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嵌合蛋白1基因启动子两多态位点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193-196

摘要:目的探讨嵌合蛋白1(chimerin1,CHN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APOE)基因多态性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使用TaqMan-PCR法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观察380例日本AD患者(包括327例迟发型AD与53例早发型AD)和380例非痴呆对照组CHN1基因启动子(rs3732315与rs1320875)及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与AD的相关性。结果CHN1基因启动子rs3732315上A/T多态位点与rs1320875上A/G多态位点分别与AD无明显相关性(P值分别为0.094,0.17)。进一步在LOAD,EOAD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rs3732315AA基因型与rs1320875GG基因型与EOAD无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55,0·065)。结论CHN1基因启动子区rs3732315与rs1320875多态位点与AD无明显相关性,但不能排除rs3732315AA基因型与rs1320875GG基因型微弱增加了EOAD的发病风险,其真正意义有待在大样本、多中心人群中进一步阐明。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197-200

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损和血压升高。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以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和/或皮层下T1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治疗后3例于2周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于起病后14d复查MRI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RE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有助于恢复,避免疾病进展和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对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201-204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CA-IMT)和斑块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51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根据DSA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动脉正常、轻、中、重度狭窄组,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CCA-IMT、斑块检测和常规生化检测。结果中度、重度狭窄组CCA-IMT、斑块分级(carotid plaques score,CPS)较正常组及轻度狭窄组显著增高(P〈0.05),正常组、轻度狭窄组间及中、重度狭窄组间CCA-IMT、C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IMT、CPS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CCA-IMT、CPS对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0.742,CCA-IMT≥1.2mm、CPS=3作为截断值预测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的阳性似然比最高(分别为6.35、2.74)、有相对高的特异度(分别为93.5%、77.4%)和敏感度(分别为41.3%、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后,CCA-IMT≥1.2mm、CPS=3预测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的比值比分别为5.603、3.427。结论CCA-IMT、CPS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CCA-IMT≥1.2mm、CPS=3对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205-208

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的特点,进一步探讨PD患者易合并RLS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门诊诊断为PD的102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RLS将入选病例分为不伴RLS的PD组和伴RLS的PD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一般状况、病史、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102例PD患者中有28例合并有RLS,发生率为27·5%。其中有1例为诊断PD之前即存在RLS,其余均在出现PD症状后才出现RLS症状。两组在HAMD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一般状况,主要症状,左旋多巴的治疗以及蒙特利尔,UPDRS评分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D患者中RLS的发生与抑郁情绪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另外发现PD发病年龄与RLS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D患者的发病年龄越小,RLS的程度越严重。结论PD患者抑郁状态时合并RLS的可能性较大。PD合并RLS患者,PD的发病年龄越小,RLS程度越严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智商损伤值在颅脑外伤智力损伤鉴定中的比较应用208-208

摘要:对颅脑外伤后的智力损伤,目前国内基本上是以鉴定时智力测验结果加以认定。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伤前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得出的结论有时不够客观公正。本文采用智商损伤值对我院近5年鉴定的颅脑外伤智力损伤资料重新评定,并与原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为智力损伤鉴定方法的完善积累临床资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血管外科患者手术后谵妄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209-212

摘要:目的了解血管外科患者手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与临床表现。方法对血管外科手术后谵妄的54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谵妄组54例患者(平均年龄72.80±9.18岁)中33例(61.11%)为腹主动脉瘤患者,其中28例(84.84%)实施了腹主动脉瘤及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施行的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谵妄组的血红蛋白(113.30±12.81)g/L、血浆白蛋白(27.88±3.92)g/L均低于对照组(P〈0.01),谵妄组的高血压(77.78%)、冠心病(55.56%)、脑血管病(77.80%)、手术后发热(55.56%)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33.33%)、肾功能不全(33.33%)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谵妄组的手术中最低血压收缩压为(111.11±19.73)mmHg,低于对照组(P〈0.01)。最低血压持续时间为(83.89±34.83)min,大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术后发热、术中低血压及持续时间与手术后谵妄的发生相关。结论血管外科患者手术后谵妄多见于腹主动脉瘤及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施行的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老年患者。手术前伴发脑血管病、手术中的低血压及持续时间延长、手术后发热是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急性幕上大面积脑梗死脑电图波段功率的改变及意义213-216

摘要:目的通过连续监测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者的EEG变化,探讨急性幕上大面积脑梗死脑电图波段功率(band power)的改变及意义。方法急性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0例(梗死组),脑电正常的同期N-ICU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10~20标准电极安装法,8导参考电极导联进行脑电监护。观察梗死组两侧波段功率的改变,比较梗死组和对照组两侧波段功率差值的不同。结果急性幕上大面积脑梗死双侧大脑半球各波段功率均表现为不对称性,病灶侧δ波的绝对波段功率(absolute band power,ABP)和相对波段功率(relative band power,RBP)较健侧显著增大(t值分别为3.649和5.286,均P〈0.01),α和β波的RBP均显著减小(t值分别为-4.586和-3.006,均P〈0.01),θ波的RBP也显著减小(t=-2.243,P〈0.05)。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左右半球δ波的ABP差值和各波段的RBP差值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时波段功率能早期、定量、直观的反映病情变化,为缺血的发现、病情的评估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Ⅰ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217-219

摘要:目的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I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临床确诊的36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改变情况,并探讨CMT1的肌无力、萎缩程度与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s及MCV的关系。结果36例临床确诊的CMT1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均在青少年期起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或肌萎缩,本组患者症状局限于双下肢者20例(55.56%)。肌电图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胫神经、腓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下降甚至不能引出,波幅降低。随起病年龄增大、病程延长,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MCV有下降的趋势并可能测不出(r=0.39,P〈0.05),CMAPs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趋势(r=0.28,P〈0.05)。且肌肉萎缩、无力程度与CMAPs正相关而与MCV无相关关系。结论CMT1多为青少年起病,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CMT1的可靠方法,并能预测疾病的进展程度。

淀粉样蛋白Aβ1-42与α1-抗糜蛋白酶反应的体外研究220-224

摘要:目的研究淀粉样蛋白Aβ1-42与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ACT)在体外动态反应的性质,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领域。方法Aβ1-42、ACT以10:1的摩尔比溶解于Tris缓冲液中,37℃下孵育7h形成复合物。SDS-PAGE及糜蛋白酶(chymotrypsin,CHY)干扰实验探索Aβ1-42/ACT复合物的性质;采用ACT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化学计量法研究和荧光标记Aβ1-42的解离追踪计算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定量分析Aβ1-42浓度对ACT活性的影响。结果Aβ1-42与ACT反应7h形成的复合物在SDS-PAGE电泳条件下不稳定,ACT仍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Aβ1-42与ACT结合后,后者的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减弱约10倍(SI=1.1vsSI=10.5),并且在一定范围内ACT的活性随Aβ1-42浓度的增高而减弱。Aβ1-42/ACT的结合速率常数为1.7(M.s)^-1,解离速率常数为1.4×10^-5s^-1,即37℃、PH值7.4条件下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远远高于解离速率。结论体外定量实验证实Aβ1-42、ACT之间的动态反应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最终使ACT丧失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提示ACT在AD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与Aβ1-42相关的重要作用。

抑郁模型大鼠中枢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C的变化及抗抑郁药物的影响225-228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中枢腺甘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变化及抗抑郁药物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4组用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1组作空白对照。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氯米帕明、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加碳酸锂(联合干预)和生理盐水进行干预。以Y型电迷宫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标记AC、PKC并在额叶、海马CA3和纹状体部位拍片分析得出各脑区AC、PKC的灰度值。结果各模型组造模后的体质量增加量、摄食量低于对照组(P〈0.05),电迷宫学习与记忆错误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联合干预组额叶AC灰度值分别高于其余组(P〈0.05);西酞普兰组、对照组的海马CA3和纹状体的AC灰度值均分别低于其余组(P〈0.05)。生理盐水组、联合干预组的海马CA3和额叶的PKC灰度值均分别高于其余组(P〈0.05);西酞普兰组、对照组纹状体的PKC灰度值均分别低于其余组(P〈0.05)。结论抑郁大鼠模型中枢可能存在第二信使系统(PKC,AC)表达的异常,PKC、AC的改变可能是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

精神分裂症患者线段等分和数字等分加工的分离229-232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同时存在空间注意障碍和数字空间表征障碍。方法对年龄、文化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等相匹配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线段等分试验和数字等分试验。结果在线段等分试验中,线段长度分别为4、6、8、10、12、14、16、18、20cm时,患者组的偏移率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数字等分试验中,所呈现数字对的间距为3、5、7、9时,无论是顺向还是反向提问,患者组平均偏移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顺向与反向提问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线段等分试验中表现为左偏而数字等分试验中无偏移,提示其存在单侧注意障碍但无数字空间表征障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相关研究232-232

摘要:有研究表明吸烟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发病率增加,但也有研究显示吸烟与TD无关。本文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进一步调查吸烟和TD之间的关系。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233-236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个脑区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以期为精神分裂症"脑内连接异常的假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DTI扫描,检测脑内21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白质纤维的微细结构,并与20名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比较。结果患者组额叶、内囊前肢、外囊的左右两侧FA值和左侧颞叶、左侧内囊膝部、胼胝体膝部FA值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额叶左右侧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左侧大于右侧(P〈0.05);患者组内囊膝部和后肢FA值右侧大于左侧(P〈0.05),而对照组左侧大于右侧(P〈0.05)。患者组双侧外囊FA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未用药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多个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降低,尤其是额叶皮层下环路更加显著,数个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的正常"左〉右"的偏侧性缺失或倒置,支持精神分裂症脑内连接异常的神经病理假说。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REB1基因表达研究237-240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基因CREB1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TaqMan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36例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及44名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的CREB1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的CREB1基因平均表达量(amole/0.3μLcDNA)分别为(0.20±0.10)和(0.17±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根据性别、发病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仍未发现患者组的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HAMD-24量表各因子分无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REB1基因的表达水平未见异常,与性别、发病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靶向AKT1和COX-2的RNAi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侵袭的体外实验241-245

摘要:目的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敲低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AKT1和COX-2表达后,在体外对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rAd5-A-C同时搭载靶向AKT1和COX-2的shRNA干扰序列,将其转染至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Realtime PCR检测RNAi后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及MMP-2、MMP-9、TIMP-2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转染前后分泌到细胞外的MMP-2和MMP-9的浓度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rAd5-A-C转染组AKT1和C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抑制;MMP-2、MMP-9表达下调,TIMP-2表达则上调。ELISA检测胞外MMP-2、MMP-9浓度明显减低;划痕实验显示细胞转移运动能力明显减弱,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穿过细胞数明显减低(P〈0.001)。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RNAi技术可以序列特异性地抑制U251细胞AKT1和COX-2的表达,在体外对U251细胞侵袭转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成为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新策略。

北京大学第七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招生通知245-245

摘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将于2010年8月9~14日举办《北京大学第七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本届学习班集中了北京大学临床电生理学领域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参与授课。学习班内容包括肌电网、神经传导测定、诱发电位等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在骨科、手外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疾病的术中监护与应用。授课形式为理论讲解、疑难病例讨论、典型病例示范及现场操作观摩等。参会代表将获得部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

垂体脓肿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附13例报告)246-247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垂体脓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垂体功能障碍和视觉损害,有感染征象者仅1例。3例行CT,2例行MRI,8例同时行CT和MRI。CT和MRI表现为垂体占位,正常垂体结构消失;病灶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T1WI呈稍高、等、低或等高混杂信号,病灶边缘信号相对较高T2WI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8例病灶呈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此外有3例见垂体柄增粗强化,2例见临近脑膜强化。结论垂体脓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综合分析两者表现可帮助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应激、自我、抑郁与自杀意念形成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250-251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应激、自我、抑郁与自杀意念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Wallace自我概念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以及自杀意念条目等分别对732名大学生的应激、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抑郁以及自杀意念水平进行测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应激、自我、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应激对抑郁的总体效应为0.312(标准系数估计值,下同),其中通过自我的间接效应为0.203;应激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即通过自我和抑郁的间接效应为0.133;自我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为-0.279,其中通过抑郁的间接效应-0.155;抑郁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为0.211,通过自我的间接效应为-0.106。结论应激通过自我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导致自杀意念。抑郁和自我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