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杂交旱稻主要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1-6

摘要:为研究两系杂交旱稻优质育种中最佳的亲本选配。以两系不育系‘绿102S’、‘绿旱1S’为母本,耐旱中籼稻鉴定材料‘13NJ103’、‘13NJ108’、‘13NJ113’和‘13NJ114’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设计研究8个杂交旱稻组合的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胶稠度6个主要米质性状的差异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以长宽比为评判标准,母本‘绿旱1S’的米质达到1级标准,‘绿102S’达到2级标准,父本均为2级标准,杂交后代除了A1B3外,其他组合均为2级标准;以垩白度和垩白率比为评判标准,亲本只有‘绿旱1S’、‘13NJ103’和‘13NJ114’米质达到2级标准,且它们的杂交后代米质也达到2级标准;以直链淀粉为评判标准,所有亲本米质本均达到2级标准,并且后代A1B3达到1级标准。以相同母本与不同父本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长宽比绝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以相同父本‘13NJ108’与不同母本分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垩白粒率均达到100%,表现出超低亲分离现象,其他米质性状表现规律不一致;各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绿旱1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外观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绿102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蒸煮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遗传力结果表明,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较大。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和吸收Cd影响研究7-12

摘要:选取生物炭(SWT)、硅藻土(GZT)、沸石粉(FSF)和石灰粉(SHF)4种改良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它们对玉米(Zea mays)生长发育、玉米籽粒吸收镉(Cd)与土壤有效态Cd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HF处理外,添加SWT、GZT、FSF 3种改良剂均能促进玉米株高、叶面积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提高玉米产量。4种改良剂可升高土壤的pH值,较对照分别升高了1.44、1.36、1.46和1.55单位。除SHF处理外,添加其他3种改良剂都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SWT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效果最显著(P〈0.05),较对照CK提高了22.19%。添加4种改良剂导致土壤有效态Cd降低30.92%~41.27%,其中SWT处理降低效果最明显,硅藻土处理次之;4种改良剂均能降低玉米籽粒对Cd的吸收,其中SWT处理降低玉米籽粒中Cd含量最明显,较对照降低85.90%。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原位钝化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时,SWT的添加效果最佳。

国内花生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13-18

摘要: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简述了中国当前花生生产发展概况,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目前花生生产在品种与种子、栽培技术、机械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花生生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分析认为,为进一步挖掘花生产量潜力,必须加强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笔者最后就国内花生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促进花生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19-23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分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分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分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分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影响甜菜品质的因素浅论24-29

摘要:甜菜块根中的化学组成成分直接影响制糖过程中的糖分提取,其中钾、钠、α-氮是具有代表性的影响糖分提取的有害灰分。甜菜是以制糖为目的,糖分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钾、钠、α-氮3种灰分含量直接影响提取糖量,因此在甜菜中糖分、钾、钠、α-氮称为评价甜菜品质的4项指标,以此来判定甜菜块根的优劣。本文在总结文献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若干影响甜菜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提出甜菜块根品质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对中国的甜菜栽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甜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改善甜菜品质提供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一个水稻黄叶突变体的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30-35

摘要:为了研究水稻黄叶突变基因与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关系及突变基因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野生型作对照,结合半定量与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突变体茎和叶组织中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茎组织中,研究选取的8个基因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的表达均没有明显差别。而在叶组织中,突变体的YGL1和CHLI两个基因的表达量约为野生型的1.8倍,表达明显上调;CHLD基因的表达量约为野生型的0.6倍,表达明显下调;其余5个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别。研究表明,突变基因能够调控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YGL1、CHLD和CHLI的表达,从而影响叶组织中叶绿素的合成,这为进一步研究突变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调控模式及其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舞茸菌丝体与胞外多糖液体培养基的优化36-40

摘要:以舞茸(Grifola frondosa)LT菌株为材料,研究培养基营养成分对其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及维生素B1为最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多因素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上述组分的浓度,确定舞茸菌丝体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5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胞外多糖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舞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液体发酵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园林
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优良家系和单株配合选择41-46

摘要:为加快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遗传改良进程,基于速生且优质干材的珍贵用材选育目标,选择了6省9个优良种源点的46个优树,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优树子代测定试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优树家系与单株配合选择。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子代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及杈干率、高径比、侧枝数量、侧枝密度、最长侧枝长度和最大侧枝直径等形质性状差异显著。3年生幼树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027~0.8570,单株遗传力为0.1973~0.7988。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4.71%~20.45%。从8个优良家系内选出31株优良单株,其平均遗传增益达到-86.26%~38.79%,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中亚热带典型林分不同层次降水的水质变化特征47-52

摘要:为全面调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各层次降水水质状况,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重庆市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林内降雨、地表径流、土壤渗滤液进行了持续1年的水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全年大气降雨明显偏酸性(pH 4.75);土壤层和林冠层均能调升降雨的pH值,其中土壤层对pH值的调升幅度最大,其次为森林冠层;森林林冠层对NO_3~-、NO_2~-、Na~+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降雨能够淋溶森林林冠层的NH_4~+、SO_4~(2-)、PO_4~(3-)、Mg~(2+)、Ca~(2+)、K~+;另外,枯枝落叶的降解导致构成植物组织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进而促使各离子浓度在地表径流中增加;森林土壤中的官能团以及胶体能够吸附中和渗滤液中的NO_3~-、SO_4~(2-)、NH_4~+、PO_4~(3-)、K~+、Mg~(2+),同时长期处于酸性条件下的土壤层也释放出了部分Na~+、NO_2~-、PO_4~(3-)、Ca~(2+);重金属铅(Pb)、镉(Cd)在该区域大气降雨中的含量较高,经过森林冠层后表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说明森林冠层对有害重金属Pb、Cd有较强的拦截净化作用。

岩白菜属植物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53-57

摘要:以中外文献为基础,结合对国内岩白菜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及多方市场调研,对该属植物的应用用途、需求状况和繁育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并介绍3种价值高的岩白菜种类情况,为行业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岩白菜属植物相关产品的应用在不断拓宽,供需矛盾日趋凸显,野生资源面临枯竭,通过筛选优良种类,研究生长规律实现大面积的人工栽培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豇豆始花节位遗传分析58-62

摘要:为明确豇豆始花节位的遗传规律,应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6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调查豇豆杂交组合‘Ju08-10’ב丰豇10号’的6个世代始花节位。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章元明教授提供的植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软件,计算最适合的遗传模型及相应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Ju08-10’ב丰豇10号’杂交组合的始花节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F2群体多基因遗传率为71.64%,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为28.36%,说明豇豆始花节位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始花节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早熟性(较低的始花节位)可以通过杂交后代选择实现,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

喷施钙肥对桃钙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63-67

摘要:为明确自制钙肥(以小分子有机物为助剂的螯合钙)在桃上的应用效果,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分别喷施硝酸钙、市场钙肥(糖醇螯合钙)及自制钙肥,研究其不同时期喷施对桃钙养分吸收、品质及着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钙肥均显著提高了桃叶片和果肉中钙养分含量。从喷施时期上看,膨大期喷施叶片钙含量高于其他时期,膨大期+转色期果肉钙含量最高;从喷施钙源种类上,自制钙肥果肉钙含量增加最多,较对照提高5.28%~10.85%,糖醇螯合钙肥提高叶片钙含量的幅度最大,是对照的1.84~1.99倍。同时,喷施钙肥提高了果实品质,改善了果实着色性,与对照相比,在转色期喷施自制钙肥果实硬度、糖酸比和总酚相对含量分别提高31.03%、61.61%和107.14%,均达显著水平。综合3种钙肥的喷施效果,在转色期喷施自制钙肥好于其他钙肥。

桑树新梢的枝叶养分分配比例状况研究68-71

摘要:探讨桑树新梢在生长旺盛阶段枝条和叶片内养分分配比例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桑园土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以雾化栽培的‘农桑14号’桑树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枝叶间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铜、锌、铁、锰、硫、硼、钼和氯等13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比例对空间位置的响应情况。枝叶间养分的分配比例为枝条每收获1 g干物质或营养元素时叶片可收获的干物质或营养元素的量,其表现为锰〉铁〉硼〉钼〉氮〉钙〉镁〉锌〉钾〉硫〉氯〉磷〉铜〉干物质。除镁元素外,干物质和其余12种营养元素都表现出上部叶片在资源分配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而桑枝内各部位镁的枝叶分配比例相对稳定。因此,在桑枝生长的旺盛期,建议根据理论施肥量适当增加镁肥的供应,而对除镁以外其余12种营养元素所对应肥料进行适当的减肥调控。

苏州城市公园景观的温湿效应研究72-78

摘要:为研究苏州城市公园内不同景观类型的温湿效应,选取苏州市区苏州公园、桐泾公园、白塘生态植物园、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等4个公园内乔草密林、乔灌草混合林、乔草疏林、草坪、园内广场等5种景观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公园外道路作为对照。利用手持式温湿度仪测定不同类型样地1.5 m高度的空气温湿度。研究结果表明:(1)和园外道路、园内广场相比,有植被景观类型在不同季节均具有降温增湿效果;(2)不同景观类型中,乔草密林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3)在夏季,公园的平均温度、湿度和园外道路相比,有极显著、显著差异;(4)在夏季,公园整体的降温增湿效果和公园面积、水体面积占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以给公园规划建设、市民出行游玩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对小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79-85

摘要:研究旨在结合RS与GIS,对采煤扰动下长河流域植被的动态演变趋势及相关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长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87—2015年多期TM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长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运用最大值合成法、稳定性分析法等对长河流域近3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长河流域植被稳定性由东西往中部梯度递增,总体稳定性较高,矿区植被稳定性较差;(2)长河流域植被在近30年里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59.9%的区域植被趋于退化,2007年后研究区植被情况略有好转,植被退化面积较之前减少了1.9%;(3)长河流域植被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4个主要的集聚特征。近30年中,高.高值集聚的区域内的植被呈明显的动态增加,低.低值集聚区的植被增加不明显。研究发现,长河流域植被在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为完善小流域植被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水力停留时间对固化微生物处理沼液的影响86-89

摘要: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活性炭等作为固化载体材料,制备以复合菌为主的固化微生物颗粒,用于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液废水,以废水中COD_(Cr)、NH_4~+-N和NO_3·N去除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固化微生物处理沼液废水的影响。试验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沼液废水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天,沼液废水COD_(Cr)、NH_4~+-N和NO_3·N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8.15%、92.69%、76.58%,最终出水COD_(Cr)、NH_4~+-N和NO_3·N浓度分别为357.92、39.84、88.84 mg/L,出水水质符合《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固化微生物在水力停留时间下为2天时,对沼液的净化能力达到最大。

日光温室冬季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研究90-94

摘要:在日光温室冬季栽培条件下,利用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自动监测记录温室内外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室内CO_2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研究各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及温室内环境因子与外界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温室内外各环境因子间日变化联系紧密;除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外,其他各环境因子彼此之间都具有极显著相关性;温室内外光照、温室内外温度彼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曲线呈不规则的"n"形,并与温室内外湿度、温室内CO_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日变化呈不规则的"u"形;土壤水分日变化较小,有一个趋同土壤温度变化的微弱变化;温室内环境变化与温室外环境变化联系紧密,温室内温度变化是温室外温光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土壤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最大,温室内光照与温室外光照紧密联系。

河西走廊啤酒花甲酸含量与气象条件相关分析——以甘肃玉门镇为例95-100

摘要:为研究河西走廊啤酒花甲酸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笔者利用1989—2013年甘肃玉门镇啤酒花甲酸含量(ɑ-酸)资料以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温度、光照、降水(水分)等主要气象因子对啤酒花甲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啤酒花上蔓—现蕾开花期的5—6月最低温度与甲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0℃积温越高,甲酸含量越低。啤酒花成熟采摘期的日照越多,甲酸含量越高。萌芽期相对湿度与甲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现蕾开花期的水汽压与甲酸含量存在二次曲线关系。同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啤酒花甲酸含量与各气象要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啤酒花甲酸含量预测模型,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