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1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385-389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对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及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粘附实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和体质量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及体能恢复;免疫荧光法检测Brdu标记的BMSC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Ki-67、Nogo—A、NSE、GFAP、SYN及VEGF的阳性细胞;Bielshowsky’s-Luxol Fast Blue双染检测大脑内神经纤维的增生情况。结果BMSCs低表达CD34、CD45和CD11b,中表达CD106,高表达CD90、CD29。BMSC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行为学功能(粘附实验和mNSS评分)显著好转(P〈0.05);梗死侧脑组织SYN、Ki-67、GFAP和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Nogo-A显著降低(P〈0.05),NSE未见显著变化(P〉0.05);梗死侧神经纤维再生增强。结论立体定向途径移植BMSCs能促进脑梗塞受损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能是通过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突触重建、神经纤维修复和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等机制发挥其疗效。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强迫症的临床观察389-389

摘要: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药物治疗缓解率仅为40—60%。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大脑刺激技术,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但国内尚未见rTMS治疗强迫症的文献报道,而国外报道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MS治疗强迫症患者,总结如果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多因素分析(附252例报告)390-392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252例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伴随自身免疫病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其对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影响。结果共发生危象108例,危象的发生与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发病年龄及激素的使用有关。结论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发病年龄及激素的使用是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危象的发生,改善预后提供了依据。

青霉胺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393-395

摘要:目的观察硫普罗宁(tiopronin,TPO)联合青霉胺(penicillamine,PCA)治疗肝型肝豆状核变性(ho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年龄大于12岁,首次住院的33例肝型H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在低铜饮食和口服锌剂(150mg/d)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青霉胺250mg ti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200mg tid口服,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24h尿铜(u—Cu)、血清铜(p-Cu)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水平,估算游离铜(nCER—Cu)水平,观察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u—Cu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nC—ER—Cu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AST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Dhawan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O联合PCA治疗肝型HLD能显著促进24h尿铜排泄,降低游离铜毒性,并能改善肝功能,疗效优于PCA单用。

雌激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炎机制396-400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用MOG35—55多肽诱发60只EAE小鼠模型,做去卵巢术.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予雌激素治疗。比较两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评分。取脑和脊髓,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EAE小鼠CNS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TL-4水平。结果治疗组EAE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减轻(P〈0.05);H—E染色显示治疗组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及LISA结果示治疗组CNS中IL-17、IL-23、TNF—α、IFN—γ表达降低而IL-4增加(P〈0.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降低IL-17、IL-23、TNF-α、IFN-γ,增加IL-4,从而减轻EAE小鼠炎症反应。

深圳市恐惧症的患病率及社会功能状况调查401-405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18岁人群恐惧症的患病率、分布特点和社会功能状况。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一世界精神健康联盟(WHO—WMH)提供的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Survey Initiative Version of the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3. 1,CIDI3. 1 )为访谈工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7134人进行面对面凋查。结果共检出恐惧症患者337例,恐惧症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5.02%,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场所恐惧症分别为3.67%、1.75%和0.20%;女性高于男性(5.80%vs3.68%,OR=1.61,95%CI:1.29—2.02,P〈0.01)。恐惧症的12个月加权患病率为2.85%,女性高于男性(3.69%vs1.85%,OR=2.03,95%CI:1.51—2.74,P〈0.01)。恐惧症的30d加权患病率为1.28%,女性高于男性(1.90%VS0.80%,OR=2.40,95%CI:1.55—3.72:P〈0.0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男性(Z=4.01,P〈0.01)。49.26%(166/337)的恐惧症患者有共病现象,共病的主要疾病为强迫症(23.44%,79/337)、抑郁症(21.96%,74/337)和焦虑症(16.32%,55/337)。恐惧症的就诊率和住院率分别为16.62%(56/337)和1.19%(4/337)。恐惧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妨碍者分别占10.09%(34/337)、18.99%(64/337)和9.50%(32/337)。结论恐惧症为深圳市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年龄小、共病率高和就诊率低的特点。

青少期社会隔离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406-409

摘要:目的分别观察青少期社会隔离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方法在青少期(出生后28d~41d)分别给予研究组大鼠2周社会隔离应激或不确定性复合应激,应激后经3周恢复至所有大鼠进入成年期后检测其情绪行为改变。采用糖水偏好测试和强迫游泳检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检测焦虑样行为。结果与群养组相比,青少期社会隔离组大鼠成年后的所检测的各项情绪行为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历青少期不确定性应激的成年大鼠与其对照组相比糖水偏好指数没有明显改变[(0.86±0.19)vs(0.86±0.03),P〉0.05],但在强迫游泳测试中表现出更多的绝望行为(强迫游泳不动行为增加)[(29.88±3.37)vs(19.90±3.19),P〈0.05]、更少的主动行为(挣扎行为减少)[(24.00±1.67)vs(32.90±3.09),P〈0.05],提示该应激并不影响大鼠成年后偏好糖水的本能行为,但导致其急性应激应对能力受损,对成年应激事件更容易发展出次级的应对无能或绝望的抑郁样行为。不确定性应激研究组的大鼠成年后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较其对照组闭合臂停留时间明显增加[(176.90±17.01)vs(136.48±9.47),P〈0.05]以及开放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3.00±0.93)vs(5.90±1.08),P〈0.05],提示该应激增加了大鼠成年后的焦虑样行为水平。结论青少期社会隔离应激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青少期不确定性应激能够有效诱导大鼠多项情绪行为显著和持续的改变,提供了一种青少期应激增加成年大鼠应激性抑郁易感性的动物模型。

自杀未遂者出院后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6年随访410-412

摘要: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出院后18个月、3年、5年、6年进行4次随访。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6年内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18.3%),其中自杀死亡5例(4.3%)。21例再次自杀者平均年龄(44.2±14.3)岁,13例有精神障碍(61.9%),8例既往(入院前)有自杀未遂史(38.1%),与94例无再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t=3.42)、精神疾病(χ^2=11.20)、既往自杀未遂史(χ^2=24.18)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既往自杀未遂史(P〈0.01,OR=10.21,β=2.32)进入回归方程。115例自杀未遂人群总的随访时间为723.55人年,以此推算6年内该组自杀未遂者群体年人均自杀死亡率为0.7%,年人均自杀未遂率为2.2%,年人均自杀行为率为2.9%。结论部分自杀未遂者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而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更易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2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临床特点、脑影像和朊蛋白基因分析413-417

摘要:目的探讨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总结2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特点,并追踪至死亡;对患者进行了较详细的生物学检查,包括生化、电生理、头颅MRI和PET—CT检查及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基因测序。结果2例FFI患者的共性:阳性家族史,临床主要表现睡眠紊乱伴精神、行为异常;影像检查示全脑轻度萎缩(额叶略明显),对称性顶、额叶及丘脑葡萄糖代谢降低;PrP基因532位碱基G突变为A和129MM纯合子变异。例1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死亡时总病程3年余,以运动系统损害突出,脑脊液14—3—3蛋白阴性;例2的病情进展迅速,死亡时总病程仅半年,以内分泌功能障碍突出,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PrP基因173位碱基T—C变异。结论2例FFI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可能与PrP基因突变及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结果有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其分泌型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的研究418-420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其分泌型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浓度的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34例抑郁症患者(首发15例,复发19例)和34名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B、esRAGE蛋白浓度,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17, HAMD-17)评定患者的症状,分析上述两个生化指标与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总体患者组血清S100B浓度高于对照组[(0.57±0.04)ng/mLvs(0.38±0.12)ng/mL,P〈0.01],esRAGE浓度低于对照组[(0.52±0.11)ng/mLvs(0.66±0.10)ng/mL,P〈0.01];首发和复发患者组之间血清S100B浓度与esRAG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6±0.01)ng/mLvs(O.57±0.02)ng/mL,P〈0.01;(0.44±0.02)ng/mLvs(0.53±0.10)ng/mL,P〈0.01];与对照组相比,首发及复发患者组的血清S100B浓度均升高而esRAGE浓度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见患者组的血清S100B、esRAGE浓度相关或二者与HAMD评分相关(P〉0.05)。结论血浆S100B、esRAGE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复发患者神经胶质细胞分泌S100B能力可能更强。

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的临床与病理特征(附1例报告)421-422

摘要:目的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ies, LSM )合并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RM)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SM合并RM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本例患者青年起病,主要表现为运动不耐受,上消化道出血后病情加重,小现四肢近端肌无力,咀嚼、抬头闲难,肌痛明显,一过性棕色尿.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显著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病理检查示:HE染色见大量筛状窄泡纤维和坏死肌纤维,油红“O”(ORO)染色见脂滴显著增加。经糖皮质激素和左旋肉碱等治疗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结论ISM患者短时间内出现肌无力明显加重伴棕色尿及CK显著升高,应考虑合并RM,肌活检示肌纤维内脂滴显著增加并出现大量坏死肌纤维是其肌肉病理特征。

急性脑梗死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423-424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大小分成小面积脑梗死组14例、中度脑梗死组21例、大面积梗死组53例。按是否合并房颤,分成脑梗死合并房颤43例,脑梗死未合并房颤45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小面积脑梗死、中度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血浆NT—pro—BNP中位数分别为277.50pg/mL、983.70pg/mL、2556.00pg/mL。血NT—pro-BNP在18例死亡或脑疝自动出院患者高于70例存活患者(中位数,3017.50pg/mLvs.992.85pg/mL)。脑梗死合并房颤组NT-pro-BNP高于脑梗死无合并房颤组(中位数,2880.00pg/mLvs.432.70pg/mL)。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升高,NT-pro—BNP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一个危险因子。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425-427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其与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人组前1个月内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给予单一的抗精神病药治疗4周,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浓度,并与来自体检人群的153名正常对照作比较;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患者组治疗前后的执行功能,并与另89名正常对照比较;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低于对照组[(20.64±6.32)ng/mLvs(23.72±5.61)ng/mL,P〈0.01];治疗后BDNF浓度升高(t=-2.48,P=0.02)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总分下降(t=21.13,P〈0.01),WCST成绩虽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完成分类数仍较少,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组的BDNF浓度、WCST及PANSS总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的BDNF浓度降低,认知功能受损,治疗后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与BDNF浓度同步提高。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差异表达谱428-430

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差异表达潜。方法应用Illumina人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芯片检测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选择其中差异表达的两个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53条,包括63条上渊表达基因和90条下渊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细胞粘附、癌基因、信号传导等的相关基因。对上调基因CDH12(N—cadherin2)和下调基因KLF4(Kruppel—like faotor 4)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蹦表达谱仔存差异,其中差异表达基因SERPINEI(serpin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 E,member 1)与KLF4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生理过程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脑病性意识障碍(附5例报告)430-432

摘要:目的报告神经外科患者使朋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预防蝮痫致高氨血症脑病(hyperammonemia encephalopathy,VHE)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同顾性分析我科丙戊酸钠致VHE出现意识障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VHE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肝功能、血氨浓度、药物浓度、脑电图等特征性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出现专科难以解释的急性亚急性意识障碍,血氩浓度升高.丙戊酸药物浓度及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脑电图广泛慢波增多、δ波θ波活跃、出现三相波,予以停用丙戊酸钠,同时予以精氨酸降血氨处理,血氨浓度下降,患者意识旧时出现好转。结论临床使用丙戊酸钠期间,应定期复查丙戊酸药物浓度、血氨浓度、肝功能,脑电图出现特征性变化时,要高度重视高氨血症脑病性意识障碍的存在.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脑内血管紧张素肽酶活性不对称性与大鼠行为偏侧的相关性433-435

摘要:目的探讨海马中血管紧张素肽酶活性与行为偏侧问的相关性。方法海马中的血管紧张素肽酶包括可溶性丙氨酰氨基肽酶/半胱氨酸氨基肽酶(soluble bound alanyl-aminopeptidase/cystinyl- aminopeptidase, SOL-AlaAP/ CysAP)和膜性丙氨酰氨基肽酶/半胱氨酸氨基肽酶(membrane bound alanyl- aminopeptidase/ cystinyl- aminopeptidase, MEM-AlaAP / CysAP)。根据用爪偏好实验(左爪、双爪、右爪)的结果,选择60只Wistar鼠并分成3组,检测双侧海马区SOL-AlaAP/CysAP和MEM—AlaAP/CysAP的活性。结果左侧海马的SOL-AlaAP/CysAP和MEM-AlaAP/CysAP比右侧海马活性更高(P〈0.05)。在用爪偏好文验中,Wistar鼠的偏侧选择行为明显表现出依赖于海马内SOL—AlaAP/CysAP和MEM—AlaAP/CysAP的活性差异.3组大鼠的右利支配率[%R/T=右半球/(右脑半球+左脑半球)×100%]及SOL—AlaAP/CysAP和MEM—AlaAP/CysAP的活性显著小同,用双爪的大鼠R/T最高,崩右爪的大鼠次之,用左爪的大鼠最低。个体%R/T与海马区内的SOL—AlaAP/CysAP和MEM—AlaAP/CysAP的活性与用爪偏好的分数成负相关(r=-0.500,P〈0.05)。被动逃避行为测试证实了3组Wistar鼠长期记忆存舟差异。结论大鼠海马区内的非对称血管紧张肽酶活性可能与行为偏侧的方向和强度都有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附3例报道)436-438

摘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主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3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学术交流
三七通舒胶囊全国临床应用有奖征文通知438-438

摘要:三七通舒胶囊[国药准字Z20030109]为国家中药Ⅱ类新药,是成都华神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从单味名贵药材三七中,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先进技术获得的三七三醇皂苷(PTS)制剂;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具有抑制TXA2的释放(不影响PGI2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粘度,增强颈动脉血流量和多靶点神经保护作用,是脑血管-神经双重作用药物,主要用于心脑血管栓塞性病症的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