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6种玉米品种耐盐性筛选1-8

摘要:针对不同玉米品种进行苗期耐盐性筛选,用以发掘和利用具有优良耐盐性状的玉米品种。本试验以蛭石为介质,设置0、45、95、145、195、245、295 mmol/L等7个NaCl浓度水平,进行耐盐性筛选。结果表明,6个玉米品种的生长临界NaCl浓度不同,‘潞玉39’和‘华农138’生长临界NaCl浓度约为300 mmol/L,耐盐性较好;‘金苹618’的生长临界NaCl浓度为195.4 mmol/L,耐盐性较差。6种玉米品种叶片的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约在195 mmol/L盐浓度下达到最大值,而且都随盐浓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品种增加或降低的值有所差异。脯氨酸与丙二醛的含量都随盐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品种的增加值有所差异。综合分析,‘潞玉39’和‘华农138’耐盐性较好,更适宜在盐碱地上开展进一步田间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稿约3-

SRAP标记对甜菜抗根腐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9-13

摘要:为进一步鉴定分析抗根腐病的优良甜菜品种,为日后选育种植优良抗病甜菜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田间调查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0对SRAP引物组合对11份国内外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通过SRAP-PCR扩增,共产生85条扩增带,6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百分比为76.5%。平均遗传距离为0.505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031。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品种根腐病感病率为2.9%~4.2%,国内品种根腐病感病率为2.0%~3.1%,参试的国内品种根腐病感病率普遍低于国外品种。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11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结果表明,参试的国内品种的抗根腐病性较好于国外品种,抗根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TY301’(国内)、‘TY303’(国内)、‘CK-TY312’(国内)、‘HI055’(国外)。SRAP分子标记对于甜菜抗根腐病性较好的品种的划分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基于高通量测序患炭疽病草莓根际与健康草莓根际细菌群落的比较研究14-20

摘要:研究旨在比较患炭疽病草莓与健康草莓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了解其细菌群落生态特征,为找到有效的生防菌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土壤细菌16S r DNA V3-V4区基因多样性,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得出:与健康对照相比,患病土壤细菌的OTUs数目及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等是2种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2种生境的优势菌丰度有差异,患病土壤的假单胞菌属丰度显著降低,气单胞菌属丰度显著升高;而且,健康土壤的解毒类菌、固氮菌、光合菌和硝化菌丰度均高于患病土壤。健康草莓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患病草莓,2种生境细菌菌群结构有差异,且健康土壤中对植物有益的功能微生物群体含量高于患病土壤。

正交设计优化北苍术组织培养研究21-24

摘要:为了拯救濒危植物——北苍术,保护种质资源,在山西省中条山和太行山采集北苍术,以北苍术的种子为材料获得无菌试管苗,分别利用根、胚轴、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6-卡基腺嘌呤(6-BA)、激动素(KT)、萘乙酸(NAA)及其配比对北苍术无菌苗增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NAA浓度对北苍术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胚轴为外植体在1/2MS+2,4-D2.0 mg/L+KT 1 mg/L+蔗糖3%的培养基中更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从而长成完整植株;北苍术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2 mg/L+KT 1 mg/L+NAA 0.5 mg/L+蔗糖3%;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蔗糖3%。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园林
钾肥减量分期施用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研究25-34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紫色菜园土壤钾肥减量分期施用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钾肥减量10%~30%分期施用对莴笋产量有提高作用,各处理以K2(钾肥减量10%分期等量追施)效应最好,增产最大(4.2%和4.5%)、施肥利润最高(84923元/hm2和72075元/hm2)。两个试验点莴笋叶维生素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K2处理较常规施肥(CK)处理均显著降低莴笋叶维生素C含量(8.0%和8.7%);而莴笋茎维生素C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钾肥减量分期施用降低两个试验点莴笋叶和茎硝酸盐含量,以K4处理(钾肥减量30%分期等量追施)降低作用最大;从莴笋叶和茎糖组分的均衡性看,以K3处理最好。钾肥减量分期施用对两个试验点莴笋叶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增加作用,改善叶氨基酸品质性状,但降低莴笋茎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品质性状;莴笋氨基酸品质性状以K4处理为最优,其次是K2处理。综合考虑莴笋产量和品质,紫色菜园土壤以K2处理(钾肥减量10%分期等量追施)最优。

毛壳菌肥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35-42

摘要:为研究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菌肥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促进毛壳菌肥的科学应用,以‘津春4号’黄瓜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温室和大田菌肥用量筛选及菌肥与海藻肥复混施用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宜黄瓜生长的球毛壳菌ND35菌肥用量为0.1~0.5 g/株(孢子含量为3×10~8cfu/g),过量使用不利于黄瓜生长;适量施用ND35菌肥对黄瓜的根系活力、株高、茎粗、叶面积、干重、壮苗指数均有促进作用。ND35菌肥和ND35菌肥与海藻肥复混处理的黄瓜光合作用效率和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1.85%和23.90%;菌肥与海藻肥复混处理对改善黄瓜品质效果明显,其中ND35菌肥与海藻肥复混处理黄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90%、172.97%和310.21%,其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15.57%。菌肥与海藻肥复混处理能促进黄瓜对土壤中N、P、K的吸收利用,特别是对速效钾吸收效果明显。单独施用菌肥处理的植株中N、P、K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与海藻肥复混却降低植株中磷和钾的含量。试验结果可为球毛壳菌ND35菌肥在黄瓜优质高产栽培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新疆5种野生葱属植物叶片解剖比较43-47

摘要:实验旨在比较新疆5种野生葱属植物叶片解剖,分析其适应环境能力,筛选出适宜推广的野生葱属植物。本实验以引种在新疆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的5种野生葱属植物叶片为实验材料,通过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实验结果显示,1号、4号和6号的大维管束数越多,叶片长势越好,适应能力强。2号和3号的大维管束数越少,叶片长势越弱,适应能力差。1号、4号和6号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比2号、3号强,可在适宜区域进行推广。

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加倍及其应用价值研究48-53

摘要:旨在获得具有更高观赏价值和抗逆性强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变异植株。本研究运用秋水仙素对正常绢毛匍匐委陵菜幼苗诱导加倍。加倍成功后,对第1、2代多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鉴定并与二倍体正常植株比较,进行对照植株、1代多倍体和2代多倍体委陵菜在植株形态、气孔大小、花径大小、叶绿素含量、SOD酶、POD酶、CAT酶的性状变异分析。最后选育出可以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有叶片大、花径大且花色鲜艳、叶绿素含量高、SOD酶活性高、POD酶活性高、CAT酶活性高。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了观赏性高和抗逆性强的四倍体委陵菜植株,可以作为一种优良地被植物应用到园林绿化工程中。

蝴蝶兰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54-58

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儿茶素氧化的影响59-63

摘要:为研究不同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氧化的影响,采用自然萎凋的萎凋方式,通过监控萎凋叶含水量,设置轻萎凋、中萎凋和重萎凋3个不同处理,探索不同萎凋程度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品质总分表现为中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重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的汤色和叶底得分最高;萎凋期间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生成了聚酯型儿茶素和少量的茶黄素类,揉捻和发酵期间儿茶素含量逐渐下降,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萎凋程度处理表现为,轻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多且保留量大,生成的茶黄素多,重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少且保留量小,生成的茶黄素也少,中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和茶黄素和生成量介于轻萎凋和重萎凋之间。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64-68

摘要: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脐橙园区果实品质-土壤元素-微生物相关性分析69-76

摘要:以纽荷尔脐橙果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脐橙果实品质间三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脐橙果实品质、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水解性N与糖酸比、固酸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TP与可溶性固型物、有效P与固酸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脂肪酸标记10Me18:0(放线菌)、i11:0(细菌)、16:0(假单胞杆菌)、17:0(节杆菌)、11 Me18:1 w7c(纤维素菌)、18:0(嗜热解氢杆菌)、20:4w6,9,12,15c(真菌)、18:1 w9c(原生生物)、16:1 2OH(雷尔氏菌属)、16:1w5c(甲烷氧化菌)、cy19:0 w8c(伯克霍尔德菌)等与土壤TP、有效P、有效K、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少数指示细菌的脂肪酸标记及生态指数与果实品质存在相关性;土壤元素、微生物群落与脐橙果实品质间存在直接、间接关联,有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为均衡营养施肥提供提论依据,使三者间达到利于脐橙果实生长和品质提高的动态平衡关系。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77-80

摘要: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50%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增幅为0.02~0.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10~8个/g~3.1×10~8个/g、0.5×10~6个/g~3.5×10~6个/g、1.3×10~7个/g~1.9×10~7个/g。但过量秸秆还田不利于农田生产力。

三种螯合剂对向日葵修复铀污染土壤的效应研究81-88

摘要:研究螯合剂对向日葵在铀污染土壤下的吸收、富集、转运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设置铀的浓度为150 mg/kg,同时分别投加2.5、5.0、7.5 mmol/kg的EDDS、CA和OA,研究了其对向日葵生长与吸收土壤中铀,以及对土壤中铀的活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螯合剂处理均使向日葵的生物量降低,在高浓度螯合剂处理时,降幅最大;CA的添加比EDDS和OA更显著地增加了土壤铀的活化性,同时显著提高了向日葵的富集系数和转运能力;在7.5 mmol/kg CA处理下,向日葵的转运系数最高时为0.063,是对照组的1.42倍。此时,根系和地上部铀含量分别为178.95 mg/kg和11.27 mg/kg,是对照组的2.21和3.45倍;土壤中有效铀含量最大时为104.59 mg/kg,是对照组的1.63倍。各处理向日葵根系中的铀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铀含量。综合看来,螯合剂的投加能有效活化土壤中的铀,促进植物转运、吸收。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植物耐镉机制研究进展89-95

摘要:镉污染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以及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镉对植物生长和体内代谢的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分布特征以及植物通过吸收转运、区域化作用和螯合作用、体内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并对今后的探索方向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云南小麦需水量及其降水亏缺率研究96-103

摘要:为研究云南小麦生长期自然降水亏缺率时空分布,提供干旱灾害防御和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利用1972—2016年45年云南115个站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小麦需水量和降水亏缺率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降雨量年际变异大,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为136.4 mm,平均需水量为290.9 mm。45年中有87%的年份在小麦全生育期自然降水不足,其中特重度缺水比例占21%年份。在拔节、孕穗需水关键期和抽穗开花需水临界期,降水亏缺率大,小麦处于特重度缺水状况。降水亏缺率空间分布显示,全省115个小麦种植县,有87.1%的降水亏缺率大于50%,降水亏缺率达到70%以上的占到35.3%。

甘肃庆阳突发性暴雨与系统性暴雨的对比分析104-111

摘要:为研究甘肃庆阳地区突发性暴雨和系统性暴雨成因及特征,给该地区的灾害性暴雨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庆阳地区2016年7月10日突发性暴雨和7月18日系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2次暴雨500 h Pa上都有低槽,均存在高空急流,且都上冷下暖,水汽均来源于孟加拉湾,中尺度云团都较为活跃,组织化程度较高;(2)主要影响系统'7.10'突发性暴雨是两高之间切变线、辐合线和低涡,范围较小,'7.18'系统性暴雨是东北低涡下滑冷空气、高原槽和低空急流,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3)'7.10'暴雨局地温湿条件更好,'7.18'暴雨水汽输送通道更畅通,辐合更明显,上升运动更强。(4)'7.10'暴雨较'7.18'暴雨具有更大的不稳定能量、更高的CAPE值和更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垂直运动和辐合辐散均较弱。(5)'7.10'暴雨主要以孤立的对流性云团为主,云顶亮温很低,'7.18'暴雨主要以混合性云系为主,云顶亮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