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大鼠不同丘脑核团毁损镇痛效果的比较65-68

摘要:背景目前对癌症顽痛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方法。有报道丘脑的某些核团在中枢镇痛中起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大鼠不同丘脑核团毁损的镇痛效果,为临床上核团毁损治疗顽固性疼痛靶点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30只,分为假损伤组(Sham)及丘脑中央中核(CM)、丘脑束旁核(PF)、丘脑腹后外侧核(VPL)、丘脑中央中核加扣带回毁损组(CM+cg),将2μL10%苯酚/甘油立体定向注至相应核团进行毁损。以鼠尾温热剌激嘶叫法检测核团毁损前后痛阈。测量福尔马林诱导的动物的舔咬时间、挠曲时间以及畏缩次数来量化观察核团毁损前后的镇痛效果。结果各毁损组术前后痛阈改变值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VPL最为明显。各毁损组动物舔咬时间较Sham明显缩短(P〈0.01),而挠曲时间及畏缩次数只有轻微差异。此外,VPL组动物舔咬时间比CM组和CM+cg组为短(P〈0.05),而CM组和CM+cg组间行为痛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PF、VPL、CM+cg毁损后急性期,大鼠对温热刺激的痛阈有提高,由脊髓上神经中枢调控的行为痛反应也明显减少,其中以VPL组最明显。CM+cg双核团毁损的镇痛效果并未明显优于CM单一核团毁损。

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及相关因素69-72

摘要:背景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的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因此我们观察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质量的差异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影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共收录慢性失眠患者55例,男24例,女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原发性失眠症诊断标准,采用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失眠。排除患有符合DSM—IV轴I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收录正常对照组共15名,男8名,女7名。其中性别及年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有超过1周失眠主诉者及患有符合DSM—IV轴I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所有受试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在多导睡眠仪监测前3d连续的睡眠日记;并在睡眠监测前晚进行一夜的预睡。结果①分析显示,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无论主观或客观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主观睡眠时间为(157.8±141.7)minv.S(423.4±42.8)min,P〈0.001;客观睡眠时间为(332.2±154.7)minv.S(418.1±47.8)min,P=0.009;主观入睡潜伏期为(80.3±73.7)minv.S.(19.2±8.6)min,P〈0.001;客观睡眠潜伏期为(23.2±25.4)minv.S.(7.7±4.7)min,P=0.017;主观睡眠效率为(0.52±0.27)v.S.(0.91±0.05),P〈0.001;客观睡眠效率为(0.67±0.28)v.S.(0.90±0.07),P〈0.001]。②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失眠�

NMDA受体NR1亚单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分析73-76

摘要: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单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选取NR1亚单位基因所在区域的2个微卫星标记D9s1838和D9s1826,对94个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DSM—IV)的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对及家系成员共376个个体作基因分型,其中男性194名,女性182名。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对家系成员躯体和精神状况进行评定;采用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家族问卷》(FIGS)了解家系结构。选用GENEHUNTER2.1软件对分型资料进行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两点、多点非参数分析最大LOD值均位于D9s1826,分别为1.70(P=0.050),2.08(P=0.015),两者均大于验证性连锁阈值1.2。结论NR1基因区域微卫星标记与精神分裂症存在验证性连锁关系,提示NR1基因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绪障碍的干预76-76

摘要:恶性肿瘤是严重的心理应激,对患者打击很大,他们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根据国内外的报道约34%-58%。而非精神科医师对这些情绪问题识别率低,不能及时处置,致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给社会、家庭、个人均带来负担,不利于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对拟进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进行观察。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山东半岛东部地区精神分裂症8号染色体基因扫描研究77-81

摘要: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8号染色体进行扫描,查找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区域。方法采用DNA混合池(DNApooling)的方法,选择8号染色体上遗传距离问隔10cM(厘摩尔)的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山东潍坊东部偏远地区人群中的1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19名正常对照分别进行了扫描,比较两组每个等位基因峰高比率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在遗传位点D8S264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东潍坊东部地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在8号染色体短臂上存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区域,该区域可能包含致病基因或调控因子的畸变。

安佳欣胶囊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基因功能类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82-87

摘要:目的研究安佳欣胶囊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基因功能类表达的影响。方法分析抑郁症大鼠模型组和安佳欣胶囊组各8例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功能分类体系GeneOntology中的生物学过程子树和细胞组分子树,寻找和分析显著聚集差异表达基因的复合功能类,从分子水平和基因功能模块水平探索安佳欣胶囊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筛选出330个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识别了8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模块,主要涉及糖代谢、蛋白转运、谷氨酰胺代谢、凋亡诱导和神经发生。通过文献证实进一步发现了差异功能模块中7个可能与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基因(Pfkm、Gpx1、Stx1a、Ninj2、Pip、Ev1、Nrn1)在两组动物中差异表达。结论安佳欣胶囊可能增加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单胺递质合成和释放,改善神经保护和神经发生功能,这些改变可能与安佳欣胶囊的抗抑郁作用有关。

第二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将于今年举办(征稿通知)87-87

骨桥蛋白在人脑动静脉畸形的表达及意义88-91

摘要: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组织及其在放射、栓塞治疗后血管病理变化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例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血管中OPN的表达。结果26例无术前治疗史的畸形血管组织中22例有OPN的表达,主要见于CAVM的静脉部分,在粥样硬化样病变的动脉处也有表达。对照组脑组织的血管中未见OPN的表达;有伽玛刀治疗史的5例中,2例在早、中期放射反应的动脉中可见OPN的明显表达;在经历栓塞治疗的11例中,7例在新生内膜组织或异物巨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结论人CAVM血管组织中多有OPN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适应于适应血流动力学状态而具有的血管重塑的表现,并可能在放射及栓塞治疗后的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脑动静脉畸形引发脑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急诊处理91-91

摘要:本院从1999年1月至2006年6月,对31例脑动静脉畸形引发脑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腕管综合征病人定量感觉测试研究92-95

摘要:目的对腕管综合征病人(CTS)进行定量感觉测试(QST)研究,了解CTS病人是否存在小神经纤维的损害并客观评价其感觉障碍的程度。方法对19例临床及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证实的CTS病人(共34只手)检测其第2指、3指、5指的温度觉及振动觉。结果患者组第2指、3指、5指的温度觉及振动觉阈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指、3指温度觉异常率在12%-35%之间,振动觉的异常率分别为26%和24%。振动觉的测试结果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应用QST测试可以发现CTS病人存在小神经纤维的损害。QST对于CTS的早期诊断价值不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EMG—NCV)敏感,但可较客观的评价小纤维损害的程度,两者结合,可以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的评价。

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SMI-31表达的特征96-99

摘要: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灰质病模型中上、下运动神经元磷酸化神经丝表达的特征。方法首先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灰质病模型,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运动神经元磷酸化神经丝(SMI-31)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大脑皮层及脊髓前角SMI-31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00)。结论神经丝重链的异常磷酸化可能在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家庭功能和照料者生活质量的评价100-102

摘要: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和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299例符合DSM-Ⅳ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与248个一般家庭进行同一评定结果比较,从家庭的角度评价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前、后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家庭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患病后比患病前家庭功能出现障碍的比例显著升高(P〈0.001)。患病后APGA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患病前显著降低(P〈0.001)。直接照料者生活质量评定,在SF-36的8个因子中,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它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照料者的生理机能和躯体疼痛2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男性(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对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严重的和多层次的,需进行相应干预。

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联研究103-105

摘要: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22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TPH2基因rs7305115附近312bp的范围内未发现其他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抑郁症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之问的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018,P=0.018;Χ^2=6.090,P=0.014),前者基因型AA与等位基因A低于后者。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自杀未遂存在关联,其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易感性相关。

氟西汀、文拉法辛和吗氯贝胺治疗不典型抑郁症的疗效比较105-107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剂对不典型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不典型抑郁症随机分为氟西汀组(34例)、文拉法辛组(33例)和吗氯贝胺组(33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检测血压、心电图、血常规。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末HAN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和第8周末氟西汀组HAMD评分显著高于文拉法辛和吗氯贝胺组(P〈0.05或P〈0.01);组内比较,氟西汀组第2周末开始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吗氯贝胺与文拉法辛组第1周末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一直持续至第8周末。吗氯贝胺和文拉法辛组治疗结束时HAMD总分和迟缓因子分的减分显著高于氟西汀组(P〈0.01)。氟西汀、文拉法辛和吗氯贝胺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5.88%、72.73%和72.73%,经Χ^2检验文拉法辛和吗氯贝胺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氟西汀组(Χ^2=8.80和8.80,P均小于0.05)。3组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与吗氯贝胺对不典型抑郁症的疗效相当,起效迅速,优于氟西汀。

干细胞移植前TX小鼠有效放疗剂量的探索108-110

摘要:目的探索TX小鼠适合的干细胞移植前的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WD动物模型提供优良的预处理方案。方法雌性7—8周龄TX小鼠分组接受8Gy、7Gy、6Gy和5Gyγ射线放疗,后接受DL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追踪12周考察受体鼠的一般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和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存活情况。结果8Gy组和7Gy组100%、6Gy组50%动物于移植后2周内死亡;5Gy组动物12周内完全存活,且GVHD反应轻微,移植后12周时肝功能和铜蓝蛋白较6Gy组改善更明显;从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中的存活情况来分析,5Gy和6Gy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X小鼠模型用于细胞移植研究的适合预处理放疗剂量是5Gy。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内皮抑素和VEGF的相关性研究110-112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d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Naslund腹主动脉阻断方法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分别检测脊髓缺血30min、90min再灌注后6h,2d,7d血清ES和VEGF水平;计算血清ES与VEGF含量的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脊髓缺血30min再灌注后病理改变较轻,血清中VEGF、ES及e/V值无明显变化;缺血90min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较重,多数呈不可逆性坏死改变,ES[(107.750±9.692)ng·mL^-1]及e/V值[(4.963±1.097)×10^3]均明显升高。结论大鼠脊髓缺血90min导致不可逆的脊髓损伤,血清e/V值的高低可能是影响缺血脊髓损伤程度和愈后的关键因素。

精神疾病的扣带回立体定向毁损术112-114

摘要:目的探讨扣带回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精神病,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及顽固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经精神科专科医师正规药物、心理、行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精神疾病患者,包括强迫症3例、抑郁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6例、顽固性疼痛4例,采用MR定位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术中用电阻抗及高频电刺激验证靶点,80℃、60s射频毁损。术前、术后由精神科医师分别采用Y—BOCS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疼痛的VR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4例顽固性疼痛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10例抑郁症手术患者中6例完全治愈,2例显著缓解,2例复燃。6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中,4例缓解,2例有复燃。强迫症患者3例均有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毁损术定位精确,对顽固性精神病有明显疗效。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冻存114-117

摘要:目的体外培养、冻存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观察其生长、增殖特点及复苏后的活性。方法取孕15d的大鼠海马区细胞,体外培养。以20%牛血清白蛋白(BSA)加10%二甲基亚砜(DMSO)作冷冻保护剂,于液氮中冻存。复苏后计数活细胞数,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其分化状态。结果第1-4代NSCs复苏后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在40%~6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复苏后的NSCs能够存活、传代,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增殖、分化,并且冻存复苏不影响其生物学特点和细胞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