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21-324

摘要:目的研究经Ommaya囊植入侧脑室给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2例行Ommaya囊植入与否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治愈,治愈率6/6,平均住院天数(105.3±18.1)d,其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75.0±18.1)d。对照组16例,治愈6例,其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150.0±32.2)d、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139.6±29.5)d。两组临床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白细胞介素18、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联合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325-330

摘要: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后在荷瘤大鼠体内的治疗作用。方法提取1周龄大鼠骨髓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BMSCs/tk)或白细胞介素18(BMSCs/IL-18)或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白细胞介素18(BMSCs/tk/IL-18),而后进行体内外试验检测其抗肿瘤作用。检测荷瘤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采用TUNEL方法检测胶质瘤内的凋亡细胞,抗-CD34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MVD),检测淋巴细胞的浸润,记录试验大鼠的生存期。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稳定转染IL-18及tk基因,BMSCs/tk和BMSCs/IL-18/tk均显示了明显的旁观者效应,荷瘤鼠移植BMSCs/IL-18或BMSCs/IL-18/tk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浓度明显增高,并且接受移植的荷瘤鼠再次受到C6细胞冲击后可诱导快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微血管密度检测显示,BMSCs/IL-18(4.50±2.19)、BMSCs/tk/IL-18(3.65±2.13)与对照组(7.15±2.11)、PBS组(7.55±1.64)、BMSCs组(7.80±2.28)、BMSCs/tk组(7.65±1.84)比较有明显低的微血管密度(P〈0.05),通过TUNEL检测、浸润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因子浓度及荷瘤鼠生存期比较,BMSCs/IL-18/tk比BMSCs/IL-18或BMSCs/tk显示了更加明显的抗肿瘤作用,BMSCs/IL-18/tk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8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了明显的抗恶性胶质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载体。

体感诱发电位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中的作用331-334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长期意识障碍成人患者清醒的影响因素及清醒预测。方法收集47例重度颅脑损伤后(Glasgow coma scale,GCS〈8)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选择5个预后因子: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去骨瓣减压手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表现方式等分析与清醒结果的关系,将体感诱发电位分为3个等级:Ⅰ级,双侧N20-P25都存在,①双侧CCT正常且对称,N20-P25波幅正常;②至少一侧CCT延长低于其正常均值一倍且N20-P25波幅〉0.8μV。Ⅱ级,至少有一项达到下列指标,①双侧CCT延长超过其正常均值一倍;②双侧N20-P25波幅〈0.8μV;③一侧N20-P25消失,另一侧存在。Ⅲ级,双侧N20-P25消失。结果判定以外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结果 SEP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机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2),其对清醒的预测准确率可达87.2%。结论 SEP分级可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及预测患者的清醒机率。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皮层的神经保护作用335-338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脑皮层中的转归,及NSCs移植对TBI引起的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将NSCs移植入TBI大鼠脑皮层,2周后评价NSCs的存活、迁移及分化,并检测脑皮层促炎症因子水平及脑组织炎症反应。结果移植后2周,NSCs在TBI脑皮层中存活,并向病变迁移,TBI组中的迁移细胞是脑组织(1246±92)个/mm2细胞,多数迁移细胞(51.3%±7.5%)具有神经元表型,NSCs移植明显提高TBI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急性期促炎症因子水平,并且降低CD3+T细胞及Mac3+细胞数目,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结论 TBI大鼠脑组织影响NSCs的存活、迁移及分化,NSCs移植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有一定关系。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对脑GLUT-3表达的影响339-343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高血糖对神经元的损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组,胰岛素治疗组,每组伤侧及健侧皮层设立自身对照。分别测定每组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血糖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 transporter 3,GLUT-3)基因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GLUT-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伤后各组伤侧及健侧皮层单个神经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表达量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血糖值,GLUT-3表达量,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及NSE阳性细胞数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TBI组动物伤后血糖升高,伤侧皮层GLUT-3表达增加,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增加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P均〈0.05);胰岛素治疗组伤后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伤后12、24、48、72 h GLUT-3表达量,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及NSE阳性染色细胞数均明显多于TBI组(P均〈0.05)。各组健侧皮层GLUT-3和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NSE阳性染色细胞数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TBI后高血糖可加重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BI后高血糖减少伤后神经元GLUT-3的表达,增加伤后神经元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

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作用344-347

摘要: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JNK)信号通路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C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组(CO组)和JNK抑制剂SP600125组(SP组)3组,每组40只,采用静态吸入式染毒法复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模型,选取染毒后1、3、7、14、28 d为时相点,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平均潜伏期等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p-JNK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区锥体细胞凋亡。结果 CO组大鼠平均潜伏期较BC组明显延长(P〈0.01),SP组较CO组明显缩短(P〈0.01),但仍比BC组延长(P〈0.01);p-JNK在CO组大鼠海马区表达较BC组明显增强(P〈0.01),SP组较CO组表达明显减弱(P〈0.01),较BC组明显增强(P〈0.01);CO组海马区锥体细胞第3天已经有凋亡增多(9.94%±1.22%),第7和14天增多最明显(39.77%±1.91%,29.72%±4.89%),第28天仍然增多(5.88%±0.55%),凋亡指数与BC组相比有明显增高(P〈0.01),而SP组凋亡指数与CO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JNK信号通路参与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应用其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阻断其转导可减少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减轻急性CO中毒对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

慢性紧张性头痛的定量感觉检查及心理健康水平348-35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紧张性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患者定量感觉阈值的改变及与精神、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用定量感觉检测(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QST)仪对CTTH组96例及健康对照组用Limits法测定颞肌及颈后的冷觉(cold sensation,CS)、温觉(warm sensory,WS)、冷痛觉(cold pain,CP)、热痛觉(heatpain,HP)阈值,比较两组阈值,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结果 SCL-90评分,CTTH组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TH组出现焦虑、抑郁障碍67例(70%)。头痛伴焦虑抑郁组QST阈值降低,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头痛无焦虑抑郁组QST阈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较头痛伴抑郁焦虑组高(P〈0.05)。结论 CTTH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水平,焦虑、抑郁在CTTH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QST显示痛、温觉过敏,提示CTTH患者头痛发作可能还与中枢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有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异常的性别差异351-351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不同于健康人群,且其人格异常往往影响临床表现和预后;更有研究表明早在起病之前患者就表现出气质特点上的异常。鉴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女性患者发病年龄相对更晚、预后更好等,有理由推测作为重要病理心理表现之一的人格异常的模式也可能有性别差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痫的自身对照研究352-354

摘要: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作为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62例不同类型癫痫患儿进行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左乙拉西坦起始剂量为20 mg/(kg.d),分两次服用,每两周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30~40 mg/(kg.d)。稳定期:维持加量期12周,每个月观察1次,以治疗前3个月的发病频率为基础,完成了6个月的观察期,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8个月),观察发作频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62例入选患儿,完全控制发作38例,占61.3%,显效8例,占12.9%;有效9例,占14.5%;无效4例,占6.5%;加重3例,占4.8%。总有效率为88.7%,两年治疗保留率为72%。左乙拉西坦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作为单药治疗小儿各型癫痫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与P300的关系355-358

摘要: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丹麦KeyPointV2.12脑电生理仪对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8名正常对照进行P300测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患者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P300波幅在Fz点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血清Hcy水平与Fz点的P300波幅呈负相关(r=-0.37,P〈0.05),而与Pz点的P300潜伏期呈正相关(r=0.34,P〈0.05);患者组血清Hcy水平与PANSS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49,P〈0.01);患者组PANSS阴性症状分与Fz点的P300波幅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Hcy代谢失衡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综合医院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和自杀意念强度特征359-363

摘要: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和自杀意念强度特征,为自杀未遂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收集到资料完整的239例自杀未遂者,以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评估自杀意念及其强度,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自杀前1周的抑郁程度。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结果①自杀未遂者总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69.46%(166/239),前3位依次为:心境障碍47.70%(114/239),焦虑障碍38.91%(93/239),精神病性障碍8.37%(20/239);②有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组总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84.34%(140/166),其中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1.45%(102/166)和48.19%(80/166),均明显高于从无自杀意念组(P〈0.01);HAMD总分以及其中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等因子中的项目得分明显高于从无自杀意念组(P〈0.01);③在有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患者中,有精神障碍组BSS中13个条目的自杀意念强度较无精神障碍组高(经秩和检验,P〈0.05)。结论自杀未遂者中以精神障碍患者居多,且有自杀意念并伴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其自杀意念严重程度更重。

儿童青少年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远期调查及其与成年人的比较分析364-36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脑外伤后4~10年远期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成年人的差异。方法对深圳市39家医院的脑外伤病例进行系统抽样,采用自编的《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状况调查手册》对抽样的105例脑外伤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随访调查,并与同期调查的570例成人脑外伤患者进行比较。由二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面检筛查阳性者,并按照CCMD-3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结果 20.0%(21/105)儿童青少年在调查时符合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包括:行为(人格)改变12.38%(13/105),智能损害8.57%(9/105),脑外伤后综合征6.67%(7/105),抑郁综合征1.90%(2/105)。重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型和轻型(2=8.08,P〈0.05;2=20.43,P〈0.01)。儿童青少年组颅脑外伤所致远期精神障碍总发生率明显较成人组低(2=6.49,P〈0.05),主要是智能损害和抑郁综合征发生率低于成人组(2=6.84,P〈0.05;2=6.02,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脑外伤对精神损伤的远期影响较成人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致脑血管病25例临床诊治368-369

摘要: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致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5例PV致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V致脑血管病表现:头晕12例、眩晕5例,头痛8例、偏身肢体瘫痪15例、肢体麻木4例。脑梗死19例(76%),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5例(6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8%);脑出血2例(8%);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4%);脑静脉窦血栓1例(4%)。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改变。影像学检查显示以多发性小梗死灶多见(60%),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血肿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结论 PV致脑血管病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脑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脑静脉窦血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

腹式呼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中的心率变异性370-372

摘要:目的对健康受试者进行腹式呼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并从心率变异性角度入手探讨其作用的生理机制。方法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生中选取2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腹式呼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11名,腹式呼吸组9名和肌电生物反馈组7名,观察试验过程中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低频高频比值的变化。结果腹式呼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中低频/高频成分降低(P〈0.05),腹式呼吸组和肌电生物反馈组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中低频功率谱成分降低(P〈0.05),高频功率谱成分增高(P〈0.05),低频/高频成分降低(P〈0.05)。结论腹式呼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单纯腹式呼吸都能够使健康受试者低频/高频降低,交感-迷走神经间的平衡朝迷走神经占优势的方向调整,三种训练方法对受试者低频/高频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原发性震颤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372-374

摘要:目的评价原发性震颤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QS1)、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68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和70名正常对照者的睡眠状况及抑郁进行评估。结果 ET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2.9%,较正常对照组高35.7%(P〈0.05);ET组抑郁评分(15.82±4.87)高于正常对照组(9.96±5.65)(P〈0.01);ET患者日间过度思睡发生率(44.1%)较正常对照组(15.7%)高(P〈0.01)。结论 ET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伴发睡眠障碍较对照组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片断睡眠及日间过度思睡,睡眠障碍与年龄、抑郁有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青年嗜铬细胞瘤并发脑出血反复误诊1例报告375-377

摘要:与老年人相比,青年人脑出血病因更加复杂,且多隐匿,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报道1例被反复误诊的青年脑出血患者历经5年之后才明确病因为嗜铬细胞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引起对青年人脑出血病因筛查的重视。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肉芽肿发病机理378-380

摘要:曼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在人体通常寄生于门静脉,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埃及血吸虫则常寄生于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发病在人体发病率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消化系统。当脑或脊髓症状成为血吸虫感染的最严重表现时即可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曼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通常引起脊髓症状,而日本血吸虫则易于侵犯大脑。

卡马西平导致皮肤不良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关性380-382

摘要: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尤其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具有显著的疗效。然而,部分患者对卡马西平异常敏感而容易出现药物过敏,严重者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重型药疹,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90%以上的严重皮肤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数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服用卡马西平的前2个月重型药疹的发生风险在1/1000~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