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SD大鼠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差异表达cDNA文库的构建193-197

摘要: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其患病率及致残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神经病理学研究及基因水平分析,一般认为PD的病因及其病理损伤过程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毒素、氧化应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等。对疾病分子水平变化的研究,不但为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资料,而且还能为其治疗开辟新的途径。然而目前对PD分子水平所知尚少,因此,揭示PD分子病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偏侧帕金森病SD大鼠纹状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并筛选出一些可能参与PD病理损伤过程的基因,为PD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行SD大鼠纹状体区立体定向注射6-OHD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cDN段,连接T载体构建文库,转化扩增后随机挑取白色克隆行菌落PCR鉴定;利用反Northern杂交对重组质粒进行筛选;通过序列测定后与Gene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消减文库扩增获得15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95个行PCR扩增,81%的克隆中有100~600bp的插入片段,经反Northern杂交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基因。结论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成功制备偏侧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利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偏侧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198-204

摘要:背景颅脑损伤常遗留神经精神的损害,包括认知功能损害、精神病性障碍和行为问题等。认知功能损害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后遗问题,其中执行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轻度颅脑损伤一直被认为是脑遭受外力打击后出现的暂时的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器质性损害。近年来这一传统的观点受到质疑,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轻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弥漫性的脑损伤。关于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是众多研究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不一致。本研究对恢复期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执行功能评定,目的是探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执行功能状况。方法对159例因交通事故造成颅脑外伤的幸存者于损伤后3~6个月医疗终结后进行执行功能评定,并与68例正常人对照。病例组的入组标准为:①年龄:16~65岁;②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文化,能理解执行功能测验的内容;③右利手;④有明确的脑损伤史;⑤检查前4周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⑥资料齐全;⑦自愿参加本研究。正常对照组的入组标准为:①年龄:16~65岁;②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文化,能理解认知功能测验的内容;③右利手;④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为:①以往有脑损伤史、脑部疾患史、精神疾病史者;②精神发育迟滞者;③严重的躯体疾患者;④有药物、酒精或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物质滥用史者;⑤色盲、色弱者;⑥对测验不合作或不能有效完成测验者。病例组分组根据颅脑损伤伤情评定的国际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将病例组分成三组:轻度脑损伤组78例(49.1%):GCS评分15~13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中度脑损伤组52例(32.7%):GCS评分12~9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至6h;重度脑损伤组29例(18.2%):GCS评分8~6�

皮质下脑区书写能力的PET-CT研究205-208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正常人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检测皮质下脑区是否参与了汉语文字书写行为过程,探讨其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选取12名志愿者PET检查前分别进行文字书写和假写书写任务,观察两种状态下皮质下脑区激活情况。结果12名受试者在文字书写状态下,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及双侧丘脑较假写状态下有明显激活,差异呈显著性(P〈0.05);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左右两侧丘脑的激活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皮质下脑区双侧基底神经节与双侧丘脑共同参与了汉语文字书写过程。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颅内出血209-212

摘要: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发病情况、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7例、共358次肝移植病例中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并与同时期未发生颅内出血的肝移植病例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共8例(2.2%),死亡5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头痛、失语、偏瘫、呕吐、癫痫发作等。其头颅CT特点为出血量大、多部位、广泛性出血、以大脑半球实质内出血居多、血肿形状不规则、血肿易扩大或再次出血。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患者年龄、术中低血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及病死率与无颅内出血的肝移植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年龄偏大、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合并感染可能是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不同途径导入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缺血性脑保护的比较研究213-219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途径(直接注射、脑脊液及静脉内)导入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vascula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 gene,rAAV-VEGF165)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寻找出适合临床、安全、有效的基因导入方法。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闭塞(MCAO)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注射组、脑脊液导入组、静脉导入组、MCAO组和假手术组,其中治疗组于术后24h内将rAAV—VEGF165基因从大鼠脑缺血边缘区、小脑延髓池或股静脉内注入。术后14d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缺血边缘区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的密度、HE染色观察脑组织坏死情况、4%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单纯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治疗组脑缺血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1),脑组织坏死情况明显减轻,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其中以前2个指标在直接注射和脑脊液导入组比静脉导入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直接注射和脑脊液导入比静脉内导入rAAV—VEGF165基因转染到大鼠缺血脑组织的效果更优,而且通过脑脊液导入可能是较为合适有效的途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A型行为与脑梗死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之标志物的关系219-219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巨大进步为脑血管病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入手研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能更好地对这些因素给予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对防止脑血管病,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胶质瘤中LGI1的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220-224

摘要:目的为了检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胶质瘤细胞系LGI1基因编码区中有无碱基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1)和杂合性缺失(LOH)。方法收集30例胶质瘤标本,2例脑膜瘤、2例瘤旁及2例颅脑损伤内减压脑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5个脑胶质瘤细胞系。提取组织标本及培养细胞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LGI1各外显子序列,采用SSCP银染分析;扩增LGI1微卫星序列,凝胶电泳银染分析;发现异常泳动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①PCR—SSCP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有1例Ⅱ级胶质瘤标本未检测到第1a外显子处扩增产物以及Ⅱ、Ⅲ级各1例胶质瘤标本均未检测到第8c外显子处扩增产物。未在30例胶质瘤标本和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检测到电泳条带异常,在细胞系TJ905第5外显子处检测到电泳条带异常,经DNA测序分析证实确有突变。②在30例胶质瘤标本及5个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MSI和LOH。结论基因突变及MSI和LOH可能不是LGI1在胶质瘤恶性进展过程中失活的主要原因。

幕上大脑半球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225-228

摘要:目的探讨与幕上大脑半球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生存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接受手术与术后辅助性放疗及化疗的97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60例,胶质母细胞瘤(GB)37例。随访其生存状况,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与COX多元回归分析作统计学处理。结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8和10个月,两者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1和12个月;年龄“≤40岁”与“〉40岁”者PFS各为18和10个月,OS各为21和13个月;治疗前“KPS≥80”与“〈80”PFS各为15和10个月,OS为18和12个月;术前有抽搐症状与否的PFS各为21和11个月,OS为24和14个月;术前MR检查肿瘤强化与否的PFS各为11和18个月,OS为14和2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各因素与病人PFS和OS相关(P〈0.05)。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切除程度与病人PFS、OS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小、肿瘤级别的高低、治疗前KPS评分、术前有无抽搐症状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结论年龄较小、高KPS评分、低病理级别及术前有抽搐症状被提示是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患者获得较长生存期的保护因素,而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强化与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初发抑郁症患者丘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229-232

摘要:目的探讨未用药首发抑郁症患者丘脑的脑代谢有无异常。方法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1^H-MRS)检测20例未用药首发抑郁症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丘脑的多个代谢指标,包括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复合物(Glx)、胆碱复合物(Cho)、肌酸-磷酸肌酸复合物(Cr)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双侧丘脑NAA/Cr下降,但只有右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3,P〈0.05);两组间各代谢值、Cho/Cr和Glx/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抑郁组和重度抑郁组间比较,各代谢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抑郁症患者右侧丘脑可能存在神经元受损和线粒体代谢障碍。

睾酮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变化的影响233-235

摘要:目的探索睾酮(testosteton,T)在戊四氮致痫大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观察正常致痫A组、阉割致痫B组、阉割后加小剂量睾酮致痫C组及阉割后加大剂量睾酮致痫D组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的变化。结果行为学:B组的潜伏期较A组、C组及D组明显缩短(P〈0.05),D组的潜伏期较C组明显延长(P〈0.05)。B组的重型发作程度亦较A组明娃(P〈0.05);脑电图:B组的痫波潜伏期较A组、C组及D组明显缩短(P〈0.05),D组的潜伏期较C组明显延长(P〈0.05)。B组的痫波频度较A组、C组及D组明显增多(P〈0.05)。B组的痫波总变异(TV)变化百分比较A组、C组及D组明显增大(P〈0.05),D组的TV变化百分比较C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睾酮具有一定的抗痫作用,且大剂量更加明显。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NF-κB、ICAM-1表达的研究235-238

摘要: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脑血管痉挛(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内在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SAH后3个亚组(3d、7d、11d组)。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及NS组脑血管造影BA光滑、平直,无串珠样改变;SAH后第3d,DSA显示在椎基底动脉交接处可见狭窄;第7d,BA管腔狭窄明显。伴随着血管腔管径的变化,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的表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NF—κB与ICAM-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强弱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在CVS发生的早期即出现NF—κB的表达升高,继而出现ICAM-1的高表达,而ICAM-1的表达强弱恰好与CVS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对照组和NS组在BA的内皮细胞上仅在局部有微弱的表达。结论NF—κB、ICAM-1参与了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CV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颅咽管瘤β-连接素表达及其基因突变分析238-23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的β-连接素表达特征及基因外显子3突变的意义。方法研究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共23例颅咽管瘤标本,其中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20例、鳞状乳头型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连接素表达特征,同时分析其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β-连接素在造釉细胞瘤型颅咽管瘤的细胞核及细胞浆中表达,而在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中仅见细胞膜表达;基因突变分析显示,40%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β-连接素基因在外显子3上发生突变,鳞状乳头型无此突变。结论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不仅在临床病理上,而且在分子水平也存在差异。β-连接素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4例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的临床与病理240-243

摘要:目的探讨Creutafeldt-Jakob(CJD)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分析4例脑活检证实的Creutafeld-Jakob患者的临床资料、脑电图及脑活检的病理特点。结果CJD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锥体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视觉障碍和肌阵挛发作;病理改变:大脑组织呈海绵状变性,大脑神经细胞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周期性尖慢波发放(PSWC)。结论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对CJ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糖代谢研究243-244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糖代谢情况。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85例(患者亲属组)和普通人群对照99人(对照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①一级亲属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发生率(5.9%/15.3%)均稍高于对照组(4.0%/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亲属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及IRI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糖代谢异常。

焦虑症患者的探究性眼动分析与P300电位研究245-246

摘要:目的探讨探究性眼动分析(EEM)与P300电位对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焦虑症患者和48名健康对照分别进行了EEM和P300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患者组中EEM和P300的异常率分别为84%(42/50)和72%(36/50),两者异常吻合率为64%(32/50)。患者组EEM测定结果中凝视点(NEF)和反应探索评分(RS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300电位的N2、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较对照组降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1)。患者组P300电位的N2、P3波潜伏期均分别与EEM的NEF、RSS呈负相关(r=-0.29~-0.36,P均小于0.01),P3波幅与NEF、RSS呈正相关(r为0.32和0.33,P均小于0.01)。结论EEM和P300在评价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致性,二者可作为综合评估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

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照性研究247-248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对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别采用阿立哌唑(60例)、利培酮(60例)治疗56d,进行开放性对照研究。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清泌乳素、体重等。结果两组间PANSS各项评分及显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静坐不能、震颤、肌强直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培酮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的发生率比利培酮组高(P〈0.05),但体重增加、泌乳、闭经或月经推迟的情况明显少于利培酮组(P〈0.001);疗程结束时,阿立哌唑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明显改变,而利培酮组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P〈0.01)。结论与利堵酮相比,阿立哌唑更适用于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重组腺病毒AdIκBaM对局灶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249-250

摘要: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是由两个亚单位P65和P50组成的异二聚体核转录因子,它与其抑制因子IκB结合存在于细胞质中。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IκB激酶活化,抑制因子IκB被其降解。

氯氮平中毒的临床特征和血液灌流疗效的研究250-252

摘要:氯氮平中毒是急诊医生面对的临床问题,中毒的死亡率为10%-12%,没有特效解毒剂,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和血液净化。对血液灌流治疗氯氮平中毒的疗效还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40例氯氮平中毒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氯氮平中毒的临床特征,比较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血液灌流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