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采用参与式方法评估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781-787

摘要:采用参与式方法,对全国5个玉米生态区进行了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并邀请专家以参与式学术研讨的方式对PRA所获得的玉米生产发展限制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不同生态区的限制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结果表明,干旱是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也是玉米科研最优先的研究领域.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是近期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领域.

水稻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788-794

摘要:利用AMMI模型对18个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性状--米饭光泽度、粘性、柔软性、弹性和综合口感进行了2年3点的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和AMMI分析的前三维主成分值(IPCA1~3)为性状指标,对18份供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项食味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地点和年份间的差异以及G ×E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栽培方式也能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且对各项食味指标的作用方向完全-致,即绿色食品栽培>有机栽培>常规栽培>高产栽培;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整体上要优于籼稻品种,其中食味品质好且稳定性高的籼、粳品种有W002、早丰九号、武育粳3号、广陵香粳、盐粳5号、3004、丰优香占、R405和南京16号.综合考虑品种的产量水平和外观品质,W002、丰优香占、南京1 6号等可作为育种亲本,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食味和外观品质及其稳定性.

小麦根高亲和N03^-转运体全长基因(TaNRT2.1)的克隆和鉴定795-800

摘要:在前期获得的pTaAF的工作基础上,采用RACE方法进一步克隆和鉴定了小麦根N03^-转运体全长基因(TaNRT2、1)。将TaNRT2.1和已知的硝态氮转运体基因家族进行同源性比较,指出TaNRT2.1属于HATS中的NRT2家族。Southern印迹揭示小麦基因组中有1个7aNRT2.1拷贝。Northern分析示出硝态氮可瞬时诱导TaNRT2.1 mRNA积累.NO3^-处理1h TaNRT2、1 mRNA很快增加,4h达到最大,24h恢复至诱导前水平,具根专一表达特点。

陆地棉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聚合育种Ⅱ.抗棉铃虫的选择效果801-807

摘要:应用室内生测的虫龄加权值、田间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百分率、含Bt基因植株百分率3种方法检测陆地棉的抗虫性,3种方法的符合率达9 6%以上.因此,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可作为转Bt基因的标记加以利用.C0、P1、M1、M2,MP1、P2和MP2等7个群体的平均虫龄加权值分别为30.585、24.182、16.615、10.601、10.123、7.440和7.215,方差分析显示C0群体的虫龄加权值极显著高于其它6个选择群体,即其抗虫性水平极显著低于其它群体.同样,P1极显著低于M1、M2、MP1、P2和MP2,M1又极显著低于M2、MP1、P2和MP2的抗虫性,而M2、MP1、P2与MP2的抗虫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第一轮选择各群体中,P1、M1、MP1的抗虫性均极显著优于C0;M1和MP1的抗虫性又极显著优于P1.第二轮选择的3个群体的抗虫性均极显著优于起始群体M1,但3个群体之间的抗虫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抗虫植株的单铃重、籽指、第一次收花百分率、绒长、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等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不抗虫植株;而单株铃数、衣分、麦克隆值等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抗虫植株;籽棉、皮棉产量低于不抗虫植株,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利用冠层反射光谱和叶片SPAD值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808-813

摘要:研究了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小麦抽穗后叶片氮素状况和籽粒蛋白质及淀粉积累动态与叶片SPAD值、冠层光谱反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叶片氮积累量与叶片SPAD值、冠层反射光谱分别呈显著的指数和线性相关;籽粒蛋白质积累量与叶片氮积累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而成熟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与抽穗后叶片氮转运量呈线性正相关.叶片SPAD值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比值指数R(1 500,610)和R(1 220,560)分别与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淀粉积累量呈显著负指数相关.因此,叶片SPAD值和比值指数可以用来预测单位土地面积上小麦籽粒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动态.

基于知识模型和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814-820

摘要: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小麦栽培管理知识表达体系,通过解析和提炼小麦生育、管理指标与环境因子、生产水平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和定量化算法,创建了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WheatKnow);进一步结合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 Grow)和小麦管理智能系统,充分利用软构件的语言无关性、可重用性及简便快捷的系统维护机制等特点,在Visual C++和Visual Basic平台上构建了综合性、数字化和构件化的基于知识模型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MBDSSWM),实现了预测功能和决策功能的有机耦合与集成.

环境调控对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821-824

摘要:以甘薯组培苗为材料,在特定CO2浓度,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相对湿度(RH)条件下,研究其生长发育状况和叶片的超微结构.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在环境因子CO2浓度、PPFD和RH分别调控为800~875μmol·mol-1、2 5 0 μmol·m~·s-1和75%~8 5%的条件下,组培苗的叶片数、茎粗、单株鲜重、叶鲜重、叶面积、根鲜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无论培养基中有无添加蔗糖,环境调控方式下培养的组培苗,叶片下表皮细胞的气孔大多数处于开放状态,气孔的开度最大达5 0 μm;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多、体积大,形状较为规则,基粒片层的层数较多,片层垛叠也相对整齐、紧密.结果证明,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再生植株的光合自养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麦棉两熟共生期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825-831

摘要:黄淮棉区主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3:1和3:2式)共生期遮荫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叶位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叶位相同,变化趋势随遮荫程度增大而降低.与3:1式比较,3:2式棉苗基部叶片叶绿素降解慢,叶绿素a/b值增大,暗呼吸作用增强,其相应叶片有效捕捉光能的能力和生理活性提高.共生期遮荫降低了功能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CO2饱和点,可提高叶片在较低光强条件下对光能的捕捉能力,利于光合作用进行.与常规棉比较,麦棉共生期3:2式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而3:1式遮荫则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832-839

摘要: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一评述.

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的差异840-845

摘要:用4个稻瘟病菌的标准交配型菌株,对1998~2003年中国13个省(区)、市,670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广泛存在MAT1-1、MAT1-2两种交配型菌株.可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0.3%,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21.9%、18.4%.不同稻区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有很大差异.用PCR技术对中国稻瘟病菌交配型进行快速分子测定,发现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2.5%和37.5%,绝大多数稻区同时存在两种交配型菌株.结果提示,尽管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有性杂交导致的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仍然是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一种潜在的原因.

中国水稻条纹病毒两个亚种群代表性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846-850

摘要:首次测定了中国水稻条纹病毒(RSV)常年流行区云南楚雄(CX)分离物及病害暴发区江苏洪泽(HZ)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其中CX分离物全长为17 093 nts,HZ分离物全长为17 150 nts.与已报道的日本T分离物全长序列(17 145 nts)相比较,CX分离物变异较大.3个分离物基因组结构组成一致,5′端和3′末端非编码区最为保守;7个编码区保守性次之;变异主要发生在IR上.同源性分析表明,HZ分离物与日本T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中国2个分离物间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表明HZ和CX分离物基本上能够代表病毒自然种群中存在的2个差异较为明显的亚种群.

粗糙脉孢菌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序列的组成和分布851-858

摘要:利用已经公布的粗糙脉孢菌基因组测序结果,对该真菌基因组中的微卫星(SSR)序列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38.0 Mb的基因组序列中,共有14 788个以1~6个核苷酸为基序的SSR序列(长度大于15 bp,匹配值大于80%),其碱基总数占整个基因组碱基数的0.95%,平均2.57 kb就分布有一个大于15 bp的SSR.其中数量最多的三碱基SSR,数量达到4 7 2 9个,其次为六碱基SSR(2 940个)和单碱基SSR(2 489个),这3类SSR总数达10158个,占SSR总数的68.7%.数量最少的是二碱基SSR,只有691个.在可读框(ORF)中的SSR总数为4 094个,共分布于2 37 3个ORF中,其中只有1个SSR的ORF为1 05 6个.与其它生物内SSR的分布类似,在基因编码区中,以三碱基SSR和六碱基SSR占绝对优势,分别为基因组中三碱基和六碱基SSR总数的54.1%和48.8%,由于ORFs和编码区的碱基总数分别为该菌基因组碱基总数的约46%和38.3%,所以这两种长度的SSR在编码区中的密度高于基因组中的平均密度.ORF上下游300 bp调控区域内是各类SSR相对的富集区.尤其是上游区域中的五碱基SSR,为平均密度的3倍,二碱基SSR和四碱基SSR的密度也是基因组中平均密度的2倍多.在下游调控序列中,五碱基、四碱基、二碱基、单碱基SSR的密度,也大大超过了在基因组中的平均密度.在粗糙脉孢菌的64 840 bp线粒体DNA中也发现47个SSR,平均为1.4 kb就有1个SSR分布,其组成特点与基因组中的SSR类似.这些结果说明,SSR在基因组上的分布趋向于集中在基因组中的调控区域.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859-864

摘要: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低量秸秆、化肥+中量秸秆、化肥+高量秸秆到化肥+厩肥呈增加趋势.休闲处理酸解性氮所占比例(81.0%)较种植处理(74.4%)高.在酸解性氮中,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氨基酸氮,施肥后平均增加148.7 mgN·kg-1;其次是氨态氮,平均增加45.8 mgN·kg-1.这两类酸解性氮组分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增加幅度较大,并随秸秆用量增加而增加.对不同氨基酸成分,施肥影响程度不同,施肥后中性氨基酸平均增加8 2.6 mgN·kg-1,碱性氨基酸平均增加48.2 mgN·kg-1,酸性氨基酸平均增加16.4 mgN·kg-1.不施肥处理微生物体氮为102.1 mgN·kg-1,施用化肥为107.4 mgN·kg-1.在施化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物料,微生物体氮显著增加:在每年每公顷施9 375、18 750、37 500 kg新鲜玉米秸秆和37 500 kg厩肥后,微生物体氮分别是138.6、137.2、284.8和257.5 mgN·kg-1.相关分析表明,施肥后微生物体氮与酸解性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1,n=7),在酸解性氮中,与氨基酸氮的相关系数最大(r=0.963),其次为氨态氮(r=0.886),而与氨基糖氮和未知氮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说明微生物体氮与易矿化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风干对土壤主要无机磷组分的影响865-870

摘要:选择含磷量差异较大的黄棕壤、水稻土和酸性红壤种植黑麦草、白羽扇豆、荞麦、油菜和籽粒苋等不同植物,并于植物生长90 d后采集新鲜土样,测定其风干前后的主要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无机磷总量及组成间存在极大差异.风干过程可增加黄棕壤和水稻土无机磷总量,降低红壤无机磷总量.无机磷总量的最大改变值可达原有量的70%左右.风干过程对不同土壤的不同无机磷组分消长的影响不一.它导致黄棕壤A1-P减少,O-P和Ca-P增加;水稻土Al-P和Ca-P增加,Fe-P与O-P不变;红壤Al-P与Fe-P增加,Ca-P不变,O-P明显减少.栽培不同植物对无机磷组分在风干过程中的变化也存在影响.作者认为,在进行不同组分磷有效性研究时,采用新鲜土样所得结果更为可靠.

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871-877

摘要: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和1.5(NPK+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6项指标中,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氮负荷量(或权重系数)较高;8类主要土壤动物中,线虫、蜱螨类和鞘翅目昆虫负荷量较高,在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的组合中,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氮对线虫、蜱螨类和鞘翅目昆虫影响较大,而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对线虫、蜱螨类的作用最大,其它土壤因子与土壤动物类群之间相关性较弱.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组的变化分别被土壤理化性质第1变量和第1变量解释的比例为10.79%和13.00%,仍有76.21%以上变化不能得到解释.

温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878-885

摘要:研究了潮土、褐土在3种温度下吸附K+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K+浓度恒定时,在不同温度下一级动力学方程均是描述K+吸附表观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温度对其适宜性没有明显影响,Elovich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好,幂函数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差;一级动力学的表观平衡吸附量q∞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a及其与q∞的乘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K+浓度项的反应级数和吸附位的反应级数均没有明显影响,皆为1,如果同时考虑浓度和吸附位,潮土和褐土对K+的吸附为二级反应动力学;潮土、褐土吸附K+的自由能变在-4 444.56~-2 450.63 J·mol-1之间,而且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潮土、褐土对K+的吸附是放热过程和熵减过程,其表观吸附活化能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但0.1 mmol·L-1 K+浓度下的表观吸附活化能是1.0 mmol·L-1 K+浓度下的2.4~2.7倍.不依赖K+浓度的吸附活化能、解吸附活化能、焓变、熵变也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对于所试潮土、褐土,吸附活化能分别为1 730.93和3 260.81 J·mol-1,解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2 918.97和18 088.91 J·mol-1,焓变分别为-21 188.04和-14 828.10 J·mol-1,熵变分别为-60和-36 J·k-1·mol-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贮藏·保鲜·加工
自交不亲和甘蓝授粉过程中蛋白质磷酸化活性研究886-890

摘要:以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SI)甘蓝为材料,研究了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过程中甘蓝花柱内蛋白激酶的动态变化和该激酶与多种离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蓝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后3 min时,蛋白质磷酸化活性有显著差别.Ca2+、Mn2+、Mg2+都是磷酸化活性充分发挥所必需的,添加Ca2+浓度以2 mmol·L-1为最佳浓度,Mg2+和Mn2+在此磷酸化活性发挥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它们同时存在能极大地提高磷酸化活性,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thyleneglycol bis(2-aminoethylether)tetraacetic acid,EGTA]使蛋白磷酸化活性大大降低,该激酶对钙调素(calmodulin,CaM)没有依赖性.

梨内源与外源核糖核酸酶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891-895

摘要:将从沙梨(Pyrus pyrifolia)花柱中分离出的RNase(内源RNase)和外源RNase添加于花粉萌发培养基培养二十世纪梨花粉.结果表明,低活性量(0.006 U)的RNase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弱;较高活性量(0.010 U)的RNase T1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二十世纪花柱S-RNase和RNaseA;新水花柱S-RNase对花粉管生长抑制作用最弱;在添加这4种RNase的培养基中,二十世纪花粉管生长的长度分别是对照花粉管长度(410 μm)的37%、40%、77%和79%.不含S-RNase的花柱RNase虽然活性较高,但对自花花粉的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没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