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缓/控释肥侧条施用对水稻产量与农学性状的影响1-5

摘要:为了探讨缓/控释肥侧条施用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自研制水稻缓释复合肥(SRF1)、商品铁杆缓释复合肥(SRF2)、自研制水稻控释掺混肥(BB1)、商品掺混肥(BB2)和农民习惯(CON)6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农学性状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氮肥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为6622-10761 kg/hm2,收获指数为0.42-0.54,分别以BB1和BB2处理最高。与CON处理相比,缓/控释肥侧条施用可使水稻显著增产15.7%-18.0%(SRF2处理除外),空秕率降低0.5%-3.2%,同时提高了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缓/控释肥侧条施用下氮肥农学效率为15.6-18.4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45.0-47.8 kg/kg,分别显著高于CON处理的6.7 kg/kg和24.3 kg/kg。因此,缓/控释肥侧条施用能够改善水稻农学性状,提高其籽粒产量和肥料生产效率,值得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种植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同肥料运筹模式对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6-10

摘要:为探讨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适宜的肥料运筹模式,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3种肥料运筹模式(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高产推荐施肥和控释复合肥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和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模式的平均实际产量达8201.7 kg/hm2,且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和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在每穴有效穗数、公顷有效穗数、理论产量上均显著大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在千粒重上均显著小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改善双季早稻机插的群体结构,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促进生育中、后期主要器官内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增加群体生物学总量而达到增产。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作为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施肥技术模式,对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进行工艺改进,也可有望成为该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高产的一种技术选择。

黑龙江省水稻高产实践与技术分析11-13

摘要: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近10年重庆两系水稻应用性分析14-19

摘要:与三系杂交水稻相比,两系水稻具有育种效率高、繁制种成本低、丰产优势强、品质相对优等优势,近年来在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稻区得以迅速发展。为明确重庆市两系稻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统计了2006—2015年10年间重庆市两系水稻的种植面积、主推品种及两系品种的审定情况。结果显示,10年间两系稻在种植面积上呈明显的增长态势,2014年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7.2%,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水稻品种是‘Y两优1号’和‘深两优5814’。在品种推广上,两系主导品种比例由2006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31.3%,且两系主导品种全为优质稻品种;在品种审定上,10年间重庆市审定(认定)的两系稻品种几乎全部为市外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重庆市内农业科研单位在两系稻品种审定上一直保持着零的记录。

春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20-26

摘要:穗部性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经济产量,研究春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组成,为遗传育种中通过进一步改良穗部性状提高产量提供参考和策略。以‘宁春4号’和‘Drysdale’及其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法研究了春小麦几个穗部性状: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穗粒数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结实小穗数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不实小穗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粒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氮磷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27-33

摘要:研究旨在掌握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用量,为吉林省东部春玉米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氮肥和磷肥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水平的配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相同(K2O 12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且影响效果表现为N〉P;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其中氮磷互作量为N 280 kg/hm2、P2O5 110 kg/hm2时植株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为338.9 kg/hm2;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速度和阶段积累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在K2O 120 kg/hm2条件下,施N 280 kg/hm2、P2O5 11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也可使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2796.4 kg/hm2。

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34-41

摘要: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本研究以5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57%~47.19%,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将10个农艺性状简化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5个独立的主因子,该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始信息的86.340%。经综合得分排序,评选出10份性状优良的绿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将55份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分为3大类,类群I、类群II、类群III分别包括22份、7份、26份材料。结合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认为,在黑龙江绿豆生产中,‘安绿8号’、‘佳木斯黄绿豆’、‘冀绿1号’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改良亲本,也可大面积种植利用。

不同包膜肥用量对油菜碳氮代谢产物和产量的影响42-47

摘要:为研究包膜肥在直播早熟油菜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用量包膜肥对‘湘杂油1613’碳氮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条件下,施用包膜肥油菜碳氮代谢活跃,叶绿素含量(SPAD)升高,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含量差异不明显;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角果数明显增加,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小幅提高。施用包膜肥增产效果明显,包膜肥施肥量为15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2066.9 kg/hm2。通过拟合建模,包膜肥用量为1611.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2164.9 kg/hm2;而普通肥的用量为1870.5 kg/hm2时,最高产量为1904.8 kg/hm2,包膜肥产量增加13.6%,同时用量减少13.9%。

烯效唑浸种和育苗密度对油菜毯状苗质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48-58

摘要:为培育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油菜毯状秧苗,探索不同烯效唑处理浓度和育苗密度对毯状秧苗质量、成熟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宁杂31号’为材料分别用0(CK)、5、10、15、20 mg/L烯效唑溶液处理种子2 h后自然晾干播种,苗床育苗密度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5个处理。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处理后,油菜秧苗高度降低,叶片数增加,根颈变粗,根系活力增强,下胚轴缩短,地上部干重减少,地下部干重增加,有利于培育矮壮苗;增加育苗密度,秧苗增高,叶片数减少,根颈变细,根系活力下降,下胚轴伸长,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均下降,毯状秧苗质量下降;但随着烯效唑浸种浓度增加,密度对秧苗的影响明显减弱。各处理的毯状菜苗在1.2万株/hm2栽培密度下,烯效唑浸种浓度和育苗密度对油菜成熟期株高、总叶片数和主颈段长无显著影响,但烯效唑浸种处理后,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和实收产量增加,其中以15 mg/L处理产量最高,10 mg/L和20 mg/L处理产量相当;而随着育苗密度增加,上述经济指标均有所下降。依据茬口,当需要适栽苗龄为30天时,浸种浓度为10 mg/L,育苗密度可达450万株/hm2;当需要苗龄延长到40天,浸种浓度则需增加到20 mg/L,且育苗密度应≤300万株/hm2。通过调节烯效唑浸种浓度和育苗密度可培育满足不同茬口要求的机栽毯状秧苗,实现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

中国主栽蓖麻品种在云南的适应性分析59-66

摘要:为了挑选出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优良蓖麻品种或优异的育种材料,以‘云蓖2号’为对照,根据物候期、抗性、株高、单株有效穗、单株蒴果数、百粒重、每公顷产量等多项指标,对国内21个蓖麻主栽品种在云南省的表现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蓖麻5号’、‘云蓖麻4号’、‘通蓖麻8号’、‘淄蓖麻9号’、‘通蓖麻6号’5个品种的生育期在124~153天之间,与对照品种相仿,产量为2644.5~3934.35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蓖麻产量贡献因素最大的蓖麻农艺性状为单株总蒴果数与单株有效穗数。聚类分析将21个蓖麻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根据不同特点为育种提供依据。初步鉴定出‘云蓖麻5号’、‘云蓖麻4号’、‘通蓖麻8号’、‘淄蓖麻9号’、‘通蓖麻6号’5个高产蓖麻品种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优良品种的材料。

脱硫石膏对乔木树种抗盐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67-72

摘要:为了研究脱硫石膏提供的外源钙化合物对乔木树种耐盐性生理影响,本试验利用新疆阜康电厂脱硫石膏,研究外源钙化合物对4个树种(长枝榆、白榆、大叶白蜡、紫穗槐)的耐盐性、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后,加快了林木生长,提高了林木的存活率、耐盐指数;增加了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脯氨酸的含量和K+离子的吸收能力,但是却降低Na+离子的吸收。因此推测,外源钙化合物通过影响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调节植物体内K~+/Na~+的平衡,增加植物的抗盐性。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园林
生态条件、栽培调制措施、烤烟工艺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73-78

摘要:烤烟上部叶是卷烟叶组配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烟区植烟环境恶化,上部叶品质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导致上部叶的工业可用性降低。为了研究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栽培调制措施,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条件、栽培调制措施、烘烤工艺等方面对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并对以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烤烟上部烟可用性提供依据。

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79-83

摘要:为探索‘云烟97’在武陵烟区适宜的栽培行株距配置,2012年4—12月在重庆市武隆县出水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宽的行株距配置能够提高烟株移栽后60天烟株的田间长势,其中行距120 cm、株距50 cm和行距120 cm、株距60 cm的表现较好。烤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整体偏高,处理组合行距120 cm、株距40 cm的烤后烟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试验因素株距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行距,但是行距对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的影响大于株距,行距120 cm、株距40 cm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表现最优。综合分析,在武陵烟区,种植‘云烟97’选择行距120 cm、株距40 cm较为适宜。

播期和密度对芸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84-90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芸豆主栽地区春季频繁发生低温干旱,生产上经常晚播的生产实际,为了寻求适应实际生产条件的播期和密度协调栽培技术,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探讨了5月15日(I)、5月25日(II)、6月04日(III)3个播期和15万株/hm2(D1)、20万株/hm2(D2)、25万株/hm2(D3)、30万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对芸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第I播期,第II和III播期条件下,芸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有所下降,但芸豆的生长率有所增加。同时,随播期的推迟,芸豆花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逐渐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先增后减趋势。II-D2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I-D2和III-D3处理,分别比不同播期下D1处理多27.18%-45.31%、17.57%-34.34%、14.92%-31.31%。总体来看,在3种播期下,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使芸豆生长率、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构建优良群体结构,在晚播(III)时适度密植(D3)的增产稳产优势更明显。

不同生境下‘金冠’苹果叶片性状及解剖特征比较研究91-96

摘要:以茂县(Ⅰ区)、盐源(Ⅱ区)、林芝地区(Ⅲ区)的‘金冠’苹果叶片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测定3种不同生境下叶形态参数、叶片解剖结构参数及叶表皮结构参数等相关指标,从而探讨不同生境下(1950-2900 m)苹果叶片表皮及生态解剖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3个生境‘金冠’叶片长、宽、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Ⅰ区〉Ⅱ区〉Ⅲ区,而片叶厚度变化趋势刚好相反(Ⅲ区〉Ⅱ区〉Ⅰ区)。‘金冠’叶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界限明显,且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以Ⅲ区最大,Ⅱ区居中,Ⅰ区最小,栅/海比0.95-1.28,Ⅱ区叶片栅/海比最大(1.28)。气孔及表皮毛分布于叶片下表皮,气孔器面积以Ⅱ区最大(428.44 mm2),Ⅲ区次之(337.32 mm2),Ⅰ区最小(314.05 mm2),而气孔器密度最大的是Ⅰ区(397.67个/mm2),其次为Ⅲ区(389个/mm2),密度最低的是Ⅱ区(332.67个/mm2)。Ⅰ区表皮毛较为密集,平均密度为20.67个/mm2,而Ⅲ区(9.67个/mm2)及Ⅱ区(8.33个/mm2)密度则较为稀疏,气孔处于相对开放的体系中。

麻阳冰糖橙果园营养状况与果实品质状况分析97-103

摘要:为探讨冰糖橙园土壤养分对其树体营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湖南省麻阳县冰糖橙产区为研究对象,2011—2015年对该县9个代表性果园持续进行了土壤、叶片和果实矿质营养分析、果实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麻阳冰糖橙产区土壤pH接近适宜值,土壤中有机质、多数大量和微量矿质养分含量适宜或过量,而有效锌含量缺乏。麻阳冰糖橙产区树体氮、锰、铜、硼、钼含量适宜,磷、铁含量过量,而钾、锌、钙、镁含量缺乏,不同果园间树体养分差异较大;果实中氮和钾含量较高,且与土壤中、叶片中氮钾含量相对一致。麻阳冰糖橙果实大小差异明显,果实直径与果皮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和维生素C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土壤与叶片中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锰、钙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与果实中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香蕉幼苗叶片细胞结构的作用研究104-109

摘要:研究病原菌侵染对香蕉植株叶片结构的作用,以期为香蕉枯萎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温室溶液培养植株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叶片结构及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叶片纤维素含量在轻病株和重病株中分别降低了16.5%和37.4%,质外体汁液电导率分别增加了4倍和19倍。(2)叶片氮素含量在轻病株和重病株中分别降低了5%和12%,羧化效率也显著降低。(3)显微镜观察发现发病叶片呈颜色不均一、水渍状镂空症状。(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遭到严重破坏。综上所述,病原菌侵染使得香蕉植株叶片细胞壁、细胞膜和叶绿体均遭到破坏,继而影响叶片对CO2的同化能力。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110-115

摘要:为了探究复合微生物肥料在草地改良中的作用,以退化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设定CK(对照)、F(腐殖酸肥)、T(糖蜜发酵肥)、H(海藻酸肥)、A(腐殖酸+糖蜜发酵+海藻酸肥)5种复合微生物肥料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群落物种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于羊草地上生物量均有所提高,处理H较对照增产效果最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处理H也显著提高羊草地下生物量;处理A和H显著降低了群落优势度,提高了群落主要物种的重要值,但不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E.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正相关。短期内,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没有改变,海藻酸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增产效果最好,对地下生物量促进作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