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叶绿素缺乏水稻突变体中光系统蛋白和叶绿素合成特性的研究1299-1305

摘要:【目的】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水稻为材料,研究其光系统蛋白和叶绿素的合成特性,以揭示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机理。【方法】通过蛋白质电泳、Western杂交、Northern杂交以及叶绿素前体物质的测定等来鉴定叶绿素缺乏突变体胛的黄化原因。【结果】与野生型相比,叶绿素缺乏突变体胛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其类囊体膜蛋白的减少,特别是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LHCⅡ)三聚体含量的急剧减少。Western杂交进一步表明,胛的LHCⅡ含量仅为野生型的1/3。编码LHCⅡ脱辅基蛋白的cab基因在突变体胛和野生型中转录水平相仿。突变体胛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从合成的起始6一氨基乙酰丙酸(ALA)到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含量均等于或高于野生型,而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结论】通过突变体胛和野生型的比较说明,突变体W1LHCⅡ脱辅基蛋白含量的减少并不是由于cab基因的转录量降低引起的。通过测定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初步认为突变体胛叶绿素缺乏的原因是原脱植基叶绿素到脱植基叶绿素的合成效率降低所致。

水稻空间搭载与地面γ辐照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1306-1312

摘要:【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1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结果】空间搭载导致“促进组”苗高平均比对照增高34.9%,“抑制组”比对照降低39.1%,两组的结实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株系M2代均出现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促进组”出现高秆、矮秆、早熟和迟熟的平均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都显著低于“抑制组”。地面γ辐照诱发两组材料的当代平均生理损伤无显著差异,诱发M2代抽穗期的突变频率与诱变效率是“抑制组”高于“促进组”,诱发高、矮秆的突变频率在两组间各有高低,但高、矮秆的诱变效率则是“促进组”高于“抑制组”。空间搭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均明显低于地面γ辐照处理,但多数性状的诱变效率则高于γ辐照。【结论】空间环境诱发水稻当代出现幼苗生长促进和抑制两种效应,Mz代抑制组的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明显高于促进组。

用等位基因特异POR检测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1313-1320

摘要:【目的】以2份六倍体小麦Opata85和W7984及其重组近交系(RIL)的111个株系和3份小麦二倍体野生近缘种为材料,研究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检测普通小麦中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方法。【方法】利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2份六倍体小麦和3份小麦二倍体野生近缘种TaDREB1基因的DNA序列,在B基因组上发现了2个SNPs。以其为3’端,设计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及其互补引物,对SNP进行分型,同时研究了特异引物3’端碱基错配对等位基因特异PCR的影响,优化了PCR反应体系。【结果】等位基因特异引物3’端不同位置的碱基错配及不同类型的碱基错配对PCR结果影响较大;在等位基因特异PCR中,Mg^2+、dNTP及TaqDNA聚合酶的用量均大于普通PCR。【结论】只要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3’端加上合适的错配碱基,并且优化其PCR反应体系,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方法检测六倍体小麦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可行的。

中国北方地区甘草根瘤菌表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1321-1327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甘草根瘤菌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中国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1328-1335

摘要:综合分析了全球与中国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已取得重大成果,在某些作物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全球第5位。但总体看尚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中国转基因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其产业化进程滞后的原因,并对中国今后的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1336-1345

摘要:【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脯,结实率〉90%,千粒重〉26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O.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的研究1346-1351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NIDRS)测定青贮玉米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的可行性。【方法】以普通、高油和超高油玉米全株和秸秆的青贮样为材料,采用光谱的主成分空间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结果】所建立的IVDMD、NDF、ADF、CP和EE的校正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分别为0.9133、0.9764、0.9789、0.9254和0.7294,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val)分别为0.8879、0.9455、0.9635、0.9387和0.7333,各项误差(RMSEE、RMSECV和RMSEP)为0.24(CP)~2.23(NDF)。【结论】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是完全可行的,该结果可满足畜牧业对青贮饲料品质快速分析的需要,对青贮玉米育种材料的快速鉴定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MODIS-NDVI的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监测1352-1357

摘要:【目的】耕地复种指数是重要的农情信息,本文旨在运用遥感数据对于这一参数进行监测与分析,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供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es pectroradimeter,MODIS)植被数据,利用1:25万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图,设计二次差分的算法,对浙江省连续4年(2001—2004)耕地复种指数进行监测;【结果】一年内农作物播种、出苗、抽穗、成熟及收获等物理生长过程,反映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间曲线上呈现出波动变化,其波峰所对应的是农作物群体生物量最大的时相。根据此原理通过提取耕地NDVI在一年内时间序列峰值频数,得出浙江省市级耕地的复种指数。【结论】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南大于东北。在时间上,从2001年到2003年有降低的趋势;而2004年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浙江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来说,复种指数普遍偏低,潜力很大。

绿豆幼苗UV-B敏感性与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累积的关系1358-1364

摘要:【目的】明确绿豆品种问UV-B敏感性的差异与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累积问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研究0.4W·m^-2 UV-B对两绿豆品种中绿-1和秦豆-20(Phaseolus raditus L.CV.Zhongl ü-1 and Qindou-20)幼苗叶片DNA链内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的诱导形成及其光、暗修复,并对CPDs累积与绿豆UV-B敏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品种绿豆幼苗经UV-B处理4d后,中绿-1叶片的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被抑制的程度明显低于秦豆-20,说明中绿-1对UV-B的敏感性低于秦豆-20。相应中绿-1叶片DNA中CPDs累积量和其形成能力也都低于秦豆-20,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秦豆-20,而两品种CPDs的暗修复能力基本相同,且均显著低于光修复能力。【结论】两品种幼苗CPDs形成能力和光修复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两品种幼苗叶片在可见光下CPDs累积量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了绿豆品种间UV-B敏感性的不同。另外,两品种CPDs形成能力的差异与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有关。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外源GO基因导入番茄后对叶霉病的抗性机制1365-1370

摘要:【目的】研究转卯基因番茄的抗病机制。【方法】通过测定转卯基因番茄和对照未转基因番茄接种叶霉菌Fulvia fuiva后,体内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结果】接种后转基因番茄株系的SOD、POD、CAT活性均比对照明显增加,且转基因番茄的活性高峰比对照早。转基因番茄在接种后PAL和PPO活性都出现2个活性高峰,且第2个峰值比第1个高,而对照只有1个活性高峰,其总体水平明显低于转基因番茄。用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病原菌1.2.3.4生理小种侵染T1代转基因植株。【结论】结果显示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数发病时间推迟,病情明显减轻。

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1371-1378

摘要:【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C.didynum,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Phytophthora cactorum,Phoma hcrbarum、Rhizoctonia solani等。室内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didynum,C. destructans.P.cactorum.P.hcrbarum和R.solani均能导致块根不同程度的腐烂。田间人工接种以P.cactorum和P.hcrbarum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分别为48.4%和50.0%。C.destructans和C.didynum的致病力虽然较弱(C.destructans为23.5%,两株C.didynum分别为28.0%和15.2%),但在田间分布范围广,分离频率高(Cylindrocarpon属真菌最高组织分离频率为100%),且可导致典型的黄腐型症状。【结论】C.destructans和C.didynum是田间三七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

利用诱集寄主苘麻防治B型烟粉虱的研究1379-1386

摘要:【目的】利用烟粉虱对寄主植物苘麻的嗜好趋性,研究棉花和大豆田的苘麻诱杀B型烟粉虱的技术体系。【方法】设计了不同播种期、种植方式和配套施药方法来研究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防治效果。【结果】在棉花和大豆的整个生长期间,苘麻对烟粉虱均有极显著的诱集作用,但不同播期苘麻的诱集效果差别明显。在棉花和大豆生长早期,烟粉虱最先在早播的苘麻上发生,诱集效果达85.2%;中播和晚播苘麻对棉花和大豆生长中、后期的烟粉虱诱集效果显著,分别达到93.3%和95.4%。苘麻植株在田间分散程度和诱集效果呈正相关,单棵插花种植苘麻的诱集效果分别是片状种植和条带种植苘麻的7倍和3倍。配套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喷洒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锐劲特悬浮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高渗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5%高渗辛硫磷乳油7d后对烟粉虱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1.76%-97.57%和27.02%~74.77%,以阿克泰和锐劲特防治效果最佳。【结论】基于播种期、种植方式和配套合理的药剂防治的苘麻诱集方法对生态调控棉田和大豆田中的烟粉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寄主转换对B型烟粉虱和温室粉虱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1387-1394

摘要:【目的】研究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在B型烟粉虱寄主谱扩张及与温室粉虱的竞争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番茄饲养的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转移取食嗜好(棉花、甘蓝)或非嗜好(玉米)寄主植物后,其体内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变化和响应。【结果】改变寄主会使B型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海藻糖含量降低,其中棉花的作用最为明显,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3%和25%;将植物种类转换为B型烟粉虱嗜好、温室粉虱亦可利用的寄主棉花或B型烟粉虱嗜好而温室粉虱非嗜好的寄主甘蓝,两种粉虱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而在两种粉虱非嗜好寄主玉米上B型烟粉虱(112.6%)较温室粉虱(60.8%)的恢复能力强、稳定性能好。尽管改变寄主对两种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作用不明显,但对海藻糖酶比活力变化趋势的影响却明显不同;转换不同种类的寄主B型烟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动态趋势基本一致,而温室粉虱却不尽相同;在非嗜好寄主玉米上两种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变化动态虽相仿,但B型烟粉虱的恢复能力较温室粉虱强。【结论】海藻糖酶在B型烟粉虱寄主谱扩张及与温室粉虱的竞争适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关中地区古耕作土壤和现代耕作土壤微形态特征及意义1395-1402

摘要:【目的】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阐明陕西关中地区现代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标志。【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对LGT剖面不同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生层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石英(Q)和长石(P1)占绝对优势,但C/F15μm值、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等有明显差异。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方解石和无定形Fe,Ap层中有大量针状方解石微晶、次生粘土和蚯蚓粪粒,BC层方解石数量多且形态最复杂,Bt1和Bt2层方解石很少,但有大量粘土亚胶膜。【结论】所谓的“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下部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讽积物,表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耕活动的综合产物。

北京市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空间分析1403-1410

摘要:【目的】通过在北京平原区农田采取的131个表层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研究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残留总量及异构体、代谢物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方法】样品测定结果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半方差结构和模型拟合的地统计分析以及结合普通Kriging和反比距离插值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传统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残留HCH和DDT的异构体、代谢物及总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并全部属于强变异。基于半方差结构和模型拟合的地统计分析,γ-HCH、δ-HCH和HCH总量没有空间变异结构方差,而其它农药含量存在空间变异结构方差、且可分别用指数模型或高斯模型拟合。模型拟合的结果看出α-HCH、DDT总量及其异构体以较大范围的变异为主(变程大于18km),而β—HCH的变程只是2.73km。趋势分析表明DDT的异构体、代谢物及总量都存在明显的趋势效应,而HCH及其异构体中只有β—HCH和γ-HCH略有趋势效应。结合普通Kriging和反比距离插值方法,获得了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含量的等值线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结论】所有土壤样本中的六六六含量和85%的土壤样本的滴滴涕农药含量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0.05mg·kg^-1),残留污染较轻。

微生物商对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及施肥制度的响应1411-1418

摘要:【目的】土壤微生物商对于土壤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探讨其在中国亚热带土壤中应用的可靠性与灵敏性。【方法】利用2个典型小区域和6个长期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商对于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林地)和稻田施肥制度的响应。【结果】盘塘样区中稻田土壤微生物商平均为(5.07±1.26)%,旱地土壤微生物商为(2.96±1.60)%,高于林地的(2.40±0.34)%,果园土壤微生物商仅为(1.98±0.89)%。肯福样区情况略有不同,其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商均明显低于盘塘样区,稻田(3.01±1.51)%〉林地(1.57±0.40)%〉旱地(1.29±0.56)%〉果园(1.14±0.42)%。施肥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有机肥的施用也对土壤微生物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长期定位试验中化肥在半数稻田监测点上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商;中量和高量有机肥平均使稻田土壤微生物商提高了17.94%和19.91%,作用优于化肥单施;秸秆处理作用与中量有机肥接近,土壤微生物商提高17.51%。但无论是小区域还是长期定位试验中土壤微生物碳与有机碳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尽管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商与期望值的差异变化很大。【结论】结合区域调查和长期施肥试验,可以认为土壤微生物商基本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和施肥尤其是有机肥投入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趋势,但由于不同情况下其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的反应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使用时应谨慎。此外,中国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商较高,说明稻田具有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维持能力。

滴灌系统运行方式施肥频率对番茄产量与根系分布的影响1419-1427

摘要:【目的】利用田间试验,在日光温室内研究滴灌施肥灌溉系统运行方式和施肥频率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方法】系统运行方式包括不同灌水和施肥次序组成的3种方案;施肥频率取每周1次,2周1次和4周1次3个水平。在生育期内对番茄的光合速率等参数进行观测,收获后测定番茄的根密度、果实的品质,并统计产量。【结果】施肥频率对番茄的产量影响显著,施肥频率从4周1次增加到每周1次时产量显著增加(P=0.012)。随着施肥次序向后推移,番茄的产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施肥频率和运行方式对番茄各项品质的影响都不显著。施肥频率对根密度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各土层根密度大小的变化,运行方式则对各土层根长占整个剖面根长总和的比例产生影响。在分析了运行方式和施肥频率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基础上,计算整个生育期内的光合累积量,用来分析光合作用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和光合累积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43)。【结论】从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角度看,施肥频率取每周1次较为适宜,滴灌施肥灌溉过程中的施肥时段应尽量前移。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贮藏·保鲜·加工
辐射花粉授粉培育单倍体黄瓜研究1428-1436

摘要:【目的】为系统探讨授粉组合、雄花辐射时的发育时期和辐射剂量对黄瓜座果和单倍体胚生产的影响。【方法】选用了32个不同基因型黄瓜作为母本,6个不同基因型黄瓜作为父本,采用1次辐射2次授粉结合胚胎拯救的方法。【结果】从15个基因型的母本中获得了单倍体胚48个,单倍体胚的平均产率为0.77%,最高产率可达50.00%。【结论】试验发现雄花辐射时的发育时期对座果率影响不大,对单倍体胚产率有一定影响;辐射剂量的差异对座果率和单倍体胚产率都有影响,但剂量效应不明显;授粉组合之间单倍体胚产率差异很大。对单倍体的形态、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与育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的茎叶表面形态和花器官形态与二倍体存在显著的差别;大部分的单倍体植株雌雄均不育,但单倍体H2的雌雄配子均有一定育性;对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发现单倍体H2的各个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均异常,但后期Ⅰ极低频率的(0+7)型分离方式可能产生具有育性的配子;单倍体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二倍体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