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专家论坛
卒中后的疾病否认和病觉缺失1-12

摘要:病觉缺失(anosognosia)是脑损伤后一种复杂而令人困惑的病症,在发生偏瘫、偏盲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后,即使有明显的依据及临床表现证明其存在功能缺损患者可能无法意识到并否认自身残疾。病觉缺失常出现在脑损伤急性期,是急性期最明显的表现,而且对患者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影响,却鲜有研究(可能部分归因于其表现短暂)。对其缺乏认识确实会延误急性卒中处理,并将在此后影响患者的康复及日常生活。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13-17

摘要:背景五年来,人们已经在动物脑内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很少人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在入颅路径过程必须切除的脑组织中,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h以内),靠近血肿旁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能与血肿周围组织的继续发性损伤有关。

重庆地区抑郁症患者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8-22

摘要: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的RNA病毒,是人畜共患病博尔纳病(Boma disease,BD)的病原体,可引起从鸟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特征的BD。近年研究发现BDV感染与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尤其是精神疾病。但有关BDV感染与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DD)发病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有争议。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探讨BDV与D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nRT—PCR)结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了60例DD患者和120名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DVp24基因片段,对FQ-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人和动物来源的BDV分离株以及标准株StrainV和He/80进行序列比较。对两组阳性率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DD组BDVP24基因片段阳性率为5%(3/60);健康组阳性率为0%(0/120)。DD组阳性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测序结果为5’-CCCTCCAAGTGGAAACCATCCAGACAGCTCAGCGGTGCGACCACTCCGACAGCATCAGGATTC‘ITI’GGCGAGAACATCAA—GATACTG.3’。登陆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证实所获得目的基因片段确系BDVP24基因片断,与人类基因组片段和其他病毒基因组片段无同源性。其与马源的BDV病毒株H1766序列比较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7.68%,在2个位点出现突变(nt1675T→C,nt1678C→T)。与其他国际公认的标准病毒株Strain V和He/80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6.51%和95.35%,碱基互换中局限于T-C、和A—G两种。结论中国的DD患者中存在BDV感染,重庆地区DD的发病可能与BDV感染有关。

颈动脉病变与前循环梗死亚型关系23-26

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病变与前循环梗死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及颈内动脉进行探查,观察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亚型的相关性。结果①68.2%的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病变,69.8%的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②左侧半球梗死的患者其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远大于对侧,右侧半球梗死的患者其同侧斑块数量也大于对侧(P〈0.005),同时随着颈部病变血管和斑块数量增加,颅内病变范围及程度也增加(P〈0.005);③皮质支及动脉主干型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35例,稳定性斑块9例;中央支梗死、分水岭区梗死及白质损害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5例、4例、9例,稳定性斑块为17例、7例、20例。结论①颈内动脉系统病变与前循环梗死相关,同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前循环梗死唯一相关因素,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可能与其密切相关;②颈动脉病变与颅内病灶存在对应关系,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与脑梗死的程度相关,而且Willis环不仅对脑血流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同时也促使微血栓向对侧及其他血管转移;③不稳定性斑块与皮质支脑梗死及动脉主干型脑梗死相关而稳定性斑块则与中央支脑梗死、分水岭区梗死及弥漫白质损害相关。

吡贝地尔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27-30

摘要:目的研究常用抗帕金森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对脑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ms/(kg·d)]5周。分4组(正常组、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吡贝地尔治疗组、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125I-依匹必利(^125I-epidepride)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得到纹状体与小脑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并比较各组左、右两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对依匹必利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右侧(损毁侧)比值较正常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比值较刚成模型时均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比值仍较左侧高;经吡贝地尔治疗后,双侧比值较未治疗组进一步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甚,比值较左侧低。结论长期吡贝地尔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数量减少,损毁侧减少为甚。

第10届香港/Springfield泛亚太地区阿尔采默氏病最新治疗国际会议将于明年举行30-30

摘要:Springfield阿尔采默氏病治疗进展国际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2年一届),2008年将在香港举行第10届。会议的主题是阿尔采默氏病的药物治疗,特别是新药的开发。

中华成人智力量表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的相关研究31-34

摘要:目的考察及评估中华成人智力量表(Intelligence Scalefor Chinese Aduh,ISCA)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ee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Adut-Chinese Revised,WAIS-RC)的一致性。方法对120名智能正常成人(年龄16—79岁),随机分为两组,以抗衡顺序前后检测ISCA和WAIS—RC。结果①ISCA结构效度分析12个测试项目的累计解释方差为71.72%,两量表的一致性测定Kappa值为0.694。②ISCA与WAIS—RC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之间显著相关(总粗分之间r=0.935;言语分量表之间r=0.910;操作分量表之间r=0.917;ISCA的流体智力与WAIS-RC的操作测验之间r=0.831;ISCA的晶体智力与WAIS-RC的言语测验之间r=0.904;ISCA的注意/记忆与WAIS-RC的操作测验之间r=0.888,P值均小于0.01)。结论ISCA与WAIS-RC量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35-39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探讨微创术治疗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19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住院患者的出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保守、开颅、微创3组,以第30天SSS评分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不同出血量、GCS评分水平的患者预后与3种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GCS评分和保守治疗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出血量25.0~39.9mL各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40.0mL~90.0mL微创组和开颅组患者预后优于保守组。出血量25.0~90.0mL、GCS评分≤7分开颅组患者预后优于保守组,微创组与保守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评分≥8分者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保守组,开颅组和保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40.0~90.0mL、GCS评分≥8分的患者最适合于行微创术,GCS评分≤7分患者适合开颅手术。

第六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委会会议纪要39-39

摘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第六届编委会于2006年12月23日在广州召开。全国神经内、外科和精神科著名专家30人与编辑部各科编辑会聚一堂,共商杂志发展大计。会议由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曾进胜教授主持。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40-42

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MT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选用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按给药时间分为HIBD前组、0h组、1h组和2h组),即治疗组在各不同时间给予腹腔注射1次MT10ms/kg,各组动物分别在术后6h、12h、24h.48h、72h处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的表达变化。结果HIBD模型组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MT各治疗组(P〈0.01),HIBD模型组皮质NSE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MT各治疗组(P〈0.01或P〈0.05);MT治疗组各组间比较,HIBD前组、0h组、1h组血清NSE和皮质NSE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差异性不明显(P〉0.05),但它们与后2h组在血清NSE和皮质NSE阳性细胞数的变化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组织中NSE的变化与血清中NSE的变化显著负相关(r=-0.92)。结论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有效地保护NSE的活性。褪黑素在HIBD的治疗上存在时间窗。预防用药和HIBD后2h内给药效果明显.而日HIBD后1h内给药优干HIBD后2h给药.

头孢曲松钠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42-45

摘要:目的研究头孢曲松钠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加入谷氨酸损伤和头孢曲松钠保护作用,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损伤程度,短暂谷氨酸诱导细胞内钙超载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测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1(GLT1)蛋白及GLTI mRNA表达变化。结果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较谷氨酸组神经细胞光镜形态更接近正常,电镜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短暂细胞内钙超载后细胞内Ca^2+相对荧光强度上升缓慢但恢复迅速,GLTI蛋白及GLTI mRNA表达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通过上调GLTI mRNA表达,能减轻谷氨酸引起的细胞损伤和细胞内钙超载作用,对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95例临床分析45-47

摘要: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无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101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其精神症状以混合型多见(60.0%),伴随的躯体症状体征出现率低(35.8%~66.3%),与对照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误诊率高于对照组(41.1%vs25.7%,P〈0.05);实验室检查中脑电图较脑脊液、CT、MR阳性率高。95例患者经抗病毒等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后,除4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患者,如病前有感染、腹泻、口唇疱疹等病史,应动态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智能下降、癫痼发作、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及脑脊液、脑电图是否有异常变化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以治疗脑炎为主的同时辅以少量短期的抗精神病药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发展中国家三城市非精神科门诊医务人员掌握抑郁症知识情况的初步调查48-50

摘要:目的针对三个发展中国家各1个城市初级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务人员进行预实验调查,了解其掌握抑郁症知识的情况。方法采用自编“医生有关抑郁症知识量表”对三城市的167名门诊非精神科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三城市医务人员大部分项目的检测结果相似,其中有关抑郁原因项目中3项波哥达市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另2个城市;有关诊断和药物治疗项目三城市医务人员回答的正确率低;抑郁症知识的掌握与年龄和工龄有相关性。结论提高初级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务人员正确识别、合理治疗抑郁症的知识水平和对就诊者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将于今年举办(征稿通知)50-50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51-53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表现为前、后循环TIA9例,颈内动脉系统有梗死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狭窄动脉行内支架成形术,并于支架术前、术后48h以及6~12个月的随访期内行头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支架术前9例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成像表现为7例rCBF下降,2例rCBF正常;3例rCBV增高、6例rCBV正常;8例TTP、MTT延长,1例TTP、MTT正常。术后6~12个月,7例rCBF正常。2例rCBF下降;6例rCBV正常,2例增高,1例轻度增高;5例TTP、MTT正常,4例TTP、MTT轻度延长。在6~12个月随访期内,有2例出现TIA,均出现支架后的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下降、rCBV增高,TTP、MTT延长。3例行颈内动脉支架的脑梗死患者,支架术前3例rCBF下降;1例rCBV轻度增高,1例rCBV下降,另1例rCBV正常。术后6~12个月,2例rCBF正常,1例rCBF轻度下降;1例rCBV正常,2例rCBV轻度增高;3例TTP、MTT仍延长。3例术前NIHSS评分分别为7、5、6,术后随访期间转为3、3、2。其中1例显示支架后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轻度下降,rCBV轻度增高。结论灌注CT成像各指标的转归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灌注CT成像可作为评价临床症状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颅咽管瘤骨桥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研究54-56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颅咽管瘤的超微结构及其与钙化的关系:探讨颅咽管瘤钙化形成的分子基础进一步明确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其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在54例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钙化程度与OPN表达强度的关系。对颅咽管瘤组织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OPN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明确颅咽管瘤的超微结构。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成釉细胞型中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OPN表达程度显著增强(rs=0.533,P〈0.01)。经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OPN表达程度在成釉细胞型与鳞状细胞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3,P〈0.001),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OPN免疫电镜显示OPN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的内质网上。结论OPN可能是颅咽管瘤的钙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十届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暨黄克维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将于年内召开56-56

摘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理学组拟定于2007年10月19~21日在北京市召开第十届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暨黄克维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胰岛素水平预测利培酮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初步研究57-58

摘要:研究表明,利培酮在使用头12周内体重增加最明显。而体重增加又与胰岛素(INS)水平关系密切。因此我们拟探讨利培酮对体重的影响程度及体重增加和INS水平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