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抗黄曲霉玉米群体GT-MAS:gk的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群划分15-22

摘要:【目的】GT-MAS:gk为抗黄曲霉菌的玉米群体,在美国作为抗源种质被释放利用,对该群体进行配合力测定与杂种优势群划分的研究,有利于外引群体在国内的有效利用和推动抗黄曲霉玉米育种工作在国内的开展。【方法】试验于2003~2005年在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长治)进行;试验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的遗传设计,以6个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对抗黄曲霉玉米群体GT-MAS:gk等6个外引群体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GT-MAS:gk群体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CA为-9.9,在被测的6个群体中居中等水平,与掖478、齐319和Mo17有相对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黄早四、丹340和B73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为负向值。【结论】GT-MAS:gk群体应归为瑞德类群,对应的杂种优势群为PA类群、兰卡斯特类群和78599选系。

甘蓝型油菜双低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GCMS-3A的构建及遗传模式研究23-31

摘要:【目的】验证显性核不育两用系与波里马三系的基因型,明确Gd1AB和D3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并构建显性细胞核+细胞质不育系统。【方法】通过显性核三系与波里马三系相互杂交验证其基因型,分析Mf和Rfc基因的等位性,采用临保系与显性纯合两用系×显性核不育恢复系F2代核不育株测交的方法,推论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C3B为轮回父本与不育胞质的显性核不育株定向回交,以创建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结果】鉴别了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确定甘蓝型油莱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由一对复等位遗传模式控制,而显性纯合两用系D3AB由两对基因互作控制。初步构建出双低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统DGCMS-3A,并证实了选育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的可行性。【结论】显性抑制基因Mf与波里马恢复基因Rfc不等位,Gd1AB的基因型为N(MsMsrfcrfc)×N(MsMfrfcrfc)),D3AB的基因型为N(MsMsmfmfrfcrfc)×N(MsMsMfmfrfcrfc).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可细分为四种遗传模式:双位点互作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S(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frfcrfc)+J(mfmfrfcrfc)]、双位点互作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J(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rfcrfc)+J(MsMfrfcrfc)]。

SSR标记分析国家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32-42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参加中国冬油菜区域试验的8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确定的15对较好的SSR引物开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获得42个多态性标记。遗传聚类、主成份、分配试验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42个标记能够将89个品种完全区分开;同一个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基础相近,而不同地区或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揭示的遗传结构与品种系谱来源相吻合;以遗传距离0.1为划分标准,75%的供试品种具备特异性;分配试验中,大部分单株都能正确的分配回到原来的品种,少数品种的单株正确分配率较低,品种一致性差;品种在供种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一致性较好,而在同一年份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特异性较高。【结论】除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一致性;SSR标记是适合于开展油菜品种DUS测试的鉴定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43-52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抛秧稻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使抛秧稻作获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集省工省力与高效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稻作体制和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抛秧稻作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2)剖析了田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3)揭示了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基本特征;(4)研明了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途径;(5)创立了多样化实用育秧方法;(6)研究并集成了大田培管配套技术。该技术体系的4个主要特征:(1)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多元结构技术体系;(2)具有在实事中求“是”的科学基础;(3)实用性强、、应用性广、推广速度快;(4)紧扣现代稻作发展实际,不断破旧创新。

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光合及抗氧化代谢与氮素营养关系研究53-62

摘要:【目的】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光合、抗氧化代谢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进一步揭示其关系。【方法】试验选用多穗中粒(MM)型品种藁城8901(GC8901)和大穗大粒(LL)型品种山农1391(SN1391),设12gN·m^-2(LN)和24gN·m^-2(HN)2个氮肥处理,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色素含量、氮素含量、光合特性和抗衰老酶活性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结果】小麦开花后旗叶氮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量子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花后14d左右开始下降,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直到衰老末期才有小幅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旗叶光能的吸收和利用之间存在矛盾,这是促其衰老的重要原因。与州型小麦品种GC8901相比,LL型品种SN1391群体较小,籽粒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色素含量高,光系统Ⅱ的活性下降慢,净光合速率高;同时,抗衰老酶活性下降慢,膜脂过氧化程度轻。氮素水平对2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的光合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不同。LL型品种SN1391表现为,增施氮肥后旗叶光系统Ⅱ的开放程度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热耗散降低,净光合速率提高;旗叶的SOD、POD、CAT和APX活性均提高,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增施氮肥后州型品种GC8901光系统Ⅱ活性下降,用于热耗散的能量增加,光合速率降低;抗氧化酶系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结论】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能吸收和利用间的矛盾是促其衰老的重要原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旗叶生育后期的光合及抗氧化代谢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氮肥对小麦旗叶光合、衰老特性的影响因品种类型而不同。

模拟降雨量下沟垄微型集雨种植玉米的水温效应70-77

摘要:【目的】探明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垄体覆膜沟内种植)适宜的降雨量范围,为确定合理的微型集雨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夏玉米生长期,人工模拟大、中、小3种降雨量(440、340和230mm),定期测定传统平作(T1)和沟垄微型集雨种植(T2)条件下土壤水分和耕层地温,并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cncy,WUE)。【结果】在玉米全生育期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农田200cm土层平均储水量分别较平作(平作不起垄不覆膜)增加了2.3%、5.2%和4.5%,耕层0~5cm平均地温分别增加了1.2、1.1和1.0℃。在全生育期230mm和340mm雨量下,嬲较平作分别增加7kg·ha^-1·mm^-1和3.1kg·ha^-1·mm^-1,提高了61.24%和26.90%;当全生育期降雨量为440mm时,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和平作的WUE分别为16.55kg·ha^-1·mm^-1和17.46kg·ha^-1·mm^-1,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为230mm到340mm雨量范围,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能明显改善玉米的水温条件,提高WUE.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78-85

摘要:【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和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86-92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01-23的HT-毒素在玉米叶片上产生的坏死斑面积减小,抑制程度增加,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斑产生,10μmol·L^-1 U0126处理和20μmol·L^-1 U012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产生和生物学活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HT-毒素的产生和活性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具有更复杂的调控机制。

油萝卜抗胞囊线虫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在油菜附加系中的稳定性93-101

摘要:【目的】油萝卜(2n=18,9条染色体分别被称作a~i)具有抗甜菜胞囊线虫的基因。探索油萝卜携带的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外源的油萝卜染色体在油菜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9个油菜附加系进行自花受粉,分别获得附加系的自交F2代。利用筛选的分子标记检测和原位杂交(FISH)检测附加染色体在F2代中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9个油菜附加系F2代接种甜菜胞囊线虫的2龄幼虫,鉴定携带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结果】9个附加系自交F2代中的附加染色体遗传表现不一,5个油菜附加系的F2代中均有2条附加染色体,能稳定遗传;4个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附加染色体的遗传表现不稳定,部分后代中无附加染色体。FISH检测9个附加系自交F2代中的附加染色体表明:与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相符,并且4个不稳定的附加系中,有的自交后代虽然有附加染色体,但有1或2条。接种甜菜胞囊线虫测定结果表明,含有油萝卜染色体DD的油菜附加系对甜菜胞囊线虫的抗性水平与附加染色体的供体油萝卜相当,而其它8个附加系的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抗性,与受体油菜相近。【结论】油萝卜的9条染色体分别附加到油菜中后,其遗传稳定性因附加的染色体而异,有的能稳定遗传,有的在自交后代中丢失1或2条;抗甜菜胞囊线虫的基因在d染色体上。

步甲夜间迁飞的研究108-115

摘要:【目的】利用垂直监测雷达可以长期实时自动监测的特点,研究鞘翅目昆虫步甲是否具有迁飞性,并探讨步甲的迁飞活动规律。【方法】设置雷达观测点,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长期观测结果,结合气象资料进行低空气流和大区环流分析,探讨鞘翅目昆虫步甲迁飞的事实。【结果】2005和2006年的观测资料表明,步甲季节内活动主要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峰期主要集中在8月份,高空和地面诱虫灯季节内诱集有明显突增突减现象;高峰期内雷达回波点高度可达600m,主要集中在450m以下:夜间活动大多在20:00~22:00之间,个别夜晚雷达回波持续到04:00左右,探照灯内步甲数量的变化与雷达回波强度具有一致性;系留气球携带的捕虫网在200m的空中成功捕到步甲成虫。【结论】步甲属的某些种类具有一定的迁飞性,为研究鞘翅目昆虫的迁飞提供了依据。

外来恶性杂草假高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116-121

摘要:【目的】明确外来恶性杂草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研究颖片、温度、光照、GA,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颖片对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具有物理阻碍和化学抑制作用,是导致其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假高粱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在25℃/35℃、12h/12h的变温方式下也能较好地萌发。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在连续光照或12h光照条件下,其种子萌发率较高。GA3能显著促进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其最适浓度为1.16mmol·L^-1。0~4cm的土层适宜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调控假高粱的萌发生长,可以有效遏制其危害蔓延。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的影响122-128

摘要:【目的】在亚热带典型景观尺度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西肯福和湖南盘塘作为亚热带红壤低山与红壤丘陵典型景观单元,对两个景观单元进行密集采样(0~20cm)分析。【结果】红壤低山和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9.2±75.8)mg·kg^-1和(90.0±35.4)mg·kg^-1,其中低含量样本均以稻田土壤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为(46.7±14.9)mg·kg^-1和(68.0±23.1)mg·kg^-1。高含量样本以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为主,红壤低山景观单元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DOC含量分别比稻田土壤高271%、278%和315%,红壤丘陵景观单元比稻田土壤高37%、69%和77%。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DOC/TOC)显示,两个景观单元稻田土壤DOC/TOC值(0.24%和0.44%)亦明显低于其它利用方式土壤(0.90%~1.5O%)。【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DOC含量,同一景观单元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的稻田土壤DOC含量明显低于旱作土壤(如旱地和果园),林地开垦为旱地或果园后土壤DOC含量降低。同时土壤DOC含量存在区域差异,位于亚热带南部的红壤低山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含量明显高于北部的红壤丘陵景观单元。

北京市平谷区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性初步研究129-137

摘要:【目的】探明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为合理科学配方施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平谷区布设置1076个采样点,测定其耕层(0~20cm)与亚耕层(20~40cm)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应用地统计学法进行分析。【结果】平谷区耕层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分别为1.96、2.51、17.32和10.91mg·kg^-1,含量均在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耕层含量高于亚耕层,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耕层中有效铁和有效锰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变程分别为21.6和45.3km,耕层有效铜和有效锌变程较小,分别为3.1和2.9km,亚耕层中4种有效微量元素的变程与耕层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平谷区4种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图,耕层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分布主要取决于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性质等结构性因素,而耕层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布则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其中果园和菜地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田。亚耕层4种微量元素空间分布格局与耕层相似,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垂直分布特征。【结论】肥料和农药的投入是平谷区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有效锌含量偏高,对土壤环境质量具有潜在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ASI法的滨海滩涂地水稻土壤有效氮、磷、钾丰缺指标138-143

摘要:【目的】为滨海滩涂地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和2006年运用ASI法对位于黄海之滨的海丰农场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及水稻氮、磷、钾肥施用的推荐。选取60块肥力从高到低田块,利用不施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不施钾肥和施肥5个处理、3次重复的设计方案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按照相对产量〈50%时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极低”、50%~75%为“低”、75%~95%为“中”、〉95%为“高”、再降为95%时为“过高”的标准建立土壤有效氮、磷、钾的丰缺指标体系。【结果】滨海滩涂水稻田土壤铵态氮的“极低”指标为〈2.5mgN·L^-1,“低”为2.5~11.0mgN·L^-1,“中”为11.0~19.5mgN·L^-1,“高”为19.5~34.0mgN·L^-1,“极高”为〉34.0mgN·L^-1;土壤有效磷的“极低”指标在海丰农场供试田块没有表现出来,“低”为〈13.0mgP·L^-1,“中”为13.0~28.5mgP·L^-1,“高”为28.5~60.0mgP·L^-1,“极高”为〉60.0mgP·L^-1;土壤有效钾的“极低”指标为〈35.0mgK·L^-1,“低”为35.0~95.0mgK·L^-1,“中”为95.0~175.0mgK·L^-1,“高”为175.0~335.0mgK·L^-1,“极高”为〉335.0mgK·L^-1。【结论】运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分析法(ASI)和田间试验设计相结合是建立水稻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行之有效的方法。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144-152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阐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方法】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15年不同施肥处理的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SMBC、SMBN)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差异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SMBC变化介于96.49~500.12mg·kg^-1之间,SMBN变化介于35.89~101.82mg·kg^-1之间;单施化肥(NPK)与不施肥的CK相比,SMBC、SMBN、微生物商(qMB)、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脲酶(Urease)活性以及土壤有机质(SOM)、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猪厩肥或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上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比单施NPK处理得到进一步改善,猪厩肥增量处理(NPKM+)效果最明显。同时,在北京褐潮土石灰性土壤上(pH8.0左右)长期施有机肥有一定降低土壤pH的效应。SMBC、SMBN、Urease活性与SOM、STN、ST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MBC/SMBN与SOM、S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船、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与SOM、STN、STP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除过氧化氢酶外,土壤pH值与其它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脲酶活性。化肥与增量猪厩肥配施对增强土壤肥力效果最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可用作评价土壤健康的生物指标。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153-161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EBR(24-表油菜素内酯)对低氧胁迫下黄瓜(Cucumis Sativus L.)根系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抗低氧能力较强的黄瓜品种绿霸春4号和抗低氧能力较弱的品种中农8号为材料,研究根际低氧胁迫下外源施用EBR对黄瓜根系生长、ROS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低氧胁迫下,EBR处理显著促进了低氧胁迫下两品种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提高了SOD、APX、GR活性及AsA、GSH含量,降低了O^7、H2O2及MDA含量。【结论】外源EBR处理通过促进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提高,降低ROS含量,增强植株抗低氧胁迫的能力。

小白菜体内硝酸盐积累与其细胞膜上H^+-ATPase的关系162-168

摘要:【目的】研究硝酸盐在小白菜叶柄和叶片中分布的差异及其与细胞膜H^+-ATPase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相法分离了小白菜品种‘上海青’叶柄和叶片细胞膜,并测定了与硝酸盐在细胞膜上共运输相关的H^+-ATPase的活性。【结果】细胞膜纯度达到90%以上。离体条件下,叶柄细胞膜H^+-ATPase的水解活性显著高于叶片。将H^+-ATPase在20℃及30℃时测定所得的‰,代入Arrhenius方程计算后发现,叶柄H^+-ATPase的活化能也高于叶片。WesternBlot结果说明,叶柄细胞膜H^+-ATPase酶浓度要显著高于叶片H^+-ATPase。此外,叶柄细胞膜上H^+-ATPase的丘值显著高于叶片,且叶柄H^+-ATPase最佳pH在6.6,而叶片在pH在6.4至6.6之间。【结论】叶柄H^+-ATPase的活性高于叶片是因为其单位细胞膜上的H^+-ATPase酶分子数量大于叶片。叶柄中硝酸盐含量高,且与其细胞膜H^+-ATPase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叶柄细胞膜H^+-ATPase活性高很可能是增强硝酸盐吸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169-175

摘要:【目的】利用同源序列法分离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方法】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LRR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以辣椒品系PR205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扩增。【结果】获得了25个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聚类分析将其分为7个不同的类别。由其核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Mi-1.2、prf,Hero、I2C-1、RPM1基因相应区域的同源性为27.4%~98.2%。其中RGA-D20与Mi-1.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达到99%,确认RGA-p20为抗根结线虫基因的一部分,即辣椒中也含有与删基因同源的根结线虫抗性基因。【结论】本研究在辣椒品系PR205中获得了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为辣椒抗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