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0年,CN刊号:11-1328/S,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农业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752
  • 国内刊号:11-1328/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38
  • 创刊时间:196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1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棉花烟酰胺合成酶基因GbNocotin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棉花烟酰胺合成酶基因及其启动子,明确其表达特征,分析其在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根据对一个棉花MaxxaBAC克隆(78LI6)的测序结果,首先从海岛棉品种海7124中PCR扩增获得了棉花烟酰胺合成酶基因GbNocotin的启动子序列,并利用网上数据库PLACE对该序列进行调控元件的预测分析。其次构建该启动子-9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GbNocotin::GUS,并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分别在幼苗期和成熟期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US染色分析。然后通过RT—PCR获得GbNocotin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利用Mega5.0对GbNocotin进行进化树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对该基因进行组织表达,诱导表达分析。【结果】GbNocotin的启动子区为i.8kb,通过相似性比较预测发现该启动子含有1个专一性Fe缺乏诱导元件IR020S,还含有干旱、重金属、病原物等逆境响应元件以及植物激素响应元件等。对转化pGbNocotin::GUS拟南芥植株的GUS染色结果表明,在幼苗期GUS基因主要在根部以及下胚轴处表达,而在成熟期除了在根部表达外,还在果荚的基部、花序以及叶柄基部表达。GbNocotin的开放阅读框含有864个核苷酸,编码287个氨基酸,该蛋白等电点为6.76,分子量为32.7kD。虽然在第11—286位氨基酸处具有bIAS保守结构域(PFAMaccessionnumber:PF03059),但是与其他植物来源的该类基因相似性较低,与相似度最高的拟南芥的ATNAS3也仅有43%的相似性。GbNocotin的表达具有器官差异性,在根和茎中的表达最强,其次是棉纤维和花,但是在叶片及胚珠中表达量很低。另外,该基因在缺铁条件下表达量显著上升,在缺铁处理一周后棉花幼根中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9倍。而CuSO。、PEG、脱落酸(ABA)以及赤霉素(6A)处理均抑制其表达,但是抑制程度
1041-1050

转G10aroA棉花株系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摘要:【目的】培育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棉花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棉花中转入编码EPSPS酶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GlOaroA,通过体细胞愈伤诱导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棉花株系材料。【方法】首先,利用不同草甘膦抗性筛选条件比较分析不同棉花受体材料的愈伤诱导效率;其次,以R15材料作为受体,利用含有610aroA的农杆菌侵染下胚轴切段,在进行体细胞愈伤诱导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对获得的棉花再生植株进行纯合繁育。在此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检测证实外源610aroA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利用RT-PCR分析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中外源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草甘膦筛选条件下,以草甘膦浓度为2.5mmol·L-1的抗性条件进行棉花愈伤诱导筛选并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全部再生植株中,扩增得到1.8kb预期大小目标条带的阳性株系32株,其中,收获的27个株系的外源目标基因能够在To、T1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对610aroA在转基因株系L12、L14的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源GlOaroA在转基因棉花植株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相对表达量高低依次为茎、苞叶、叶和花;另外,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外源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株系L7、L12和L14中植株中正常表达为预期46kD的EPSPS蛋白。【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外源抗草甘膦基因610aroA,在草甘膦抗性条件下进行棉花体细胞诱导的组织培养,成功获得转外源610aroA的棉花再生株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实外源610aroA能够在T0、T1转基因株系中稳定遗传、转�
1051-1057

林烟草KUP/HAK/KT钾转运体基因NsHAK11的亚细胞定位与表达

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离和克隆烟草钾转运体KUP/HAK/KT家族新基因,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为开展烟草KUP/HAK/KT钾转运体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林烟草(Nicotianasylvestris)和绒毛状烟草(Ntomentosiformis)基因组数据库,预测两种烟草中的钾转运体KUP/HAK/KT家族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根据所获结果,从林烟草中获得一个新的烟草KUP/HAK/KT家族基因。采用W01fPSORT对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预测,并利用农杆菌浸润法注射本生烟(彤benthamlana)叶片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依据融合荧光蛋白在细胞内产生荧光的位置确定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用以验证预测结果;采用PLACE网站对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预测,并用荧光定量PCR分别研究其在盛花期林烟草不同器官的表达差异及低温、高温和低钾胁迫下苗期林烟草叶片中5sHAK/1的表达变化,用以验证预测结果。I结果】预测出林烟草和绒毛状烟草KUP/HAK/KT钾转运体家族均含有19个成员,进化上分为4个Cluster(簇)。根据预测序列结果,从林烟草中克隆得到一个Clusterlll中的基因,其编码蛋白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AtKUPll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NsHAKll,其编码蛋白与已获得的2个烟草NrHAKl和NtHAKI的相似性仅为48%和49%,所以NsHAKII是一个新的烟草KUP/HAK/KT基因。WolfPSORT预测显示NsHAKll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中。亚细胞定位试验中NsHAKll与GFP和DsRed2两种报告蛋白融合的定位结果均表明NsHAKll定位于细胞质膜中,与预测结果相符。利用PLACE网站对Nstt~l(11启动子分析得到,NslfAKll可表达与定位于根、花和胚芽组织中,受到低温、高温、干旱和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NsHAKII在盛花期林烟草各组织�
1058-107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烟草壮苗指数模型研究

摘要:【日的】前人对作物壮苗的研究多集中在指标筛选上,而对于量化的壮苗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研究涉及较少,特别是关于烟草壮苗指数模型的研究尚鲜见报道,烟草育苗实际生产中,亟需探讨与制定科学评价烟草壮苗的量化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适合于中国烟草集约化育苗的壮苗指数模型,为烟草生产规范育苗和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传统的壮苗标准,遵循主导性、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测定烟苗株高、茎围、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溶性蛋白等17项素质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烟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将各单项烟苗素质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素质指标,组合两种不同类型的壮苗评价指标,即相对指标(2项单项素质指标比值)和复合指标(3项以上单项素质指标组合),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将烟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与相对指标、复合指标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壮苗评价指标,建立烟草壮苗指数模型,最后将壮苗指数模型与烟苗各项素质指标参照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进行合理分组,绘制各素质指标与壮苗指标线性关系图,得出壮苗指数模型最佳取值范围。【结果】(1)烟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为0.26—0.80,此范围可全面地概括烟苗的整体素质,能定量、客观地评价烟苗的质量,通过总分值频率曲线法,将烟苗素质分为四级,0.71—0.80为最优壮苗级别,0.62—0.70为壮苗级别,0.41—0.61为次壮苗级别,0.26—0.40为弱苗级别。(2)单项指标和相对指标信息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描述烟苗的整体素质,而由多项素质指标组成的复合指标,稳定性好,代表性强,其中[(茎围/株高)�
1086-1098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增施矿质营养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其作用机理

摘要:【目的】研究增施ca、Mo等矿质元素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其对烟株体内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从控病效果、生理生化调控途径方面明确供试矿质元素中与控制烟草青枯病发生最相关的矿质营养。【方法】采用室内与田问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性地给烟草根外增施ca、B、Mg、Mo4种矿质营养,进行多重复小区试验;通过调查以叶面喷雾方式根外增施4种中微量元素后,烟草青枯病在室内和田间的发病情况,测定室内喷施4种元素后烟株体内防御酶系指标的变化、4种元素对青枯病菌(肋Istoniaso]anaceafum)的直接抑菌作用以及处理后烟草田问各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元素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对烟株体内防御酶的调控作用。【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烟株正常生长营养的基础上增施Ca、B、Mg、Mo4种矿质元素对烟草青枯病均有一定的控病效果,Mo处理最好,其次为ca处理,两者对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推迟、延缓发病作用,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分别比对照低300.00、244.44(基于发病率)和380.56、352.78(基于病情指数)。Mo、Ca处理对青枯病菌具有一定的直接抑制作用,处理24h后抑菌率最高,分别为35.93%、33.13%;对青枯病的室内最终控病效果分别为64.79%、57.67%;两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感染青枯病烟株体内POD、CAT、SOD、PPO、PAL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3.1I、1.10、0.82、1.68、0.60倍和1.26、0.73、0.90、1.00、0.32倍;并可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分别降低0.50和0.26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烟草上增施Ca、B、Mg、Mo4种矿质元素,对烟草青枯病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以Mo、ca处理最好,两处理对青枯病的田间控病效果分别为49.46%
1099-1110

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摘要:根据国际农业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Servicefor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ISAAA)提供的资料,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呈现以下态势:
1110-1110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基于土壤条件的边缘绿洲典型灌区灌溉需水研究

摘要:【目的】土壤性状是影响作物灌溉水生产力(IWP)与灌溉需水的关键因子。以土壤性状与作物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结合区域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估算绿洲典型灌区作物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为灌区尺度的合理用水分配及节水潜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黑河中游临泽边缘绿洲平川灌区,对u8个农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确定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通过不同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的农田玉米灌溉试验,确定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量的关系、进而依据土壤条件估算灌区尺度的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结果】平川灌区农田O一20cm耕层土壤砂粒含量为29.4%一91.9%,平均53.6%,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37—17.7g·kg,平均10.9g·kg-1;20--100cm土层砂粒平均含量51.3%。土壤质地为壤沙土和沙土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于10.0g·kg-1的面积占26%,土壤持水性能弱;土壤性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度的变异性。玉米IWP平均为1.11kg·m-3(沙土)一2.44kg·m-3(壤土),与0一20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1,%)、20一100Clll土层黏粉粒含量(CS:,%)、O一20cin土层有机质含量(OM,g·kg-1)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的关系,得出平川灌区玉米灌溉水生产力平均为(2.36±0.77)kg·m-1,变动范围为0.75-3.92kg·m-1,IWP小于2.0kg·m-3的面积为970hm。,占总面积的18.5%。灌区玉米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为558mill,总灌溉需水量为28.4×106m3。【结论】土壤条件决定作物的灌溉需水与灌溉水生产力,在灌溉尺度农业水管理方面,应依据不同土壤性状的斑块单元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分配与配置,并重视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肥力提升的施肥、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的应�
1128-1139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摘要:【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为农业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ISI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根据发文量、发文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分析近30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态势、前沿领域、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合作状况等。【结果】共检索得到农业面源污染相关英文文献280篇,中文文献1517篇。7个研究方向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受关注,三峡库区、太湖流域、密云水库等典型流域污染控制是研究热点。沟渠氮、磷去除对面源污染治理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过程模型模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野外观测与试验是对模型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国际上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力比较强的单位主要有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爱荷华大学,英国的兰喀斯特大学等,国内实力较强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厦门大学。中国与美、英等国之间的合作比较多,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紧跟国际前沿、瞄准热点问题、与世界高水平机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影响力论文与期刊较多,中国在研究层次、团队实力、论文质量、主办期刊质量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原创性成果与重要发现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少,核心作者不突出。主要原因包括项目周期短,大规模系统性监测数据较少;国产模型普及率不高,各研究单位之间合作不够深入,模型与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缺少中远期团队建设规划,研究群体不稳定等。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制定农业面源污染观测长期规划,形成系统性成果;其
1140-1150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

苹果MADS-box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分析已知苹果(Malusgdomestica)MADS—box基因基本信息,研究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方法】利用NCBI数据库查询并获得苹果MADS—box基因,采用CLCCombinedWorkbenchVerSion6、WebLogo3、MEGA4.1、Maplnspect和MEME等软件对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技术研究MdMAD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得到26个苹果MADS—box基因。MADS—box结构域分析显示,氨基酸10(I)、16—19(RQVT)、22—23(KR)、29—31(KKA)、33(E)、37-39(LCD)、42(V)和48(s)是保守不变的。保守元件分析表明,苹果MADS—box基因包含4个保守元件:元件i、3为MADS盒;元件2、4为K盒。所有苹果MADS—box蛋白都包含有MADS盒(除MdMADS9)和K盒。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苹果MADS基因共分为5个亚组。MdMADSI、3、4、反7’8、J,、18属于SEP亚组;MdMADS2.工12属于APl亚组;MdMADSlO,14、15,19、22和MdA6L属于AG亚组;MdMADSI~J7’21、MdSOCl、MdSOCIa和MdSOClc属于SOCl亚组;MdMADSl3、23和MdPI属于AP3亚组;MdMADS20属于SVP亚组。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MdMADS在8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共有4个;其次是染色体2、14和17,均分布3个;染色体1、5、6、7、II和16均分布1个;染色体3、4、12和15则没有分布。RT—PCR结果分析显示,SEP和AGL亚组表达模式较为一致,主要在花和果实中表达;APl亚组除在花和果实中表达外,在其它组织器官中也有表达。【结论】苹果MADS—box基因结构高度保守,多数成员参与调控花和果实发育过程。
1151-1161

南丰蜜橘化渣性评价及不同结果习性果实的品质比较

摘要:【目的】建立南丰蜜橘化渣性品质的量化指标,比较不同结果习性果实的品质差异,为制定改善南丰蜜橘化渣性品质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丰蜜橘为材料,用感官品尝的方法区分果实的化渣性,并测定化渣性不同果实的囊衣厚度和囊瓣剪切力、硬度、咀嚼度等化渣性品质指标,分析果实化渣性和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测定不同结果习性果实的化渣性品质与常规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差异。【结果】囊瓣剪切力和囊衣厚度能够客观反映果实的化渣程度,利用这两个指标可对果实化渣性进行量化;根据品尝试验、囊衣厚度和囊瓣剪切力的结果范围,可将南丰蜜橘果实的化渣性分为3个等级:“化渣”果实的囊瓣剪切力为1.15—1.64kg,囊衣中间处厚度为0.09—0.12cm;“较化渣”果实的囊瓣剪切力为1.64—2.63kg,囊衣中间处厚度为O.12—0.14cm;“不化渣”果实的囊瓣剪切力为2.63—5.70kg,囊衣中间处厚度为0.14--O.17cm;比较不同结果习性果实的品质表明:大果的化渣性优于中果和小果,而中果的常规品质优于小果和大果;短枝果实的化渣性优于长枝果实的,但两者的常规品质没有差异;高负载枝果实化渣性显著优于低负载枝果实,但不同负载量枝条上果实的常规品质没有差异;外膛果的常规品质和化渣性均优于内膛果实;树冠中层果实的化渣性较好,且上层和中层果实的常规品质优于下层果实。【结论】化渣性是南丰蜜橘重要的品质指标,可用囊瓣剪切力及囊衣厚度进行量化评价;不同结果习性的果实品质有差异,化渣性品质与常规品质没有相关性,但化渣性品质好的果实,其常规品质也较好。
1162-1170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贮藏·保鲜·加工

西式蒸煮火腿切片货架期褪色与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关系

摘要:【目的】限制蒸煮腌肉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冷藏期间褪色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以及货架期的缩短,本研究以西式蒸煮火腿切片为对象,研究其货架期褪色与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关系,揭示肉品中含氮化合物对血红素色素及产品表观色泽稳定性的影响,为腌制、蒸煮类肉制品的色泽稳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西式蒸煮火腿切片的色泽参数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同时进行跟踪监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阐释产品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与色泽变化之间的关系,公共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结果】试验中检测到8种生物胺和16种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在冷藏期间变化不显著,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在冷藏期间变化显著。因子分析中看出,主因子1(F1)主要表达了色泽参数信息,特别是反映红色的红度at、色饱和度f及红色素亚硝基血色原(NH),以及直接影响表观色泽的含氮化合物信息,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达到了45.72%;主因子2(F2)主要表达了色调Ⅳ以及通过影响色调进而影响表观红度的含氮化合物信息,这些含氮物主要是酸性和碱性游离氨基酸,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为21.52%。酪胺(TYR)和精胺(SPM)在F1中的载荷均高达0.98,且与产品的色泽参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两种生物胺显著影响产品血红素色素及表观色泽的稳定性。色胺(TRY)在F1中的载荷较高(0.78),且与表观红色度a圾红色素NH呈显著正相关,色胺的存在可以稳定产品的色素NH,改善产品的表观红色;苏氨酸、酪氨酸(Tyr)、缬氨酸、组氨酸(His)、蛋氨酸和亮氨酸(Leu)直接影响产品的表观色泽,与产品的表观红色度a,显著
1180-1189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苏尼特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摘要:【目的】选择信号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在基因组上所留下的印迹。选择信号检测不仅能反映选择对品种培育的作用,还可以作为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的一个有效方法。苏尼特羊是中国内蒙古地区一个优良的地方绵羊品种,适应于恶劣的戈壁自然环境条件。对苏尼特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不仅能够寻找受正向选择(positiveselectiOil)相关的候选基因,揭示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还能为苏尼特羊品种培育过程中受正向选择的性状所经历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提供遗传学证据。【方法】基于11luminaOvineSNP5OK芯片利用基于单倍型信息的单倍型积分值(integratedhaplOtypeScore,iHS)方法对苏尼特羊进行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首先对SNP芯片数据进行经过质控和单倍型推断后,共剩余42616个SNP标记用于连锁不平衡(1inkagedisequilibrium,LD)分析和单倍型推断。然后按照祖先等位基因信息进一步筛选后得到30537个SNP标记估计用于选择信号检测iHs值,并再以500kb长度作为为一个窗口进行划分一个选择区段,计算窗口内iHs均值,然后进行显著性检验。对具有显著IiHSI值的选择区段基因组区域进行基因注释,并对所检测的候选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构建了苏尼特羊的连锁不平衡衰减图谱,发现LD值随着两标记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也发现某些远距离标记之间存在较高水平的连锁不平衡。通过iHS方法在金基因组范围内共检测到204个具有选择信号的基因组区段,这些区段内与845个候选基因紧密相关。其中有与绵羊角的缺失相关的RXFP2基因,调控一系列控制绵羊毛色基因的ASIP,参与机体神经系统发育的ItTR4和SOXl0,与胚胎时期神经嵴发育密切相关的SOXIO,可以激活骨调控中转录因子12进而调节骨骼发育的E2F2,对骨骼与肌肉的发�
1190-1199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研究简报

裸燕麦SSR标记连锁群图谱的构建及β-葡聚糖含量QTL的定位

摘要:【目的】构建裸燕麦分子遗传图谱,发掘燕麦β-葡聚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高β-葡聚糖含量燕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裸燕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高β-葡聚糖地方品种夏莜麦为父本,育成品种赤38莜麦为母本构建的包含215个F2:3,家系为图谱构建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构建分子遗传图谱。通过美国谷类化学会(AACC)发表的标准葡聚糖含量测定方法(AACCMethod32—23)测定各家系的β-葡聚糖含量,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燕麦β-葡聚糖含量性状进行遗传定位与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231对SSR引物在Fz后代群体上进行检测,共得到261个多态性标记位点,利用JoinMap4.0软件对上述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在LOD≥5.O情况下,构建遗传图谱,得到包含26个连锁群、182个标记位点的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1869.7cM,标记问平均距离为10.6cM,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2—14个之间,连锁群长度在10.6—235.1cM。对亲本及后代群体β一葡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β-葡聚糖含量在后代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分离,且呈现为连续变异,变异系数为18.72%,说明β-葡聚糖含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群体符合QTL定位的要求。利用QTL分析软件WinQTLCart2.5对SSR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intervalmapping,CIM)对全基因组进行QTL扫描,以LOD值5作为阈值对β-葡聚糖含量可能存在的QTL进行定位和效应估计,检测到4个与β-葡聚糖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BC--1位于连锁群LG20上,与最近的标记AM591的距离10.0cM。加性效应值为0.21,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0.9%;qBC-2和qBG-3位于连锁群LG23上,其中qB&-2与最近的标记AMl823的距离4.6cM,qgC--3与最近的标记AM641的距离1.9cM,加性效�
1208-1215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一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以及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的后效大小,探讨周年轮作内磷肥的分配,为水稻一油菜周年轮作体系下油菜季磷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稻一油菜周年轮作田间试验,前季水稻包含4个不同的磷肥水平,分别为P。(0kgP205.hm-2)、P30(30kgP=Os.hm。)、P60(60kgP:05.hm-2)和P90(90kgP205.hm-2),后季油菜在水稻季试验基础上采用裂区试验,每个小区裂区为施磷(60kgP205·hm-2)和不施磷(0kgP2O5.hm-2)2个副区,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水稻一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以及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后季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引入“后效磷量”的概念评估水稻季磷肥后效。【结果】水稻季施磷60kgP205.hm-2时水稻产量最高,磷肥当季利用率最大,分别为9694kg·hm-2和19.2%,施磷不足或者过量均会降低油菜的产量和磷肥当季利用率。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相比,油菜当季施磷60kgP205.hm-2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量765—1195kg·hm-2,其中油菜籽增产427—503kg·hm-2;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也受到水稻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水稻季施用磷肥后季油菜干物质量显著增加212-816kg.hm-2,其中油菜籽粒增产136—409kg.hm-2,磷素吸收量增加0.4—4.9kg-hm-2。水稻季残留在土壤中磷肥可以供后季油菜吸收利用,增加油莱当季磷肥的农学效率和磷肥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后效。水稻季磷肥当季利用率16.3%一19.2%,残留利用率为5.4%一7.3%,累积利用率为21.8%一25.6%,磷肥的后效与磷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水稻季磷肥后效相当于油菜当季施磷2—9kgP205.hm。的增产效果�
1227-1234

牛巴贝斯虫DXS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

摘要:【目的】顶质体是存在于包括疟原虫和巴贝斯虫在内的顶复门寄生虫的一种细胞器,在病原体中,它主要承载类异戊二烯前体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异戊二烯五碳结构是有机体合成多种化合物的结构基础,对有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在哺乳动物中成为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的基本结构,在植物中参与合成类胡萝卜素。且存在于顶质体的类异戊二烯前体合成途径对于病原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且不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机体,这使其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抗原虫药物的焦点。有学者发现利用特异性阻断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药物可治疗疟疾。1一脱氧一5一磷酸D一木酮糖合成酶(DXS)为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因此,针对牛巴贝斯虫的卜脱氧-5-磷酸D一木酮糖合成酶dxs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对其进行真核表达和活性检测,以期获得具有活性的卜脱氧-5-磷酸D一木酮糖合成酶,为进行针对该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反转录PCR技术从牛巴贝斯虫陕县株总RNA中扩增出DXS基因的全长eDNA,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将阳性克隆亚克隆至带荧光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Hela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表达情况,消化收集转染细胞,通过超声破碎后采用Westernblot技术对DX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G418压力筛选以及有限稀释的方法对转染阳性细胞进行筛选,获得阳性单克隆细胞。在体外建立DXS酶反应体系,并利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表达产物的体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得到的DXS基因全长共2061bp,共编码686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T2Bo株相应基因相似性达到98.O%。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
1235-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