si反而使MDA含量和REC升高;经过3次处理后,生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以第1次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第2次、第3次处理后酶活性上升幅度减缓,高浓度的Si反而造成酶活性的下降;叶面喷施Si的浓度以500~1000mg/L效果较好,能防止生姜叶片的膜脂过氧化,增强叶片保护酶的活性。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下农田有机物麦秸分解的数学模型研究61-63

摘要:利用网袋法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和不同土壤生物对麦秸分解率的影响,并依据试验所得数据,采用DUD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数据拟合方法,确立农田有机物分解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由拟合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以及残差平方和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精度很高,表明采用本研究中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可很好地描述农田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夏秋季节性干旱对南方春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64-67

摘要:试验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春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夏、秋季节性干旱使玉米线性灌浆期、叶面积稳定期及生育期缩短,秃顶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其中对晚熟品种影响较大,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较小,且不同品种减产幅度不同。根据其影响的大小可选出抗旱能力较强的春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