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0年,CN刊号:11-1328/S,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农业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752
  • 国内刊号:11-1328/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38
  • 创刊时间:196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1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水稻新质源(CMS~FA)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水平,评价新型细胞质源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潜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5个不育系为母本,5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25个杂交组合,种植亲本和F,获得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10个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率、亲本加性效应和组合显性效应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剖析。【结果】新质源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和生育期等性状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单株产量、株高和穗长等性状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千粒重表现最高,生育期次之,单株产量最低;加性效应最好的不育系是金农2A,恢复系是金恢3号和金恢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金农2A×金恢5号、金农2AX金恢2号、金农4A×金恢5号和金农5A×金恢5号;单株产量、株高、穗长3个产量相关性状F1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7.351%-16.330%)和群体超亲优势(4.233%-10.507%),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达10.307%-49.462%。【结论】供试不育系以金农2A较好,恢复系以金恢3号和金恢1号最好,金恢5号在配制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高产组合中是一个很好的亲本。
230-239

世界栽培豌豆(PisumsativumL.)资源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国内外栽培豌豆(Pisumsativum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和群体结构差异,据此评估其重要程度及价值,为中国豌豆资源研究策略和方向的正确选择、国内外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对来自国外五大洲66个国家和中国28个省(区、市)的1984份栽培豌豆进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采用Structure2.2软件完成资源群体结构剖析、推断参试材料的合理组群数、确定每份参试材料的适当群体划入及其相关参数计算;利用NTSYSpc2.2d软件估算其遗传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PeA)并绘制三维空间聚类图;采用PopgeneV1.32估算种质群的等位位点分布等参数,利用FstatV2.9.3.2进行种质群问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通过对国、内外栽培豌豆资源群间SSR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有效等位基因所占比重(NE/NA)、等位基因丰度(AR)、基因多样性指数(aD)、Shannon’s信息指数(I)的比较,发现除等位基因数(NA)外,国内资源的其它5个遗传多样性指标全面高于国外资源。在21个SSR基因位点中,国内、外资源群在7个位点间存在等位基因种类的差异。群体结构分析将1984份世界栽培豌豆资源划分成三大组群。组群A包含96.49%的国外栽培豌豆参试资源,可代表典型的国外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B的资源88.18%来源于陕西和内蒙古,可代表中国典型的春播区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C的资源52.05%源于中国秋播区,47.44%源于中国春播区,可代表中国秋播区和除陕西、内蒙古外的春播区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CA作图分析也明确显示世界栽培豌豆资源群�
240-251

苜蓿总皂甙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苜蓿总皂甙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找出一个能快速标记总皂甙含量高低的性状,探索总皂甙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耐湿热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为材料,测定100个苜蓿单株,从中选出5个高皂甙植株和5个低皂甙植株。【结果】通过各单株后代系的试验确定了这10个植株的总皂甙遗传力在0.118到0.745之间变化,后代系的变异系数在15.54%到28.81%之间变化,高低皂甙群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636和0.208,高皂甙群体的遗传力明显高于低皂甙群体。苜蓿总皂甙含量与株高、叶色、虫害程度、干重和干物质率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叶色与总皂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5**),且叶色与总皂甙含量的的相关关系主要是直接效应(p=-0.422**);干重与总皂甙含量的相关主要是通过株高、叶色和干物质率的间接作用。【结论】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要育成低皂甙苜蓿品种较为困难,而一些高皂甙含量的后代系可作为高皂甙苜蓿品种的育种材料;苜蓿的叶色可以作为快速识别苜蓿总皂甙含量高低的标记。
259-265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摘要:【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O--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问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由更高产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在安全成熟条件下,群体库容充实度在3个产量等级间因种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而群体库容实际充实量则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以足量大穗构成群体安全大库容(安全成熟的群体高颖花量),通过保持正常的充实度(即保证常年的结实率与千粒重),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266-276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变化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277-285

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苗期耐湿性的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oubledhaploid,DH)群体苗期耐湿性,筛选极端耐湿性DH系。【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株高(PH)、根长(RL)、地上部干重(SDW)、根干重(RDW)、根冠比(R/S)、总干重(TDW)等6个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耐湿性评价指标,对甘蓝型油菜DH群体的118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湿性评价。【结果】(1)与对照相比,湿害严重抑制了甘蓝型油菜苗期的生长,6个评价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根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在对照和湿害条件下,群体各株系各性状均表现出超亲连续分离,大部分呈正态分布,湿害条件下的分离更为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耐湿系数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结论】本研究综合应用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和总干重耐湿系数3个评价指标,筛选出005、007、040为候选的极端耐湿性基因型,086、110、119等为候选的极端不耐湿基因型,为耐湿相关研究及育种提供新材料。
286-292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的cDNA—AFLP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经叶锈菌诱导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的基因表达情况,寻找与抗病基因表达相关的片段。【方法】应用cDNA-AFLP技术从mRNA表达水平研究TcLr38和感病对照Thatcher与小麦叶锈菌05—22—65(THTS)互作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76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约3800条条带,平均每一对选择性引物可以获得50条条带,其中28对能够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38和感病对照Thatcher之间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多态性条带划分为8种类型,其中3种类型可能与抗病基因相关。最终得到95条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的特异性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DF),其中19条差异TDFs只在接种叶锈菌的TcLr38中出现,为上调表达,而8条差异TDFs为下调表达。对可能与抗病相关的特异TDFs中的21条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经BLASTx比较,17个TDFs所推导的蛋白质序列在数据库中找到其所对应的同源序列,15个TDFs为已知功能的基因。【结论】通过对功能已知的基因分析,推测决定蛋白激酶C、ATP结合蛋白、类受体激酶、信号传导组氨酸激酶(HPK)、肽酶家族M23、Dnak抑制蛋白DksA、甲硫氨酸tRNA合成酶、RanGTP酶激活蛋白1、烯酰辅酶A水合酶的TDFs可能与抗病或防御过程相关。
293-303

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几种植物上植原体的分子检测

摘要:【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利用泡桐从枝病植原体延伸因子的抗血清对部分样品进行问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巢式PCR结果显示从牛筋草(Eleusineindica)、辣椒(Capsicumannuum)、狗尾草(Setariaviridis)、山药(DJoscoreaopposita)、灯笼泡(Physalisangulata)、花生(Arachishypogaea)及南瓜(Cucurbitamoschata)共7种植物样品和阳性对照PaWB菏泽分离物(PaWB—Hz)中均得到了约1.2kb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这7种植原体分离物和PaWB-HZ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tI—D亚组。对所采集的植原体侵染的寄主植株辣椒、山药、花生、南瓜和泡桐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仅在PaWB—Hz侵染的泡桐中发现翠绿色特异荧光,在健康泡桐及其它4种分离物侵染的植物中均未检测到明显的植原体特异荧光。【结论】首次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存在的7种其它植物中检测到植原体,并且测定其植原体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泡桐丛枝植原体相关基因片段高度同源,初步推测这7种植物可能是泡桐丛枝病植原体自然寄主或是通过昆虫偶尔被感染。
304-312

转hpa1xoo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全基因组转录谱的影响

摘要:【目的】明确转hpa1xoo棉花抗虫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测法和芯片技术分析了转hpa1xoo。棉T-34的抗虫性和harpinm表达对棉铃虫全基因组转录谱的影响。【结果】饲喂T-34棉叶的棉铃虫发育明显迟缓,棉铃虫死亡率为90.95%,而饲喂其出发品种(Z35)棉叶的棉铃虫死亡率为12.20%。利用和棉铃虫同属鳞翅目的家蚕的23K01igo探针,以分别饲喂T-34和Z35叶片的棉铃虫RNA为模板,制作了棉铃虫01igo表达谱芯片,获得了24280个EST数据,从中检测到了2927个基因。在T-34和Z35上饲喂的棉铃虫有8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28个(ratio〉2.0),下调基因544个(ratio〈0.5)。87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13个生物功能、96个代谢通路。【结论】转hpa1xoo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涉及棉铃虫蛋白酶分解和合成、ATP合成等多个生物代谢途径的改变。
313-32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长期施用含硫与含氯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含硫酸根、氯离子的肥料对南方红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长期施用含硫酸根、氯离子肥料的稻田耕层土壤中SO4^2-、Cl-含量变化及其与早、晚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SO4^2-S含量在土壤中表现为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其含量变化与早、晚稻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长期施用Cl-、Cl-+SO4^2-、SO4^2-肥料,3个处理早稻和晚稻历年平均产量分别为5738.9、5657.5、5633.8kg.hm^-2和4831.9、4603.8、4557.0kg.hm^-2,以施C1处理产量最高。施SO4^2-处理15年后水稻产量下降迅速,显著低于施Cl-处理,至2000年后又平缓上升,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氯处理土壤SO4^2--S含量维持在26.50mg.kg^-1左右,未出现缺硫现象。【结论】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田上长期施用含硫肥料易导致土壤SO4^2--S过量累积,对水稻生长存在一定风险,施用含氯肥料效果要好于含硫肥料。
322-328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I.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摘要:【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
329-336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

供水吸力对温室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供水吸力即不同土壤水分对温室黄瓜(CucumisFatiVllSL.)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为温室黄瓜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通过设定装置不同的供水吸力(WST)来持续稳定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各供水吸力处理的黄瓜叶片光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能通过调节供水吸力持续稳定控制土壤不同含水率;黄瓜植株在3—5kPa供水吸力范围内产量与商品瓜率最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3--13kPa处理范围内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最高为7kPa处理的36.57,1kPa处理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表明对黄瓜各生育期进行分期水分调控才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还表明,黄瓜随着生育进程需水量越来越大,供水不足会导致生长点枯死而停止生长,影响黄瓜产量与商品瓜率,黄瓜采收后期适当加大水分供应可以增加采收后期产量。【结论】3—5kPa的供水吸力较适合温室黄瓜的生长,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7%-81%:适当降低黄瓜苗期土壤水分、控制花期土壤水分和增加结果期土壤水分能进一步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337-345

结球甘蓝叶色(紫/绿)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摘要:【目的】明确结球甘蓝叶色(紫/绿)的遗传方式及其基因所位于的染色体。【方法】以普通结球甘蓝‘9601’及其系列初级三体为母本分别与紫甘蓝‘紫阳’杂交;结合形态学观察和染色体数目鉴定从各F1群体中选出三体(2n+1)植株进行测交;采用双体和三体遗传分析及X2测验法对叶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双体遗传分析表明,结球甘蓝‘9601’和‘紫阳’的叶色(紫/绿)受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紫红色对绿色为显性并表现加性效应;三体遗传分析显示,控制其叶色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结论】结球甘蓝‘9601’和‘紫阳’的叶色(紫/绿)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并表现加性效应,两基因分别位于3和8号染色体。
346-350

苹果果实GaIDH和GaILDH基因的表达与AsA的关系

摘要:【目的】进-步探明苹果果实是否具有抗坏血酸(AsA)合成的能力。【方法】从‘嘎拉’苹果果实中克隆AsA合成关键酶L-半乳糖脱氢酶(L-galactoscdehydrogcnase,GaIDH)全长cDNA序列,检测它与另-合成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L-galactono-1,4-lactonedehydrogenase,GaILDH)在苹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酶活性与AsA含量的关系。【结果】克隆获得的苹果GaIDHcDNA含有975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条分子量为34.97kD、含32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登录号为GQ131419。在叶片和苹果果实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GaIOH和GaILDH基因mRNA表达和活性,叶片高于果实,幼果高于成熟果,果皮高于果肉。同时,苹果果皮中的AsA含量受光的调控,二者在阳面果皮的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阴面果皮,而阳、阴面果肉间无明显差异。不同组织中的AsA含量与GaIDH和GaILDH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进-步证明了苹果果实自身具有经L-半乳糖途径合成AsA的能力,且合成可能是苹果果实AsA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
351-357

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

摘要:【目的】以300份新疆野苹果实生株系为试验材料,根据叶片、花朵和果实等器官15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方法】采用逐步聚类法,以30%的取样比例,根据2种遗传距离(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4种系统聚类方法(类平均法、离羞平方和法、最长距离法和最短距离法)和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偏离度取样法和优先取样法)构建24个核心种质,以筛选出的最佳构建策略进一步比较7种不同取样比例(10%、15%、20%、25%、30%、35%和40%)的构建效果以确定最适宜的取样比例。【结果】(1)在新疆野苹果构建中,采用欧氏距离聚类优于马氏距离。(2)4种系统聚类方法比较表明,最短距离法优于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和最长距离法。(3)3种取样方法比较表明,优先取样法和偏离度取样法都能明显提高核心种质的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均适宜于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构建,前者略优于后者。(4)20%是最适宜的取样比例。【结论】以20%的取样比例,采用欧氏距离,利用最短距离法进行逐步聚类,结合优先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最有代表性,是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
358-370

非洲菊耐热变异株系的筛选和田间鉴定

摘要:【目的】以非洲菊‘深圳5号’(S5)品种为材料筛选耐热株系。【方法】利用组织培养体系,以EMS诱变和多代间歇高温筛选的方法获得耐热变异体EH和H10,经继代增殖、生根后定植于大棚,在自然高温条件下测定植株叶的生长及耐热相关生理生化变化、产花量以及花品质等指标。【结果】经间歇高温筛选获得的非洲菊组培苗耐热变异株系H10与对照相比,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有所提高,在珠海温度最高的7、8月份,产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5.67%和53.27%,花径增加5.57%和5.70%,花梗长度增加10.35%和11.77%,花瓣的花色素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自然高温条件下,H10的叶片细胞膜透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明显低于对照组,脯氨酸含量增高,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增强。EH在生长状况、产花量和成花品质等各方面都未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大棚种植鉴定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认为H10可以作为一个优良的非洲菊耐热新品系。
380-387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贮藏·保鲜·加工

添加面筋蛋白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添加面筋蛋白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规律,为活性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PH1391普通小麦淀粉为试验材料,添加3种类型的面筋蛋白(强筋、中筋和弱筋),5个添加量处理,分析其糊化特性并对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每增加2%的面筋蛋白,以上糊化特性指标平均值分别下降了纯淀粉相应指标的3.6%、4.8%、3.4%、3.8%、4.0%和1.18%,除峰值时间外,下降率都超过了纯淀粉的2%;面筋蛋白添加量对稀懈值、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没有显著影响。面筋蛋白添加量10%时,面筋蛋白之间形成的复合物镶嵌在淀粉糊浆之中,没有明显的面筋蛋白隔层存在,面筋蛋白添加量增加到18%,在糊化体系中观察到较大的面筋蛋白隔层。3种面筋蛋白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影响差异极显著,对稀懈值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种面筋蛋白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黏度面积的影响按降低大小的顺序都为强筋〉中筋〉弱筋,而对反弹值的影响则表现出相反的顺序。【结论】面筋蛋白添加量和面筋蛋白类型会显著影响峰值黏度、低谷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而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388-395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畜牧·资源昆虫

双拷贝抑制素基因免疫对肉牛卵泡和黄体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双拷贝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肉牛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头同期发情肉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肉牛分别注射0.75(T1)、1.5(T2)、2.25(T3)、3.0mg/头(T4)pcISI质粒3.0mg/头pcMV-S空质粒(C1)和3mL/头生理盐水(C2),初次免疫21d后进行加强免疫,以探讨抑制素pcISI基因疫苗对肉牛卵泡和黄体发育的影响。【结果】4个剂量组的大卵泡数均高于对照组,除了T1外,其它3个剂量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T2和T4的中卵泡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T3和T4的小卵泡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无论左侧还是右侧,各剂量组成熟卵泡直径均高于对照组,除了T2外,其它3组两侧成熟卵泡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无论左侧还是右侧,4个剂量组黄体直径均高于对照组,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T3黄体最大,T1最小,且T3与T1差异显著(P〈0.05)。加强免疫后10d(BM10)抑制素抗体与成熟卵泡大小相关显著(r=0.629,P〈0.05),与黄体大小相关极显著(r=0.551,P〈0.01)。[结论】双拷贝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可促进肉牛卵泡和黄体发育,2.25mg为最佳免疫剂量,抑制素抗体水平与卵泡和黄体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
4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