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EphB4为靶的siRNA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129-132

摘要:目的探讨EphB4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phB4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合成EphB4siRNA,应用脂质体转染U251细胞,RT-PCR、Western-blot检测对EphB4的转录及表达的抑制效果,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应用siRNA方法明显降低了EphB4的转录(P〈0.01)及表达(P〈0.05),明显减慢了细胞的增殖速度(P〈0.05),加大siRNA浓度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进一步增强。S1组(25nmol/L)、S2组(50nmol/L)、S3组(100nmol/L)与U251组、siRNASCR组相比,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数量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EphB4在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调节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小动脉的超微结构133-136

摘要:目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责任动脉或血肿壁周围穿支动脉超微结构特点,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的微观机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CT证实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经皮质造瘘收集小动脉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2例标本中出血责任动脉4例,穿支动脉8例。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伴有内弹力膜变性、厚薄不均、断续不完整;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胞浆内肌丝凝聚成高电子致密物质。未见微动脉瘤结构。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小动脉壁的主要承力层的变化病理基础包括: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层变性,弹性下降、钢性或脆性增加;在血流突变的情况下血管壁可发生钢性断裂或撕裂出血。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智力水平、精神症状对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的影响136-136

摘要: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inomial forced—choice digit memory test,BFDMT)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可用于检测伪装记忆或智力低下的量化工具。在测验过程中要注意智力水平对测验成绩的影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137-140

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GCS和NIHSS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141-144

摘要: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出符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的64例患者,根据卒中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好转组(0-3分)和不良转归组(4-6分),对两组入院时GCS、NIHSS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转归组中GCS分值低于好转组(P〈0.01);NIHSS分值均高于好转组(P=0.011)。经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及治疗方式3个因素后,GCS评分OR值0.301(95%CI0.167-0.542);NIHSS评分OR值1.436(95%CI1.147-1.796),二者均为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以GCS分值10分作为预测TOBS预后的界点,其灵敏度87.9%,特异度83.9%;以NIHSS分值14分作为界点,灵敏度63.6%,特异度77.4%。结论GCS、NIHSS均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转归重要的预测指标;GCS≤10分、NIHSS≥14分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不良转归均有重要的预测价值,GCS预测效价高于NIHSS。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C1773T多态性与长沙汉族人群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145-148

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gene,LDLR)C1773T多态性与长沙汉族人群脑出血的关系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SNaPshot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73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140名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的LDLR基因C1773T多态;氧化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脑出血组和对照组的LDLR-C1773T多态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03/0.278/0.019、0.707/0.250/0.043,两组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42/0.158、0.832/0.168。两组相比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出血组和对照组中LDLR基因C1773T多态CC、CT与TT基因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DLR-C1773T多态T等位基因与长沙汉族人群脑出血的发病及其血脂水平可能无关。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研究149-152

摘要: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内隐记忆概念性启动和知觉性启动损害的特征。方法采用分类产生和图片辨别对35例aMCI患者和35名正常老年人的内隐记忆(概念性启动和知觉性启动)进行测试,同时进行外显记忆(即刻回忆、延时回忆、延时再认)和其他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并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与正常老年组相比,aMCI患者组即刻回忆、延时回忆、延时再认、概念性启动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在知觉性启动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概念性启动成绩与词汇流畅性成绩呈正相关(r=0.74,P〈0.01)。结论aMCI患者外显记忆及内隐记忆的概念性启动存在损害,且其概念性启动损害可能与其额叶功能减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探究性眼动及事件相关电位分析152-152

摘要: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功能可能存在损害,但是认知障碍究竟是网络成瘾的因还是果尚不清楚。探究性眼动(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作为辅助判定认知功能的指标,其临床价值得到认可。本文从电生理角度探讨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功能状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伴有凶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感觉门控P50的随访研究153-156

摘要:目的随访分析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变化。方法采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对25例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7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50检测和比较,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个月后,有11例患者完成了P50随访,同时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入组未用药时和随访3个月时的S2-P50波幅均较高(P〈0.01),S2/S1比值均较大(P〈0.01),S1-S2差值(P〈0.05)和100(1-S2/S1)值均较小(P〈0.01)。患者组P50波幅、潜伏期和P50抑制指标在入组时和3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入组时相比,3个月时患者组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以及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攻击等6个症状群得分降低(P〈0.05)。③患者组在入组时和3个月时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等P50抑制指标与病程、PANSS各指标均无相关(P〉0.05)。结论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存在异常,且P50抑制指标可能是该人群的素质指标。

自杀未遂者出院18个月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病例对照研究157-160

摘要: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发生后18个月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11例自杀未遂者(自杀后18个月)及与其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匹配的111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2-6.24,P均小于0.05)。73例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其匹配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5.88,P均小于0.05)。有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组问题解决、求助得分比无精神疾病组明显低,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无精神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2-5.48,P均小于0.05),两组社会支持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18个月时的自杀未遂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依然不良,具有持续性。自杀干预工作应努力提高自杀未遂者的应对能力和支持感受,以减少他们再自杀的可能性。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质子波谱特点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161-164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特点及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6例7d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影响脑内乙酰胆碱神经递质药物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8名男性正常对照。两组在入组24h内采用多体素1H-MRS检测前额叶生化代谢物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完成NAA/Cr值、Cho/Cr值和NAA/(Cho+Cr)值的计算,同时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受试者的执行功能。结果患者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1.40±0.34)低于对照组(1.69±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患者组WCST的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32、2.25、2.40,P均小于0.05),分类数和概念化水平应答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91,P〈0.01;t=2.46,P〈0.05)。患者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r=0.45,P〈0.05;r=0.47,P〈0.05),与分类数、概念化水平应答数呈负相关(r=-0.54,P〈0.01;r=-0.56,P〈0.01)。结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前额叶可能存在神经元功能和(或)结构异常,这可能是引起额叶执行功能障碍的原因。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征文通知164-164

摘要: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拟定于2010年8月13-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现拟征集包括针对精神疾病相关精神病理;精神药理;临床诊治;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影像以及分子遗传等领域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论著(未发表),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165-167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MLI)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发展为痴呆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通过MRI和CT扫描,确定这些患者有否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用Kapaln-Meier生存分析法评定MLI对MCI发展为痴呆的相关关系。结果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估,有120例MCI患者入选,其中43例(35.8%)经影像学诊断为伴有MLI,77例(64.1%)不伴MLI。经6-24个月随访,伴有MLI的患者有27(62.8%)例进展为痴呆,不伴MLI的患者有15例(19.4%)进展为痴呆。随访期内伴有MLI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MLI的患者(P〈0.05)。结论伴有MLI的MCI患者更容易进展为痴呆。这类MCI患者必须尽早进行干预,去除可控危险因素,预防痴呆发生。

脑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与早期血管新生的关系168-17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创伤区早期动态血管新生情况。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各35只,两组于伤前及伤后3、6、24、48、72、168h随机取7只大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同时于伤前及伤后1、4、7、14d各随机取5-7只大鼠取脑,行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脑创伤大鼠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表现于3h先降低(P〈0.01),在6h升高达峰(P〈0.05),后逐渐降低达基础水平。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于1d开始增多(P〈0.01),于7d左右达到平台高峰;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血管的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微血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结论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明显增加,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附133例报告)171-173

摘要: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方法。方法133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126例(95%),次全切除7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122例(92%),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回访108例,按House-Brackmann分级,面神经I-Ⅱ级65例(60.2%),Ⅲ-Ⅳ级36例(33.3%),Ⅴ-Ⅵ级7例(6.5%)。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及面神经保护的术中技巧是面神经保护的关键。

重复应激对5-羟色胺耗竭大鼠海马皮质类固醇受体表达的影响173-175

摘要:目的研究重复应激对5-羟色胺(5-HT)耗竭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GR)、盐皮质激素(MR)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按体重匹配原则将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5-HT耗竭组、5-HT耗竭应激组和对照组各12只。采用限制应激模型,5-HT耗竭组采用连续2d对氯苯异丙胺(p-PCA)200mg/kg腹腔注射,非5-HT耗竭组采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以免疫组化法比较海马各区GR/MR蛋白免疫反应性。结果应激组海马CA1、CA2、CA3、CA4区和齿状回(DG)GR免疫反应性分别高于对照组的CA1(P〈0.05)、CA2(P〈0.05)、CA3(P〈0.01)、CA4(P〈0.01)和DG(P〈0.01),在5-HT耗竭组与对照组、5-HT耗竭组与5-HT耗竭应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各区MR灰度值在上述4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HT耗竭大鼠在重复应激中海马GR受体功能受到抑制,可能是5-HT水平低下个体对应激适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应激相关障碍易感性增加的生物学基础。

成人缺血性Moyamoya病临床分析176-177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缺血性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缺血性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30-65岁,平均(48.5±12.59)岁,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各异。结论成人缺血性Moyamoya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各异,并与动脉硬化致脑动脉闭塞的治疗策略不同,影像学检查中DSA是有效、安全、必要的检查方法,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吸氧预处理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影响178-180

摘要:目的观察吸氧预处理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关系,探讨吸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TUNEL染色标记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ax,Bcl-2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吸氧预处理组半暗区的TUNEL阳性细胞数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上升(P〈0.05)。结论吸氧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减少Bax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