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糯稻89-1越冬性遗传研究2399-2405

摘要:目的 分析特异水稻种质糯稻89—1越冬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方法 (1)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观察糯稻89—1各节位腋芽和稻秆在冬季的成活率。(2)用糯稻89—1与红芒糯、明恢63、辐恢838、测64杂交建立F1、F1与亲本回交群体和F2群体,分析越冬性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季的遗传变异。 结果 (1)糯稻89-1能通过腋芽休眠,抗御不同海拔高度的低温越冬,下年萌发再生。稻秆成活率和腋芽萌发率分别达82.6%,29%,越冬再生季产量为6291.0kg·ha^-1,与正季相当。(2)通过遗传分析和3c2检验表明:糯稻89—1的越冬性由多基因控制,其遗传力在不同杂交组合中表现不尽一致。(3)千粒重和株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正季最大,越冬再生季最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在再生季的遗传力最大。(4)糯89-1/明恢63杂交F2穗平均总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呈正态分布,结实率呈双峰分布。 结论 糯稻89—1是一份能通过腋芽休眠抗御低温越冬的可利用特异稻种遗传资源。

小麦优良种质资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2406-2414

摘要:目的 分析近期育成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突出农艺性状的186份优良小麦种质资源的高分子量各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1B/1R异位分布情况,为广泛有效地利用这些新种质提供有用信息。 方法 采用SDS—PAGE方法对优良种质资源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麦谷蛋白亚基进行品质评分;同时用黑麦1RS上特有的醇溶蛋白标记对上述材料进行1B/1R易位检测。 结果 供试材料在编码HMW-GS位点上具有较大的变异,共发现16个等位变异,形成30种HMW-GS组合形式。在Glu-1的3个位点具有2个及2个以上优质亚基的材料占38.7%(72份),其中烘拷品质评分为10分且具有高产、矮秆、抗病、抗逆等一个或多个突出农艺性状的新种质13份。携带有1B/1R易位的材料为68份,占供试材料的36.6%。 结论 这些结合有优异性状的优质材料将是中国小麦遗传育种的宝贵优质源。

关于拉面品质的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评分系统研究2415-2421

摘要:目的 研究有关拉面品质的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评分系统,提高优质拉面用小麦品种的选育效率 方法 选用100个春小麦品种,分别测定其HMW-GS以及拉面色泽、表观状态、适口性、韧性、粘性、光滑性、食味和总评分等8项拉面评分指标,并通过数量化理论及统计学鉴评方法,研究HMW-6S与拉面评分指标的关系。 结果 亚基1、2 、N、7、7+8、17+18、22、2+10、2+11、2+12、5+10、10的拉面品质总评分分别为5.40、5.35、0、2.55、2.56、9.19、0.05、0.15、1.49、1.14、10.00、5.14。针对拉面评分指标与HMW-GS得到的评分系统包含8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R^2〉0.98)。利用HMW—GS组成,能够对8个拉面评分指标进行准确预测。 结论 经综合评价,认为优质拉面小麦理想的亚基组合应为1、17+18、5+10组合或2 、17+18、5+10组合,在拉面小麦品种选育中可做为早代选择的依据;2+10、2+11和2+12亚基对拉面品质的作用普遍较低,为劣质亚基,在拉面小麦品种选育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这些亚基。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2422-2427

摘要:[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英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干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干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英数、英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中国亚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2428-2434

摘要:综述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亚麻分子育种理论和研究概况;针对中国亚麻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抗除草剂、抗真菌病害、抗环境胁迫、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讨论和展望了分子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指出知识产权、国家对亚麻的科研投入及其它阻碍了中国亚麻分子育种工作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供亚麻育种工作者及相关产业人士借鉴。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水稻蛋白质含量NIR模型适配范围的研究2435-244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样品建立水稻蛋白质近红外模型的效果和适配范围。[方法]通过对178份来自“Ⅱ-32B/岳早籼6号”的重组自交系和496份水稻品种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比较分析,选择其中59个株系和76份品种作为建模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品种、重组自交系和混合样品的3个蛋白质含量回归模型。[结果]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和对模型外部重组自交系和品种样品的验证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基于分离群体的模型因蛋白质含量范围较窄,样品来源较单一,适应范围仅局限于本群体内样品蛋白质含量预测,而品种和混合模型对群体和品种样品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90,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89,本试验可为近红外建模的样本集选择提供良好的指导意义。[结论]不同类型样品对建模效果有显著影响,品种模型和混合模型的适配范围显著大于群体模型,研究结果不能支持用背景变异较小的样品建立较高精度回归模型的设想。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欢迎订阅2007年《中国土壤与肥料》2440-2440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研究2441-2448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官间碳含量大小为:籽粒〉叶〉茎〉鞘〉根;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均在黄熟期达到最大,分别达到853.68、827.61和810.13g·m^-1。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下降到773.17g·m^-1,783.65g·m^-2和767.94g·m^-2,其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45.66%和47.83%,同期的释氧量依次为2061.80g·m^-2、2089.73g·m^-2和2047.84g·m^-2,这对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在孕穗初期至齐穗期间的碳净固定量最高,依次为339.60g·m^-2、369.33g·m^-2。和309.62g·m^-2,分别占全生育期碳总固定量的43.92%,47.13%和40.31%,是水稻固碳的关键时期。3种水稻在完熟期均出现耗碳吸氧现象,汕优63吸氧量为214.69g·m^-2,分别是两优2186、IR64的1.83倍和1.91倍。[结论]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高积累、高消耗碳的特性,其灌浆过程消耗的碳对促进其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冬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特点及水肥调控2449-2458

摘要:[目的]揭示冬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特点,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盆栽水肥和田间肥料试验数据建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关于土壤水分含量及氮磷肥的单因素和两因素效应函数,通过对函数曲线变化状态及其特点的分析,揭示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协同变化特点及其条件,并据此确定各种条件下高产优质的水肥管理方案。[结果]低肥和中肥(或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或施氨量)增加的曲线分别为凸型和凹型。蛋白质含量最低值和产量最高值之间对应的施氮量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协同变化的施氨量区间。在高肥和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80%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曲线均为凸型,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高肥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区间;产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对应的施氮量为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80%条件下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区间。[结论]在一定的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是可能的。用极差变换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理论值标准化,其标准值曲线的交点即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用等值线圈描述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水氮和氮磷两因素效应,分析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确定实现一定生产目标的水肥管理方案。这为小麦高产优质水肥调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野大麦耐盐适应性反应机制的研究2459-2466

摘要:[目的]探讨野大麦的耐盐适应性反应机制。[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和X-ray微区分析等方法分析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rum(Trin.)Link]在NaCI胁迫下幼苗生长、k^+和Na^+吸收、运输、分配及外排等生理响应。[结果]在NaCl≤350mmol·L^-1时,茎叶和根系的干重变化不明显,盐浓度的增加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小于茎叶,根Na^+含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茎叶、茎叶和根中k^+含量均下降,但茎叶可维持较高的k^+含量;野大麦具有较强的K^+-Na^+吸收选择性;低盐胁迫时Na^+主要贮存于液泡和细胞间质:高盐胁迫时主要通过外排Na^+来维持体内离子平衡。[结论]野大麦在NaCl≤350mmol·L^+。时生长正常,其耐盐性与根拒绝吸收Na^+及茎叶维持高K^+含量有关,Na^+区域化与外排可能是野大麦主要的耐盐适应性反应机制。

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2467-2473

摘要:[目的]水稻生产是中国广大稻区农民收入和减轻贫困的重要途径,而土地细碎化可能是目前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减轻农村贫困的主要瓶颈之一。[方法]采用详实的农户调查以及作物水平和地块层次的数据,用两阶段法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一个水稻主要产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研究区早稻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5,晚稻为0.83,而单季稻为0.79。稻田平均地块大小对早、中、晚3种水稻的技术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影响。此外,家庭规模和农地规模对3种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也有显著影响。人口较多的家庭或规模较大的农场技术效率较小家庭或小农场要高。[结论]在现有技术状态下,水稻小农户的技术效率仍可得到可观的提高。研究揭示,减轻土地细碎度的项目如果能够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措施结合起来,将是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全基因组预测稻瘟菌的分泌蛋白2474-2482

摘要:[目的]分泌蛋白多为病原微生物与植物受体蛋白起作用的激发子和其它致病因子,深入研究分泌蛋白将有助于明确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利用稻瘟菌基因组学研究成果,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其分泌蛋白组学,将有助于全面掌握其致病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方法]利用Signa1P对稻瘟菌基因库中所有ORF的N-端信号肽存在与否进行预测,再依次通过Protcomp、TMHMM、big-PI Predictor和Target P预测程序进行验证,寻找出所有可编码信号肽的基因。[结果]对11108个稻瘟菌的ORF进行分析,最终预测出共有1235个ORF可编码分泌蛋白。[结论]经验证此预测方法之可靠性较高,这为深入研究分泌蛋白组学奠定了基础。

棉花根部损伤程度对感染黄萎病菌后体内抗性酶的影响2483-2490

摘要:[目的]探明棉花黄萎病对不同伤根程度棉苗体内相关抗性酶的影响。[方法]棉苗长至四叶时,将纸钵与蛭石等去掉,用水小心冲刷,得到:(1)完整根苗。(2)将根下部3—5cm的余根用消毒的刀切掉为切根苗。(3)留主根,将大部分侧根切除为伤根苗。3种不同根系状况的棉苗浸于20m1棉花黄萎病菌的茵液中,以无菌水稀释至不同浓度。经0~48h,记载致萎蔫程度,并测定相关抗性酶的变化。[结果]3种伤根处理的棉苗浸黄萎病菌培养液后,其致萎度差异显著。当病菌液的浓度为1:10时,整根苗不出现感病,受害最轻;其次为伤根苗,2级感病;切根苗最为严重,3级感病。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以1:50浓度处理效果最好,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伤根苗达42.96Umg^-1·min^-1,整根苗达到较高值49.2Umg^-1min^-1,切根棉苗为38.2Umg^-1·min^-1。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切根棉苗为39.483mmol·g^-1,伤根苗为27.12mmol·g^-1,整根苗为最低值3.845mmol·g^-1。而体内相关抗性酶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高低与有害物质丙二醛(MDA)含量的多少,其顺序与受害轻重的顺序一致。[结论]棉花伤根后的棉苗外部病理反应与体内相关酶的动态生化反应进行研究,获得植株外部病理反应与内部生化实验相吻合的结果。

柑桔黄龙病的常规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2491-2497

摘要:[目的]为柑桔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和寄主体内病原菌的动态监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检验检疫技术。[方法]利用亚洲韧皮杆菌核糖体蛋白基因ro1J/ro1L设计了2对PCR引物CQULA03F/CQULA03R、CQULA04F/CQULA04R和1条TaqMan探针CQULAP1,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常规PCR和TaqMan探针法、SYBRGreen Ⅰ荧光染料法两种荧光定量PCR(共3种)反应体系;确定了3种体系各自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据此对3种体系进行了比较;从2004年7月到2005年5月还利用常规PCR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体系完成了对柑桔黄龙病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周年变化的动态监测。[结果]两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至少2~3个数量级,而TaqMan探针法由于使用了杂交探针,其特异性尤其可靠,另外两种定量PCR较小的产物片段使得它们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加上荧光定量PCR方法本身受污染可能性小,操作简便等固有优势,使得前者更适合于柑桔黄龙病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2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为柑桔黄龙病的病害早期诊断以及柑桔黄龙病病原菌近缘种的甄别提供准确、灵敏、快速的检验检疫技术。

B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品种的选择及适生性研究2498-2504

摘要:[目的]研究B型烟粉虱对豇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及适生性,可为豇豆抗虫性品种的选育应用和该虫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9±1)℃、湿度为80%±5%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B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品种的选择性以及这些品种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B型烟粉虱对12个豇豆品种的选择性有明显差异,其中对宁豇3号和扬豇40有很强的选择性,而对帮达1号的选择性最弱;此外,B型烟粉虱在不同豇豆品种上的适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宁豇3号和扬豇40上的生存和繁殖适合性最高,即抗虫性最弱,而在之豇特早30和帮达1号上的生存和繁殖适合性最低,即抗虫性最强。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2505-2510

摘要:[目的]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为区域性土壤生产力培育提供技术参考;为区域性农田土壤碳收集技术选择和配套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研究不同用地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结果]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1—12.68kg·m^-2,平均为3.15kg·m^-2,其中西南区最高,平均达3.63kg·m^-2;华北区最低,平均为3.00kg·m^-2。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系数为57%,显著比非农业土壤的变异系数低35个百分点。不同用地方式下,水田耕层有机碳密度比旱地的平均高13个百分点,但水田有机碳密度的区域变异显著低于旱地。另外,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显著低于非农业土壤,农田中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又显著小于旱地。[结论]农田尤其是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可能更多的是受人为因素影响,人为调控潜力大。

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料增产机理探讨2511-2520

摘要:[目的]探讨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网箱试验,研究了3种控释肥对土壤速效氮含量、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后期衰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与专用肥分次施用处理比较,一次性施用等养分的植物素包膜控释肥(CRF1)、高分子材料包膜尿素复混肥(CRF3)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含量,移栽30d以后平均含量分别高出12.0%和147.9%;明显促进根系生长,根系数量大、分布深广,活力增强:灌浆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9.5%和15.5%,可溶性蛋白提高89.7%和108.0%,CAT酶活性明显增加;茎基部粗壮,根深指数大,茎根比降低。即使施用低钾含量的磷酸铵镁包膜控释肥CRF2也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旗叶生理功能。[结论]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增产主要机理表现为显著提高了氮素供应水平,明显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强化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延缓后期衰老速度,并显著改善了水稻抗倒伏能力。

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的双季稻田表层水氮素动态及其径流损失规律2521-2530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研究洞庭湖区双季稻田施用尿素(CF)和控释氮肥(CRNF)的表层水pH、电导率(EC)、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变化动态及TN径流损失规律,寻找有效控制氮素流失的最佳施肥管理措施。[方法]在渗漏池中按河沙泥(ASP)和紫潮泥(PCP)土壤的剖面层次填装土壤,对天然降雨引起的稻田氮素径流损失进行模拟试验。[结果]稻田土壤施用尿素后,表层水TN、NH4^+浓度分别在第1、3天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早稻表层水pH在施用尿素后15d内(晚稻3d)逐渐升高,EC表现与NH4^+的变化同步。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CRNF能显著降低稻田表层水TN、NH^+浓度峰值,pH、EC峰值也有明显下降。氮素径流损失监测结果显示,洞庭湖区双季稻田施用尿素TN径流损失量为7.47kg·ha^-1,占施氮量的2.49%:施用CRNF、70%CRNF的TN损失量比施用CF的分别减少了24.5%和27.2%。早稻施肥后20d内发生的2次降雨径流事件,施用尿素、CRNF和70%CRNF处理的2次TN径流损失量分别占全生育期径流损失总量的72%、70%和58%。其中,早稻施肥后第10天发生的第1次径流的2个控释肥处理的TN损失比施用尿素分别降低了42.9%和44.2%。[结论]双季稻田施用尿素后15d内表层水氮素浓度高,是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释氮肥能显著降低这个时期的表层水和所发生的径流液中的氮素浓度,从而显著削减水稻全生育期内的TN径流损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