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豫东平原高产花生施用氮磷钾肥增产效应研究1-5

摘要: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花生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合理施用量。结果表明:最佳经济产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略低于三元二次方程(-3.2%、-2.3%);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明显低于三元二次方程(-12.0%、-13.2%);产投比,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均高于三元二次方程(9.3%、12.5%)。可以采用3类7种效应函数求解得到的氮、磷、钾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的平均值作为推荐施肥量:即氮(N)134.7 kg/hm~2、磷(P2O5)210.4 kg/hm~2、钾(K2O)172.0 kg/hm~2。可获得最佳经济产量6307.4 kg/hm~2,产投比为14.02。NPK互作效应最高,其次是NP、NK,PK互作效应最低。

中国农学通报稿约3-

不同肥力水平下‘郑麦7698’对磷素的吸收、分配与运移6-11

摘要:为了给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优质高产的合理施肥技术提供指导,利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0年形成的不同肥力水平小区,研究了‘郑麦7698’在中高肥力水平下对土壤磷素吸收、分配与运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和高肥力水平下,小麦地上部磷素积累总量差异显著,分别吸收43.3、49.4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分别需要吸收磷素量分别为0.55 kg和0.63 kg。‘郑麦7698’有2个吸磷高峰,第1个吸收高峰在返青—拔节期,该时期吸磷量占总量的26.3%和27.4%,吸收强度分别是0.53、0.62 kg/(hm~2·d);第2个吸收高峰在灌浆期,40天内吸收量分别占总量的52.8%和49.5%,最高吸收强度在灌浆初期,分别为1.14、1.76 kg/(hm~2·d)。‘郑麦7698’叶片吸收磷素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其中85.0%在收获期转移到其他器官;茎秆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其中74.7%在收获期转移到其他器官。籽粒在蜡熟期达到最大吸磷量,中等肥力下吸收38.3 kg/hm~2,其中94.2%(26.48 kg/hm~2)磷素是从叶片、茎秆和叶鞘中转入。成熟期总磷素累积量的74.3%储存在籽粒里,其余25.7%在茎叶和颖壳中。

长期施肥大麦生育期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12-20

玉米品种与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21-25

摘要:旨在改善玉米群体的植株性状以提高产量。试验采用3种不同玉米品种[‘协玉3号’(A1)、‘协玉4号’(A2)、‘先玉339’(A3)],5种不同种植密度,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并采用宽等行距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玉米株高上:A3>A2>A1,且A3与A1的差异在5个密度下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玉米穗位高上:A2>A1>A3,且3个品种在穗位高方面的差异性十分显著;在雄花分枝方面:A1>A2>A3,且3个品种之间的差异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品种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雄花分枝影响较密度大。穗位高与株高的关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影响效果。要想改良玉米的植株性状以协调群体关系,应该从选择自交系抓起,选择株高适当、穗位高较低与雄花分枝较少的自交系是必要的。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26-36

摘要: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量呈现出前期快速积累,中期增速趋缓,后期减少的趋势;叶片衰老掉落是养分吸收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处理6(N2P2K2)的施肥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量促进最大,其N、P、K的吸收量分别达到169.31、42.58、135.92 kg/hm2。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各不相同,叶片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趋向平稳,后期开始下降的趋势;茎的N吸收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P、K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荚皮P、K前期迅速增加,但后期向籽粒转移而降低;籽粒和其相反,前期较低,后期远远大于荚皮。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分配动态表现为叶片中养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茎中养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荚皮和籽粒中的养分呈增加趋势。红芸豆3种养分吸收是互相影响的,其相互依存度较高;每形成100 kg籽粒,N、P2O5、K2O的吸收量分别为5.49、1.33、4.9 kg;平均养分吸收比例为1:0.24:0.89。N、P、K肥的肥料利用率与施肥量没有明显的规律,N、P、K肥的当季最高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6%、11.04%和66.06%;N、P、K的相对吸收率分别达到100.25%、90.23%和115.21%。

低纬高原山区暖冬年与冷冬年油菜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对比分析37-44

摘要:为有效评价并推荐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的山地油菜品种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AMMI模型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典型的暖冬年(2012年)与冷冬年(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的7个参试油菜品种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暖冬年和冷冬年主要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联度有明显差异;(2)AMMI模型中暖冬年的基因、基因与环境互作两者方差分量均显著高于冷冬年,而环境方差分量则明显低于冷冬年;(3)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互作对暖冬年与冷冬年的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低纬高原山区应主推‘云花油早熟1号’、‘花油6号’、‘玉红油1号’和‘花油5号’等优质油菜品种。

中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建议45-48

摘要:针对林业生态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碳汇效益产出效率低的现状,笔者从资金、技术、制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下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障碍,并结合实际提出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充项目方法学、探索减排量预售制度、提高项目业主抗风险能力等建议,以期为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增长提供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园林
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49-53

摘要:为了解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规律,对辣椒果实V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选用Vc含量差异显著的‘L5’(高Vc含量)和‘L158’(低Vc含量)2个品种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和父本,从而构建了3种世代群体。同时测定和分析辣椒果实Vc含量及与其他果实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中Vc含量呈连续性变化趋势,受多基因控制。Vc含量与单果平均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果肉厚呈显著负相关。V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果横径、果纵径不相关。辣椒Vc含量属于数量性状,受控于多个基因,属于C-O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花粉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54-59

摘要:高等植物的花粉是一种理想的植物遗传转化材料。将花粉作为外源DNA的受体或媒介进行转基因研究,已成为现代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小孢子花粉可以在植物体内自然发育为成熟花粉然后参与受精作用,或者经过小孢子培养进行孤雌生殖从而形成单倍体植抹,还可以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使未成熟花粉发育成为可育花粉。笔者分别简要介绍了以上3种途径的研究现状、花粉培养方法以及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并通过对各方法优缺点的综合评价,为科研人员和育种工作者进行花发育机制研究、功能基因表达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多肉植物在武汉地区的引种栽培与初步评价60-65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武汉气候条件的多肉植物品种资源,于2015—2016年在武汉市简易温室中进行了29个多肉植物品种的观赏性、适应性评价,并结合观赏性和适应性试种了29种多肉植物进行观测。结果表明,29种多肉植物在武汉地区的简易温室中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火祭、乙女心、虹之玉等22种多肉植物的综合评价在Ⅲ级或以上,适宜在武汉地区栽培推广。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66-74

摘要: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长势和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对研究内陆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OS/MODIS卫星数据,借鉴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植被覆盖度面积变化和类型转换趋势方面分析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内以低覆盖植被为主,其中极低覆盖植被年际波动最大,中高覆盖植被年际波动最小。在2001年、2004年、2009年和2013年前后,石羊河流域出现了4次植被生态退化过程。4种土地生态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在年际变化中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植被生态恢复明显,未利用土地生态恢复比较缓慢。15年石羊河流域内生态向恢复的方向发展。前期与后期的各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转移途径与幅度基本相似,后期的生态变化程度比前期更加剧烈。植被覆盖变化多集中在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植被生态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各土地生态类型中,耕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大。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利用不均是导致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中游平原区生态恢复较好,下游民勤绿洲在2010年后的生态退化明显。

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75-80

摘要:对福建省近年来的耕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2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调发展模型确定2个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有进一步提升,此期间经济一直呈快速稳定发展;(2)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历经最初的不协调到后来的高度协调,协调发展状况从最初的失调发展逐渐进入中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为确保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耕地生态安全建设力度,注重土地整治的质量,扶持农业生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不同改良材料对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81-87

气候变暖对早稻播种期的影响88-93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温州市各县(市、区)的早稻播种日期,发现目前各地的早稻播种期安排在应对气候变暖上差异很大,大部分地方随气候变暖略有改变,极少数地方大幅提早播种,总体上不能很好利用当前的气候资源。针对温州早稻播种期没有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现状,在温州各县(市、区)国家站历史日平均气温资料基础上计算各地历年的稳定通过11℃初日,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齐次性分析和均值差异显著性T检验,系统分析回暖期的变化,得出除山区泰顺外各县(市、区)的稳定通过11℃初日在2000年前后均发生显著改变:2000年后的11℃稳定通过初日80%保证率及平均值均较之前提前1旬以上。结合播种期现状,提出当地气象部门应该在3月中旬初开始制作早稻播种适宜天气预测,当地农业部门和种植户根据预测结果和自身茬口计划合理安排播种的改进办法。这一改进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新乡市2016年麦收期2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94-100

摘要:为了研究麦收期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卫星雷达资料,对新乡市2016年麦收期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4日的强对流是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6月5日的强对流是地面冷空气触发的;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三体散射和悬垂结构预示有冰雹和雷雨大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和维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一个比较有用的预报依据;维持较大的垂直液态含水量可产生比较大的降水。由此提炼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指标,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长清区夏玉米生育气候条件分析及农业区划101-106

摘要:根据夏玉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长清地区(1981—2015年)的气候资料以及地形、土壤等数据,运用Kriging插值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长清区夏玉米种植的适宜性进行空间分布分析与精细化农业区划。结果表明:长清大部分农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夏玉米的生长发育。长清区夏玉米种植适宜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安街道办事处、文昌街道办事处等部分地区;适宜区分布在崮云湖街道办事处、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等地区;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长清区的东南部地区。农业区划结果对本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和调整夏玉米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北极村樟子松与落叶松林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107-111

摘要:为了揭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林种及相关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3年夏、秋两季对北极村地区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负氧离子浓度的观测及研究,通过时间尺度平均值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北极村地区负氧离子浓度的总体水平以及其与林种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漠河北极村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总体水平处于548~1203个/cm~3,平均值为892个/cm~3,负氧离子浓度大体上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呈负相关。落叶松样地整体负氧离子水平高于樟子松样地,不同季节对负氧离子浓度也有较大影响。揭示出北极村地区负氧离子浓度与林种、季节以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