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2157-2164

摘要: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

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及其稳定性分析2165-2172

摘要: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是判别小麦品种类别及其用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针对生产上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变化很大的问题,选用山东省主要推广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9个不同的试点上,连续3年进行了面团稳定时间变异及其稳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年份和地点间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4.29~49.60.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对面团稳定时间进行稳定性分析得知,面团稳定时间存在显著的品种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的固定效应导致的变异最大,品种和地点互作次之,地点(含重复)效应较小.但不同品种与不同试点的交互作用不同,每个品种(系)对试点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因此,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种植时,要获得面团稳定时间达到标准的商品粮食,即要选准适宜的品种又要注意适宜的种植区域.

CNKI引文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高被引频次论文排序2172-2172

中国冬小麦puroindoline类型分布及其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2173-2181

摘要:以中国4个冬麦区的24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籽粒硬度、面粉颗粒度大小、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和溶剂保持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冬小麦中有5种puroindoline类型,分别为Pina-Dla/Pinb-Dla(野生型)、Pina-Dlb/Pinb-Dla、Pina-Dla/Pinb-Dlb、Pina-Dla/Pinb-Dld和Pina-Dla/Pinb-Dlp.Pina-Dla/Pinb-Dlp为新变异类型,目前仅在我国品种(系)中发现.硬质麦中以Pina-Dla/Pinb-Dlb类型最为广泛,占硬质麦的81.2%,Pina-Dlb/Pinb-Dla,Pina-Dla/Pinb-Dld和新类型Pina-Dla/Pinb-Dlp分别占硬麦的9.7%、1.2%和7.9%.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大小与4种溶剂保持力之间的相关均达1%显著水平,其中以水溶剂保持力与硬度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SKCS和NIR硬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64.Pina-Dlb/Pinb-Dla类型的水溶剂保持力和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8.1和85.8,均与Pina-Dla/Pinb-Dlb类型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同时,各个麦区间的硬度值和溶剂保持力也有所不同,其中北部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水溶剂保持力间及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碳酸钠溶剂保持力间差异也达到了5%显著水平.这为改进我国小麦籽粒硬度及将溶剂保持力用于早代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2182-2188

摘要:光合作用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而以代换系为材料研究外源染色体对光合作用的效应至今未见报道.笔者以小麦-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为材料,以旗叶为主要测定叶位,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于田间测定旗叶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期变化,并测定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S2Ee(2A)代换系在开花期具有在整个生育期最高的光合速率,2Ee染色体可在穗粒数性状的改良过程中加以利用.DS4Ee(4A、4B、4D)代换系其旗叶从抽穗期到灌浆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净光合速率,对籽粒形成和充实十分有利,4Ee染色体可在通过改良灌浆时光合速率来提高千粒重等产量指标的研究中加以利用.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2189-2197

摘要:广泛采用少数优良种质资源,会引起作物遗传多样性下降,降低品种抗病和抗逆能力,影响作物的产量.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是丰富作物遗传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中国20个玉米主产省区15年(1982~1997)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构成,研究外来种质资源,特别是美国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以下简称CG系统)对中国玉米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和对中国玉米生产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种质和CG系统的种质对中国玉米的遗传贡献一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CG系统的遗传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美国遗传贡献率每增加1%,中国玉米单产将提高0.2%或者0.01 t·ha-1;CG系统遗传贡献每增加1%,玉米单产将提高0.025 t·ha-1,高于美国种质对中国玉米产量潜力的作用.中国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研究人员在引进与利用美国种质的同时,加强对来自CG系统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高产油量优质杂交油菜中油杂8号的选育及优良特性2198-2204

摘要: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含油量,从而获得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总体提升是发展高效低成本油菜产业的保证.介绍了利用辐射诱变、有性杂交结合单株成对测交等方法,改良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育性、产量和含油量性状,选育高产油量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8号的过程及其特性.在湖北省和中国油菜品种区试中,中油杂8号比对照中油821分别增产9.82%和10.64%,达极显著水平;含油量和产油量在湖北省区试中均居参试品种首位,分别达42.77%和1051.05 kg·ha-1,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3%和161.3 kg·ha-1,是目前长江中游区含油量最高的少数几个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之一.文中还对中油杂8号的强优势基础、增产高油因素及通过大粒性状培育高产油量油菜品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欢迎订阅2006年《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204-2204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新株型水稻的光合效率2205-2210

摘要:新株型(NPT)水稻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常规籼稻.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新株型水稻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高于常规籼稻;但是从单位叶绿素的饱和净光合速率、遮荫试验结果及PSⅡ的光化学淬灭系数来看,新株型水稻的实际光能利用效率较常规籼稻低.这表明非光化学过程是限制新株型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作者从光能利用效率的角度讨论了新株型水稻的生理改良问题.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光合特性的研究2211-2218

摘要: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5类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对各叶形杂种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等性状的表现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发现,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与对照(中杂29)比,中鸡脚叶杂种的籽棉产量增加1.16%,皮棉产量增加2.06%,纤维长度增加3.60%,麦克隆增加2.33%,生育期缩短1 0d.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Pn与杂种产量的大多数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与籽棉产量相关性最大,铃数和铃重次之,果枝数最小.考察不同叶形杂种结铃期上、中、下层叶光合性状发现,超鸡脚叶和鸡脚叶杂种下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Pn和Gs高于其它叶形杂种,其中超鸡脚叶杂种透光率和Pn最大,分别比对照高94.12%和45.54%,但上和中层叶的Pn较低.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上层Pn较对照高8.06%,中层Pn较对照高1.67%,下层Pn较对照高30.77%.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变化与淀粉含量的关系2219-2226

摘要: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候选抗病基因在水稻品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2227-2232

摘要:利用19个来源于水稻和大麦、具有抗病基因NBS-LRR结构特点的探针对24个水稻品种的Dra Ⅰ酶切DN段进行候选抗病基因分析,用26个稻瘟病菌株对供试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共检测到127个候选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探针为6.7个.除齐头谷、八宝谷和紫糯外,籼稻品种的位点数均高于粳稻品种,而这些籼稻品种表现较为抗病.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籼粳差异明显的2个类群和分群结果与其系谱关系及抗性基本吻合的5个亚群,表明候选抗病基因标记可用于水稻品种的遗传关系、水稻病害控制和抗病育种方面研究.

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2233-2239

摘要:从棉铃虫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722bp的cDNA序列,命名为CSPHarm. CSPHarm阅读框全长381bp,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特征.CSPHarm与已报道的其它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CSPHarm是一个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基因.CSPHarm具有强烈的亲水性,但是在第20~30位的氨基酸组成一个亲脂性的结构,这可能是结合亲脂性气味物质的区域.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显示,CSPHarm在棉铃虫头、胸、腹、足、翅和触角等组织中表达量都很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在卵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成虫体内表达量较高.

嗜线虫致病杆菌杀虫毒素对棉铃虫的中肠组织病理学研究2240-2245

摘要: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与小卷蛾斯氏线虫HB310共生,对多种昆虫均具有较高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盐析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 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出具胃毒活性的蛋白毒素Ⅱ.经毒素Ⅱ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类似于发光杆菌Tca毒素和Bt δ-内毒素.棉铃虫4龄幼虫口服毒素Ⅱ 6 h后中肠组织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围食膜前端破碎,中肠柱状细胞伸长;随着时间推移,12 h后整个围食膜被破坏消失,中肠组织病变加重,肠壁细胞排列疏松混乱;随着毒素作用的逐渐减弱,处理72 h后棉铃虫中肠围食膜又重新出现.毒素Ⅱ离体处理棉铃虫围食膜,同样可以导致围食膜破碎.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形成的HPLC分析2246-2253

摘要:基于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理论和生物耦合技术,研制生物杀虫毒素BtA,为新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晶体进行酶解改造,形成带末端氨基的原毒素;将阿维菌素的羟基进行激活、衍生化,形成带羧基的阿维菌素衍生物(Abamectin-C00Na);再利用氨基-羧基偶联剂(EDC)进行两种生物毒素的生物耦合.利用反相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反应时间的BtA生物耦合体系,以确定生物耦合反应的发生;通过反应底物两两组合的分析比较,识别生物耦合产物BtA生成的色谱特征,分析生物耦合产物-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的产生过程.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2254-2260

摘要:建立了快速测定果蔬产品中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果蔬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直接采用三氟乙酸酐(TFAA)-N-甲基咪唑(NMIM)-乙腈(ACN)法进行柱前荧光衍生化,后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阿维菌素残留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果蔬产品中的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μg·kg-1,在0.001~0.1 mg·kg-1时,阿维菌素的添加回收率在84.2%~110.8%之间,变异系数(C.V.%)在1.9%~12.8%.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小麦各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2261-2267

摘要:在人为控制灌水的条件下,采用将15N标记到不同土壤层次的土柱试验,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扬花、成熟4个生育时期,小麦对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吸收量及利用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拔节期对10~20、40~50和70~80 cm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5.7%、3.4%和1.2%,孕穗期对3个标记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30.6%、10.7%和3.9%,扬花期分别为33.1%、13.1%和5.1%,成熟期分别为32.5%、12.4%和4.7%;小麦对10~20 cm深度标记15N的吸收利用在孕穗期基本接近最高值,40~50、70~80 cm中下层标记硝态氮吸收峰值出现较10~20 cm标记处理推迟,至扬花期达最高值;不同层次土壤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与相应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不同氮处理春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片全氮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研究2268-2276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的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是玉米氮素光谱营养诊断的敏感时期;利用绿峰处叶片最大光谱反射率反演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精度为:喇叭口期>拔节期>开花吐丝期;不同生育时期诊断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时所采用的光谱波段也不同,拔节期和喇叭口期采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可靠性较高,而开花吐丝期采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可靠性较高;两波段组合光谱变量对叶片叶绿素和全氮含量的判别精度高于单一波段的判别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