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缓控释肥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1-5

摘要:为探究缓控释复合肥在籼粳杂交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对比不同量的缓控释复合肥和常规施肥对水稻‘甬优12’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RF)、100%缓控释复合肥(100%CRF)、80%缓控释复合肥(80%CRF)和60%缓控释复合肥(60%CRF)。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100%CRF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指标、稻米品质指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好,可增加水稻的精整米率和碱消值,降低垩白粒率和粗蛋白含量;80%CRF对水稻指标的影响与RF相近;而60%CRF处理的水稻产量、株高、有效穗和经济效益均明显低于RF。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仍然是限制水稻产量和影响水稻品质指标最重要的元素,因而今后在研制和推广缓控释复合肥时应着重考虑其氮素水平。

不同基质对水稻育苗的影响6-10

摘要:利用不同配比基质培育优良健壮的水稻苗,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了蛭石、珍珠岩、泥炭和蚯蚓粪4种原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培育水稻。先对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水稻秧苗的生长效果进行比较,最终找到最佳配比方案。结果表明:国产泥炭:沙=2:1和蚯蚓粪:国产泥炭:沙=2:1:1混合基质,均适宜水稻育苗的生长。综合对比发现,水稻喜弱酸性环境,在国产泥炭上育苗长势较好。蚯蚓粪能有效增加基质养分含量,但过多会提高基质的p H值,不利于水稻生长。因此,控制蚯蚓粪加入量可以部分替代泥炭,提供水稻生长所需。

长沙烟稻轮作区烤烟正常与推迟采收条件下的适宜晚稻品种筛选11-17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应长沙烟稻轮作区不同烟叶采收期的晚稻品种,模拟烤烟正常采收与推迟采收2种条件,以15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大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从全生育期角度,6月18日播种条件下,所有品种均适合作烟后晚稻种植,而6月28日播种条件下仅‘湘丰优103’、‘隆香优130’、‘深优9520’、‘湘丰优9号’、‘金优284’、‘丰源优299’、‘丰源优272’能够正常成熟。(2)从产量角度,6月18日播种条件下,‘两优527’、‘丰源优272’和‘隆香优130’产量可达8000 kg/hm^2左右,是烟稻轮作区烟叶正常采收条件下烟后晚稻品种的首选;6月28日播种条件下,‘丰源优272’、‘湘丰优103’、‘深优9520’和‘湘丰优9号’是较佳选择,产量可达7600 kg/hm^2以上。(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正相关,因此选择穗型较大、经济系数较高的晚稻品种易获得高产。结果对长沙烟区烟后晚稻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电子辐照对水稻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18-22

摘要:探讨低剂量电子射线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解析其相关生理机制。用0~50 Gy范围内的5个剂量辐照‘绥粳4号’水稻种子,以土壤和营养液2种方式培养幼苗,统计出苗率,并在分蘖期对相关农艺性状、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较低剂量辐照(〈10 Gy)对水稻出苗率无明显不良影响,较高剂量(30 Gy和50 Gy)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培养时的半致死剂量约为50 Gy;6 Gy辐照对水稻株高和丙二醛含量具有促进作用;6~30 Gy辐照对土壤培养水稻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促进作用。不同辐照剂量间差异呈极显著。2种培养方式对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营养液培养时植株生长良好,部分缓解了电子射线对水稻生长及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

水稻不育系‘明S’与‘R900’配组农艺性状分析23-27

摘要:为考查不育系‘明S’与恢复系配组后代的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等性状及产量表现,以期为‘明S’配制其他高产组合提供依据。利用‘明S’等8个生育期接近的不育系与同一父本‘R900’配组,将杂交F1代种子播种,在科学管水施肥的相同栽培条件下,对8个组合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等性状及产量表现进行记载。结果表明,明S/R900播始历期为84天,生育期最长,为148天;株型较矮,为117 cm;组合高产,产量为12.9 t/hm^2,超出‘双两优1000’1.26 t/hm^2;明S/R900具有强分蘖能力,单株有效穗15.3个,有效穗数252.45万/hm^2,有效穗超出隆638S/R900为54.3%,结实率高,为93.91%,每穗实粒数211.96粒;对紫杆病有一定的抗性。不育系明S/R900组合性状表明‘明S’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好。

播期、播量和氮肥对强筋小麦‘运旱6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8-31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及底施氮肥用量对‘运旱618’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运旱61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品质影响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显著提高,面筋指数变化不大。综合分析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运旱618’在播期10月8日、播量(基本苗)300万株/hm^2、氮肥(尿素)262.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和优良的品质。

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32-37

摘要: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小麦新品种‘石麦2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38-43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石麦22’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09、2010年国家黄淮北片区域试验和2010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石麦2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麦22’在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石4185’增产7.63%,2010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4.81%,201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石4185’增产5.82%。结果表明,‘石麦22’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44-50

摘要:为研究小麦在经受低温冻害后植株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于拔节前期和拔节后期,分别设置-1℃、-3℃、-5℃、-7℃、-9℃5个温度梯度及对照(CK),低温处理4 h后,测定小麦光合特性和叶绿素SPAD值,并在收获后测量小麦植株性状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于拔节前期和后期,随温度的降低,小麦光合速率A,胞间CO_2浓度Ci,叶片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和G_(H_2O)逐渐降低。但于拔节前期,-7℃处理较CK显著降低,且各低温梯度于7天后逐渐恢复正常。而于拔节后期,-5℃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于各低温梯度于3天后逐渐恢复正常;在小麦拔节前期,温度低于-9℃时,SPAD值明显降低,而在拔节后期,温度低于-5℃时,SPAD开始显著降低;低温发生时间推迟,小蘖穗高降低,穗长缩短,粒数和千粒重则降低,而株高和单株成穗数增加。随温度的降低,小蘖穗高、株高降低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在发生低温冻害后,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

小麦耐热性状鉴定及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51-57

摘要: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温特别是开花期和灌浆期的高温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鉴定、筛选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开展小麦耐热性育种是解决小麦耐热性的根本途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极大地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分别介绍了千粒重、灌浆期等农艺指标以及膜的热稳定性、冠层温差、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耐热鉴定指标;总结列出了目前鉴定出的上述性状的小麦耐热分子标记以及潜在有育种应用价值的耐热分子标记,分析指出了与小麦耐热性密切相关的4个染色体区域,探讨了小麦耐热性QTL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小麦K-CMS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58-61

摘要:通过对21个小麦K-CMS保持系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旨在分析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2年田间试验得到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下节长、穗粒草重、穗粒数、穗粒重、旗叶长等农艺性状为依据,计算21个品种间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分析法(UPGMA)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1个品种共划分为6个类群,Ⅰ类为‘大作1号’、‘国育101’、‘濮麦6311’、‘中育1211’、‘焦麦268’、‘长育918’、‘泛麦526’;Ⅱ类为‘锦科2号’、‘安农12’;Ⅲ类为‘经科168’;Ⅳ类为‘偃农27’、‘农科668’;Ⅴ类为‘存麦15’、‘上麦1号’、‘聊麦18’、‘囤麦127’、‘科林04177’、‘光泰54’、‘郑麦1290’、‘耕麦787’;Ⅵ类为‘昌麦9号’。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小麦K-CMS保持系品种形状检测是研究保持系品种间遗传差异的一种方法,可为小麦"三系"选育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62-66

摘要: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密度、播期和施肥对西藏不同青稞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影响67-74

摘要: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花生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的建立与优化75-78

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宜花生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建立并优化花生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实验选用不同类型的花生品种,以上胚轴为外植体,在添加有3~6 mg/L Pic和5~10 mg/L2,4-D的MS-B5诱导培养基上对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比较不同预培养时间的愈伤组织诱导差异,不同基因型诱导差异以及不同激素配比诱导差异。结果表明,预培养0天的珍珠豆型花生‘白沙1016’诱导率最高,确定MS+B5+Pic 3 mg/L为最适宜诱导培养基,MS+Pic 3 mg/L+Gln 1 g/L为继代培养基。该体系适宜本试验中多数花生品种的愈伤诱导,并可进行多次继代培养得到重复性体胚发生培养物。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新疆17个引种花生品种79-84

摘要:旨在为筛选适宜新疆栽培的花生品种提供依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引种17个花生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单株生物学产量、主茎高、总分枝数、第一侧枝长、有效枝长、茎粗、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及500 g果数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0215A’〉‘豫花9327’〉‘HZ-224’〉‘潍花8号’〉‘开农37’〉‘阜花11’〉‘天府9号’〉‘海花1号’〉‘新会小粒’〉‘潍花11号’〉‘白沙1016’〉‘冀花4号’〉‘开农黑花生’〉‘湛红2号’〉‘潍花12号’〉‘粤油四粒白’〉‘远杂9307’。‘0215A’、‘豫花9327’、‘HZ-224’、‘潍花8号’、‘开农37’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新疆地区推广种植。

正交试验处理下配施锌、镁、钼肥对烤烟钾、氯含量影响85-89

摘要:为协调烟株营养平衡,优化烟草专用肥配方,将硫酸锌0、6、12 kg/hm^2和硫酸镁0、30、60 kg/hm^2及钼酸铵0、90、180 g/hm^2按L9(3^4)方式,运用SPSS 17.0正交试验设计生成施肥处理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配施锌、镁、钼肥对烤烟钾、氯含量影响的主次因素,肥料施用量对烤烟钾、氯含量的影响及主体间的效应。结果表明:硫酸锌的施用对烤烟钾含量的影响高于硫酸镁、钼酸铵,就烤烟钾含量而言最佳的配施方案为硫酸锌6 kg/hm^2、钼酸铵0 g/hm^2、硫酸镁60 kg/hm^2;烤烟氯含量受钼酸铵施用的影响高于硫酸锌、硫酸镁。

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90-94

摘要: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天,鲜荚产量8268.45~9190.50 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 kg/hm^2,株高23.79~46.89 cm,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 g,鲜百粒重73.39~89.86 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中国同期作物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小麦和油菜为例95-99

摘要:小麦和油菜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两种大宗作物,它们的空间格局变化历来备受关注。利用1980—2014年间小麦、油菜的面积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GIS空间几何重心分析技术,结合同期作物之间的竞争性用地关系,对油菜和小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麦近30年空间格局的总体变化不明显,但是省际分布不均衡,其分布重心一直位于河南省境内;油菜种植的重心自1980年以来从湖北省境内不断地向南推移,目前分布在湖南省境内。受同期作物之间竞争性用地关系的影响,在陕西、青海、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油菜、小麦的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消-长"关系,彼此呈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