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血清Aβ1-42、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385-389

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脑电图γ活动及认知功能相关研究390-394

双相Ⅰ型障碍不同疾病状态认知功能与氧化应激相关分析395-400

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观察与分析401-406

中国北方城乡居民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407-411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城乡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城乡脑出血提供精准预防。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各省市40岁以上人群资料,分为城市和乡镇组,利用条件匹配方法分析城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收集191625人,脑出血患者559人,城乡各251和308人,高血压[OR95%CI(9.07,6.25~13.16)vs.(7.67,5.20~11.32)]、缺乏运动[OR95%CI(2.18,1.59~2.98)vs.(1.89,1.36~2.62)]对乡镇脑出血影响作用更强,卒中家族史[OR95%CI(5.40,3.48~8.36)vs.(5.09,3.37~7.68)]、糖尿病[OR95%CI(2.41,1.55~3.75)vs.(1.98,1.21~3.23)]、明显超重[OR95%CI(2.38,1.69~3.35)vs.(1.71,1.26~2.32)]对城市脑出血作用更明显。结论以不同的危险因素对城乡的影响为依据,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间歇性酒精暴露对青少年期小鼠酒精犒赏及焦虑行为的影响412-415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酒精暴露(adolescent intermittent ethanol exposure,AIE)对青少年期小鼠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 4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IE组接受间歇性酒精腹腔注射(3 g/kg,25%酒精,共8次),NS组接受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随后2组行酒精CPP实验(2 g/kg,20%酒精)。另取一批小鼠经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测试后,根据开放臂时间比分为高、低焦虑组,各组中再分别随机分为AIE组、NS组,每组8~10只,分别接受间歇性酒精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之后,4组小鼠再次行EPM测试。结果第1项实验中,与NS组相比,AIE组小鼠的CPP值较高[(116.1±12.9)s vs.(70.8±14.8)s,P=0.035]。第2项实验,高、低焦虑小鼠经AIE处理后,分别与高、低焦虑NS组相比,开放臂时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IE促进青少年期小鼠酒精CPP的形成,但不改变其焦虑水平,AIE对小鼠酒精CPP的促进作用与焦虑无关。

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癫痫大鼠皮层及海马NMDA受体亚基表达的影响416-421

Aβ1-42寡聚体对α-syn过表达SHSY5YA53T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422-426

陕西农村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方式的选择427-431

摘要:目的探索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是否会更换自杀方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自杀未遂者随访队列(n=902)中,选取所有在随访期间再次实施自杀行为的案例纳入研究,根据登记的数据,比较前后两次自杀行为是否采用同一类型的自杀方式,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更换自杀方式以及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与首次自杀方式、人口学变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有80例自杀未遂者在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其中45例更换自杀方式,22例因再次自杀行为死亡。首次和再次自杀行为最常采用的方式均为服农药(分别为50例和32例)。首次自杀为服农药的自杀未遂者中,再次自杀行为有23例仍用农药,19例选择更低致命性的方式。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19例自杀未遂者在再次自杀行为时有11例选用更高致命性的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再次自杀者易更换自杀方式(OR=11.92,95%CI:1.86~76.23,P=0.009)。结论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更换自杀方式比较常见,尤其是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者。而农药管控依然是重要的预防自杀措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默认
描述统计检验结果需注意的问题426-426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简介437-437

摘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为我国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及相关学科(包括神经生物学、神经遗传学及康复医学等)医师为主要读者,报道神经精神学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神经精神疾病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收录为核心期刊。

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444-444

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关键数据)、结论(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四部分,与正文相互独立,不应出现"本文"等主语。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对摘要要求阐明研究目的,基本过程(受试者的选择、场所、测量方法、分析方法),主要发现(如有可能,应提供具体效应值及其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主要结论。摘要应强调研究或观察的新颖和重要的方面,说明重要的局限性,不要过度诠释结果。本刊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全部字母大写;名字连写,中间不用分隔号,名首字母大写)、通信作者名称、所在单位地址、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单位电话。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参考文献著录规则448-448

摘要:我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该标准规定了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符号、著录用文字、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现将该标准中常用信息摘录于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的临床表现与遗传学分析432-435

摘要: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是一种以皮肤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精神发育迟滞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10000~1/6000[1]。该疾病于1880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Desire-Magloire Bourneville首次报告并命名。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遗传病,是由于TSC1或者TSC2基因突变引起,但也可见不少散发型病例。有文献报告,60%为散发病例,40%有TSC家族史[2]。TSC患者临床可见皮肤、精神系统、心脏、肾脏及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以癫痫首发就诊,癫痫发作出现年龄越小越易出现精神发育迟滞,多易误诊为原发性癫痫。本文报告一家系13名成员5例TSC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遗传学特点,为基层医院早诊断和早防治TSC提供参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以神经性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抗CASPR2抗体综合征1例435-437

摘要: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 NMT)是一种以肌肉颤搐、痉挛、无力为特点的周围神经过度兴奋,可合并重症肌无力、桥本氏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2,CASPR2)是抗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复合物的结构蛋白之一,表达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髓鞘纤维近结旁区,协助VGKC复合物正确定位、聚集,1995年在部分神经性肌强直患者身上发现抗VGKC抗体[2],2010年在抗VGKC抗体阳性患者体内检测出抗CASPR2抗体[3],后者在北美的检出率为1.30%(51/3910)[4],国内尚无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本病临床较为罕见,症状形式多样,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误诊为焦虑抑郁障碍、僵人综合征、代谢性疾病等。本文报告1例以神经性肌强直为主要表现为抗CASPR2抗体综合征,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发病特点、预后、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抗CASPR2抗体综合征的认识。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综述
大脑类器官模型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438-441

摘要:精神疾病是常见的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多基因遗传疾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目前各种体内外模型已广泛用于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机制和精神药物相关研究。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如何选用合适的模型从结构、细胞和蛋白水平更好地研究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大脑类器官(cerebral organoids)是由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形成的大脑皮质结构,可一定程度上在体外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大脑的发育过程和结构特点,在研究精神疾病的起源和病理学、药物筛选和基因改造方面显示了很大潜力[2]。本综述对大脑类器官在精神医学的研究进展与局限性进行探讨,并对大脑类器官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进行评估与展望。

Kalirin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441-444

摘要:Kalirin是ALAM等[1]最先于1996年发现的,是Rho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的一个亚类,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1],研究发现Kalirin在调节神经元轴突生长、树突棘密度的维持、突触形态的稳定和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但其调节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Kalirin可能通过调节小G蛋白Rho-GTP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活动[3-4]。

临床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观认知下降研究进展445-448

摘要: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是指患者主观感受自身较正常状态有认知下降,但常规神经心理客观测试在正常范围的状态。目前认为具有临床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特点的SCD是AD发展的最初阶段,随病程进展逐渐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甚至AD[1]。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重新定义了AD不同阶段的诊断标准,明确提出了“临床前AD”的概念及用于研究的标准。根据神经元损伤标志物及轻微认知改变的证据,临床前AD可分为三个阶段[2],其中第三阶段出现认知下降但未达到MCI的标准,即为具有临床前AD特点的SCD。本文就该阶段流行病学、生物标记物、神经心理学进行综述,拟为早期识别AD高危人群并在适合的窗口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