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 动物医学 蚕 蜂
鸡MHCⅠ分子二聚体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1-5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的作用机制,提高其抗原呈递的效率,获得生物活性较好的鸡MHCⅠ分子二聚体,采用4个不同长度的连接肽G_4S、(G_4S)_2、(G_4S)_3和(G_4S)_4,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MHCⅠα和β2m链基因共价连接,随后插入带有绿色荧光标签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4个重组质粒pEGFP-MHCⅠβ_2m-α。真核细胞表达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各重组MHCⅠ二聚体分子均主要分布于真核细胞的内膜系统。此外,Western Blot检测均可见蛋白大小约80.0 k D左右的特异反应带,表达蛋白与鸡MHCⅠ类分子的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各连接肽的重组质粒p EGFP-MHCⅠβ_2m-α均能够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且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青贮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6-10

摘要:青贮饲料添加剂是作用于青贮饲料的一类微生物添加剂,主要是通过调节青贮料内微生物区系,调控青贮发酵过程,促进乳酸菌繁殖从而提高乳酸的产量,并促进粗纤维与多糖转化,最终达到改善青贮饲料品质的目的。促进型添加剂是近年来开始大量研究且应用广泛的青贮饲料添加剂。主要阐述了布氏乳杆菌、乳酸菌、纤维素酶、绿汁发酵液等的特性以及对青贮饲料中的影响,旨在扩大青贮饲料原料来源的同时改善青贮饲料的品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 渔业
春、夏季杭州湾口门区鱼类资源数量与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11-16

摘要:为研究不同季节杭州湾口门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时空变化,利用扫海面积法、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片水域鱼类种类数、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杭州湾口门区共捕获22种鱼类,春季12种,夏季20种,种类数更替具有统计学差异(Q=5.333,P=0.021〈0.05)。春季鱼类的质量密度为17.80 kg/km^2,尾数密度为2.32×103ind./km^2,夏季鱼类的质量密度为234.35 kg/km^2,尾数密度为21.64×103ind./km^2。春、夏季鱼类资源的密度也具有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质量H'平均值为0.98±0.43,尾数H'平均值为1.28±0.50,夏季鱼类质量H'平均值为1.17±0.45,尾数H'平均值为1.16±0.38。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鱼类尾数H'与种类数(P=0.000〈0.05,R=0.912)及个体密度(P=0.011〈0.05,R=0.758)均呈显著相关性,夏季鱼类质量H'(P=0.033〈0.05,R=0.673)和尾数H'(P=0.009〈0.05,R=0.772)均只与种类数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春、夏季杭州湾口门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与海洋性鱼类的洄游习性有关,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受长江口冲淡水影响。

中国新型渔业智库发展对策研究17-24

摘要: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渔业智库的战略咨询作用不可或缺。梳理了国内渔业战略咨询机构的组成,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委员会和社会组织;简述了中国工程院专家组有关海洋渔业的战略咨询案例;渔业科学专家委员会是主要渔业国家或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决策参考的重要咨询主体,分析了欧盟渔业科学技术和经济委员会(STECF)的咨询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建设中国新型渔业智库的必要性和启示,探讨了其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保障措施建议以助其有效实施运行。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植物功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25-29

摘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挖掘和检测目前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为能够明晰功能基因SNP和中药材生理活性物质的形成及药材产地之间关系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简要归纳了次生代谢功能基因、抗逆性功能基因和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等SNP的研究及应用,并对功能基因SNP与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认为借鉴遗传背景清晰的物种挖掘和开发SNP信息用来对其他药用植物开展研究、参照有效成分生源途径较明确的物种对其他药用植物进行相关代谢关键酶基因的探究性研究,是解决数量浩瀚而遗传背景有限的药用植物基因研究的不错的路径,此外提出优良农艺性状或特殊生理现象基因应该成为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的关注点。

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30-34

摘要:马蓝是一种常用的道地药材,地下根茎与根常作为生产板蓝根及制剂的原料,具有多种药效功能。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大多数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但当前就马蓝次生代谢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植物的次生代谢为出发点,结合马蓝目前已经报道的药效成分研究现状,着重从酚类、萜类、含氮化合物3种次生代谢产物对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概况进行阐述,旨在为马蓝药效成分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马蓝种质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 农药
甘薯蚁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35-39

摘要:为了明确甘薯蚁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相对湿度60%,光周期12:12(L:D)的条件下,分别在20、23、25、28、31℃的光照培养箱中利用无虫薯块饲养甘薯蚁象,观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20、23、25、28、31℃的温度下甘薯蚁象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完成一个世代分别需要79.75、57.01、43.36、33.10、31.90天;卵、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及全生育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44、12.37、14.42、17.44、13.58℃,所需有效积温为118.07、233.42、78.41、72.87、515.77日·度。

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试验40-43

摘要:为了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药剂,为葡萄灰霉病的防治和复配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嘧菌环胺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并研究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的复配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咯菌腈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845 mg/L;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值分别为3.6023、5.6300 mg/L;啶酰菌胺的抑制作用最低,EC50值为68.2860 mg/L。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3483、0.5291、0.5741、1.8751、3.9185 mg/L,共毒系数(CTC)分别是397.50、166.64、28.75、4.85、2.24。配比为1:25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CTC)为397.50。

深绿木霉T2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诱导兰州百合抗灰霉病研究44-50

摘要:为了探讨深绿木霉T2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 T2A诱导兰州百合对灰霉病菌产生抗性,采用不同浓度的Tra T2A测定了对百合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和诱导抗病作用,其后用Tra T2A的100倍液喷雾处理兰州百合,48 h后接种灰霉菌,研究其诱导抗病机理。结果表明:10倍、100倍Tra T2A对百合灰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诱导抗病作用,100倍液的抑菌率最小,仅为1.16%,但其诱导抗病效果最大,为84.77%。诱导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能显著提高兰州百合叶片中GLU、PAL、POD、PPO活性及蜡质含量并促进胼胝质的积累,其中该处理后的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测定时间内均高于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和CK,GLU活性除第3天外,其余时间也高于其他3个处理。GLU、PAL活性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4.28、2.93 U,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9、0.31、0.46倍和0.31、0.19、0.47倍;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9 U、0.63 U、14.48 mg/g,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4、0.29、0.43倍,0.12、0.32、0.67倍和0.09、0.06、0.99倍;胼胝质积累也均高于其他各处理。说明Tra T2A诱导处理能够激活百合防御体系,使百合产生抗病性。

不同除草剂对山西省高粱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研究51-56

摘要:为解决山西省高粱田杂草防除难的问题,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山西省高粱田土壤封闭剂和茎叶处理剂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莠去津、金都尔和2,4-D丁酯单剂用量分别在6750、1350、1200 m L/hm^2以下时,高粱出苗安全且除草效果好;莠去津和金都尔复配组合最优配比为5250 m L/hm^2+900 m L/hm^2。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单剂二氯喹啉酸、莠去津、二甲四氯、2,4-D丁酯除草效果较好且对高粱产量影响较小,使用剂量分别为750 g/hm^2、2700 g/hm2、1500 g/hm^2、1050 m L/hm^2;复配剂最优配比为莠去津2250 g/hm^2+二氯喹啉酸600 g/hm^2、莠去津2250 g/hm^2+2,4-D丁酯300 m L/hm^2和苯达松3000 m L/hm^2+二氯喹啉酸750 g/hm^2。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 营养 检测 安全
巢蜜概述57-64

摘要:为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巢蜜的相关研究与生产方式,并为巢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有关巢蜜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了巢蜜目前的市场状况。研究表明巢蜜主要由蜂蜜与蜂巢两部分组成,营养丰富,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保护心血管、调节免疫等多种保健药理作用,在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立应用或复方配合应用。然而目前对巢蜜整体仍未形成系统研究,巢蜜的质量标准亦有待改进,其生产技术工艺在存在难点,但也存在食品加工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有色糙米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65-71

摘要:旨在了解有色糙米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人体利用率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分配比变化特点。选取红米(BP480)、黑米(BP602)和白米(BP015,CK)的糙米材料,进行发芽处理,在发芽后9个不同时间点(24、30、36、42、48、60、72、84、96 h)对γ-氨基丁酸及其他17种氨基酸进行检测,分析γ-氨基丁酸、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风味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色米(红米、黑米)和白米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包括γ-氨基丁酸)含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发芽96 h达到最大值,并且必需氨基酸所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不断升高,红米从20.3%升到48.0%,黑米从19.2%升到48.1%,白米从16.6%升到49.2%。苏氨酸成为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发芽可以改善糙米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特性,显著提高糙米蛋白成分的利用率。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 环境 生态 土壤 气象
基尼系数视野下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72-76

摘要:为科学地规划区域农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基尼曲线和计算区域基尼系数,同时选用单位面积耕地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法,对安徽省2000—2012年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进行匹配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多年平均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G=0.4449,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优于中国(0.5664)、世界(0.5864)平均水平。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在地市尺度上具有明显空间分异,呈现皖南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优于江淮之间,而江淮之间又优于皖北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特征研究77-84

摘要:研究旨在分析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城市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提供借鉴,采用改进熵值法来评价2007—2013年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反映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化特征,并且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来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期以2008年为界,划分成土地集约利用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研究期内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无锡和苏州等小幅上升,南通和泰州等小幅下降,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中高等和低等水平城市分别呈现半环式和条带式分布特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低)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多为高(低)值中心,但空间相关性较弱。区位因素、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市场化水平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有影响。各地应有的放矢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应发挥中心城市的涓滴效应以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

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85-91

摘要: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研究92-96

摘要:选取河南省粮食主产县代表性地块,对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调查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状况,旨在摸清河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指导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主产区耕层土壤养分丰缺状况有所差异。豫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6.05 g/kg、1.28 g/kg、64.79 g/kg、18.68 mg/kg和109.18 mg/kg,豫中分别为13.98 g/kg、1.54 g/kg、59.59 mg/kg、18.96 mg/kg和90.71 mg/kg,豫南分别为13.25 mg/kg、1.56 mg/kg、50.56 mg/kg、12.93 mg/kg和100.39 mg/kg,养分平衡性较差。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容重分别为1.34、1.39、1.50、1.52 g/cm3,土壤比较紧实,影响根系生长。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重视施用有机肥,控氮减磷补钾,重视宣传推广作物专用复合肥和新型缓/控释肥的施用,播前重视耕层深松,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华北潮土区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研究97-100

摘要:农田基础地力提升对于减施肥料和作物稳产高产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为了研究华北潮土区土壤基础地力情况,在河南省典型潮土区原阳县、周口市、夏邑县等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通过2年大田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观测和分析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基础地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小麦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8.1%和76.7%,略高于玉米季的71.9%和74.4%;2012年和2013年两季作物的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4.5%和75.1%,低肥力和高肥力水平土壤的地力贡献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在75%左右。

长三角城郊区沼液化学组分特点及其农用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101-106

摘要:为了解沼液组分的变化特征,指导科学施肥,从长三角地区主要市县城郊区的养猪场、养牛场和一般农户的沼气池中共收集了39个沼液原样,测定了p H、有机碳、COD、全氮、NH_4-N、NO_3-N、有机氮、全磷、全钾和重金属元素铜、锌、铬、铅、砷、镉、汞等的含量,并用多元统计分析评估了组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沼液灌溉农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除p H外,不同来源沼液的化学组成有较大的变化,变化幅度多属于中等变异和高强度变异。磷与多数重金属(包括Cu、Zn、As、Cr)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养猪场沼液〉养牛场沼液〉一般农户沼液。主成分分析表明:沼液中磷、铜、锌、砷及铬含量变化相似,可能与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有关;有机碳、COD和全氮、NH_4-N及有机氮显著相关,它们的含量可能与沼气发酵中有机物料的投量及成分有关;重金属镉和铅有相似的来源,可能受沼气池当地环境的影响。采用Nemerrow综合指数对沼液农用的重金属潜在污染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沼液的灌溉污染潜力均属于无风险的范围。但对于养猪场产生的沼液,在农用时应控制用量。