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1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负载hTERTC27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513-517

摘要:目的 探讨负载hTERTC27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治疗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adenovirus,Adv)将hTERTC27基因转染到DCs,Westernblot杂交鉴定hTERTC27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3组:hTERTC27转染的DCs,单纯强化绿荧光蛋白(EGFP)转染的DCs和单纯的DCs。CCK8法检测各组D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及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对胶质瘤细胞U87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T细胞上清中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结果hTERTC27转染的DCs组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T细胞上清IL-2、IFN-γ的浓度均高于其余两组,当效靶比为40:1时,这组T细胞对U87的杀伤率(50.4%4-2.95%),也明显高于EGFP转染DCs组(38.0%±1.81%)以及单纯DCs组(33.7%±2.03%)(P=0.001)。结论hTERTC27基因转染的DCs能诱导CTL反应,对端粒酶阳性的U87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

纳米载体在胶质瘤成像中的应用517-517

摘要:大部分胶质瘤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是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有资料显示,在联合了手术、放疗、替莫唑胺化疗等治疗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9.6个月.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胱硫醚β合酶基因突变对中青年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影响518-522

摘要:目的 前瞻性研究观察胱硫醚B合酶(cystathionine β synthase CBS)T833C基因突变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脑梗死、TIA、心肌梗死、其他血管栓塞)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152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和8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homocystinetHcy)水平和CBST833C基因型,在5年内对其随访追踪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情况。结果CBST833C基因C/C纯合突变型、C/T杂合型和T/T野生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随访再发脑梗死的再发率C/C型(35.00%)依次高于C/T型(22.00%)和T/T型(13.41%);各基因型随访发生TIA、心肌梗死和其它血管栓塞,趋势是C/C型高于C/T和T/T型,C/T高于T/T型;不同基因型随访总的缺血性事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别(P〈0.01),发生率分别为C/C型(60.00%)、C/T型(40.00%)和T/T型(23.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Hcy水平升高是中青年脑梗塞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110;95%CI:0.989—1.245,P〈0.05),而CBST833C基因突变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血浆tHcy水平升高是中青年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BST833C基因突变引起tHcy水平升高,可能是间接导致中青年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易感基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NO与NO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523-526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sae,NOS)的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eneephalopathyafter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DEACMP)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色法(colorimetricmethod)动态测定31例DEACMP患者血清NO及NOS水平,并与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ACMP)后未发生迟发脑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DEACMP患者急性期血清NO及NOS水平[(62.67±14.39)μmol/L,(27.68±6.14)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18±9.95)μmol/L,(20.88±6.32)U/mL](均P〈O.05),与ACMP组急性期[(62.00±16.46)μmol/L,(28.13±5.23)U/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DEACMP患者恢复期血清NO及NOS水平[(54.66±11.73)μmol/L,(21.74±5.88)U/mL]明显低于急性期(均P〈0.05),与ACMP组随访期[(52.79±11.22)μmol/L,(20.64±5.92)U/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NO—NOS系统参与了DEACMP的发病机制,NO—NOS水平变化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现状527-53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4组,分别比较各组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针对各组中高血压病进行分级统计,比较相同级别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人群之间的控制率是否有不同。结果以急性脑梗死或TIA入院的高血压患者518例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9%、47.5%和25.2%。269例高血压知晓者中,按受教育层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4组,各组总体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控制率比较,小学和初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受教育组中,分别按高血压病分级法将患者分级,相同高血压分级患者,各组间总体的控制率有差异;在高血压病1级组中,各文化层次不同组产生的不同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旧十分滞后。需要提高针对低文化层次的患者宣教监督管理,来提高血压病的治疗率与控制率。

皮肤源祖细胞促进创面神经的修复531-534

摘要:目的体内实验研究皮肤源祖细胞对皮肤创面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昆明鼠皮肤源祖细胞,并用CM—DiI进行标记。将3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通过尾静脉注射观察细胞在体内的迁移.检测创面的愈合率和PGP9.5的表达。结果皮肤源祖细胞表达Fibronectin和Nestin;伤后第1、2周,皮肤源祖细胞逐渐迁移至皮肤全层,并在皮肤毛囊处亦可见;细胞移植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08%±1.74%。64.20%±1.45%明显高于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23.85%±1.59%,49.81%±2.10%;22.63%±1.02%,49.51%±1.10%):细胞移植组PGP9.5荧光密度(11.60±1.67,16.60±1.14)明显高于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皮肤源祖细胞参与了创面愈合,同时促进了创面处的神经再生,有利于创面神经修复,可能成为修复神经损伤的种子细胞。

昆明地区汉族人vWF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535-53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B WillebrandfactorvwF)表达水平及其基因19内含子MspI(MajorsHrfaceproteaseI)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阐明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收集119例急性脑梗死(24h内)和117名昆明地区汉族健康人为对照,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vwF表达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MspI酶切技术进行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血浆vWF表达水平为(189.37%4-89.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vWF基因19内含子MspIM+/M+、M+/M-和M-/M-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047、0.377和0.576:M+/M-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235、0.765。脑梗死组MspI多态性M-/M-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M+/M+、M+/M-和M-/M-型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170.00%±78.67%)、(148.62%±62.58%)和(205.38%±92.68%),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表达水平及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M-/M-基因型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显著相关性: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vwF基因19内含子MspI等位基因M+和M-的分布与其他人群不同。

α7烟碱受体拮抗剂对Aβ蛋白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540-544

摘要:目的观察a7烟碱受体拮抗剂对Aβ蛋白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远期影响,探讨其细胞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高分化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A1325—35制作细胞损伤模型,以烟碱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和a7烟碱受体拮抗剂(甲基牛扁亭碱)进行预处理。试验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蒸馏水)、模型组(Aβ25—35)、尼古丁组(尼古丁和Aβ25—35)、甲基牛扁亭碱组(甲基牛扁亭碱和Aβ25-35)。通过MTF比色法在多个时间点观察药物对细胞活力影响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结果在所有时间点,模型组的细胞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凋亡和坏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药物作用36~60h,尼古丁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模型组和甲基牛扁亭碱组(P〈0.05),凋亡和坏死率较低(P〈0.01);甲基牛扁亭碱组细胞活力及凋亡和坏死率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药物作用84h后。与模型组和尼古丁组相比,甲基牛扁亭碱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凋亡和坏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84h),烟碱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逐渐消失,而d7烟碱拮抗剂(甲基牛扁亭碱)逐渐显现出细胞保护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徘徊行为的比较545-549

摘要: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徘徊者步行活动水平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方法利用电子示踪监测系统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徘徊者27例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TD)徘徊者7例进行连续30d的24h活动监测,比较两组日、夜活动水平(步行距离),以及活动节律的日间稳定性和日内变异性。结果AD组和FTD组的年龄分别为(73.89±9.12)岁和(63.43±14.93)岁,而发病年龄分别为(70.16±9.26)岁、(58.17±15.16)岁。AD组的年龄较大而发病年龄较晚(P〈0.05)。AD组和FTD组在6:00~23:59的步行距离分别为(2119.39±2535.59)m、(4842.44±2617.94)m,后者较长(P〈0.05),但两组在0:00~5:59的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D组活动节律更加稳定[(0.50±0.11)VS(0.29±0.15),P〈0.01],日内活动变异片段数更少[(2.80±0.74)VS(4.07±0.95),P〈0.01]。结论AD和FTD两类痴呆的徘徊行为特点不同,提示有必要建立痴呆亚型特异性徘徊行为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研究550-553

摘要:目的 比较伴发和未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浓度,探索S100B蛋白在T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5例伴发TD(TD组,n=40)与未伴发TD(非TD组,n=55)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3组间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involuntarymovementscale,AIMS)评定TD严重程度,分析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精神病理症状、TD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TD组、非TD组和对照组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7±0.04)μg/L、(0.15±0.02)μg/L和(0.10±0.03)μg/L,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07,P〈0.01),前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TD组高于非TD组(P〈0.01)。TD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AIMS总分正相关(r=0.52,P〈0.01)。结论TD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较非TD患者还高,而且与TD严重程度正相关,提示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在TD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条件下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554-558

摘要:目的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roteinkinaseB,P1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s,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cl2细胞分为血清剥夺模型组、血清剥夺后加不同剂量SKF38393处理组(1μmoL、3μmoL、10μmoL、30μmoL和100μmoL)及1%胎牛血清对照组.比较各组PCI2细胞活性:PCI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同上)SKF38393处理40min,以及以10IxmoLSKF38393处理不同时间(5。80min),然后检测PCI2细胞的Akt473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Pc12细胞分别加入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50μmoL)、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50IxmoL)或PD169316(10μmoL),后再行SKF38393干预,比较各组PCI2细胞活性。结果与剥夺血清组比较,10txmoLSKF38393即可显著增加PCI2细胞的活性[(0.58±0.02)VS(0.37±0.01)],并且随着其剂量(30μmoL、100μmoL)的增加Pc12细胞活性的增加可更明显[(0.62±0.01)、(0.65±0.0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SKF38393和不同时间的SKF38393处理PCI2细胞后磷酸化的Akt和ER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剥夺血清组(P〈0.05)。与SKF38393组的PC12细胞活性(0.59±0.01)比较,PD169316组细胞活性(0.41±0.14)无明显差异(P〉0.05),但LY294002组(0.33±0.01)和PD98059(0.33±0.03)组细胞活性均更低(P〈0.05),提示仅后二者可阻断SKF38393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SKF38393能保护剥夺血清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P13K/Akt和ERK信号通路有关。

三七通舒胶囊全国临床应用有奖征文通知558-558

摘要:三七通舒胶囊[国药准字Z20030109]为国家中药Ⅱ类新药,是成都华神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从单味名贵药材三七中.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先进技术获得的三七三醇皂苷(PTS)制剂;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具有抑制TxA2的释放(不影响PG12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粘度,

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的编制及其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上)559-564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社区中抑郁症的识别率,初步编制一个适合社区使用的用于电话筛查的抑郁状态问卷。方法根据理论构想编制问卷的备选条目池,由98名专家和45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对问卷条目进行评价后形成复选条目池,以所得条目评定200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采用区分度分析法、极端值的临界比、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法5种统计学方法对条目再次筛选,最后编制出问卷并测试153例抑郁症门诊患者,并且在一周后选择其中的30人进行重测。结果105个备选条目中初步筛选出条目42条,形成包含16个条目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06,重测总分相关系数是0.723,分半信度系数为0.886,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抑郁心境、睡眠障碍及食欲变化),分析显示问卷结构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编制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效度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帕金森病的脑部葡萄糖代谢特征分析565-568

摘要: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18F-脱氧葡萄糖(18F—labeled2-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CT)显像特征,并分析利用其代谢变化特点进行辅助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PD患者15例,对其分别进行18F—FDGPET/CT显像;利用SPM分析软件分析PD患者组的代谢模式,并统计各位患者各自的代谢改变特点。健康对照组10名,分析方法同患者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表现为豆状核、脑干、小脑的相对高代谢,以及额叶运动前区及顶叶的相对低代谢(P〈0.01)。对个体数据分析发现:15例患者中13位表现为小脑相对高代谢,8例表现为脑干相对高代谢,8例表现为壳核相对高代谢,10例表现为苍白球相对高代谢,以上区域均为观察到相对低代谢表现(P〈0.01);同时12例表现为顶叶相对低代谢改变,11例表现为运动前区相对低代谢改变(P〈0.01),上述两个区域均未观察到相对高代谢改变。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帕金森患者脑部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小脑、纹状体区代谢相对增高,同时伴有顶叶和运动前区代谢相对减低。

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研究568-570

摘要: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ND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在91个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BDNF基因C270T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单体型相对风险(haplotyperelativerisk,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对精神分裂症与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位点进行关联分析,以及分析该位点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各因子分的关系。结果HRR分析显示,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X^2=3.39,P〉0.05)。TDT分析未发现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位点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传递不平衡(X^2=3.2,P〉0.05)。携带T等位基因(cT和TT基因型)的患者阳性症状分高于未携带T等位基因(cc基因型)的患者(t=-2.11,P=0.04)。结论本研究未发现BDNF基因C270T多态性和精神分裂症关联,但发现T等位基因可能与阳性症状存在关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综述
生酮饮食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570-573

摘要: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是一种通过高脂肪饮食来治疗儿童癫痫的方法。其治疗癫痫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初期,有人发现饥饿可以有效的控制癫痫发作。

精神分裂症的感染与免疫学研究进展574-576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的重性精神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感染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参考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的感染与免疫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