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1289-1294

摘要: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 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SSR标记筛选与验证1295-1299

摘要: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引起面条和面团储存期间颜色褐变的主要因素.发掘可应用于籽粒PPO活性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小麦面粉颜色性状的遗传改良.本研究选用来自全国不同麦区的203份冬小麦品种,验证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引物Xgwm312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与籽粒PP0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8bp扩增片段的有无同籽粒PPO活性大小密切相关,该片段的出现通常意味着籽粒PP0活性较高.Xgnzm312可应用于籽粒PP0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关于本刊中文版使用结构式写作模版的通知1299-1299

摘要:鉴于广大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科技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以及论文投稿过程中经常存在的结构性错误等问题,本刊编辑部拟使用结构式写作模版,即在国家规定的总体结构框架下,细化每部分的写作规范。事实上每部分的写作规范本来就已有之。其它行业科技学术期刊也已实行多年。为了体现以读者为本,同时提高作者稿件的写作水平,拓展论文的扩散范围,加快论文的传播效率,方便审稿专家和期刊、论文评价机构的评审,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叶绿体基因组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1300-1305

摘要:检测了Ae.speltoides和Ae.ova ta叶绿体基因组的一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并与普通小麦、四倍体Ae.crassa以及Ae.squarrosa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从rbcL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到cemA基因内的HindⅢ位点,Ae.speltoides和Ae.ovat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 808和2 81 0bp.与四倍体Ae.crassa的序列相比,在普通小麦和Ae.speltoides中各有一个791 bp的大片段缺失,在Ae.ovata中存在一个793 bp的大片段缺失.Ae.ovata的缺失片段比普通小麦和Ae.speltoides的长2个碱基,推测Ae.ovata的大片段缺失在进化上是独立发生的.Ae.speltoides的大片段缺失与普通小麦的完全相同,支持Ae.speltoides是普通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供体的假说.除了大片段缺失外,在这个区域还检测到了7个插入/缺失和1 5个碱基替换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是研究小麦与山羊草叶绿体基因组之间遗传变异关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1306-1311

摘要: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所为加强育种工作主动性和目的性提出的一种新型常规育种方法,它成功地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结合在一起,在对亲本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不育材料作工具,构建多个混合群体-目标性状基因库,利用各基因库内基因的累加效应开展超亲育种,进行种质创新;利用基因库间基因的重组、互作效应及基因突变进行组合育种、改良育种,将各基因库创新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用该法已创新出系列早熟、超早熟新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培育出了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培育出4份超早熟谷子新品种,在河北省坝上地区正常成熟,其中超早熟1号还具有甜秆、多穗、秸秆粗蛋白含量高的特点,超早熟2号小米富铁、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高.

应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大豆遗传图谱1312-1316

摘要:以美国半矮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高蛋白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0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利用164个在亲本之间表现多态的SSR引物对群体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张大豆遗传图谱.该大豆遗传图谱总长度191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89 cM.每个连锁群长度变动在0.4~309.5 cM之间,连锁4群上的标记数在2~28个之间.各连锁群上的SSR标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A1、C2、Dla三个连锁群存在标记密集区.与国内外已构建完成的5张大豆遗传图谱比较表明,该图谱与国外的大豆公共遗传图谱对应性较好.

胚乳性状主基因的分离分析方法1317-1323

摘要:根据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发展出专用于胚乳性状主基因检测、主基因效应与变异估计的分离分析方法.该方法以EM算法实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主基因的分离比例、主基因效应和剩余变异估计,以似然比统计量进行主基因检测.用水稻杂交组合IR50×CP231的P1、P2和F2胚乳世代直链淀粉含量(AC)资料演示了分析程序.结果表明该组合的AC遗传涉及一个主基因,该主基因无第一显性效应,其加性效应和第二显性效应分别为5.37和6.85;主基因变异尺度约为微基因变异尺度的两倍.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不同品种黑米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1324-1331

摘要: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定量关系1332-1338

摘要: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性状与冠层反射光谱、植株氮素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冠层反射光谱可以用来直接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降落值,成熟期冠层反射光谱对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监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14d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较好,并且花后14d比值指数RVI(1220,710)能准确反演叶片含氮量,进而可以间接地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据此提出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两种监测技术途径:基于灌浆期反射光谱的直接预测和基于花后14d(灌浆中期)叶片含氮量的间接估测.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关于本刊中文版结构式写作模版——“英文摘要”部分1338-1338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1339-1345

摘要:为探明烯效唑对小麦的增产机理,通过常规田间试验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根系活力,使根系对32P的吸收强度增加了20.2%,并大量分配给分蘖,比对照提高了5.7倍.叶面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增强,单株对C02的同化力提高了25.9%,14C同化物分配给根系和分蘖节的比例提高.生育后期,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烯效唑的使用浓度以20 mg·kg-1为最佳.

中国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及组份分析1346-1352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国499份甘蓝型油菜籽硫苷组份与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硫苷含量水平下各硫苷组份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硫苷分量对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硫苷、中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脂肪族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其含量在2种类型中分别为60.33、31.42和30.38μmol·g-1、20.18 μmol·g-1,比例为81.16%和73.92%;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吲哚族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和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含量为7.36μmol·g-1和4.38μmol ·g-1,占硫苷总量的51.52%.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在高硫苷油菜中含量最高,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2.4和16.6,是高硫苷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组份;二者在中硫苷油菜中表现同于高硫苷甘蓝型油菜;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在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变异系数最小,在高、中、低不同硫苷含量油菜中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6.04~7.98μmo1·g-1,在高硫苷油菜中仅占5.34%,低硫苷菜籽中为32.31%,是低硫苷油菜硫苷的主要组份.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在低硫苷油菜籽中含量明显高于在高硫苷油菜籽中含量.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1353-1357

摘要:用白叶枯菌(HB84-17)、10μg·ml-1中生菌素和10μg·ml-1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水稻抗、感白叶枯病近等位基因系CBB4和沈农1 033悬浮细胞,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研究了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叶枯菌、中生菌素和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都能诱导悬浮细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转录表达.对于CBB4,白叶枯菌处理3 h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开始诱导转录表达,6 h达到高峰,诱导表达时间持续至48 h;中生菌素处理3 h时开始大量表达,大量表达持续至48 h.对于沈农1033,白叶枯菌处理12 h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才开始诱导转录表达,诱导表达持续至24 h;中生菌素处理,3 h就开始大量转录表达,并持续至48 h.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的感、抗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诱导转录表达强度和模式与单用中生菌素处理相同.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广告/信息
北京同朗书店建设农业科技品牌书店1357-1357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1358-1363

摘要:在cDNA芯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从交链孢真菌(Alternaria spp.)中提取的新型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检测了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和稻瘟茵抗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幼苗经2 μg·ml-1激活蛋白喷雾处理后,NPR1基因从第天时转录水平开始提高,第3天和5天时转录活性继续增强;EIN2基因的转录在第1天、3天时转录水平显著提高,第5天时又有所回复,但仍高于对照;CTR1的转录在第1天时虽无影响,但第3天和第5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而PR4的转录在各检测时段均未表现明显变化.5 d后叶片的稻瘟菌病情指数和平均每叶病斑数开始显著降低,14 d时对稻瘟茵的诱抗效果最为明显.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处理后1 d迅速增加,7 d和9 d时活性增加达到高峰期;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处理后3 d开始增加,5 d时增幅最大,随后增幅降低,14d时略低于对照水平;几丁质酶活性在处理后前3 d低于对照,5 d后活性平稳增加,14d时降至略低于对照的水平.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的AFLP分子标记1364-1368

摘要:利用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45进行了标记,从6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亲本及TcLr45×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P-AGG/M-GAG和P-ACA/M-GGT.其扩增片段为261 bp和105 bp,2个标记与Lr4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1.3 cM.测序比较261 bp片段与大麦属VulgareHotrI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达86%,105 bp片段与一粒小麦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高达96%.2个测序片段均包含开放阅读框(ORF)序列.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的定位1369-1372

摘要:以大豆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斜纹夜蛾幼虫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9.85%.以该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软件Cartgrapher 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wt-11和wt-12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分别为5.51 cM和11.51 cM,加性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0619和-0.0419,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7.22%和8.60%.

马唐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毒素α,β-dehydrocurvularin对马唐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1373-1378

摘要:马唐[Digitaris sanguinalis (L.)Scop]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Curvularisa eragrostidis J.A.Meyer)菌株QZ2000产生一种具有除草剂活性毒素α,β-dehydrocurvularin。毒素对马唐叶片类囊体膜光系统II(PSⅡ)的电子传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毒素浓度达到0.688mmol·L^-1时,电子传递速率比对照降低了19.37%。毒素对PSI的电子传递影响较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显示,用0.516mmol·L^-1浓度的毒素处理马唐离体叶片24h后,叶片的Fv/Fo、Fv/Fm、ФPSⅡ、qP、qN、Fm都显著降低,而Fo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显示,该毒素对PSⅡ光化学活性的抑制作用与均三氮苯类除草剂阿特拉津(Atrazine)、西玛津(Simazine)和取代脲类除草剂敌草隆(Diuron)有相似之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该毒素损坏PSⅡ中心和抑制QA的再氧化。表明该毒素可能是通过损坏PSⅡ中心及抑制QA的再氧化,使PSⅡ反应中心向QA、QB电子传递受阻,从而影响马唐的光合磷酸化与碳同化,引起马唐叶片坏死。qN的显著降低,表明毒素对PSⅡ中心的损坏也可能是由于毒素导致还原型电子受体积累增加了自由基的产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