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0年,CN刊号:11-1328/S,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农业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752
  • 国内刊号:11-1328/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38
  • 创刊时间:196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1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水稻白化转绿基因gra75的精细定位和生理特性分析

摘要:【目的】对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ra75(green-revertible albino 75)进行基因定位,并对其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方法】利用EMS处理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的迟熟突变体10079,从后代中获得一个白化转绿突变体gra75。对该突变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应用(gra75/浙辐802)的F2群体精细定位目标基因,遴选候选基因。【结果】gra75突变体叶片从第4叶开始表现出白化性状,从第8叶开始恢复到正常绿色,之前白化的叶片也会逐渐转为淡绿色,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没有明显的差异。突变体苗期白化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减少,并且叶绿体形态发育不饱满,类囊体片层、基粒和淀粉粒数目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是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InDel标记HC1和HC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6 cM,物理距离为120 kb。对该区域候选基因分析和测序,发现LOC_Os06g07210基因(编码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大亚基RNRL1)在编码区第716位碱基C突变成T,导致其编码蛋白第239位的丙氨酸(Ala)突变成缬氨酸(Val)。【结论】gra75突变体基因与已报道的水稻淡绿叶基因V3(Virescent3)为等位基因,但gra75突变体苗期的白化转绿性状能稳定表达,且白化表型对后期的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故该突变基因作为叶色标记基因在水稻遗传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25-232

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部分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大麦杂交组合的配置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86个SSR标记对11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挑选57个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GLM(general linear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86个标记共检测出200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1—5个;基因频率的变异范围为0.0088—1.0000,Shannon指数变异范围为0.0000—1.2236;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在0.5504—0.9897,平均值为0.7477。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亚群。以GLM分析,发现9个与株高、穗长、芒长、穗粒数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联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507—0.2766;以MLM分析,发现6个与株高、芒长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238—0.1999。【结论】利用SSR标记分析了113份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并通过2种关联分析模型,分别寻找到了9个与株高、穗长、芒长、穗粒数相关联,6个与株高、芒长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联的标记,这些标记位于1H、2H、3H、4H和7H染色体。
233-242

2A型蛋白磷酸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体发育的调控作用

摘要:【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的影响表明,上述3个阶段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染;此外,对照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为0.13 g.L^-1,处理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结论】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附着胞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产生及胞内黑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43-249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关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两个亚种命名的商榷

摘要:亚洲栽培稻目前国际上仍采用加藤提出的"indica"和"japonica",即"印度型"和"日本型",这种命名比较令人费解。文章通过对亚洲栽培稻亚种多种命名法的深入分析与比较,论证了籼亚种与粳亚种命名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主张统一应用这种命名。
250-256

不同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

摘要:【目的】通过对65个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反应过程中相关指标的研究,探索其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方法】测定65个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在0.1、0.2、0.4、0.8、1.6、2.0 mg.mL-16个浓度下清除DPPH.反应的0—210 min中19个时间点的DPPH.清除率,计算反应速率及其变化、各品种的EC50和各浓度下清除率达到50%与80%所需时间,并根据这些指标对65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甘薯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的清除DPPH.行为在65个品种间虽然表现为连续性,但聚类分析能将其分为5种行为类型,并以类型Ⅱ、Ⅲ为主。类型Ⅰ包含1个品种,0—1 min和1—3 min的反应速率、210 min的清除率均显著小于其它类型,醇溶提取物浓度达2.0 mg.mL-1时清除率仍不能达到50%。类型Ⅱ包含44个品种,平均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类型Ⅰ,次于其它3种类型。醇溶提取物浓度达到0.8 mg.mL-1时有24个品种能达到50%清除能力,平均需时83.89 min,但无品种能达到80%;而2.0 mg.mL-1时有37个品种能达到80%清除率,平均需时59.23 min。④类型Ⅲ包含17个品种,其清除率曲线变化趋势、210 min的清除率、EC50、反应速率以及清除率达到50%和80%的品种比例及所需时间均介于类型Ⅱ与类型Ⅳ之间,并偏向类型Ⅳ。⑤类型Ⅳ包括一个品种,类型Ⅴ包括2个品种。两者的EC50低于前3种类型,均在0.4 mg.mL-1时就能达到50%,在0.8 mg.mL-1就能达到80%,且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而两者主要区别体现在反应速率的变化方面。【结论】在利用DPPH.清除法评定甘薯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清除率随反应时间、醇溶提取物浓度的变化趋势、阶段反应速率、反应消耗时间、EC50多项抗氧化反应行为特征指标。
270-28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寡雄腐霉发酵参数优化及发酵液的生防效应

摘要:【目的】优化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发酵条件,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寡雄腐霉的发酵参数及优化组合,并利用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离体烟叶和盆栽烟苗验证发酵液的生防效应。【结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寡雄腐霉菌丝生物量持续增加,但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加至峰值后降低。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光照等条件下,寡雄腐霉的生物量越大,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愈强,二者的相关系数r=0.77**(n=16)。以黄豆饼粉为培养原料,初始pH值6.0、培养温度30℃、持续光照培养6 d所得的寡雄腐霉菌丝生物量最高,其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抑制率分别达到78.8%(菌丝生长)和52.9%(孢子萌发)。此外,寡雄腐霉发酵液显著降低离体烟叶和盆栽烟苗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离体烟叶黑胫病的防效为69.3%—75.3%;对盆栽烟苗黑胫病的防效为55.0%—61.3%。【结论】在寡雄腐霉发酵过程中,选用适宜的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和发酵时间组合,可使发酵液抑制烟草黑胫病的效果达到最佳。
292-299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摘要:【目的】阐明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碳库组分变化,揭示黄土旱塬土壤固碳效应及培肥模式。【方法】利用32年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数据分析土壤碳投入、固定及演变特征,采集2010年土样样品,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细黏粒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分析施肥对碳库组分的影响。【结果】试验中总碳投入从不施肥(CK)的8.10 t C hm^-2增加到秸秆还田(SNP)的69.40 t C hm^-2,耕层土壤SOC贮量施肥之间相差1.82倍,增施有机肥(M、MNP)SOC为21.76—24.04 t C hm^-2,SNP为16.01 t C hm^-2;土壤SOC贮量随碳输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有机碳固定率25.80%—36.05%,而秸秆还田只有8.20%;除长期不施肥处理仅靠根茬投入维持稳定的SOC水平外,其余所有肥料处理SOC均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SNP、M、MNP处理固碳速率依次为0.246、0.326、0.361 t C hm^-2 a-1。MNP和SNP处理砂粒SOC是CK的3.85和2.94倍、N处理的2.41和1.84倍,MNP处理较CK、NP处理SOC总量只增加了32.50%、18.10%,而砂粒中SOC却提高了285.12%、105.74%,砂粒级有机碳对施肥最敏感。施肥提高了活性有机碳(POC)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比率(W),MNP、M、SNP处理的W值达18.62%、16.24%、14.41%,单施氮肥(N)和氮磷配施(NP)仅9.11%、9.99%,施肥提高了有机碳活性,改善了土壤有机碳质量。不施肥大团聚体(〉250μm)SOC是微团聚体(〈53μm)的9.14倍,施肥提高了15.83—23.84倍,并提高了大团聚体中土壤C/N比,而对微团聚体C/N影响不大。尽管团聚体含碳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加而增加,但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对土壤固碳速率的作用显著高于大团聚体,对土壤碳的固定与物理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结论】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了黄土旱塬黑垆土的碳固定与积累,且固碳增量主要分布在砂粒和大团聚体中。因此增施�
300-309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摘要:【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310-316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

地表覆膜对柑橘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地表覆膜(plastic film mulching,PFM)促进柑橘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调控机制,丰富柑橘果实优质品质的形成理论知识。【方法】以鄂柑1号椪柑为材料,比较柑橘果实成熟期覆膜和对照之间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果实糖分积累以及蔗糖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覆膜处理使土壤水势降低,最终叶片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囊瓣皮和汁胞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处理中囊瓣皮中的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汁胞中蔗糖合酶的分解活性降低,合成活性增加。【结论】覆膜使土壤产生了一定的水分胁迫,水分亏缺胁迫下诱发的渗透调节机制,使果实中糖分含量增加。其中蔗糖合酶是在覆膜情况下提高果肉库强,促进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关键酶。
317-324

茶树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一个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酶学特性和调控茶树中甲基化类黄酮物质的代谢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法,以从茶树叶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结合RT-PCR与RACE克隆技术获得该基因cDNA全长,测序正确后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诱导表达。【结果】该基因cDNA全长为1 246 bp,其开放阅读框为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为40.2 kD,理论等电点为5.62;其核苷酸编码序列与葡萄和毛果杨的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基因相似性分别为80%和81%;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结论】利用RT-PCR与RACE克隆技术从茶树叶片中克隆得到了一个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基因,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325-333

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为沙芥属蔬菜种子耐干性及贮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干燥法将沙芥种子(4.5%)和斧形沙芥种子(4.3%)的含水量分别降至3.1%、2.2%、1.3%,测定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种子的生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变化。【结果】种子含水量由CK降至1.3%时,斧形沙芥种子活力保持较高水平,而沙芥种子则急剧下降;脱水后3个含水量的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CK,细胞膜完整性保持良好;超干处理会使沙芥属蔬菜种子的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加;超干处理对种子内4种抗氧化酶(SOD,CAT,GPX,APX)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均具有较强的耐干性,但斧形沙芥种子抵御伤害的能力及种子的耐干性均强于沙芥种子,含水量2.2%是沙芥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转折点。
334-342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贮藏·保鲜·加工

紫薯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效率及干燥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紫薯干制品质、提高干燥效率,研究不同条件对紫薯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干燥模型。【方法】采用自制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机干燥紫薯片,探讨风温、风速、预处理和切片厚度对物料干燥特性和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利用数据统计对6个干燥模型进行拟合筛选。【结果】与大多数食品物料干燥试验结果一样,紫薯的气体射流冲击干燥主要属于降速干燥。预处理可增加物料初温且使物料更快达到干燥环境温度,但降低干燥速率并延长干燥时间。干燥速率随着切片厚度增加而降低,但随着风温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物料厚度和风速对物料升温影响小,但风温对物料升温有较大影响,随着风温增加会延长物料达到干燥环境温度所需时间。有效扩散系数随着片层厚度、风温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最高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7.0033×10^-10m^2.s^-1。所有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紫薯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过程中紫薯的水分变化规律,其中Modified Henderson and Pabis模型有最大确定系数,最小卡方值和均方根误差。【结论】风温、风速、切片厚度、预处理对紫薯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温度、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均有影响。在风温50—80℃,风速10—13 m.s^-1且切片厚度为1.87—4.80 mm条件下,Modified Henderson and Pabis模型是拟合紫薯干燥曲线的最适模型。
356-366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畜牧·资源昆虫

黄牛、牦牛和犏牛b-Sycp2基因的克隆与睾丸组织mRNA的表达水平

摘要:【目的】克隆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了解牛Sycp2基因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睾丸组织中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电子克隆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PCR分析牛Sycp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4 365 bp,命名为b-Sycp2,编码蛋白含有1 454个氨基酸残基,并包含卷曲螺旋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②b-Sycp2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b-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P〈0.05)。【结论】成功克隆了b-Sycp2基因,b-Sycp2基因为睾丸组织的特异表达基因,且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b-Sycp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
367-375

湖羊不同花纹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摘要:【目的】旨在了解中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羊品种—湖羊不同花纹及其毛囊形成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利用安捷伦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初生湖羊大花和小花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差异表达分析显示,3对大花和小花组分别筛选出1 069、2 071和3 8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37个共同基因;差异基因经GO分类显示,主要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发育、免疫应答、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另外,所验证的4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筛选出了BMP7、MMP2、SNAI1、SFXN1、CDKNIC、MT3、POU1F1等对湖羊大花、小花性状形成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候选基因。
376-384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雄蜂胚胎发育差异蛋白质组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华蜜蜂(中蜂)和意大利蜜蜂(意蜂)雄蜂胚胎发育期3个日龄差异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进行分析,以探明中蜂、意蜂雄蜂胚胎发育特征并了解雄蜂胚胎发育生物学,为蜜蜂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方法建立中蜂、意蜂雄蜂胚胎发育3个日龄的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表达谱,获得图谱中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和表达量等信息,并对部分差异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功能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雄蜂胚胎发育的第1、2、3日龄,中蜂表达332、362、340个蛋白质,其中111、117、112个蛋白质发生了磷酸化修饰;意蜂表达302、331、311个蛋白质,其中有107、110、106个发生了磷酸化修饰。各日龄中蜂、意蜂雄蜂胚胎共同表达的蛋白质分别为214、239和220个。对3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生产、蛋白折叠、发育、调控以及骨架蛋白相关。【结论】中蜂雄蜂胚胎3个日龄所表达的全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均多于意蜂,说明中蜂雄蜂胚胎发育较意蜂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参与调控。中蜂、意蜂雄蜂胚胎各日龄约1/3的蛋白质发生了磷酸化修饰,这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等活动有关。意蜂较中蜂胚胎表达较多比例的管家蛋白质,说明意蜂较中蜂悠久的进化史使其胚胎形成了更为保守的发育特点。对差异蛋白功能分析表明,中蜂、意蜂雄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具有各自生物学特征的胚胎发育方式,而且各自不同生物学特征如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抗胡蜂和意蜂的高采蜜量、产浆量等性状已在各自蛋白质组中得到体现。
394-408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兽医

分泌抗春雷霉素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摘要:【目的】制备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抗春雷霉素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EDC法将KSM分别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分别合成免疫原KSM-BSA和包被原KSM-OVA,经SDS-PAGE鉴定后,免疫Balb/c小鼠,免疫间隔4周,4次免疫后,利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测定其多抗血清效价和敏感性,选出效价高、敏感性好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经过多次亚克隆筛选出分泌高敏感的特异性抗KSM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抗KSM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SDS-PAGE鉴定结果显示KSM-BSA成功偶联,间接ELISA检测显示免疫的6只小鼠血清效价均达1:104以上,其中3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3.9ng.mL-1,融合后筛选出两株杂交瘤细胞株1G7和2C8,亚型均为IgG1型,其细胞上清效价分别为1:5.12×103和1:1.28×103,腹水效价分别为1:5.12×105和1:2.56×105,抗KSM的单克隆抗体对春雷霉素的IC50为8.902ng.mL-1,与其它竞争物的交叉率均小于0.03%。【结论】本试验成功合成了春雷霉素人工抗原,并制备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单克隆抗体,为春雷霉素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17-423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研究简报

紫花苜蓿抗逆基因MsDUF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抗逆新基因MsDUF,并对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了解该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利用RACE法获得紫花苜蓿MsDUF全长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基因枪法进行MsDUF的亚细胞定位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该基因在高含量NaCl和PEG-6000的胁迫下,以及ABA和GA3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714 bp,包含一个63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10个氨基酸,命名为MsDUF,GenBank登录号为JX183734。氨基酸BLASTP分析表明,MsDUF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大豆和蒺藜苜蓿等具有53%—98%的相似性,属于DUF4228 superfamily。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该基因在逆境胁迫下上调表达。【结论】从紫花苜蓿中克隆了抗逆相关基因MsDUF,发现其定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紫花苜蓿的抗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424-432

土壤紧实胁迫对黄瓜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土壤紧实胁迫对黄瓜产生伤害的机理,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容重为1.20 g.cm-3的疏松土壤和1.55 g.cm-3的紧实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紧实胁迫对‘津春4号’黄瓜叶片及根系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的影响。【结果】在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及根系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且根系中两种物质的增幅高于叶片,表明根系的伤害程度高于叶片。与此同时,叶片及根系中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AsA+DHA量、ASA/DHA显著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显著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GSSG/GSH比值显著提高,GSSG+GSH变化甚微,表明AsA及GSH被消耗以清除H2O2。叶片及根系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升高,且APX的活性水平远远高于MDHAR、DHAR及GR,表明APX在清除H2O2的过程中氧化AsA的能力远远高于MDHAR和DHAR再生AsA的能力及GR将GSSG还原成GSH的能力。【结论】在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秧苗(叶片及根系)中的AsA-GSH循环加强,削弱了土壤紧实胁迫造成的伤害。
4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