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水稻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1947-1955

摘要:微量元素营养失衡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植物育种策略,尤其是籽粒富集微量元素的谷物育种被认为是克服微量元素营养失衡的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现有的研究已证实,在水稻基因组中存在控制籽粒高微量元素含量的基因位点,并且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而且当种植于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中,籽粒富集微量元素水稻品种的产量高于普通水稻。本文在概述水稻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差异、环境效应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水稻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遗传相关和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以及籽粒富集微量元素水稻种质鉴定、筛选与创新现状,并提出今后以提高水稻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为目标的功能性水稻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提高水稻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加强籽粒富集微量元素水稻种质的鉴定与筛选,进行籽粒微量元素积累的分子机理研究,积极开展籽粒富集微量元素的种质创新。

小麦品种百农64慢白粉病抗性QTL的定位1956-1961

摘要:【目的】发掘慢白粉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培育抗中国小麦主要病害白粉病的慢病性小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00个SSR标记和58个AFLP标记,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218个F2:3系的基因型,构建由158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连锁群上覆盖3114cM。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将该群体种植于北京和安阳两点,鉴定各个家系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慢白粉病的QTL分析。【结果】发现3个控制慢白粉病的QTL,其中位于2B和2D染色体的2个QTL在两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9.6%-11.3%和21.2%~26.1%。QTL遗传效应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其抗病等位基因均来自抗病亲本百农64。【结论】所得3个分子标记可作为选育慢粉性小麦品种的重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

RFLP分子标记杂合性与玉米F1产量性状相关的研究1962-1966

摘要:【目的】探讨RFLP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在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在我国南方广泛推广的33个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按NC—Ⅱ遗传设计估计了13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基于RFLP分子标记杂合性与杂交组合F1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杂合性与F1穗粒重、百粒重和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之间相关极显著,但相关程度不高,与F1穗粒重相关系数仅为0.431;亲缘关系较近组合的F1产量与杂合性的相关明显高于亲缘关系较远的组合;杂合性低于0.60的组合几乎都表现为负优势(91.67%),其杂合性与F1产量平均优势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1**),当杂合性范围增大时,则相关不显著,表明要获得较强的杂种优势必须保证亲本之间有相当的杂合性,但并非杂合性越高杂种优势越强。【结论】尽管利用分子标记杂合性预测杂种优势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分子标记杂合性小于0.60可作为衡量弱优势组合的一个指标,这对帮助育种家提高组合鉴定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棉花γ射线诱变后代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1967-1976

摘要:【目的】了解γ射线诱变对棉花后代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利用39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了3个棉花品种辐射诱变后代M,材料(共74份)的遗传多样性。【结果】3个品种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变幅分别为0.6129~0.9848、0.6212~1.000、0.4857~0.9905,其中Arcot-1和Su9108两个品种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8.000的比例达到60.0%以上,J11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主要集中在低相似性区域,其对成相似系数小于7.000的比例达62.5%。3个品种诱变后代材料与其未辐射处理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为0.6515~0.9697、0.6970~1.0000、0.5524~0.8095。【结论】辐射可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原品种的遗传基础。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存在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欢迎订阅《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76-1976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共转化法获得蒙农杂种冰草转基因植株1977-1983

摘要:【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冰草属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在国内外尚属空白,为加快冰草属植物种质改良进程,培育更为优良的冰草品种,本研究在多年冰草种质资源搜集与育种的基础上,开展冰草基因工程研究。【方法】以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中的一个优质种间杂种一“蒙农杂种”冰草(A.crstatutum×A.desertorutacv.‘Hycrest-Mengnong’,)为材料,在以幼穗为外植体建立的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上,以调控脯氨酸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关键酶的突变体基因pSCS为目标基因,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进行共转化,利用基因枪轰击冰草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果】获得转基因植株;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外源基因pSCS已整合到冰草的基因组DNA中;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在冰草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表达;p5CS基因的遗传转化率为0.11%。【结论】共转化法转化冰草方法可行,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冰草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革新稻作技术 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1984-1991

摘要: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一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省工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指出了研究灌溉稻湿种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丰水地区,占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5%,用水量大,节省灌溉用水对优化中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该稻区域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科技发达,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中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建国50年来,中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稻作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稻作革新的方向,仍以提高单位水稻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须配备具有资源低耗与环境友好特点的集成技术。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1992-200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次之,L最低;叶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差异较小。【结论】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和较好的植株生长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小麦品种获得高氮效率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植株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2001-2008

摘要:【目的】分析稻鸭共生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规范稻鸭共生稻田水分管理、鸭放养数量的确定及鸭饲料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鸭共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以两优培九和荆州麻鸭为材料,测定分析稻鸭共生对稻田水体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9属、33属,对照区种类数要显著高于放鸭区及水源区。稻鸭共生减少了稻田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对藻类群落数量的影响明显;该技术抑制了优势种群的增长,显著降低绿藻、硅藻、原生动物的优势度,而增加亚优势种的数量,裸藻、枝角类的优势度显著增加,稻田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得以提高,藻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7。【结论】稻鸭共生稻田水体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得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欢迎订阅《山东农业科学》2008-2008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2009-2015

摘要:【目的】鉴定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明确该地区目前SMV株系的组成、分布和流行情况。【方法】2001~2002年采集了黄淮地区四省28个县市的大豆病样59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组织印迹检测,得到了50个SMV毒株,采用王修强等筛选的10个鉴别寄主进行接种鉴定。【结果】检测到SC-3~SC-9等7个株系群,发现1个新的株系群SC-10。综合本单位1998~2002年的结果,黄淮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北、江苏北)在SC-1~SC-10中,除SC-2未发现外,9个株系群中,以SC-3和SC-7为主,分别占29.21%和23.60%,SC-4和SC-8其次,占10.11%和8.99%。按省分布,河南省有7个株系群,SC-3、SC-4为主,SC-5、SC-7其次;山东省4个株系群,以SC-3为主,SC-8也占相当比重;皖北7个株系群,以SC-7和SC-9为主,其次SC-10;苏北8个株系群,以SC-3和SC-7为主,其次SC-8。按株系群,SC-3、SC-4各省均有;SC-5、SC-6、SC-7在河南、皖北、苏北3地;SC-1、SC-8在河南、山东、苏北3地;SC-9只在皖北发现;SC-10在皖北、苏北2地发现;SC-2在黄淮未发现。【结论】在黄淮地区检测到7个株系群SC-3~SC-9,发现了1个新株系群SC-10。各株系群在黄淮地区的分布不同,各省分中株系组成上也有较大差别。

国家种质库保存小麦种质寄藏真菌检测2016-2022

摘要:【目的】了解国家种质库存小麦的主要寄藏真菌,评价不同地域来源的小麦种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吸水纸法、平皿测定法和洗涤法检测了共1465份库存小麦种质。【结果】在来自陕西、河北和青海的712份小麦种质中,通过吸水纸法共检测到17属近40种真菌,其中陕西小麦种质上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交链孢(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Xspergillus)、离蠕孢属(Bipolari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毛壳霉属(Chaetomium)等,河北区小麦的优势菌群为交链孢、根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镰刀菌等,青海区小麦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是交链孢、根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等;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tiliforme)、节状离蠕孢(Bipolaris nodulosa)、草本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等。通过平皿测定法在353份陕西小麦材料中检测到16属25种真菌,较为常见的几类真菌是交链孢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膝葡孢属(Gonatobotrys)、青霉属、镰刀菌等。运用洗涤法在400份小麦种质中检出6份带有小麦条黑粉菌(Ustjlago tritici)的材料,在陕西小麦材料中占1.3%,河北材料中占2.0%。【结论】在小麦种质中共检测到19个属真菌,大部分为腐生菌,少数属弱寄生菌,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秦川牛胴体评定分割及牛肉质量跟踪追溯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2-2022

摘要: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咎林森教授主持完成的“秦川牛胴体评定分割及牛肉质量跟踪追溯技术研究”成果于2006年7月28日在西安通过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2023-2027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危害情况,检验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的传毒特性。【方法】对华南地区多个甘蔗产区主要甘蔗品种黄叶病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采用RT-PCR技术扩增病毒CP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建立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检测技术,测定甘蔗绵蚜传毒寄主范围及传毒效率。【结果】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SCYLV的侵染,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大多数SCYL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传播SCYLV外,还可将病毒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但未能传至小麦和香蕉。【结论】SCYLV为近年自境外传入的甘蔗病毒病原,已在华南多个蔗区有分布,目前仅处于零星发生状态。首次证实甘蔗绵蚜是SCYLV传播媒介,能将病毒传至高梁、水稻和玉米等其它禾本科作物。SCYLV的潜在威胁应引起足够重视。

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2028-2035

摘要:【目的】探索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技术,为西瓜、甜瓜等生长期和采后炭疽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GeneBank中Colletotrichum属的24个种ITS序列,比较设计出1对引物CY1/CY2(CY1:5'-CTTTGTGAACATACCTAACC-3’;CY2:5'-GGTTTTACGGCAGGAGTG-3’);进一步利用RAPD随机引物扩增西瓜炭疽菌C.orbiculare和菜豆炭疽菌C.lindemuthianurn,找出在C.orbiculare中的特异性条带,经过克隆、测序后,设计出1对SCAR引物RB/RC。【结果】引物CY1/CY2可以特异的从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菌株中扩增到1条442bp的条带,将这2个种的炭疽菌和其它炭疽菌种以及其它真菌种分开。引物RB/RC可以特异地在C.orbiculare中扩增出1条216bp条带,将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分开。采用2对引物组成双重PCR,将C.orbiculare进行特异性扩增,可获得442bp和216bp的2条特异性条带。【结论】利用上述2对引物组成双重PCR检测体系,快速鉴定C.orbiculare,并且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西瓜炭疽菌C.orbiculare检测出来,灵敏度可以达到1pg·μl^-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欢迎订阅《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35-2035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对加入无机磷的响应2036-2041

摘要:【目的】了解土壤无机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的影响。【方法】向土壤中加入^32P标记的KH2PO4(3.7KBq·g^-1),同时分别加入KH2PO4 0、10、20、40、80和240mgP·kg^-1,再加入葡萄糖(5000mgC·kg^-1)和尿素(200mgN·kg^-1),25℃下培养30d后,分别在2、6、12、18和30d采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结果】加入的无机磷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的影响,但迅速被微生物吸收并富集在微生物量中。在培养的第2天,微生物量磷有一半以上来自加入的无机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01sen—P约50mg·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01sen—P提高而增加,土壤01sen—P每提高1个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0.65个单位。微生物量碳磷比则相反,随土壤01sen-P增加而降低。【结论】在碳源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微生物能够吸收富集土壤无机磷,在一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内,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量磷浓度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而提高。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2042-2047

摘要:【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kg·ha^-1)和N2(375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