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的精神卫生问题——21世纪的挑战和选择1-10

摘要: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 精神障碍极少导致死亡,并且精神分裂症等一些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因此,使用死亡率和患病率的传统方法来估计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时,严重低估了精神障碍在全民总体健康中的相对重要性.

实验性帕金森病黑质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灵芝孢子粉的影响研究11-13

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黑质的超微结构及灵芝孢子粉对这些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分成3组,每组10只,其中PD组采用立体定向仪注入微量6-羟多巴(6-OHDA)至右侧中脑黑质,诱发PD模型.将成功的PD模型鼠用电镜固定液灌流固定脑组织,然后电镜观察黑质超微结构.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预处理3天,再用立体定向仪注入微量6-OHDA至右侧中脑黑质,并连续应用灵芝孢子粉直至4周,选择旋转次数最多的6只大鼠电镜观察黑质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黑质注入0.2%抗坏血酸生理盐水混合液.结果PD组大鼠有较多的凋亡的神经细胞,线粒体嵴不清、内质网扩张,而正常对照组没有这些变化.灵芝孢子粉预处理组存在轻度的线粒体嵴不清、内质网扩张,偶见凋亡的神经细胞.结论从形态学上说明神经细胞的凋亡在P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灵芝孢子粉对黑质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TNF-α预处理对鼠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ICAM-1诱导作用的研究13-13

摘要: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表达[1],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加重脑损伤.TNF-α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的直接原因之一,从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但也有促进组织吸收及神经重塑的双重作用,有待研究.本实验探讨预先给予不同剂量的TNF-α在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对ICAM-1表达的作用.

七叶皂苷钠、强的松治疗Bell麻痹的随机对照研究14-16

摘要: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Bell麻痹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收集首次诊断Bell麻痹的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七叶皂苷钠组(七叶皂苷钠加基础治疗)30例、强的松组(强的松加基础治疗)28例、基础治疗组27例,基础治疗包括多种维生素、针灸、理疗等,均在发病3天内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麻痹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时评定面神经麻痹等级.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性别、年龄、面瘫部位、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首次治疗时H-B面瘫等级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个月时三组患者H-B面瘫等级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48).3组间两两比较显示七叶皂苷钠组、强的松组面瘫恢复均优于基础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14);而七叶皂苷钠组与强的松组面瘫恢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16).结论七叶皂苷钠可替代皮质类固醇治疗Bell麻痹,同时避免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

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效度评价17-20

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真实性.方法1名神经科医生将连续就医、首次发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按OCSP分型法分型,然后与脑CT/MR结果盲法比较分型的准确性.结果分型总正确率70.6%(101/143),敏感度:TACI 76%(95%CI:58%~94%),PACI 85%(95%CI:74%~96%),LACI60%(95%CI:48%~72%),POCI 73%(95%CI:51%~95%);特异度:TACI 98%(95%CI:95%~101%),PACI 70%(95%CI:61%~79%),LACI 93%(95%CI:87%~99%),POCI96%(95%CI:92.6%~99.4%);阳性预测值TACI 89%(95%CI:75%~103%),PACI 52%(95%CI:40%~64%),LACI 89%(95%CI:80%~98%),POCI 73%(95%CI:51%~95%);阴性预测值TACI 96%(95%CI:93%~99%),PACI92%(95%CI:86%~98%),LACI 72%(95%CI:63%~81%),POCI96%(95%CI:92.6%~99.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效度较好,神经体征变动和评价时间是影响分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21-23

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并初步探讨其分化机制.方法培养大鼠MSCs,用二甲亚砜(DMSO)和丁羟茴醚(BHA)诱导分化,鉴定诱导分化前后的细胞是否表达神经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蛋白,并研究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诱导分化后,大部分MSCs变成双极、多极和锥形,并相互交织成网络结构,出现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巢蛋白(Nestin)表达,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CNP)表达.部分MSCs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超微结构.结论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丁螺环酮并用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23-23

摘要:当前抑郁症治疗中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一是起效缓慢;二是药物副反应问题[1].故而在临床需要有新的增强抗抑郁药疗效,但又不增加抗抑郁药物副反应的方法.文献报道丁螺环酮对抗抑郁剂有增效作用[2].为此,我们在临床应用丁螺环酮并用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其增强抗抑郁疗效.现报道如下.

有枕部爆发活动的儿童期癫的临床特征24-26

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27-29

摘要:目的观察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结果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临床特点为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和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影像学多为颅内单发病灶,病理类型以低、中度恶性B细胞源性为主.结论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均与免疫缺陷或抑制相关的PCNSL不同.

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TaqI A多态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联分析30-32

摘要:目的研究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TaqI A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TD及TD严重程度,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分析TD组和非TD组的DRD2基因的TaqI 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DRD2基因TaqI A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在TD组与非TD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DRD2基因的TaqI A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T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酷似桥脑肿瘤的脱髓鞘疾病1例32-32

摘要:患者,女,39岁,因视物双影,右侧肢体麻木2个月住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双影,左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查头颅Cr未见异常.1个月前出现张口困难,口角歪斜,流涎,左眼睑闭合不能,左耳听力减退,无发热、头痛,无耳鸣、吞咽困难、二便障碍等.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33-35

摘要: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对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因的抑郁症患者23例、无诱因的抑郁症患者29例和29名正常人的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2(IL-1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3组间IL-2、sIL-2R及IL-12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IL-10则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因组IL-2及sIL-2R水平明显低于无诱因组和对照组(P<0.01);有诱因组其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心理活动影响的严重程度与IL-2和sIL-2R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患者的细胞免疫激活系统有抑制作用,IL-2可能是起主要的中介作用.

VEGF、Ki67及中期因子在垂体瘤中的表达35-35

摘要:垂体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其生物学特性可通过肿瘤的新生血管及增生进一步了解,增生细胞核抗原(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中期因子(midkine,MK)可客观反映肿瘤的生长速度、增生能力和侵袭性.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垂体瘤中Ki67、VEGF及MK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36-3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个性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中山大学450名一、三、五年级的临床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睡眠问题检出率17.8%,三年级睡眠质量较差,生活事件应激值、应对方式,N、E量表分、SCL-90总均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相关,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学习压力、N分、SCL-90总均分和积极应对分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就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而言,生活事件、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对其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40-43

摘要:目的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实施颈动脉支架术,15例行预扩张,12例后扩张成形,9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2例手术失败;术后2例发生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3例治疗后恢复;1~6个月的随访中,10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44-46

摘要:目的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全部消失.3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脊髓MR复查,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T2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5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4例症状完全消失,27例症状改善,3例无变化.结论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手术方法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47-49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 h、24h,72 h、1周、3周、3个月)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24h开始升高,1周达高峰,持续表达到术后3周,3个月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1周开始明显增加,一直维持到术后3个月,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颅窝肿瘤术后缄默症38例报告49-49

摘要:小脑缄默症在1985年被首先描述,为可逆性的综合症,多发生于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我院在1988~2002年共遇到38例,现将其临床特点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