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农杆菌介导的细菌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1093-1098

摘要:研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使来源于节杆菌(Arthr0bacter s p.)Adl菌株的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atzA受控于CaMV35s启动子下表达.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导入粳型保持系津稻107中,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可育的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总DNA经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atzA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除草剂阿特拉津抗性检测,在喷施浓度为0.133%的阿特拉津溶液后,对照植株和敏感植株死亡,而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阿特拉津的抗性,保持正常生长,但不同转化株系的抗性表达水平不同.对转基因植株T1代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atzA能稳定遗传给后代,且大多数株系的分离比符合3:1.

欢迎订阅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1098-1098

欢迎订阅1103-1103

高山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大豆中的表达1104-1109

摘要:将从高山被孢霉中克隆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pBMICL6,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该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林35、吉林43、吉林47、绥农10、绥农14和黑农37等品种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转基因大豆的mRNA水平上获得表达.通过气相色谱(GC-MS)对大豆种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转基因大豆产生了Y-亚麻酸,其含量最高可达2 5.165%.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株88-428BY-827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学观察1110-1113

摘要:以长光照条件下的大豆光敏雄性不育88-428By的雄性可育株为对照,对其短光照条件下的雄性不育株进行了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在发育各个时期都发生.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异常现象:联会异常、单价体、三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等;单核小孢子阶段小孢子饱满、细胞核内染色体明显且超出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少数小孢子的萌发孔为4个;成熟的花粉粒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甚至形成二合体、三合体、四合体的复合花粉粒;前期Ⅰ、小孢子时期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发生频率最高,其它时期的不正常也均存在,但不如上述两个时期频繁.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锌离子活度对水稻膜透性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1114-1118

摘要:选用锌营养特性不同的4个水稻基因型,采用HEDTA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研究了不同锌离子活度对水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锌离子活度会严重伤害水稻秧苗的细胞膜结构,但水稻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锌敏感基因型IR26受伤害的程度明显大于耐低锌基因型IR8192,籽粒富锌基因型碧玉早糯居前两者之间,而籽粒低锌基因型浙农921受伤害程度最低.在相同的缺锌条件下,各水稻基因型根系H+分泌量增多,耐低锌基因型IR8192的增加幅度显著大于锌敏感基因型IR26,籽粒富锌水稻基因型碧玉早糯也能够分泌较多的H+,增加幅度介于耐性基因型和敏感基因型之间.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发育期间程序性死亡的研究1119-1122

摘要: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核在发育期间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伴随淀粉胚乳发育进程,其细胞核呈现染色质凝聚这一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典型特征.水稻胚乳细胞还出现核变形、核膜破裂、核基质进入胞质乃至核降解形成核残体的现象,细胞核从变形到解体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证实水稻淀粉胚乳的细胞死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EVANS BLUE染色结果表明,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死亡顺序是由胚乳中部向四周扩展.随发育进程,水稻胚乳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下降.对水稻淀粉胚乳中的DNA进行凝胶电泳分析,不呈现典型的DNA梯状条带.结果表明,水稻淀粉胚乳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程序性死亡现象.

水稻灌浆期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速率和蒸煮品质的关系1123-1129

摘要:以10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 se)、淀粉合成酶(SS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速率、胶稠度(GC)、碱化值(ASV)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中ADPGPase、SSase和Q-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前两个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在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之前,Q-酶活性峰值的时间与Tmax趋于同步.上述各酶在灌浆前期的活性、灌浆期的最大活性和平均活性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中淀粉的含量(mg·粒-1)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各期籽粒中ADPGPa se活性以及灌浆前、中期的Q-酶活性与蒸煮品质(GC,ASV和AC)的相关均不显著;灌浆前期SSase活性与GC和ASV呈显著负相关,与AC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期和后期的SSase活性以及灌浆后期的Q-酶活性与GC和ASV呈显著正相关,与AC呈显著负相关.灌浆前期喷施玉米素或脱落酸对籽粒中的ADPGPa se、SSa se和Q-酶活性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1130-1137

摘要:采用4因素最优试验设计,探讨了肥料和密度对玉米源库性状和产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密度和氮肥对玉米的源库性状影响较大,而钾肥和磷肥较小,4个因素变化的效应曲线均呈抛物线状.密度的影响在群体和个体源库性状上表现不同.库源比既受肥料水平的影响,也受密度的影响.当产量在极低水平到高产水平之间变化时,库源比与产量间呈正相关,但在高产阶段,产量与库源比间相关不显著甚至呈负相关.说明库源比在环境与作物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进行源库的动态变化调节.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在-v水平下,磷、钾肥的产量效应主要是负作用.在零水平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呈抛物线状.肥料和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适宜的氮、磷、钾、比例为2:1:1.3.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1138-1143

摘要:经对芸芥和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菌丝块接种鉴定和花期带菌牙签鉴定表明,芸芥品种总体抗性水平高于甘蓝型油菜.所鉴定的32个芸芥品种中,抗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68.8%,感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31.2%,没有中感和高感品种.所鉴定的3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抗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的31.3%,感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的68.8%.在芸芥中有毛类型与无毛类型有一定差异,有毛类型抗性较强.当接种菌核菌后,芸芥体内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36 h后达较高水平,以后略有升高.

欢迎订阅1143-1143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1144-1150

小舌紫菀锈病菌(Aecidium asterum重寄生菌(TubercuIina persicina)研究1151-1154

摘要: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f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foulina pefsj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Bt玉米杀虫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1155-1159

摘要: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Bt玉米MON810和Bt11的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以营养生长阶段的心叶组织表达最高,分别为1880.6和1473.1ng.g-1,生殖生长阶段的花粉含量最低,分别为52.3和73.3 ng.g-1.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片中的杀虫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生殖生长阶段的各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的含量因组织而异.不同Bt玉米品种间同一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个Bt玉米各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心叶、苞叶、雌穗尖和籽粒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及取食的幼虫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但Bt11花丝以及MON810和Bt11的雄穗中Bt杀虫蛋白的含量与杀虫效果不一致,说明Bt玉米杀虫活性的表达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水稻化感材料的抑草作用及其机制1160-1165

摘要:水稻化感材料PI312777和化感1号在田间能显著地抑制杂草,而且其抑草作用与栽培方式相关,抛秧和移栽方式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优于直播.结果表明,PI312777和化感1号植株产生和释放的化感物质(多酚、黄酮和羟基肟酸)显著高于非化感品种华粳籼1号,而且在6叶期植株中的化感物质含量达最大值.这种不同水稻材料植株在不同生育期产生并释放化感物质量的差异是导致它们在田间抑草效应强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PI312777植株由地上部分合成化感物质后经根部分泌到环境中,根组织并不产生化感物质,且稗草能诱导PI312777植株产生和释放更大量的化感物质.在水培条件下,PI312777根分泌的化感物质明显地抑制稗草的生长,但水培液中加入活性碳能使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研究显示,水稻化感材料的抑草效应虽与化感作用、栽培方式和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但化感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水稻和伴生稗草之间可能存在着化学识别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1166-1171

摘要: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方法,在GIS区域数据库支持下运行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状况,及其在现行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998年为例,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0~30cm土层)约为124 348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8.4%、25.5%和16.1%;在目前的农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的负平衡,每年净丢失有机碳3122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9.3%、25.9%和14.8%;单位面积耕地SOC年减少量高达2.05 t·ha-1,黑龙江、吉林耕地SOC丢失最严重.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提倡免耕和人畜粪便还田,增施有机肥都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有效地保持土壤有机碳平衡.

测定农田蒸散的涡度相关技术1172-1176

摘要:主要介绍涡度相关技术测定湍流通量的原理,及其在农田蒸散量测定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引起涡度相关技术测定农田蒸散误差的主要原因,并分析采用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的水、热通量资料的可靠性,提出进行涡度相关技术测定资料分析时剔除异常数据和进行数据修正的方法.

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分析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1177-1182

摘要:在网室条件下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的产量效益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对其产量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花生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间作产量可以提高18%~41%(LER).间作系统中起增产作用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水稻/花生为3:3和4:2的2种间作方式下,间作水稻分别比单作水稻产量提高58.9%和31.8%,间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与花生间作可明显提高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如在水稻单作、水稻/花生为3:3和4:2间作方式,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分别为21.2、24.9、22.8 g.kg-1,间作水稻含氮比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7.5%和7.5%,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花生间作后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间作条件下高于单作.间作减缓了土壤矿质氮下降的速度,提高了土壤的氮素可持续性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