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坐骨神经非冻结性冷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凋亡1-4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非冻结性低温作用后,腰段脊髓L4-L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凋亡神经元的数量以及形态学改变,探讨周围神经非冻结性冷损伤致DRG神经元凋亡的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为1周组、2周组、3周组,每组11只。每只大鼠取任意一侧坐骨神经为实验侧,给予冷损伤(4℃,2h),对照侧坐骨神经同样方法暴露,不给予低温处理。根据坐骨神经和DRG的病理变化,分别取两侧的L4、L5、L6背根神经节于低温结束后1周、2周、3周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PI法)和Tunel法对DRG神经元凋亡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Annexin/PI法)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实验侧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侧。Tunel法检测发现受冷侧的DRG出现典型的Tunel染色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半定量测定显示实验侧DRG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侧。两种方法均显示受冷后1周开始凋亡细胞增多,2周时到达高峰,3周时略下降。结论非冻结性低温可以造成坐骨神经对应的L4、L5、L6DRG神经元出现凋亡,凋亡的高峰出现在冷损伤后2周,以早期凋亡为主。凋亡可能是坐骨神经冷损伤的机制之一。

欢迎参加本刊举办的刊授继续教育项目4-4

摘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继续开设“继续教育园地”栏目,刊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精神心理科方面的系列讲座,或者以当期文献为刊授资料。本栏目全年共设6期,每期给出15道题目,回答正确12条题目及以上者为本期合格,6期均回答合格者授予继续教育Ⅱ类学分5分。凡复印、缺少、遗失者均视为不合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5-9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1例报告9-9

摘要:颅内神经鞘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8%,一般起源于脑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常见于前庭上神经、三叉神经,肿瘤大多为良性,也可见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非源于脑神经的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十分罕见,文献报道脑实质内神经鞘瘤不超过50例^[1],最早报道于1966年^[2]。我院于2009年1月收治1例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现报告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10-13

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4-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氟西汀和丙米嗪对应激诱导的青幼期大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不同影响14-18

摘要:目的建立青幼期大鼠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并探讨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对其抑郁和焦虑样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青幼期大鼠(日龄30~50d)接受3周慢性温和应激,同时随机分别给予选择性5一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10mg/kg i.p.)。采用蔗糖水偏好、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结果与对照组(n=10)相比,慢性应激模型组(n=11)大鼠体质量增长减慢,糖水偏好指数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米嗪干预组(n=10)的糖水偏好明显低于丙米嗪对照组(n=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氟西汀干预组(n=11)与氟西汀对照组(n=11)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旷场测试中,青幼期后期(PND52)正常对照组大鼠与其早期(PND29)相比旷场直立行为次数降低(t9〈0.05)。但自发活动量(水平运动距离)没有明显差异(P〉0.05),氟西汀干预明显增加大鼠直立行为次数(19〈0.05)。此外,PND52正常对照组大鼠与PND29相比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减少,而在闭合臂停留时间增加;应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开放臂进入次数增加,闭合臂停留时间减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慢性应激诱导了青幼期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氟西汀而非丙米嗪可逆转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应激降低了青幼期大鼠的焦虑水平,而两种药物对焦虑行为均没有明显作用。

双相障碍I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19-22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纳入双相I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120例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10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注意和记忆功能,数字广度倒背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检测执行功能,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一级亲属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倒、顺+倒)、视觉再生、TMT—A、TMT—B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4.23、-4.32、-4.98、-2.59、4.32、3.78,尸值均小于等于0.01)。将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进行两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仍同前,两组间上述所有认知功能指标的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组后比较,男性亲属组所有认知指标的成绩均较男性对照组差(P〈0.05),但女性亲属组只有数字广度倒背和总分、TMT—A、TMT—B的成绩较女性对照组差(P〈0.05)。结论双相I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他们可能是双相I型的易感素质指标。

原发性震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的研究23-26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口语表达分测验及阅读分测验、Rey复杂图形测验、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广度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符号一数字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和画钟测验,对40例ET患者和40名年龄、文化程度、利手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认知评定。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患者的抑郁情绪,HAMD评分〉8分为伴有抑郁症状。结果ET组的Rey复杂图形测验(t=6.66,P〈0.001)、数字广度分测验(顺)(t=3.3:2,P〈0.001)、符号一数字分测验(t=4.18,P〈0.00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各项(P〈0.05)、连线测验(t=3.59,P〈0.001)、词语流畅性测验(t=-3.98,P〈0.001)和画钟测验(t=-4.18,P〈0.001)等各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口语表达分测验及阅读分测验、相似性测验中两组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各项认知测验成绩与震颤强度和病程无关(P〉0.05);52.5%(21/40)ET患者合并抑郁症状,但多为轻度抑郁(71.4%);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年龄有关(χ^2=27.03,P〈0.001),多出现在50岁以下的患者(85.7%):是否伴有抑郁的ET组之间各项认知测验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患者存在多认知域的功能障碍,尤以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记忆受损较为明显;ET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扣带束及胼胝体纤维束FA值的初步研究27-29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是否存在连合纤维束胼胝体及联络纤维扣带纤维束的超微结构异常。方法1.5T的MR成像仪下对12例PTSD患者及12名正常对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受试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双侧扣带水平部、后部等感兴趣区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进行组问比较。结果患者组双侧(左侧、右侧)扣带束水平部、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6、-4.13、2.84,P均小于0.05)。结论PTSD患者的边缘系统纤维束可能存在结构异常。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30-33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对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Ⅻury,TBI)组,胰岛素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伤前伤后血糖值,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伤侧及健侧皮层GLUT-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应用TUNEL法测定各组伤侧及健侧皮层凋亡细胞数。结果TBI组伤后血糖明显升高,伤侧皮层GLUT-1表达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胰岛素治疗组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伤后12h,24h,48h,72hGLUT-1表达明显多于TBI组(P均〈0.01),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TBI组(P均〈0.01);各组健侧皮层GLUT-1表达和凋亡细胞数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TBI急性期高血糖可增加伤后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BI急性期高血糖下调GLUT-1表达有关。

fMRI功能导航下切除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34-38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导航在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大脑皮层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患者,通过组块设计的汉语朗读任务,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获得运动性语言区激活,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获得白质纤维束走行,将结构影像、fMRI功能影像与DTI的各项异性系数(FA)图像同时传人导航系统,术中定位fMRI确定的语言区,在唤醒状态利用皮层电刺激技术进行语言区验证,避开运动性语言区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本组患者29例术前语言功能正常,14例有不同程度语言功能障碍。38例获得了有效的fMRI语言区激活,进行了36例核心激活脑区与皮层电刺激比较:25例为重叠关系,11例为邻近关系。手术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份切除12例。术后语言功能8例较术前好转,31例无变化,4例出现短暂性运动性失语。结论汉语朗读任务所获得的fMRI运动性语言区激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准确性;fMRI导航手术可以提高汉语运动性语言区附近病变切除程度,减少术后运动性失语的发生。

核转录因子κB在颅咽管瘤炎症中的表达39-42

摘要:目的探讨NF—κB与颅咽管瘤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P65亚基、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54例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血清、脑脊液及肿瘤囊液中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颅咽管瘤与炎症的关系。结果NF—κB(P65亚基)在成釉细胞型中过度表达,经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Z=-4.532,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成釉细胞型中NF-κB(P65亚基)与OPN表达程度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肿瘤囊液、脑脊液及血清中明显升高,分别为(4.28±0.90)mg/mL、(0.035±0.006)mg/mL、(1.72±0.54)mg/mL。结论炎症是颅咽管瘤与周同重要结构紧密粘连主要的影响因素,NF—κB与颅咽管瘤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含量的变化43-45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6例脑梗死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组血浆H2S含量,并分析脑梗死患者不同临床亚组间血浆H2S含量的差异、血浆H2S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S含量(27.32±14.5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3,78±18.37)μmol/L,(P〈0.01);脑梗死患者中,大体积脑梗死[(16.98±7.62)μmol/L]与中体积脑梗死血浆H2S含量[(22.50±13.79)μmol/L],均显著低于小体积脑梗死[(35.72±14.63)μmol/L,P〈0.01];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血浆H2S含量,远低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8.24±10.55)μmol/LVS(28.76±14.75)μmol/L,P〈0.01];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病者血浆H2S明显低于无高血压病者[(21.24±8.96)μmol/L vs(34.61±14.95)μmol/L,P〈0.01],糖尿病者明显低于无糖尿病者[(19.46±9.73)μmol/LVS(30.51±15.69)μmol/L,P〈0.01],并且血浆H2S水平与血糖水平呈强负相关(r=-0.5147,P=0.0057),与性别、年龄、胆同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中H2S水平降低可能与脑梗死临床病情严重性及脑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相关。血浆H2S含量的减少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相关。

松果体区肿瘤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神经内镜治疗(附53例报告)45-46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评价神经内镜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53例松果体区肿瘤所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应用神经内镜行第二三脑室底造瘘加肿瘤活检术,在解决脑积水同时明确肿瘤病理性质,其后给予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梗阻性脑积水均解除,51例获病理结果。结论在松果体区肿瘤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中,神经内镜是一种确实而有效的诊疗手段。

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在线粒体肌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47-49

摘要:目的研究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the minimum exercise test of lactic acid and pyruvic acid, METLP)在线粒体肌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生化实验室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进行METLP检查并且有病理结果证实的患者共67例,根据病理诊断,线粒体病组患者36例,非肌病组20例,对METLP的结果分析。结果非肌病组和线粒体病组的运动后即刻的乳酸和丙酮酸浓度均明显升高,但是休息10min后又逐渐恢复接近初始水平。而二者在运动同一阶段血液内乳酸和丙酮酸浓度比较,线粒体病组浓度明显高于非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粒体病评判的各项指标中,L2/P1是敏感性最高的一项指标。然而,METLP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也出现了一定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漏诊率为7.46%,误诊率为4.48%。结论METLP在对线粒体肌病的初步筛选起到一定作用,其各项分析指标中,L2/P1是最重要的的一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抑郁症患者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0-51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心境障碍,随着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模式的建立,抑郁症患者需要家庭更多的照料,家庭负担问题会变得日益突出。因此,本研究就抑郁症患者对其家庭造成的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反社会人格障碍单胺氧化酶A基因VNTR多态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51-52

摘要: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具有特有的行为模式并有较高的犯罪倾向,但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既往研究较多关注ASPD发病的遗传学因素和养育方式等环境因素^[1],但对环境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的探讨还不多。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并发症分析53-54

摘要:微血管减压术就是采用显微外科处理方法,移开与脑神经根有关的压迫血管,采用减压材料如涤纶片、Tefflon毡及明胶海绵等隔开血管和神经,达到术后症状改善的方法。作者所在单位自1982年5月至1998年12月间,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脑神经疾病,经过门诊或信函随访,资料完整的共计1174例,现对术中、术后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