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及其术后管理513-516

摘要: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症状缓解特点,为提高术后患者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34例帕金森病患者于我院接受丘脑底核电刺激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植入3例,双侧植入31例。术后由神经内外科医师配合对患者进行患者管理。分别于患者首次开机、术后半年和1年时对患者进行UPDRS运动评分,并记录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平均随访10.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微毁损效应。患者在不服药状态下,术前、首次开机、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UPDRS运动评分分别为:46.8±8.9,20.1±9.7,23.1±9.4和22.3±8.9;刺激器打开并服药后,患者症状得到进一步缓解。1例患者术后发生皮肤感染,1例患者发生胸前囊袋积液,经妥善处理后症状控制。结论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肯定,高质量的术后患者管理是维持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伴有边缘叶脑炎-Lamber-Eaton综合征-周围神经病的小细胞肺癌1例516-516

摘要: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肿瘤通过远隔作用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多表现为单纯型,复合型少见,本文报告1例同时合并边缘叶脑炎-Lamber—Eaton综合征一周围神经病的小细胞肺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F90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生长抑制作用517-52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F90在体外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方法,集落生成试验探讨F90对SHG-4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West-ernblot)方法检测F90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传导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F90抑制SHG-44细胞的生长,并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MTT试验及集落生成试验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08±1.21)μmol/L和(0.14±0.03)μmol/L。F90抑制EGFR及其下游通路信号蛋白的磷酸化,上调P53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F90可能通过干扰EG-FR通路,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株SHG-44的生长。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执行功能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关联分析521-524

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执行功能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位点的关系。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对114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mental disorders versionⅣ,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与76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执行功能评估,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进行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位点分析。结果 ADHD组的WCST总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和持续性应答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完成分类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DHD患者中不同基因型组之间WCST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高于G/A组和G/G组(P〈0.05),G/A组也高于G/G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WSCT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ADHD存在关联,但rs4680多态性可能与ADHD的某些执行功能指标有关。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525-528

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药物的可能影响。方法对625例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ECT中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CT治疗同时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用药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96%(79/528),未用药组为6.19%(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7,P=0.02,OR=2.42)。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69%(27/119)和11.65%(41/352),而联合用药组为19.30%(11/57),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用药组(2=11.25,P〈0.05;2=6.29,P〈0.05),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高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2=8.78,P=0.003,OR=1.74)。舒必利组频发室早发生率22%(11/50),联合用药组为10.53%(6/57),两组频发室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的3.09%(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3.69,P〈0.05;2=4.03,P〈0.05)。结论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于未使用者,且不同种类药物的风险有所不同。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关系529-532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单一利培酮治疗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查(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Wisconsin cards sort test,WCST)评定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同时选择84名正常人作为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结果患者组治疗前的血清BDN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BDNF也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BDNF无显著变化(P〉0.05)。以基线BDNF平均值为界分组,低BDNF组12周治疗后BDNF较基线升高(P〈0.05);而高BDNF组治疗后BDNF水平较基线下降(P〈0.05),其基线BDNF水平与治疗后的HAMD减分值、PANSS减分值、RBANS总分改善值、即刻记忆改善值正相关(r为0.34、0.43、0.39、0.35,P均小于0.05)。低BDNF组12周末的RBANS总分、注意、延时记忆和WCST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的成绩均提高(P〈0.05),高BDNF组12周末的RBANS总分、即刻记忆、延时记忆成绩均提高(P〈0.05),但WCST各项成绩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利培酮对BDNF有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前BDNF水平高低对认知功能、精神症状的改善有影响。

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533-536

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采用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韦氏记忆测验(Wechsler memorys cale,WMS-R)、Stroop测验、连线测验(trail-making test,TMT)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对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32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患者组WMS-R中图片回忆、再认、联想学习等3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5),而Stroop测验中的读字色测验的错误数和用时、TMT-B时间、TMTB-A时间等4项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此外,患者组WCST中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等4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1)。结论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存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损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结肠癌术后20年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536-536

摘要:1资料 患者男性,72岁,因双下肢乏力麻木伴腹部束带感10d入院,无大小便障碍。查体:血压140/80mmHg,神清语利,额纹对称,跟睑无下垂,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眼球向各方向运动灵活,无眼震,口角对称,伸舌居中,颈无抵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B族维生素、叶酸对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537-539

摘要:目的了解保定地区青年(年龄≤45岁)脑梗死和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60例TIA患者及60名健康人进行血浆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分成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叶酸5mg,每日1次,甲钴胺(维生素B12)500μg,每日1次,维生素B610mg,每日1次,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3组血浆HCY水平各不相同,脑梗死组为(16.7±5.4)mmol/L,TIA组为(14.4±5.3)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7)mmol/L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均有下降。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可能致病因素之一,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540-542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中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脑梗死以及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75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6例对照组人群,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10d后采用比浊法以及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检测,确定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抵抗者共7例,均出现于脑梗死组,对照组未见。阿司匹林半抵抗者病例组22例,对照组6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而言,女性中阿司匹林抵抗者更多见。结论阿司匹林抵抗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在女性中更常见。如果脑梗死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应该改换其他药物治疗及预防脑梗死。

青少年冲动攻击行为与应激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的关系初探543-54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与生活应激水平及基础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和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11,BIS-11)对某所工读学校的男性初中生近半年内的攻击行为和冲动性进行评估,纳入其中51名有冲动性攻击行为(体力攻击次数≥3、MOAS总分≥5分、BIS-11总分≥70分)的学生为研究组,对照组为53名无冲动性攻击行为(体力攻击次数为0、MOAS总分〈4分、BIS-11总分〈70分)的学生,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调查受试者近半年内的生活应激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皮质醇、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 hichormone,ACTH)水平。结果研究组近半年内的ASLEC应激总分(P〈0.05)、"人际关系"因子(P〈0.01)、"受惩罚"因子(P〈0.05)、"健康适应"因子(P〈0.01)分值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皮质醇浓度(P〈0.01)、血浆ACTH浓度(P〈0.05)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与ASLEC应激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P〈0.01),与ACTH浓度呈弱负相关(r=-0.20,P〈0.05);攻击性与ASLEC应激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P〈0.01),与皮质醇浓度呈弱负相关(r=-0.21,P〈0.05)。结论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可能与较高的环境应激水平、机体HPA轴活性异常有关。

继续教育思考题546-546

uPA和uPA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547-549

摘要: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在非侵袭性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uPA和uPAR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RT-PCR检测uPA和uPARmRNA表达水平,并用t检验、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比较两组肿瘤之间uPA和uPAR的表达差异性。结果在所检测的肿瘤中,31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及非侵袭垂体腺瘤的u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和36.67%(P〈0.05)、uPAR为58.06%和30.00%(P〈0.05),PCR检测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组中uPA的相对表达量为0.5468±0.0464和0.4462±0.0305(P〈0.05)、uPAR为0.6463±0.0314和0.5464±0.0471(P〈0.05)。检测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uPA和uPA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组,并且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性(r=0.525,P〈0.05)。结论 uPA和uPA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说明其可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1例报告)550-552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行外科而采用内科治疗6例。结果根据GOS评分,41例患者中,出院时41例中好23例,差15例,死亡3例。仅l7例经出院后3个月至1.5年随访,其中好12例,差2例,死亡3例。结论 DSA尤其3D-DSA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以介入治疗为主,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再评价552-554

摘要:目的复制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以建立治疗此征的新型实验平台。方法将45只SD大鼠,用亚氨基二丙腈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拟抽动秽语综合征模型,观察动物刻板行为,应用旷场分析测定动物空间认知力和中枢兴奋性,应用攀网实验测定大鼠肌力和运动协调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用放射性配基法测定大鼠纹状体内Ⅱ型多巴胺受体亲和力。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刻板行为;中央格时间延长,跨格次数增多;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无明显改变,但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含量显著增加(P〈0.01),Ⅱ型多巴胺受体亲和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此大鼠模型能够较好模拟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行为学和神经生化改变,可以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平台。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研究554-556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74例SAH患者人口学因素、健康习惯、既往病史、急性期应激因素、急性期并发症、急性期评价指标、治疗时间和出血累及脑区等因素的多变量Logistic分析和Cox分析,确定CVS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史(OR=1.454,95%CI1.051~2.012;P=0.024)是住院前CVS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OR=1.148,95%CI1.056~1.247;P=0.001)是CVS预测因素;吸烟(HR=1.042,95%CI1.024~1.061;P〈0.001)、糖尿病(HR=1.162,95%CI1.025~1.317;P=0.019)和高血压病史(HR=1.042,95%CI1.001~1.083;P=0.042)、Hunt-HessⅣ~Ⅴ级(P〈0.11)和CVS发生次数(HR=5.594,95%CI3.769~8.303;P〈0.001)是住院期间CVS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尼莫地平(HR=0.983,95%CI0.973~0.993;P=0.001)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组患者CVS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26,95%CI0.474~2.675;P=0.787)。结论具有长期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入院时Hunt-HessⅣ~Ⅴ级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的SAH患者,CVS风险显著增加;应用尼莫地平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

两种重症肌无力评分方法临床应用初步比较557-559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重症肌无力评分方法在临床应用上的可靠性,探讨比较完善的重症肌无力病情评价体系。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各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法以及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两种方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和3周,比较两种评分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率。结果两种方法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1周、2周时的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t=3.76,P〈0.01;t=4.93,P〈0.01),在3周时的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t=0.08,P〉0.05)。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评分变化率在1周、2周、3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t=0.27;t=-0.02;t=1.40,P〉0.05),两种评分方法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相关关系(P〈0.01),且重测信度好(P〈0.01)。结论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法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较为敏感,而对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两种评分并无明显差别。两种评分方法重复性好,对病情的总体评估一致。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告)559-561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临床资料,探讨SEG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SEGA临床资料。8例经额皮质造瘘手术,12例经胼胝体入侧脑室手术。结果男性好发,多小于20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和癫痫,少数有视力下降和智力障碍等。13例伴发结节性硬化症(TS)在神经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血管纤维瘤、腰背部鲨鱼皮斑和脱色斑等。4例有家族史。CT和MRI显示侧脑室内近孟氏孔区可强化占位,多伴发室管膜下结节及脑积水。手术全切除16例,预后良好。经额皮质造瘘(8例)与经胼胝体(12例)入侧脑室对肿瘤切除率相近,透明隔造瘘术有助于缓解脑积水。结论 SGCA是T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病变,是少见的良性局限性脑肿瘤,临床和影像学具有特征表现,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