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0年,CN刊号:11-1328/S,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农业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752
  • 国内刊号:11-1328/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38
  • 创刊时间:196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1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 2013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病程相关蛋白质在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了解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质在植物防卫体系中的表达模式进而探讨水稻抗病的分子机理。【方法】选取10个前期工作中鉴定的差异转录PR基因,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wB)技术检测它们在水稻正常生长和与白叶枯病菌(,Fanthomonasoryzaepv.oryza6Xoo)互作过程中的表达丰度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水稻的生长,Osl2g43380、Osl2g36830、Osl2g36860、Osl2g36840、Os02g41670、Os05g35290和Osl2g33610的表达逐步增加,一般在开花期达到最高,成熟期有所降低。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介导的水稻一肋D非亲和互作过程中,检测到Os01951570、Os01g71680和Osl2g36850的表达量上调,Osl2g36830、Osl2936840、Os02g41670和Os05935290的表达量下调,并且发现,在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反应中PR蛋白质的变化模式相似。对PR基因上游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与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ARE、HSE、MBS、TC—richrepeats等元件在抗病相关的PR基因上游出现频率较高。【结论】鉴定了在水稻一.too互作过程中发生丰度变化的7个PR蛋白质。
4179-4188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栽培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利用40对SSR5I物对18个不同地理来源(共272份种质)的绿豆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2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Ⅳ)为0.42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497,平均期望杂合度(肫)为0.4241,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6754,比较发现,河北、山东和安徽是绿豆资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的地区;平均观测杂合度(hb)为0.1001,种群内总近交系数(FiS)为0.6759,表明中国绿豆种质间存在一定程度地近交现象;18个参试群体整体水平上的基因流(Nm)值为0.6936,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649,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基于Popgene软件的聚类结果可将272份参试个体聚为2大类,将18个参试群体分为3大类,群体间地理来源越近,亲缘关系也越近。【结论】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生态条件等对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影响很大;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地近交现象。
4197-4209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稻一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金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4222-4233

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摘要:【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删钟),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一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各旱级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以特旱和轻旱最为明显,其中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区,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而轻旱主要集中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西北东南部地区,发生频率在5年1遇以上。中早和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频率均在5年1遇以上,并且随生育阶段更替有减轻的趋势。【结论】北方地区春玉米农业干旱指标CWDI年代间波动以华北、东北地区较为剧烈,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有上升的趋势。干旱的等级和频率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各旱级中特旱频率呈西高东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上呈扩大趋势,轻旱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生育后期有加重趋势,中旱和重旱频率呈中高东西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和程度上均呈下降趋势;生育阶段间旱级变化敏感的区域主要是新疆北部和华北中部地区。
4234-4245

磷脂酰肌醇3-磷酸对UV-B诱导蚕豆保卫细胞中过氧化氢产生和气孔关闭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催化产物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对紫外线B(UV—B)诱导保卫细胞中过氧化氢(H20:)产生和气孔关闭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植物细胞转导uV—B辐射信号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蚕豆(Viciafa6丑L.)表皮条为材料,采用PI3K的抑制剂沃曼青霉素(wM)和LY294002(LY)来抑制PI3P的形成,采用二苯基碘(DPI)和水杨基氧肟酸(SHAM)分别抑制H20z形成的NADPH氧化酶途径和细胞壁过氧化物酶途径,通过气孔开度分析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确定PI3P在0.8W-m-2 UV—B辐射诱导蚕豆保卫细胞H2O2产生和气孔关闭中的作用。【结果】wM和LY能显著抑制UV—B诱导的保卫细胞H20z产生和气孔关闭;外源H20:处理能显著逆转wM和LY对UV-B诱导气孔关闭的抑制效应,但wM和LY不能抑制外源H2O2诱导的气孔关闭;UV—B诱导的保卫细胞H20,产生和气孔关闭能被活性氧清除剂和SHAM显著抑制,但不能被DPI抑制。【结论】PI3P通过诱导蚕豆保卫细胞中产生于过氧化物酶途径的H20:形成来介导UV—B辐射诱导的气孔关闭。
4246-4253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甜菜夜蛾触角气味受体基因OR18的克隆和表达定位

摘要:【目的】从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成虫触角中克隆气味受体基因,研究受体基因在虫体不同组织和触角不同感受器中的表达分布,从而探讨受体基因的功能。【方法】通过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确定其在触角不同感受器中的分布。【结果】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甜菜夜蛾触角中获得1条740bp的基因片段,通过RACE技术获得全长序列并命名为SexiORl8(GenBank登录号JN873314)。SexiORlgeDNA全长1618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194bp,编码39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exiORlg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尤其是夜蛾科昆虫的ORl8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exiORl8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且在雌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SexiORlg在成虫其它组织和幼虫触角中无明显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exiORl8主要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下表达,而在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下没有表达。【结论】SexiORl8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普通气味的毛型感器和锥形感器中都有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和普通气味分子的识别。
4263-4271

亚洲玉米螟pd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calis)蛋白酶激活受体类转录因子p和,(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domainproteinl)(ofpap1)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857457),明确其基因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遗传控制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方法]采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Ofpdp』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il)研究卵期及幼虫期Ofp劫』表达特征;在原胚期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克隆得到基因OfpapJ,全长为960bp,开放阅读框804bp,编码267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OfPDPIC-末端与其它昆虫PARbZIP(basicleucineZipper)转录因子非常相似,含有3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的分类结果与生物学上物种分类相吻合。qPCR结果显示Ofpap,的mRNA表达量在卵发育76h左右存在显著的表达高峰。在亚洲玉米螟原胚期,注射ofpap1的双链RNA(dsRNA)48h后,ofpap1mRNA表达量被沉默了71%。【结论】成功地从亚洲玉米螟中克隆得到ofpap,ofpap1进化非常保守,属于PAl/bZIP亚家族;ofpap1可能在幼虫定型时期胚胎生理结构的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272-4283

喷雾器及施液量对水稻冠层农药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分布特征,阐明农药剂量的沉积结构及空间分布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农药雾滴采集装置和水敏纸收集农药雾滴,通过DepositScan软件分析雾滴覆盖率和雾滴密度,并利用示踪剂估测农药沉积量。【结果】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45。和O。水稻叶片正面的雾滴覆盖率显著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在225、450、600L·hm。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大于200个/cm2,施液量间差异显著。手动喷雾器在600、900、1200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和45。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小于15个/cm2,施液量间无显著差异。相同剂量,弥雾机在450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最高;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无显著差异。手动喷雾器喷雾叶片反面的农药沉积量均低于弥雾机喷雾。用15ga.i..hm2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纵卷叶螟,弥雾机在施液量450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高,手动喷雾器在施液量1200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稻田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叶片正面的覆盖率均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喷雾时增加施液量,能提高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手动喷雾器喷雾时增加施液量,无显著效应。与手动喷雾器相比,弥雾机喷雾显著增加了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及农药沉积量,能显著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4284-4292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激光衍射法测定中国典型土壤颗粒分布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中国典型土壤粒径分布的方法,提高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测定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激光衍射法和传统吸管法(简称吸管法)对比研究中国15个省20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分布。【结果】激光法和吸管法测定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中,激光法测定的黏粒和砂粒含量比吸管法测定的值平均低73.4g·kg。和59.6g·kg-1,而粉粒含量平均较吸管法高131.2g·kg-1。通过建立土壤粒径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建立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模型。激光法测出的土壤颗粒粒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为:y=1000x/(b+J)(J代表粒径大小,,代表小于该粒径的颗粒所占的质量)。吸管法测得的相应粒径累积曲线函数为y=1000x/(1.32b-1.01+x)。根据该函数得到的土壤颗粒粒径质量百分含量查质地分类三角图,即可判断土壤的质地类型。【结论】激光粒度仪检测结果通过转换模型修正,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质地情况,可以快速准确地用于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
4293-4300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

短枝型苹果SSH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摘要:【目的】寻找苹果短枝型枝条形成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探索苹果短枝型芽变形成机理及选育新的短枝型苹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构建正反向苹果短枝型芽变枝条和正常型枝条差异表达cDNA文库,利用荧光定量RT—PCR验证文库中克隆的插入片段。【结果】从两个文库中共获得291个有效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300一600bp之间。利用GenBank的BLAST比对分析,其中126个表达序列标签(EST)找到了与之匹配的同源序列。获得的cDN段功能涉及代谢、转录、胁迫响应、转运、光合和信号转导;有165个EST片段未找到同源序列。对文库中EST序列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显示这些EST序列在短枝型芽变枝条与正常型枝条之间差异性表达。【结论】通过构建短枝型苹果正反向文库,得到一些与短枝型苹果枝条节闻长度相关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对短枝型苹果枝条的伸长具有一定作用。
4301-4309

‘金冠’苹果果实发育后期的品质变化及其成熟阶段区分

摘要:【目的】探讨金冠苹果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和不同成熟阶段的区分,为判断其适宜采收期、实现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Vc)、硬度等品质指标;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实挥发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果实糖酸组分。【结果】金冠果实发育后期单果重、TSS、可溶性糖、糖酸比、酯类成分、糖组分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Vc、硬度和除苹果酸外的酸组分呈下降趋势,醇、醛类成分和苹果酸呈先升后降趋势;除花后182—189dTSS和硬度有较大增幅和降幅外,品质指标在花后168d后趋于平稳变化,以乙酸酯、丁酸酯为主的酯类和C。醛类自花后161d开始呈快速上升和下降,醇类在花后161—168d快速升高,花后168d后快速降低,糖组分花后168d开始稳定上升,苹果酸花后161d开始大幅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测试指标与成熟进程均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结论】金冠果实品质指标和糖组分的主要变化期在花后168d之前,挥发性酯、醛、醇类成分及苹果酸的主要变化期在花后161d之后;可初步将其发育后期区分为未成熟(花后140--147d)、早期成熟(花后154—161d)和成熟(花后168—189d)3个阶段。
4310-4320

菲和芘胁迫对平邑甜茶根毛细胞钙、钾和氢离子流动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明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对植物生长毒害的机理,以及PAHs中不同物质毒害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平邑甜茶幼苗根毛经多环芳烃菲和芘处理后Ca2+、K+、H+流速变化。【结果】经过菲处理后,Ca2+、K+、H+流动性发生明显逆转,平均流速由对照的(-63.53±9.30)pm01.cm-2.s-1、(-60.56±14.56)pmol·cm-2.s-1、(+44.38±5.19)pmol·cm-2.S-1分别改变为(+127.18±39.95)pm01.cm-2.s-1、(+109.97土25.68)pmol·cm-2.s、(-10.35±1.57)pmoi-cm2.S-1。经芘处理后,Ca2+、K+、H+流动性同样发生逆转,平均流速分别改变为(+220.29±60.42)pm01·cm2.S、(+140.21±27.87)pmoI·cm2.S-1)、(一14.42土3.16)pmol.cm2.S。【结论】PAHs破坏了细胞膜通透性,降低了离子通道活性,活化了根细胞质膜Ca"-ATPase及Ca2+/H+反向转运体,扰乱了平邑甜茶根系对Ca2+、K+离子的吸收过程,造成相应元素缺失,并且芘造成的毒害效应显著高于菲,成为PAHs毒害植物体的机理之一。说明多环芳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离子吸收及离子通道的改变上,为进一步研究PAHs对植物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4321-4327

切花菊‘南农银山’与紫花野菊种间杂交及后代耐涝性鉴定

摘要:【目的】对切花小菊‘南农银山’和紫花野菊进行种间杂交,并对后代的表型和耐涝性进行鉴定,以期对切花小菊的耐涝性进行改良。【方法】以切花小菊‘南农银山’为母本(不耐涝)、紫花野菊为父本(耐涝)开展人工杂交。杂交后代通过形态学和SRAP分子标记进行鉴定。耐涝性通过测定淹水处理后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个种间杂交后代,其株高、叶长、叶宽、管状花数、舌状花数等形态指标均介于双亲之间;SRAP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子代中同时具有父、母本特异条带,说明获得的后代是真杂种。淹水处理后,子代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显著低于母本‘南农银山’,且具有比母本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结论】通过种间杂交能将紫花野菊的耐涝性导入切花小菊品种,进行切花小菊种质耐涝性改良和创新。
4328-4335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中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摘要:2010-2011年中国境内的猪流行性腹泻(PED)大流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疫苗免疫无法控制疫病流行,因此学者普遍认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出现了新的变种。论文综合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内学者PED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又对国内新近分离的PEDV的11个毒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国内暴发流行的PEDV毒株已远离中国86年分离的毒株和欧洲毒株CV777,成为了一个新的基因型。毒株基因变异应该是造成免疫失败和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毒株的全长基因序列和棘突蛋白(S)基因序列长度有差异,其他基因长度保守性强。S基因的变异率高于其他基因,特别是短期内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S基因。综合分析认为国内变异毒株虽与韩国毒株遗传关系较近,但从境内毒株衍生和进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因2006年已经观察到PEDV的免疫失效和PED流行,2010-2011年PED集中暴发可能是病原长期突变和适应性积累的结果,提示今后应充分发挥全国动物疫病预警网络的作用,加强毒株进化检测和疫病预警,优化疫病的防控手段,降低疫病发生频次和规模,减小疫病发生损失。
4362-4369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T-PCR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摘要:【目的】利用RT—PCR技术建立一种在临床上便于区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毒株的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PEDVORF3基因序列,在其存在基因缺失区两端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对近两年采集的仔猪腹泻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流行毒株的ORF3基因,选择部分阳性样品利用鉴定引物进行RT—PCR扩增,优化其反应体系、Tm值等条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并对大量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验证。【结果】从新发仔猪腹泻临床样品中克隆获得了11株PEDV的ORF3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新分离的9株ORF3基因不存在缺失,属于自然感染野毒,其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8%-97.1%。建立的鉴别诊断方法可以特异性扩增PEDV的ORF3基因,其中获得的PEDV自然感染毒株基因片段大小约300bp,而弱毒疫苗株则为250bp左右;该鉴别诊断方法与其他猪源病毒无交叉扩增,其敏感性可达到100TCID90/0.1mL,对仔猪腹泻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EDV自然感染的阳性率为65.4%。【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PEDVORF3基因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区分自然感染的野毒和弱毒疫苗免疫毒株,为PEDV的疫情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一种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
4370-4377

热应激对蛋鸡肠道菌群结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揭示热应激环境下蛋鸡肠道菌群结构、肠黏膜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机理。【方法】试验选择16周龄济宁百日鸡9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4±1)℃;I)和热应激((38±1)℃)组,各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试验持续14d。采用16SrDNA的PCR-DGGE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手段,分析热应激2(II)、7(111)、14d(IV)时,对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和肠黏膜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yLAT1、CAT1mRNA基因表达的相对丰度变化规律。【结果】热应激7d开始各肠段菌群多样性较为丰富,热应激7、14d时空肠和回肠部位敏感乳杆菌(Lactobacillusagilis),回肠部位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jobnsonii).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bacterium)和不可培养的拟杆菌属(unculturedBacteroidalesbacterium)均末检测到;而热应激不同时间段空肠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不可培养细菌、溃疡拟杆菌(Bacteroideshelcogenes),卵形拟杆菌(BacteroidesOVatus).索氏志贺氏菌(肋igellasonnei);空肠和回肠部位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Ⅰ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而空肠和回肠Ⅲ组的rBAT、y+LAT。mRNA表达丰度均最低,空肠在各热应激时段表达丰度变化幅度最大(P〈0.05),回肠的CAT。mRNA表达丰度在Ⅲ、Ⅳ组与Ⅰ组比较影响更明显(P〈0.01)。【结论】热应激对空肠和回肠部位微生物菌群影响较为明显, 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变可导致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生改变。
4378-4387

甘蓝型油菜MAPK1在损伤和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BnMAPKl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探究其在损伤和病原菌胁迫下的特征及参加的信号途径。【方法】在电子克隆的基础上,克隆BnMAPKI的启动子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nMAPKl的诱导表达特征。【结果】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MAPKl的启动子序列,发现它含有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还发现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脱落酸(ABA)和过氧化氢(HzOt),及损伤(wound)和核盘菌(sclcrotiniasclerotiorum)均能在转录水平上激活BnMAPKl。甘蓝型油菜在损伤和接种核菌盘后,JA信号途径标志基因PDFl.2的表达量被诱导上升,而sA信号途径标志基因朋一,被抑制,推测甘蓝型油菜可能是通过莱莉酸(Jasmonicacid,JA)信号途径响应损伤和病原菌入侵。【结论】甘蓝型油菜MAPKl受多种植物激素和胁迫的诱导,并且其启动子中含有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可能MAPKl在植物体抵抗外界多种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并且甘蓝型油菜可能是通过JA信号途径对损伤和病原菌入侵做出响应。
4388-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